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题中的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试题及答案

误差分析试题及答案1. 误差的定义是什么?答案: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 误差的来源有哪些?答案:误差的来源包括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疏忽误差。
3. 请简述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区别。
答案:系统误差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值保持恒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随机误差则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时,误差值随机变化,没有固定规律。
4. 什么是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答案:绝对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绝对差值;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真实值之比。
5. 如何减小测量误差?答案: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包括: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使用误差补偿技术等。
6. 误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哪些?答案:误差分析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平均值、标准偏差、方差、置信区间等。
7. 请解释误差传播的概念。
答案:误差传播是指当一个物理量由多个测量值通过某种函数关系计算得到时,各个测量值的误差如何影响最终结果的误差。
8. 误差传播的一般公式是什么?答案:误差传播的一般公式为:Δf = √((∂f/∂x1)²Δx1² + (∂f/∂x2)²Δx2² + ... + (∂f/∂xn)²Δxn²),其中f是函数,x1, x2, ..., xn是变量,Δx1, Δx2, ..., Δxn是变量的误差。
9. 什么是误差限?答案:误差限是指测量值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真实值可能落在的区间范围。
10. 误差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是什么?答案:误差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的意义在于: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设计、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方法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方法导语:在物理实验中,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无论是仪器测量的误差、操作人员的误差,还是环境因素带来的误差,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需要使用适当的误差分析方法,来准确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 误差类型在物理实验中,误差主要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系统误差是一种固定的误差,可以重复得到相似的结果。
例如,仪器精度或标定不准确所引起的误差就属于系统误差。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环境、测量方法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导致的,无法被完全排除的误差。
在进行误差分析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误差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 误差处理方法1. 精度评定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需要评定仪器的精度,即能够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这可以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来实现。
重复测量的结果应该非常接近,否则说明仪器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
用于评定仪器精度的主要指标有精密度、准确度和灵敏度。
2. 误差传递在物理实验中,误差会随着计算、测量的进行而逐渐传递和累积。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误差是如何传递的,以便能够对测量结果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处理。
误差传递的常见方式有加法和乘法规则。
加法规则适用于对多个测量结果进行求和或相减的情况,乘法规则适用于对多个测量结果进行乘积或除法的情况。
3. 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对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误差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和调整。
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包括标准偏差、均方根误差和置信区间等。
4. 不确定度评估不确定度是对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程度的评价。
在物理实验中,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获得完全准确的测量结果。
因此,我们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估,以便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测量结果的范围。
不确定度的评估可以通过计算总不确定度和相对不确定度来实现。
5. 数据处理在物理实验中,我们通常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些处理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确定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误差问题

物理化学实验中的误差问题1、物理量的测量一切物理量的测量,从测量的方式来讲,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类:测量结果可用实验数据直接表示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停表记时间、压力表测气压、电桥测电阻、天平称质量等;若测量的结果不能直接得到,而是利用某些公式对直接测量量进行运算后才能得到所需结果的测量方法称为“间接测量”,测量结果称为“间接测量量”,例如某温度范围内水的平均摩尔气化热是通过测量水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再利用Clausius—Clapeyron 方程求得;又如,用粘度法测聚合物的分子量,是先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出纯溶剂和聚合物溶液的流出时间,然后利用作图法和公式计算求得分子量,这些都是间接测量。
物理化学实验大多数测量属于间接测量。
不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都必须使用一定的物理仪器和实验手段,间接测量还必须运用某些理论公式进行数学处理,然而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实验者使用的仪器,实验手段、理论及公式不可能百分百的完善,因此测量值与真实值间往往有一定的差值,这一差值称为测量误差。
为此必须研究误差的来源,使误差减少到最低程度。
2、测量中的误差(1)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往往出现被测结果总是朝一个方向偏,即所测的数据不是全部偏大就是全部偏小。
而当条件改变时,这种误差又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主要来源有:①实验所根据的理论或采用的方法不够完善,或采用了近似的计算方式。
②所使用的仪器构造有缺点,如天平两臂不等,仪器示数刻度不够准确。
③所使用的样品纯度不够高,例如在“难溶盐溶解度测定”实验中,由于样品中含有少量的可溶性杂质,而使侧得的难溶盐的溶解度数值偏高。
④实验时所控制的条件不合格,如控制恒温时,恒温槽的温度一直偏高或一直偏低等。
⑤实验者感官不够灵敏或者某些固有的习惯使读数有误差,如眼睛对颜色变化觉察不够灵敏、记录某一信号时总是滞后等。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与减小练习题

物理实验中的误差分析与减小练习题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通过对误差的分析和采取适当的措施,我们可以减小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减小的练习题,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物理实验技能。
一、选择题1、以下哪种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而产生的?()A 系统误差B 偶然误差C 过失误差D 以上都不是2、在多次测量同一物理量时,下列哪种方法可以减小偶然误差?()A 增加测量次数B 改进测量仪器C 校准测量仪器D 以上都可以3、下列关于系统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A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修正来减小B 系统误差的大小和方向通常是固定的C 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方法或仪器本身的缺陷造成的D 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消除4、在长度测量实验中,测量结果为1023cm,而真实值为1020cm,该测量的绝对误差为()A 003cmB -003cmC 003D -0035、某实验中,对同一物理量进行了5 次测量,测量值分别为125、128、126、127、129,则该组测量值的标准偏差为()A 01B 015C 02D 025二、填空题1、误差按照性质可分为_____误差和_____误差。
2、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
3、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通常有_____、_____和_____。
4、偶然误差服从_____分布。
5、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由_____和_____共同决定。
三、简答题1、简述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主要区别。
2、在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使用了未经校准的天平,会产生什么样的误差?如何减小这种误差?3、为什么在物理实验中要进行多次测量?多次测量时应注意哪些问题?4、给出一个具体的物理实验例子,说明如何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并提出减小误差的措施。
四、计算题1、对某一物理量进行了 8 次测量,测量值分别为:251、253、250、252、254、253、251、252,已知测量仪器的精度为 01,求该物理量的平均值、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
对一道测动摩擦因数实验设计题的误差分析-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对一道测动摩擦因数实验设计方案的误差分析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李庆 222006测定动摩擦因数是高中物理的一个设计性实验,根据不同的原理可以有许多设计方案。
下面针对利用动能定理所设计的一个方案作误差分析。
如图1所示,小滑块从斜面顶点A 由静止沿ABC 滑至水平部分C 点而停止。
已知斜面高为h ,滑块运动的整个水平距离为S ,设滑块在转角B 处无动能损失,斜面和水平部分与小滑块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此动摩擦因数。
滑块从A 点滑至C 点,只有重力和摩擦力做功。
设滑块质量为m ,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倾角为θ,斜面底边长S 1,水平部分长S 2,S = S 1 + S 2。
由动能定理得:0cos cos 21=-⋅-m gS S m g m gh μθθμ (1) 化简得:021=--S S h μμ 得:Sh S S h =+=21μ。
(2) 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只要测出斜面高度h 以及整个水平部分长度S ,即可计算出动摩擦因数,而且动摩擦因数与斜面的倾角θ无关。
若将起点A 与终点C 连接起来,测出连线AC 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α,可得:μ= tan α。
于是,上面的设计方案就可变为下面的试验操作题:如图2所示的器材:木制轨道,其倾斜部分倾角较大,水平部分足够长,还有小铁块、两枚图钉、一条细线、一个量角器。
设转角处无动能损失,斜面和水平部分与小铁块的动摩擦因数相同。
用上述器材,测定小铁块与木质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
请你设计实验步骤,并推导出最后表达式。
实验步骤是这样的:(Ⅰ)将小铁块从倾斜轨道上的某点A 由静止释放,让其下滑,最后停止在水平面上的C 点(这一过程可参见图1)(Ⅱ)用图钉把细线固定在释放点A 与铁块最后静止点C 之间,并使线绷直 (Ⅲ)用量角器测量细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记为α。
借助上例思路,得出最后结果为:μ= tan α。
这一设计方案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滑块在转角处无动能损失,最后的结果与斜面的倾角无关。
如何解决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问题

如何解决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问题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对于准确度和精度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传统的实验方法到现代的高精度测量技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各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个解决物理实验中测量误差问题的关键方法和技巧。
首先,了解误差类型和来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实验中的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类。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装置、操作技术或实验环境等方面的固有缺陷导致的,它在一系列测量结果中始终保持一定方向和大小的偏差。
而随机误差则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其大小和方向在不同测量中变化。
了解误差类型和来源,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方法来纠正误差。
其次,增加测量次数可以有效减小随机误差。
重复多次测量可以使得随机误差在平均值中互相抵消,从而提高测量结果的精确度。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测量次数来减小随机误差。
同时,还可以利用统计方法,如均值和标准偏差等,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到更可靠的实验结果。
此外,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也是解决测量误差问题的关键。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
仪器的分辨率、灵敏度和可靠性等特性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因此,在进行测量前,我们应该对仪器进行认真的校准和测试,确保它能够提供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此外,控制实验环境也是减小系统误差的重要手段。
实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等因素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我们应该尽量控制实验环境的稳定性,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因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技术也是解决测量误差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各种高精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
例如,利用激光干涉仪、原子力显微镜等先进仪器和技术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
通过引入新的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和准确性。
总之,解决物理实验中的测量误差问题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
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与问题探讨

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与问题探讨
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因此可能存在误差。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误差来源:
1. 仪器误差:旋光仪和色散板等仪器本身存在测量误差,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正确使用仪器,并在测量前进行校准。
2. 光路误差:在旋光度的测量中,光线的穿过角度和经过物体的厚度都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因此需要注意测量前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厚度并保持一致。
3. 溶液误差:不同的旋光性溶液对光的旋转角度不同,因此需要注意分别测量每种溶液的旋光度。
4. 环境误差: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会影响旋光度的测量结果,因此需要注意进行充分的环境控制。
5. 实验操作误差:实验中的操作方法和量取操作等也可能会带来误差,因此需要注意仔细的实验操作和记录。
针对以上误差源,我们需要在实验中认真进行操作,注意测量精度,尽量减小误差。
在数据处理上,可以采用比较统一和标准化的方法,例如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来提高测量准确性;或者使用合适的仪器校正方法来校正仪器偏差,再进行测量。
最后,对于高精度的测量结果,一个可靠的做法是将测量结果与参考文献对照,以确定结果的可靠性。
2025年化学实验题常见误区与解析

2025年化学实验题常见误区与解析在化学学习中,实验题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考试的改革,2025 年的化学实验题可能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然而,在解答这些实验题时,学生们常常会陷入一些误区。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常见误区以及相应的解析。
误区一: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很多同学在面对实验题时,只是机械地记住了实验步骤,而对实验背后的原理一知半解。
例如,在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学生们知道要使用酸碱指示剂来确定滴定终点,但对于为什么选择特定的指示剂以及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酸碱中和反应的关系却不清楚。
解析:要深刻理解实验原理,就需要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出发。
以酸碱中和滴定为例,我们要明确酸碱反应的定量关系,即酸和碱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进行反应。
而指示剂的选择则要基于其变色范围与滴定终点时溶液的 pH 值相匹配。
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验题中准确判断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
误区二:实验仪器使用不当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但不少同学在这方面容易出错。
比如,在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没有注意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或者在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
解析:对于容量瓶的使用,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漏水检查。
定容时,俯视刻度线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小,浓度偏大;仰视刻度线则会导致溶液体积偏大,浓度偏小。
同学们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反复练习,熟悉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养成严谨的实验习惯。
误区三:实验数据处理错误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实验题的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同学在这方面缺乏正确的方法和思路。
例如,在进行实验数据的计算时,没有考虑到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或者在绘制图表时,坐标轴的选择不合理,导致图像不能准确反映实验结果。
解析:在处理实验数据时,要严格遵循有效数字的保留规则,根据测量仪器的精度和实验要求来确定有效数字的位数。
绘制图表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坐标轴的刻度和范围,使图像清晰、直观,能够准确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题中的误差分析教发院 张伟平1.(2012届闸北一模28)某大学物理系学生组织驴友团去云南自助游,在云南凤庆地区发现很多千年古茶树,直径很大,两个大人都合抱不过来。
于是他们想利用单摆原理对大树的直径进行测量。
他们用轻而长的细线绕树一周,使细线长度等于树干周长(已预留出打结部分的长度)。
然后在线下端系一个小铁球,制成一个单摆。
某同学的操作步骤为:a .将细线的上端固定在一根离地很高的横杆上;b .在摆线偏离竖直方向5°位置静止释放小球;c .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开始计时,经过一次全振动后停止计时,用此时间间隔作为单摆振动的周期T 。
(1)该同学的上述步骤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____(将该步骤的序号填入横线)。
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小铁球的直径未知,所以该同学用公式:224πgT l =测,并将当地重力加速度值代入,近似地求出树干的周长,进一步求出树干直径。
则该树干直径与真实值相比: d 测_______d 真。
(选填“>”、“<”、“=”)2.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操作中,如果分别发生以下各选项的情况:(A )振幅减小 (B )测量摆长时,未将小球半径考虑在内(C )摆球质量过大 (D )单摆在摆动过程中,摆线未系紧造成摆长逐渐增长 (E )将n 次全振动误计为n +1次 (F )摆球不在竖直平面内摆动,而成为圆锥摆 根据以上各选项,试确定:(1)会造成g 值偏小的选项是____________。
(2)会造成g 值偏大的选项是____________。
3.某同学做“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用刻度尺正确量出悬线长度L ,用秒表正确测出振动周期T ,他改变长度测出若干组L 与T 值,其它操作无误。
(1)他应用公式g =224T L π测出重力加速度并求出其平均值,这位同学实验中存在的错误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与真实值相比应____________。
(2)他作出的T 2~L 图象如图—12所示,这图象对应图中是__A__,应用图像法得到的重力加速度与真实值相比应____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测单摆周期时,要在平衡位置开始和结束计时;需要测30次或50次全振动总时间来求周期:通常要在平衡位置处放一支铅笔作标尺,这些都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
图—124.(2015届静安一模29)如图所示,一端带有滑轮的粗糙长木板,1、2是固定在木板上的两个光电门,中心间的距离为L 。
质量为M 的滑块A 上固定一宽度为d 的遮光条,在质量为m 的重物B 牵引下从木板的顶端加速滑下,光电门1、2记录遮光时间分别为Δt 1和Δt 2。
(1)用此装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且认为滑块A 受到合外力的大小等于重物B 所受的重力,实验中除了调整长木板倾斜角刚好平衡滑动摩擦力外,还必须满足____________;(2)实验测得的加速度为____________(用上述字母表示);(3)若考虑到d 不是远小于L ,则加速度测量值比真实值____________(选填“大”或“小”)。
5.(2012届卢湾一模29)在DIS 中,光电门测量的是运动物体挡光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因为挡光片较窄,所以可看做测量的是瞬时速度。
为了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小车的加速度,将宽度均为b 的挡光片A 、B固定在小车上,如右图所示。
(1)当小车匀变速经过光电门时,测得A 、B 先后挡光的时间分别为Δt 1和Δt 2,A 、B 开始挡光时刻的间隔为t ,则小车的加速度a =____________。
(2)(单选题)实验中,若挡光片的宽度b 较大,用上述方法测得的加速度与真实值间会有较大的差距,下列关于实验的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A )若小车加速,则测量值大于真实值;若小车减速,则测量值小于真实值(B )若小车加速,则测量值小于真实值;若小车减速,则测量值大于真实值(C )无论小车加速还是减速,测量值均大于真实值(D )无论小车加速还是减速,测量值均小于真实值6.如图所示是同学分别得到的P 一l/V 图像,其中正确的图是a ,则其它几个图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①实验中封闭气体质量太大;②实验中计算压强错误使P 均偏大;③计算压强时未计入活塞和框架重力产生的压强;④用手握住注射器使气体温度持续升高;⑤由于某种原因使气体温度持续降低;⑥橡皮帽漏气。
情况b 可能属于____________,情况c 可能属于____________,情况d 可能属于____________。
(填数字序号)7.(2013届徐汇二模29)某同学在研究“一定质量气体温度不变时压强和体积关系”实验中,将一气缸如图(甲)开口端向右水平固定放置,活塞面积为S ,厚度不计,封闭气体长度为L ,大气压强为p 0。
现用一水平向左的作用力缓慢推动活塞,设活塞向左移动距离为x 。
(1)通过力传感器对水平推力的测定,该同学将推力F 作为纵坐标,则横坐标应该设置为____________,便可作出图(乙)中图像,且满足图线截距和斜率大小相等。
图中斜率的含义为____________(用题目中符号表示)。
O p O 1/V pOb acd O vL x S F (甲) (乙) (丙) p V ① ②③ ④ (2)该同学发现实验时图线(乙)中随着F 的增大,图线呈现向下弯曲的趋势。
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同学为了研究第(2)小题中图线呈现向下弯曲的趋势的原因,作出了该过程的p -V 图像,则图(丙)中的四条图线(图线①②为双曲线)符合这一过程的是图线____________。
8.某同学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温度计,其结构如图所示,玻璃泡A 内封有一定质量的气体,与A 相连的细管B 插在水银槽中,管内水银面的高度x 即可反映泡内气体的温度,即环境温度,并可由B 管上的刻度直接读出(B 管的体积与A 泡的体积相比可略去不计)。
制作过程:将玻璃泡分别置于100℃与0℃的环境温度下,刻录下当时水银面的高度x ,再以两次刻录下的刻度间距的1100为最小刻度,将B 管全部画上均匀刻度线,温度计便制作好了。
为检查该装置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该同学在某一恒定的大气压下提供不同的环境温度,通过对B 管上的温度刻度与当时实际温度进行对比,以确定该温度计的可行性与准确性,测量获得的数据及B 管上的温度刻度如下表所示:实际温度t (℃)-27 0 27 54 81 100 汞柱高x (cm )25.8 20.4 15 9.6 4.20.4 温度刻度t (℃) -31 -4 23 50 77 96该同学根据表格中提供的信息,进行了以下分析:(1)由表格中数据可得B 管内汞柱高x 的变化大小和实际温度T 的变化大小的比值恒定,其比值大小为C =____________cm/K ;(2)该同学认为上一结果说明该温度计制作时在B 管上画上均匀刻度线的方法是正确的。
试从理论及实际两方面分析并证明这一制作方法的正确性。
(3)由表格中数据推断此时实际的大气压强值p 0=____________cmHg 。
(4)虽然温度计原理上正确,但实际温度却与管上的刻度之间出现了明显偏差,该同学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制作温度计时的大气压p 0'与此时实际的大气压p 0不同,p 0′比p 0____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说明这种温度计受环境大气压影响较大,为此该同学提出了修正方案,请写出修正后的实际温度表达式T 实=____________(设已测量出的数据有温度测量值T 测、制作温度计时的大气压p 0'、测温时的大气压p 0)。
9.(2012届虹口二模29)如图所示,为一气体温度计的结构示意图。
储有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的测温泡P通过细管与水银压强计左臂A相连,压强计右管B和C与大气相通。
移动右管B可调节其水银面的高度,从而保证泡内气体体积不变。
当测温泡P浸在冰水混合物中,大气压强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时,压强计左右两管的水银面恰好都位于刻度尺的零刻度处。
(1)使用这种温度计,其刻度是____________的;(选填“均匀”、“不均匀”)(2)刻度为7.6cm处所对应的温度为____________℃;(3)当大气压强增大到78cmHg时,将测温泡P浸在冰水混合物中,调节右管同时移动刻度尺,使压强计左右两管的水银面恰好都位于刻度尺的零刻度处,但不改变其刻度,则测量值____________真实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若从刻度上读出温度变化1℃,则实际温度变化____________℃。
10.(2013届静安一模29)如图甲是某金属材料制成的电阻R随摄氏温度t变化的图象,图表示该电阻在0℃时的电阻值,已知图线的斜率为中Rk。
若用该电阻与电池(电动势为E、内阻为r)、理想电流表A、滑动变阻器R′ 串联起来,连接成如图乙所示的电路。
用该电阻做测温探头,把电流表A的电流刻度改为相应的温度刻度,就得到了一个简单的“金属电阻温度计”。
(1)根据图甲,温度为t(t>0℃)时电阻R的大小为____________。
(2)在标识“金属电阻温度计”的温度刻度时,需要弄清所测温度和电流的对应关系。
请用E、R0、R′(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k等物理量表示待测温度t与电流I的关系式t=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某次测量时,指针正好指在温度刻度的10℃到20℃的正中央,则测量值__________15℃(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1.(2013届宝山一模29)如图所示,是一个多用表欧姆档内部电路示意图,电流表(量程0~0.5mA,内阻100Ω),电池电动势E=1.5V,内阻r=0.1Ω,变阻器R0阻值为0~500Ω。
(1)欧姆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定律。
调零时使电流表指针满偏,则此时欧姆表的总内阻(包括电流表内阻、电池内阻和变阻器R0的阻值)是__________Ω。
(2)若表内电池用旧,电源电动势变小,内阻变大,但仍可调零。
调零后测电阻时,欧姆表的总内阻将变__________,测得的电阻值将偏__________。
(填“大”或“小”)(3)若上述欧姆表的刻度值是按电源电动势1.5V时刻度的,当电动势下降到 1.2V时,测得某电阻是400Ω,这个电阻真实值是__________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