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艺术赏析

《爱莲说》艺术赏析作者:王秋珍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6年第03期这是一篇咏物抒情、托莲寄意的小品散文。
文章歌颂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寄托了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洁身自好的情操。
从语言上分析,本文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以“爱”衔接,言近旨远。
全文共八句,七句言“爱”;“爱”字的频繁出现,没有罗唆之感,但觉一气呵成,抒情自然。
起句开宗明义,指出“水陆草木之花”的可爱,一个“爱”字紧扣题目,把自然界花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引出“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然后,作者以“爱”作谓语,连用七个分句作宾语,以如泼之墨着力铺陈莲的高贵品质,既突出了莲的可爱,又初步解释了自己“独爱莲”的原因。
第二段开始一句,没有直陈“爱”字,只以花喻人,却进一步挖掘了爱的本质。
紧接着,以三个“爱”来抒发感慨,自然地表达了自己鲜明的爱憎以及追求恬淡的品性,可谓言近旨远。
2.巧用修辞,借题发挥。
在写莲的高贵品质部分,作者用了对偶、比喻、摹状等修辞方法,写莲又非单纯写莲,将莲的品性与人的品性进行了不动声色的融会贯通。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工整的对偶写出了莲不受生活环境左右的高浩气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以莲的茎杆长势,香气特征比喻胸境通达,性格正直,美德远播。
叠词“亭亭”,摹拟莲高直耸立的美丽外形,比喻人的品格孤峻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句以“远观”和“亵玩”相对照,作了概括性的评论,喻人之可以肃然起敬而不可妄自亲昵。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排比句式,通过比拟将花的品质明朗化,以菊比喻隐士,用牡丹比喻富豪,用莲比喻君子,从而勾勒出三种优劣不同,高下有别的形象,为下文在慨叹中揭示主题,铺好了感情的桥梁。
3.句式多变,长短相宜。
通观全文,陶渊明的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的爱牡丹,作者的爱莲,从句式上,构成了由短到长的排列。
“莲之可爱”是文章的重点,作者用了一个包括七个词组组成的长句来说明,前两者起陪衬作用,便用短句表达。
古诗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翻译赏析

古诗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翻译赏析“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出自文言文《爱莲说》,其含义如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orG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古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赏析

古诗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赏析“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出自文言文《爱莲说》,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出自唐代陆龟蒙的《白莲》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赏析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
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
《白莲》这首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
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
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
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妹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
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
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
这里。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 4微专题(三) 自选角度赏析句子

(二十一)《〈论语〉十二章》
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 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一个人的志向不可改 变,拿普通人与将帅作对比,立场鲜明,更有说 服力。
(二十二)《伯牙鼓琴》
请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2 分)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从这一行为,可以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之后悲 痛欲绝的心情;同时,也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建立在 相互欣赏基础上的无比深厚的情谊。ຫໍສະໝຸ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衔”和“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 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运用夸张的修辞 手法,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 现景象的千变万化。
(八)《湖心亭看雪》
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2 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说明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 尚的人存在就能声名远播。
(二十)《爱莲说》
(2022·重庆 B 卷改编)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2 分)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形容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 正,因而美名远扬,也表明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 度。
①表现手法:白描。②作用:作者用“一痕”“一 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 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 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九)《桃花源记》
(参照教参)请自选角度赏析“芳草鲜美”这一句。(2 分)
“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 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 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
爱莲说 古诗文

爱莲说古诗文
哎呀,朋友们,你们知道那篇不?就周敦颐写的那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想想看,这世界上的花花草草那么多,迷人的可真是数都数不过来!好比春天的桃花,粉粉嫩嫩的一大片,那叫一个美!可周敦颐却单单对莲花情有独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莲花啊,从脏兮兮
的淤泥里长出来,却一点儿都不沾染那些脏东西,在清清的水波里摇曳,却一点儿都不妖媚做作。
这不就像咱们身边那些内心坚定、品行
高洁的人吗?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糟糕,都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花的茎杆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它的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幽,
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这多像那些正直坦率、不搞歪门邪道的君子啊!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只能远远地观赏,不能随意地玩弄它。
这
就好比那些令人尊敬的人物,咱们可以怀着敬仰之心去欣赏,可不能
有丝毫的亵渎之心哟!
我觉得啊,周敦颐这写得真是太棒啦!它不仅仅是在说莲花,更是
在借莲花赞扬那些高尚、正直、纯洁的人。
咱们也得学学莲花的品质,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保持一颗纯净的心!。
古诗晋陶渊明独爱菊翻译赏析

古诗晋陶渊明独爱菊翻译赏析“晋陶渊明独爱菊”出自文言文《爱莲说》,其含义如下:【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注释】可:值得。
蕃: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通,空。
直,挺立。
不蔓(àn)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
远,名词作动词,遥远,空间距离大。
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植”通“直”,立。
可:只能。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感叹词,相当于“啊”。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下文“莲之爱”、“牡丹之爱”同。
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喜爱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乎,当然。
宜,应当。
众,多。
[2-3]【翻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爱莲说古诗文

爱莲说古诗文
哎呀,说起这古诗文,那可真是太妙啦!你想想看,周敦颐笔下的
莲花,那简直就是从仙界降临到凡间的仙子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多绝啊!就好
比在一个乱糟糟的集市里,有个一身清白、气质高雅的人,周围的嘈
杂和混乱丝毫影响不了他的风采,难道你不觉得这莲花的品质让人惊
叹吗?
再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不就像一个正直坦荡的君子,心里
没那些弯弯绕绕,行事光明磊落嘛!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总是真诚待人,从不搞小动作的朋友,难道不可贵吗?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仿佛能闻到那股清幽的香气远远飘来,那
亭亭玉立的姿态,不就像是舞台上最耀眼的主角吗?
我觉得呀,这不仅仅是在写莲花,更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我
们难道不应该像莲花一样,保持自身的高洁和正直吗?不管周围环境
如何,都能坚守自己的本心,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爱莲说》赏析
爱莲说
宋朝: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译文及注释
【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注释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死后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是著名的隐士。
陶渊明独爱菊花,常在诗里咏菊,如《饮酒》诗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向来称为名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每春暮,车马若狂……种以求利,一本(一株)有直(同“值”)数万(指钱)者。
甚:很,十分。
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之:的。
可爱:值得怜爱。
者:花。
甚:很,非常。
蕃: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独:只,仅仅。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出:长出。
淤(yū)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
通:贯通;通透。
直:挺立的样子。
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
不蔓
(màn)不枝:不生蔓,不长枝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愈加使人感到清雅。
益:更加。
清:清芬。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树立。
可:只能。
亵玩:玩弄。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焉:句末语气词,这里指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助词。
谓:认为。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盛:广。
君子:指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者:……的人或物。
随着前面的名词而变化,例如:“有黄鹤楼者”中的者意思就是……建筑噫:感叹词,相当于现在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之:语气助词,的。
(一说为“宾语提前的标志”)鲜(xiǎn):少。
闻:听说。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乎众矣:(爱牡丹的)应当有很多人吧。
宜乎:当然(应该)。
宜:当。
众:众多。
【逐句翻译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陆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人们十分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我(却)[1]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却不受(淤泥)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是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它的枝干)中间贯通,外表笔直,⒍不蔓(màn)不枝,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或:不长藤蔓,不生枝节,⒎】
爱莲说文言知识
【生字予(yú)】
【作品断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一词多义(1)鲜陶后鲜有闻(少)芳草鲜美(鲜艳)《桃花源记》(2)之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之出淤泥而不染(联词,无实际意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词类活用不蔓不枝(名词“蔓”“枝”用作动词“生蔓”“长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
水中的,陆地上的花,可以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偏爱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很是喜爱牡丹。
我只爱莲在污泥中长出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中间通透外面笔直,不长枝蔓,不生枝节,香气传播越加清香,直直地挺立在那里,可以远远的看却不可玩弄她。
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见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就很多了吧!
爱莲说题解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
《爱莲说》是我国古代散文之精品。
全文119字,结构严谨,笔意超越,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其采用“借影”笔法,以莲自喻,有着深邃的思想内容。
值得知道的是,这篇选入教材的佳作是宋代哲人周敦颐于1063年(嘉佑八年)5月在虔州(今赣州)道判署内写作的。
正如《爱莲说》抒意,周敦颐虽身居官场,却始终未曾放弃读书治学,著书立说,教育青年提携后进。
宋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二程——程颐、程颢,便是他在赣州一手培养出来的弟子。
他做官也和别人不同,“为政精密,务尽道理”,他在1045年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一种小官)时,为了一个法不当死的囚犯,和顶头上司转运使王逵据理力争,并递上辞呈,不愿为官,终于使刚愎自用的王逵有所感悟,承认自己的错误,囚不得死。
周敦颐在赣州为官多年,清廉勤勉。
《爱莲说》据传系他一次游览于都罗汉岩之后所作。
从《爱莲说》一文来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花之君子者也。
”以莲喻道德高尚的人。
且正是文如其人,了专祠,并在祠后建“濂溪书院”,书院内还凿有“爱莲池”。
由于几经兵燹,原来书院、祠和池均已无存。
此篇文章写出了作者洁身自好、不甘屈服于世俗的高尚情操,表现了作者的“出淤泥而不染”,从而与文章中所讽刺的庸人、俗人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任南康(今星子县)郡守,曾在庐山的濂溪书院中赞叹周敦颐一生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黄庭坚亦称赞他“人品甚高”,如“光风霁月”。
后来,赣州人为纪念他,建立了濂溪祠,刻周敦颐的图像及一些文章于
石壁。
此时,周敦颐的曾孙周直卿来到九江,把他曾祖写的《爱莲说》墨本送赠,于是赣州人就在书院莲池旁壁上摹刻了此文,流传千古。
爱莲说写作风格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
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周敦颐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宋史·道学传》将周子创立理学学派提高到了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