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
《婚姻家庭》名词解释

婚姻家庭2005.上半年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核心家庭;是社会的主要家庭结构;类型之一,即是指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22.家庭功能:家庭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根据功能主义者的观点,任何制度都是针对着某种需要。
家庭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功能。
消费功能。
生育功能。
教化功能、社会保障功能、闲暇与情感满足功能。
23.结构式家庭治疗法: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和他同僚在60年代创立的,又叫做结构趋向家庭治疗。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核心概念是假体结构、家庭次系统、界限。
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动力和改变家人之间的交往结构,可以使个别成员的症状好转或消失;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帮助家庭认清并解除阻扰家庭功能发挥的不良结构,代之以较健全的结构。
24.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它是由夫妻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
从法律上讲,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调整父母子女亲属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婚姻家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25.家庭暴力: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形式得不法侵害行为。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可能是妻子、丈夫、父母、兄妹等所有的家庭成员,而不仅仅是指家庭妇女。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把家庭暴力划为不同类型。
2007.10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21.“六礼”:我国周代《礼记》记载我国古代婚俗的六个步骤,俗称“六礼”,及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22.主干家庭:是家庭的主要类型之一,它是指有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
23.家庭社会工作:对于家庭社会工作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家庭社会工作是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结合我国家庭工作现实,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統疗法的基本概念
這是以整個家庭系統为治疗对象的療法。 利用被标示為“病者”的症状行为,來观察被擾 動了的家庭系統 固有结构、 情感等级和 行为模式。 主要是帮助家庭改善沟通、建立有效的互动方式、 降低内部张力、和促进健康家庭應有的功能。
家庭治疗学派
分析性家庭治疗(Analytic)
治疗技术:听、共情、解释、维持分析。 明白症状与家庭行为双向关系、症状的 功能、什么担心使家庭停留在冲突中、 那些问题与过去的创伤有关、治疗师如 何解释重要冲突。并行的婚姻治疗。
治疗目的:将多代关系中的压力与债务 意识化。消除禁忌与情感联结,促进家 庭和个体成长。 治疗师位置:非指导性,投射的容器。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六十年代: 米纽琴(Salvador Minuchun) 的结构家庭治 療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提出分系 subsystems (“病者”)的界线、 权利等级与互 动模式等等概念
概念引致家庭疗法多了几个重要概念:家庭 规则(界线)、動态平衡 homeostasis、多餘信 息 redundant information、对称性或互补性关 系 symmetrical or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 和循环因果circular epistemology/causality(系 統與分系的因果關係)。
家庭系統疗法的特點有三:
一,针对家庭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关系,而 不看重个人(被標示為“病者”) 的 问题行为。 二,从家庭系统的角度去解释个人的症状 与成员间的关系。 三,以整个家庭的改变来促使个人的改变。
家庭系统疗法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六十年代: 控制论cybernetics、反馈 feedback 论、系 统 sytemic 论进一步地被運用 精神分析出现了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贝特生 Gregory Bateson(加州 Palo Alto 小組)提議双重束缚理论 double-bind theory, 孩子做什麼都不能令父母滿意, 變成不良家庭关系中的代罪羔羊,精神 分裂症可能因此而生。症狀是系统的不 健全而不是源於個體。
家庭治疗学派
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
主要人物:Salvador Minuchin 基本理论:结构:一种家庭持续作用和调控的互 动模式。描述语言:僵硬、清晰、含混、灵活、 完整、缺陷、失功能。 对家庭的描述:边界、权利等级、分系、三角关 系、核心情感、家庭周期。 对症状的理解:是家庭系统的问题,如结构不良、 内部情感失衡disequilibrium、对环境变化错误的应 答方式。
家庭系統疗法的发展過程
七十年代: 從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 和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的影响,引進了Virginia Satir 沙維雅的体验式治疗experiential therapy,用迅 速、准确的直觉处理矛盾信息,促进交流,形成 人道主义 humanism 模式。 Palo Alto小组的特點:悖论干預 paradoxical intervention 來控制治療師與家庭的複雜關係(家 庭期待改變,但治療師反為毫不着急,反給他們 矛盾信息,例如讚賞“病者”的“病症”) 、循 环互動 interactive circularity、与注重現实 here-andnow(而少理過去經歷)問題的迅速解決
系统式家庭治疗

一、家庭治疗的历史及在中国的发展系统式家庭治疗(systemic family therapy)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
现代心理治疗最初是以个别会谈的方式进行的,心理治疗者通过与来访者的个别接触来实施治疗,如精神分析疗法等。
大约从本世纪三分之一阶段开始逐渐出现了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每次接受治疗的不再是单个个人,而是一群就诊者,这就是小组治疗。
这样一来,发挥治疗效应的除了治疗人员的热心和技巧以外,还加上了治疗小组这个集体的作用。
家庭治疗就是集体治疗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里,治疗对象不是临时组织的接诊者集体,而是一个家庭。
家庭治疗产生于本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当时曾有几个有关家庭环境对精神分裂症之影响的大型研究。
研究者为Murray Bowen,Lyman Wynne,Gregory Batson 等,他们发现了不良家庭关系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
这些研究对一些原本从事精神分析治疗的医生产生了影响,他们开始试行以病人的整个家庭作为心理干预的对象,并试图通过调整家庭关系来解决个人心理问题。
如美国的Nathan Ackerman, Carl Witaker, Murray Bowen, Don Jackson, Virginia Satir,原西德才的Helm Stierlin,意大利的Mara Selvini-Parazzoli等。
在50年代,家庭研究和家庭治疗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向前发展。
一般人们将50年代确定为家庭治疗的奠基年代。
根据高登拜克的意见有五种相互独立的学科及临床发展为家庭治疗的出现提供了舞台:1、精神分析理论和疗法被用于更广泛的情绪问题,如触及家庭的治疗取向;2、系统论致力于研究构成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关系并将其知识应用在对家庭系统的观察方面;3、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家庭研究,如家庭成员(如母亲)在疾病形成中的作用;4、儿童教育及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5、对新技术如集体治疗的兴趣日益增长。
在这些异源性的发展中,所谓的“第二代精神分析家”在这个阶段扮演着主要角色。
《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中的对话》札记

《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与实践中的对话》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二、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6)2.1.1 家庭系统理论 (7)2.1.2 沟通理论 (9)2.1.3 结构功能主义 (9)2.2 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基本观点与治疗方法 (10)2.2.1 尊重个体的自主性 (11)2.2.2 强调家庭系统的整体性 (12)2.2.3 采用结构化的问题解决技巧 (13)三、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在理论与实践中的对话 (14)3.1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15)3.1.1 理论指导实践 (16)3.1.2 实践丰富理论 (18)3.2 对话的重要性 (19)3.2.1 对话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0)3.2.2 对话推动问题的解决 (21)四、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实践应用 (23)4.1 婚姻家庭领域的应用 (24)4.2 学校教育领域的应用 (25)4.3 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 (27)五、结论与展望 (28)5.1 研究总结 (30)5.2 研究不足与局限 (31)5.3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2)一、内容概括该书主要介绍并分析了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方法。
书的前半部分着重于理论层面的阐述,详细阐述了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起源、发展以及理论基础。
作者详细介绍了米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观点,包括系统观点的理论构建、家庭子系统的运作方式、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及其互动关系等。
对于每一个理论概念,作者都结合实际的案例进行深入解析,使得理论知识更易于理解和应用。
后半部分则更侧重于实践操作的指导,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现实生活的家庭治疗中运用这些理论。
书中详细介绍了与家庭互动的策略、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技巧等,为读者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作者还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案例,让读者能够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实际操作过程。
03.系统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基础(中).

03.系统家庭治疗的核心理论基础(中)有一天他们两个朋友邀请他们去参加一个婚礼,他们就去了。
然后。
晚上他们就住在朋友为他们定的那家。
宾馆里面。
宾馆里面它放的那张床那个位置是很有趣。
有的时候我们说很多因素它就是要积聚在一起,正好酒店里面他那张床他放的位置,这个床它是靠着墙放的,然后床头还有床尾,都是靠着墙的,就只有一面是不靠墙的。
然后晚上睡觉,丈夫他是睡在里面靠着墙的,然后妻子是睡在外面靠着边的,然后夜里丈夫他就想去上厕所,他就要起身,其实床它4面只有一面不靠墙,三面靠墙,所以他要下来床,他就必须要跨过他的妻子才能够下床。
所以就在他跨过他的妻子的那一瞬间,他碰到了他的妻子,然后在那一刻他就突然意识到在他的身边有一个非常珍贵的存在,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一个人一直在他身边,就是接触的一刹那,一下子好像让丈夫有了很多的感触,很多不一样的体验。
结果从那天以后,他和他妻子的关系就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
我有的时候我们真的不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的不同,让系统发生很大的。
变化。
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一个。
有一个患者他有这种社交恐惧症,让他真的是非常的痛苦,因为他觉得大大的影响了他的生活的品质,不敢出门,没有朋友,然后他也没有办法去工作,这怎么办呢?鼓起勇气接触了好几份工作,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可能过于敏感,自己可能太过焦虑,所以他用很多方法想要让自己去鼓起勇气去克服自己的焦虑,但是都没有用。
然后直到有一天他已经彻底放弃了,他觉得自己再这样下去真的是不会有什么结果了,他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工作也找不到,朋友也交不到,他就决定去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又不想死在家里,所以他就开着车准备找一块清静的地方去了此一生。
然后他就在他开着车出门的过程当中,他就经过了好多他以前很熟悉的地方,有过他小的时候上学的地方,还有他曾经很喜欢。
玩的地方等等。
当他开着车就是穿越了这个城市,终于来到一处比较僻静的地方的时候,他不想死了,而且他也不再那么恐惧了,他觉得这个世界挺美好的,我可以走出来看看。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在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构想

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在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构想作者:王俊敏梁晓燕李向青刘鏐张年超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功能与限制,并在遵守团体辅导一般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系统家庭治疗理论在青少年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构想:系统家庭治疗理论的创新应用,将促进青少年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加速社会适应;能高效干预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保证干预效果持久稳定,并及时向家庭迁移。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团体心理辅导;系统家庭治疗理论〔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5-0011-03一、系统家庭治疗理论概述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发展起来的。
近年由德国治疗师Margarete H.W,Simon E.B.和赵旭东等以连续培训班的方式“移植”到我国。
系统家庭治疗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他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
其理论基础是系统论,核心是以系统思想研究家庭内部的心理过程、行为和沟通状况,改善家庭中不良的人际互动模式。
系统家庭治疗者认为,家庭系统会在青春期阶段进行重大的转换,大多数家庭在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困惑和混乱之后,会逐渐改变规则和限制,重新调整家庭结构,给青少年更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家庭成员的问题不全是个人自己的问题,而是家庭系统的功能出现了障碍。
系统式家庭治疗重视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注重“此时此地”的情况;治疗的目标和焦点主要是改变家人交往的方式;治疗过程是多元化、多层次式的家庭动力或系统的组织,强调通过一些技术“搅动”引起家庭系统的变化,从而促进个体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本文假设如同家庭成员与家庭的关系一样,学生与班集体也处于一个与家庭类似的社会生态系统之中,学生与班集体也有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
家庭动力学及系统家庭治疗的基础 ppt课件

家庭动力学及系统家庭治疗的基础
5
他将另一种家庭情景称为“婚姻偏斜”,在这 种家庭中父母一方(通常是母亲)常常显示出 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支配家庭的倾向,而父 母亲的另一方常常显得依赖、柔弱、在这种处 境中逆来顺受,并且让孩子将此视为正常。
Lyman C.Wynne他和他的同事特别研究了具 有精神分裂症成员家庭中反复出现的、破碎的 和缺乏理性的交流风格或沟通方式。
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讲者:马宁祥
家庭动力学及系统家庭治疗的基础
1
家庭动力学及家庭治疗的产生与发展
根源与背景: 家庭研究及家庭治疗作为相对独立的专业领域,
只是在20世纪中叶才出现,它的产生反映了日 益增加的社会需要,社会变迁的复杂影响及日 益开拓加深的科学知识。它的产生并不偶然性 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先导可以在精神 分析、社会工作、家庭教育及婚姻咨询中观察 出来。
1.信息是差异——一个差异;
2.一个差异是一种关系或是一种关系差异。
家庭动力学及系统家庭治疗的基础
12
正如提出假设一样,循环是由好奇性所促进的 技术。
循环提问还蕴含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他能够 摧毁一个家庭信仰。这个信仰系统一直是以真 理为基础存在,其特征是使用“是”这个动词 (英文不定式“to”比如说‘他是精神病’这句 话至少意味着当事人人格结构的一部分)。
Nathan Ackerman出版第一本书《家庭生活的心理动 力学》;
Theodore Lidz他与他的同事研究年轻的精神分裂症 病人。按他的看法,这些病人的家庭没有能够完成恰 当的内在结构和角色的分化;有些父母相互疏远,满 怀敌意的相互竞争,试图在儿子那里夺得孝顺、忠诚、 亲近、同情和支持。这种家庭情景被他称为:“婚姻 分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导言)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王牮中德心理医院李孟潮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基本风格是强调冲突,如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超我与本我的冲突,自我与现实的冲突,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冲突,现代精神分析如客体关系学派虽然表面上冲突论的色彩不突出,但精神分析强调冲突的精神并没有随术语的改变而消失,如客体之所以被婴儿分为“好客体”和“坏客体”,其依据是客体能不能满足婴儿的欲望,这实质上还是精神分析从弗洛伊德时期就强调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而投射性认同、自身客体、部分客体等等概念的内涵就可以理解成,当婴儿面临欲望和现实的冲突无法解决时,他就需要通过投射性认同,通过把外在的、客观的客体通过一系列的防御操作变成自身客体,把一个完整客体分裂为部分客体等等的防御机制,以便进行力比多和攻击性的贯注及反贯注。
但精神分析一直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一位咨询者体验到了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究竟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冲突和矛盾在他头脑中的反映,还是他婴儿时期的内在的冲突和矛盾的重现使他投射性地认为世界上充满了冲突和矛盾?而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也有个问题悬而未决:婴儿体验到的冲突是他家庭的冲突的烙印呢,还是他自己心理世界与生俱来的特质?弗洛伊德本人在此两种倾向之间摇摆不定,对此问题的回答前后不一致。
这也造成了后世精神分析学派的纷争。
如果是一个受过系统论思想影响的人,对此问题的回答就可能是:“都有!都是!”。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整个精神分析的理论假设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上的:人的现在问题都是有一个明确的、过去的原因决定的,现在的因素对此问题只起到了诱发的作用。
所以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过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
而系统论者的逻辑前提是:人类的理智并不能确定各种问题之所以出现,是不是有一个明确的、唯一的、最主要的原因。
即便是有这么一个“第一推动力”,由于循环、反馈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使人们很难找到这个第一推动力是什么,这样寻找“第一推动力”的做法就像寻找一个圆究竟什么地方是起点,什么地方是终点,就像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世界如此纷繁复杂,一个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交互作用的结果。
对心理治疗师来说,关键不是确定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而是怎么解决问题。
寻找到一个唯一的原因,获得领悟,对有些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见得适合所有人,不见得是最有效、最迅速的解决方案。
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就是系统论。
狭义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指的是意大利米兰的普通系统论家Selvini-Palazzoli和Papp为主的家庭治疗流派。
广义的系统家庭治疗包括所有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几个主要的分枝是:Bowen的代际治疗,Minuchin 的结构治疗,Haley的策略治疗,Whitaker 和Satir的人本治疗等。
本文采取的是广义的概念。
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治疗策略及评述(评述)类型:流派介绍作者:李孟潮有学者质疑,“怎么可能有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因为一方面,精神分析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而另一方面,家庭治疗关注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系统,这两者的着眼点是完全不同的。
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疗是由客体关系理论整合起来的,Nichols提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际关系的起源和本质,以及在过去的关系中成长,并一直影响到现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内在结构。
强调的是精神结构,而精神结构用自我表象或客体表象的形式保存了早期的人际经验。
”(Nichols , M . P. ,1984)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人们从早年家庭中内化的客体关系,及其对现在家庭的影响。
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很多理论框架受到了精神分析的影响。
Bowen 指出,各个领域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仍然继承了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概念。
一是情绪障碍是在和他人的关系中发展起来的,一是治疗关系是对情绪障碍的普遍适用的治疗手段。
(Bowen , M. ,1976)不难看出,很多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的理论术语其内涵和精神分析的某些术语是很相似的。
如Bowen 的情绪系统、情感系统、智力系统就很类似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自我分化类似于“领悟”(insight ), 多代传递类似于强迫性重复现象和认同。
Nagy的帐类似于无意识的某些部分,无形忠诚类似于无意识的认同或移情,循环板类似于强迫性重复现象和认同。
在治疗风格上,无论Bowen 还是Nagy 地强调了治疗师的中立和治疗师对治疗过程的控制,这和从弗洛伊德至今的大部分精神分析家所强调的治疗风格如出一辙。
从根本上来说,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有两个理论基本前提是一致的:假设人类精神世界的无意识的存在和精神病理学上的直线因果论。
只不过动力倾向的家庭治疗师更注重家庭中每个人的无意识与其他人的无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把无意识这个概念的外延加以扩大。
但从科学哲学的观点看来,无意识这种理论假设既无法证真、又无法证伪,是没有科学性的。
而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观点来看,即便是治疗师只作为观察者加入系统,在治疗师试图控制的同时,他也会被反控制,所谓中立和控制只不过是治疗师一相情愿的想法。
至于直线因果论,是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遭人诟病最多的地方,直线因果论显然是和系统论格格不入的,系统论者认为,一个人的问题的出现,其影响因素可能有家庭、社会、自然环境、生理状况、天灾人祸等等,这些因素又循环反馈,相互影响,最终无法确定哪一个因素是唯一的、准确的原因,而精神分析和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显然认为是过去的因素决定了现在。
但从治疗这方面来看,精神分析和系统式家庭治疗又是合乎系统论的,因为系统论者认为,只要干扰了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通过循环反馈的过程,其他子系统也会发生变化,所以无论理论假设如何,至少在治疗上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都针对了亲子关系这个子系统进行了扰动,而精神分析针对的个人也可以算作子系统中的一个成分。
本文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都是既做动力倾向的个别治疗,又做系统式家庭治疗。
从目前的临床经验看来,系统式家庭治疗的确有其优越性,一个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常常观察到家庭治疗师们所说的“神奇的”治疗效果,但系统式家庭治疗也有一些和精神分析比较起来逊色的地方。
如代际治疗的治疗目标之一(提高自我分化)和精神分析的目标(通过修通达到领悟)是很相似的,但似乎精神分析的方法更能让个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达到较深较高的程度。
我们在临床中明显感到,如果核心家庭中有一个人曾经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师的精神分析的话,这个家庭的干预效果就会很明显,也较容易地达到提高分化水平的目标。
另外,无论是Bowen还是Nagy的治疗策略,都像是在核心家庭中质对每个人的防御机制,症状的消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来,实质上是防御机制的变化,如由躯体化、被动攻击、幻想等变为理智化、置换、利他、升华等,但从整个家庭治疗的过程来看,效果较好的家庭治疗往往是各位成员的防御机制都开始由Vaillant所说的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向神经症性的防御或成熟的防御转化。
但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家庭治疗并没有也没有必要达到精神分析所要求的人格的成熟,自我功能的增强等等。
另外一方面,家庭治疗的形式也限制了其应用。
如要求核心家庭的很多成员参加的话,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
像Nagy那样的治疗模式在临床上很难推行,也较难做到严格的代际治疗,家庭治疗往往都会变成整合式的系统治疗。
包括结构治疗、策略治疗的许多技术都得到应用。
这也是目前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趋势——各种治疗技术在系统论、控制论的背景下得到整合。
总的来说,在基本理论上,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是遥相呼应的,但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一个较明确的系统论基础,而客体关系理论虽有很多类似于系统论的观念贯穿其中,但基本上都是处于自发状态的系统思维,另一方面,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理论的观察角度比较起客体关系来显得更广阔,但也同时在个体这一面显得不够深入。
从治疗上来说,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经典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学派在治疗风格上有很多接近的地方,如对治疗师中立的强调,治疗中解释(interpretation)技术的应用,注重无意识过程的意识化,特别是无意识情绪的意识化等等,但两者的治疗目标和治疗形式也有显著的不同,一些在精神分析中视为金科玉律的概念,如移情、阻抗等等,在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中就不是那么重要,如Bowen 就认为治疗师应该保持在移情之外,这在个别治疗中是无法想象的。
总之,动力倾向的系统式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在治疗上各有擅长,针对的是不同的情况,他们彼此的影响将会促进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的理论发展和技术的丰富。
但关键是治疗师们准备好了没有?是不是具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心态和气度?虽说系统式家庭治疗的认识论基础与精神分析截然相反。
但实际上,系统式家庭治疗的产生和精神分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学者指出,上世纪五个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一是从Nathan Ackerman 开始的学者们把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到对家庭的研究;二是Ludwig V on Bertalanffy 提出的一般系统论被应用到家庭系统的研究;三是美国的三支分别由Gregory Bateson、Ted Lidz 、Murray Bowen 领导的研究队伍对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他们得出了共同的结论:家庭的作用与精神分裂症的发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四是20世纪早期婚姻咨询和儿童咨询的发展;五是团体治疗的发展。
(Goldenberg & Goldenberg , 1985 )而从精神分析内部的发展来看,许多精神分析师的理论和操作与家庭治疗的有着惊人的相似。
如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俄底浦斯情结就是把家庭中的父—母—子关系对子女的人格的影响看作是日后神经症发生的病理基础,以至于有家庭治疗师发出疑问:既然神经症是由俄狄浦斯期的父—母—子关系决定的,那么弗洛伊德为什么只针对子女进行治疗,而不是针对核心家庭呢?但实际上,弗洛伊德的确对家庭进行过干预,如在1909年他写的《对一个5岁男孩恐怖症的精神分析》中,提到了著名的“小汉斯”的案例,弗洛伊德认为小汉斯的问题是父子关系的问题,汉斯的父亲是位物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弗洛伊德在给汉斯做治疗的同时也给父亲提供了指导和咨询。
同时代的阿德勒也对家庭治疗有很大影响,特别是他对权力意志和儿童出生顺序的阐述。
到了沙利文,可以说至少在人的问题与环境有紧密联系这一点上,他和后来的系统论治疗家是没有太多区别的。
沙利文的人际理论把人际关系放到了一个核心的位置,这可能和他专注于研究精神分裂症有关,他认为父母的焦虑和障碍会干扰儿童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