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摘要】:中西绘画在笔触与线条、色彩运用、主题和表现形式、审美取向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笔触与线条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主义和透视,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与留白。

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更强调对比与鲜艳,中国绘画则偏好淡雅含蓄。

在主题和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更注重个性与自由表达,而中国绘画更强调情境与抒情。

在审美取向和历史文化方面,西方绘画更偏向于理性与现实主义,中国绘画则注重哲学性与传统文化。

这些差异不仅体现了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两种绘画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理念,进而拓展我们对世界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关键词】中西绘画差异、笔触、线条、色彩运用、主题、表现形式、审美取向、历史文化背景、引言、正文、结论1. 引言1.1 介绍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是世界上两大不同绘画传统,分别代表东方和西方文化的艺术特征。

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题材选择、色彩运用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东方绘画强调笔触的灵动和线条的流畅,注重表现内心情感和境界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透视和逼真感,追求光影效果和形式的立体感。

在色彩运用上,东方绘画常以淡雅的色调和意境诗意感染人,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对比,以强烈的色彩表现力震撼人心。

中西绘画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也存在不同,东方绘画常以自然山水、花鸟为主题,强调对自然的敬畏和融合;而西方绘画则更多涉及人物、历史、宗教等丰富多样的题材。

审美取向上,东方绘画重视平和、内敛的审美,强调意境之美;而西方绘画则更倾向于直观、理性的审美,注重形式之美。

历史文化背景也对中西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方绘画受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境界;西方绘画则受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传统影响,强调人类的中心地位和个体情感。

通过比较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

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3000字绘画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表现主题、构图手法、色彩运用、艺术观念等等。

下面将从这些方面详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一、表现主题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表现主题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方绘画艺术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强调意境与气韵。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见的主题有山水、花鸟、人物、动物等,尤其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中国山水画追求“山无际涯、天作之合”的境界,强调画家的意境和个人情感的表达。

而西方绘画艺术则更加注重对人物的描绘和人类生活的表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常见的主题有历史题材、宗教题材、肖像画等。

西方绘画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和环境的描绘来表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构图手法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手法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整体的平衡和谐,追求画面的空灵和变化。

中国古代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三分法”和“三点透视法”。

三分法是指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通常描绘天空或远山,中部描绘山水或人物,下部描绘水面或地面。

三点透视法是指在画面中设置三个关键点,通过这三个点的透视关系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而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逼真和透视效果,追求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西方绘画常采用的构图手法有“黄金分割法”和“透视法”。

黄金分割法是指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划分成两个部分,比例通常为1:1.618,以达到画面的平衡和谐。

透视法是指通过线条的收敛和消失点的设置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三、色彩运用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色彩运用上也存在差异。

中方绘画注重墨色的运用和水墨的表现力,强调以黑白灰的色调来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

中国古代绘画中常采用的色彩有“五色”和“彩色”。

五色是指红、黄、蓝、黑、白五种颜色,通常用来描绘天空、山水和花鸟等。

彩色是指除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通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服饰和道具等。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一直是艺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
异源于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一、绘画风格差异
中西方绘画风格最明显的差异是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中式绘画强调线条的运用,而西
方绘画是着重色彩的运用。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神韵气韵,西方绘画追求的是情感表达。

二、绘画表现对象差异
中式绘画以自然景观、人物、花鸟为主题,其表现手法追求的是一种静态美,其中寄
托着人们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表现了社会生活的各种故事,以及哲学、宗教
等思想的表达。

我们可以看到,中式绘画着重描绘自然界的和谐与生命的流转,而西方绘
画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中式绘画是一种禅意的艺术,寓意深远并富有哲学内涵。

其画面往往具有极高的象征性,可以映射出中华文化的一种精神内涵。

而西方绘画则强调艺术家个性的创作表达,其
作品多种多样,但都带有一定的题材和主题,寓意比较明确。

中式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充满了中华文化的底蕴,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
精神追求。

而西方绘画则充满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如宗教、历史、文学和哲学等,是
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在于其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式绘画注重意蕴、神韵,强调气氛和感受,而西方绘画则更加着重于表现力和情感表达。

这种文化间的差异,使得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美学、思想和审美方面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以透视为基础,追求写实主义,强调视觉效果和色彩变化。

而中国绘画注重以形传神,强调形象的表现,运用线条勾勒轮廓,追求神韵和气韵。

2.欧洲绘画多用油画,使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中国绘画使用水墨,强调笔墨与意境相辅相成,营造独特的意境韵味。

3.欧洲绘画有着明确的表现主题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创作;而中国绘画更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二、表现主题的差异1.欧洲绘画注重以人类为中心的表现方式,探讨人性、情感、道德和哲学等问题,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深度;而中国绘画更注重于描绘自然万物,强调精神内涵和凝练的文化价值。

2.欧洲画家常常描绘历史和宗教场景,追求真实的史实和宗教信仰的表达;而中国绘画强调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的平衡,追求意境上的表达和精神上的感悟。

3.欧洲绘画注重表现形式,追求真实的写实效果和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艺术性质;而中国绘画更多地追求表现主题的内涵和意蕴,注重绘画所传达文化价值。

三、技术手法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技术手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的油画技法源于中世纪的半贵重金属磨成颜料,使用含油质料的画布和油的混合物作为绘画媒介,形成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而中国绘画的水墨技法,则源于汉唐时期,以水和墨为基本媒介,运用快描、写景等技法,表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2.欧洲绘画注重暗示和表现,并运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创造冲击力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则追求以线条为基础,以线条勾勒形体、表现神态、描绘气韵。

3.欧洲绘画注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考虑颜料的光泽、透明度和比重等;而中国绘画注重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强调笔墨吐纳、运用神态和意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表现主题和技术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内在特点和审美观念。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中西绘画美学特征比较
一、表现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最大差异在于其表现方式的不同。

西方绘画追求真实的描绘,注重细节的表达,追求事物的立体感和逼真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中常见的线性透视法,通过线条的透视关系使画面具有深度,并且着重描绘细微的细节。

相反,中方绘画则注重意境的表达,更加关注对象的气韵和精神。

中式绘画经常采用写意的形式,强调形神兼备,以少而不精,留白为美。

通过用笔的轻重和用色的运用,表达情感和思想,追求墨韵的和谐美。

二、意境与主题的差异
三、审美观念的差异
中西绘画美学的审美观念也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更加强调人文和个人的尊严,追求个体的充分发展和自由。

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有更大的创作自由,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个人主义和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

相对而言,中方绘画的审美观念更加注重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方绘画更加注重社会的稳定和个体对社会的奉献。

中式绘画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美和统一的审美标准。

总结起来,中西绘画美学在表现方式、意境与主题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西方绘画注重物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体情感的表达,而中方绘画更注重意境的表达和社会整体的和谐。

这些差异源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历史和价值观念,并且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
东西方绘画特点比较(东方绘画以中国画为代表)
(一)再现与表现
中西绘画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但西画重模仿、重再现,中国画从宋代以后,更重表现。

这表现包括对象的神情的表现(传神),也包括画家的情和意的表现。

这种“有我之境”的表现性绘画,即“文人画”,主要是意在唤起观赏者对于某个人感性的判断,而不是在于唤起外在事物在头脑中的显现。

倪瓒(云林):“仆之竹聊以为写胸中之逸气耳,岂复较其似乎?”为了表达这种“逸气”,不管是选材,还是笔墨,都要与这种心理状态达到“同态对应”,如选梅花为了表现“傲”,选松柏为了表现“坚”,写竹是表现“直”,写荷花是表现“纯”。

线的飞沉涩放,墨的枯湿浓淡,点的稠稀纵横,皴的披麻斧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美,而且是人的精神气质、兴味的写照。

齐白石:“作画贵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反映生活真实的方式
中西绘画都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但方式不完全相同。

西方油画象戏剧电影一样,是通过逼真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中国画象中国戏剧一样,是通过近似的外在形象来表现生活内在本质的真实。

中国画的许多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已脱离生活的逼真状态,如戏曲中的开门、上马、抖髯、正冠等动作,已经过舞蹈化的艺术加工而“定型”,大大不同于生活原型。

中国画的树叶画法,如胡椒点、芥子点,山石皴法,如荷叶皴、斧劈皴,已经是一种经过概括的程式化的东西,形态已大大不同于现实中的树叶和山石。

(三)认识因素和情感因素
西画重思维,中国画更重感情。

因此,西画再现性强,形象逼真,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中国画表现性强,抒情味浓(讲究“笔情墨趣”)。

在西方,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极大,科学与绘画关系密切,哲学的头脑和科学的素养使画家养成以准确的头脑去观察自然,以清晰的几何学、逻辑学的方法去分析自然,再现自然。

而中国画更重视情与理的统一,诗与画的结合。

(四)对待对象的态度
西方画家对所描绘的对象基本上是一个客观的观察者,而中国画家与所描绘的对象,往往是溶合为一的;不仅是客观对象的观察者,而且也是亲身参与者。

西画重写生,总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来观察和描绘他视野的对象,总是如实地再现一个时间内的色彩的变
化。

中国画家则很少在固定的一个地点来观察和描绘对象,而往往是在生活观察的基础上,回到房间凭想象作画。

在作画时把自己的生活印象、想象和理想揉合在一起。

西画是对着模特写生的,中国画更多是“离景写生”。

凭记忆作画往往不可能把对象的一切细微末节都画出来,但却能抓住对象大的特征和气势,这一点与中国画重再现重抒情的特点相一致的。

(五)线条的位置和作用
就主流来说,墨线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色彩(包括明暗)是西画的主要造型手段,中国画的线条吸收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度技巧,因而中国画的线条本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如“铁线描”、“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它除了完成造型的作用外,其本身就是某种精神、情调和气势的表现。

会画速写的西方画家拿起笔,很难画出中国水墨画,表现中国画线条的独特的美。

(六)明暗的地位和作用
西画根据自然光线来处理明暗,画月夜象月夜,画阳光象阳光,这种画法很符合再现性原则,而中国画在创造形象时不受自然光线的束缚,这是与中国画以墨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特点联系的。

中国画画面上的浓淡不一定与实际对象和环境的明暗一致,如主树画得浓一些,靠前的山石画得浓一些,这不是再现明暗,而是为了突出主体。

中国画少用明暗,正如京戏《三岔口》一样,演员表现黑夜中打斗,却是全场无处不亮,演员全身无处不亮,那“黑夜”只是通过演员的动作特征才可以感觉到。

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园图》,明明画的是夜晚,却把人物、庭院、花木,描绘得如同白天,仅凭一枝高烧的红烛和一个灯笼来表明夜间。

这与中国画的不重视如实造型的表现原则有关,也与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有关。

(七)色彩的地位和作用
在西画中,色彩不但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

画什么题材,表现什么感情,创造什么气氛,就要用相应的色调。

中国画不象油画那样重视光与色的复杂变化关系,只是浑然地表现物体的最有代表性的固有色或表现情感的色调。

墨线的运用在中国画上比色彩的运用更为重要。

中国画以墨色为主,“五色”仅仅是墨色的补充因素,而且用“五色”时尽量加强对比,不必考虑对象的实际色彩,如吴昌硕用西洋红画牡丹,齐白石用西洋红画菊花,往往都配以黑色的叶子,红与黑对比强烈,而且有古厚的意趣。

中国画更重视黑白对比,水墨能在宣纸上形成极甚丰富的枯湿浓淡的变化,既复杂多样,又单纯统一,所以中国古代画论有“以水墨为上”的说法。

西方传统绘画的用色力求复杂调和并更加讲究客观的真实性(考虑光源色、环境色等因素)。

(八)形与神的关系
中国画的“神”,不仅指客观对象的内在因素,而且也包括画家的主观情思。

宋代以后,这种主观情思的抒情、写意成分就更浓,中国画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抒写”。

西画中的“神”,基本上是客观对象的“神”。

西画重视形体刻画,要求维妙维肖,形态逼真,比例准确,造型严谨,作工精细。

中国画首先着眼于“传神”,认为形为神服务,为了传神,可以“不似”,可以夸张,可以变形,甚至认为“不似”才是“真似”,如月亮不圆,垂钓者与渔舟的比例不合。

(九)构图特点
西画用严格的焦点透视,中国画多用散点透视。

潘天寿说,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是与人们欣赏风景时的实际感受相一致的,如人们游西湖、登泰山,是边走边看的。

若用焦点透视,就无法把这种全景式的感受在一幅画上表现出来。

看《长江万里图》,感到画家象生了两个翅膀,沿着长江和黄河在缓缓飞行,一面看,一面画,将几十里、千百里的山河景物画在小小一张画面上(“尺幅万里”),又好象画家坐了升降机,将突出的山峰、盘桓的山脚,都全部截取在画面中。

中国画更讲究虚实关系,往往利用空白,突出主体,力求画面主体清楚、明确、突出,尽量舍去次要的东西,甚至背景也可以不画,留出大片空白,便于题诗用印。

这种不画、少画背景的构图方法,使得中国画在构图上有极大的灵活性,使主体形象取得最显豁最突出的视觉效果。

潘天寿常引诗道:“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支。

”中国画往往就是突出这“两三支”。

西画往往布满物象,布满颜色,整个画面饱和,不留过多空白,如一个全身像或一个建筑物,人和建筑物总是撑足画面。

一,再现与表现
二,认识因素与情感因素
三,对待对象的态度
四,明暗
五,线条
六,色彩
七,表现生活真实的方式
八,形与神
九,构图
普列汉洛夫:原始狩猎民族把动物的皮、爪、牙、羽毛等作为装饰,在最初只是作为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而佩戴的。

“谁战胜了灵巧的东西,谁就是灵巧的人”,谁战胜了力大的东西,谁就是力大的人,只是到了后来,也正是由于它们是勇敢、灵巧和有力的标记,所以开始引起审美的感觉,归入装饰品的范围。

“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和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和独立的意义”,“一定的东西在原始人的眼中一旦获得某种审美价值之后,他就力求仅仅为了这一价值去获得这些东西,而忘掉这些东西的价值的来源,甚至连想都不想一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