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合集下载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情况分析:《为正义高歌》是鲁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题,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本框题主要帮助学生分清社会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培养正义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树立起强烈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坚持正义,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本课教学内容的目的和归宿。

本框题是对学生进行公平教育基础上的自然延伸,同时也是为下一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个框题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基本教学理念: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政治课教育实效的迫切要求。

在素质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思想政治课学科特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主线,构建教师导学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维复合的课堂教学活动程序。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印证教材的观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易接受。

由于本框题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我还将采取新闻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课前调查法等,让学生对本框题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三、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以坚持正义为荣,以实行非正义行为为耻。

初中道德与法治《为正义高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道德与法治《为正义高歌》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三2.2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同时整合和体现了一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材分析《为正义高歌》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6 单元第12 课的第二节。

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分清社会生活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激发社会正义感,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为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为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不断奋斗,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课题。

三.学情分析初三学生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也有朦胧的思考,但是社会生活是复杂的,一些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反面的社会现象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初中学生对所触到的一些负面的社会现实,往往感到迷茫,产生疑惑。

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

四.教学重难点1. 正义的含义是本课的难点。

2. 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五.教学方法利用课件、视频,还有手机拍照和白板等有效手段,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方式,在直观体验--情景感悟--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现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六.教学目标1. 通过“我发现、我对比、我观察” 等环节的学习,能够说出:区分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对待两种行为的不同态度、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等结论。

2. 通过小强四则故事的情景探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地做出选择。

七.教学评价设计1. 通过“ 初试身手”环节的探讨,能够说出区分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对待两种行为的不同态度、正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等结论。

为正义而高歌教学设计

为正义而高歌教学设计

滨城区第四中学九年级部思品课教案课题为正义而高歌备课教师授课教师刘庆溪课型复习上课时间 1 序号 1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能力: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知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个人都遵守规则,分清正义与非正义行为。

重点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

难点正义的含义。

教学内容教一、基础知识:(板书)1、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2、正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学程序二、自学中考砺剑:知识梳理,名师导学。

要求:认真阅读,把空着的内容填上;名师导学,重点看解析。

三、突出重难点练习某中学初中生林林放学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

这几名社会青年强行将林林身上的钱收走,并要求他每周一放学后都要在校外指定的地方交30元钱。

林林又怕又生气,找同学商量。

同学甲:“我们一起去凑钱给他们,免得找麻烦”。

同学乙:“找几个好朋友去教训他们一下。

”同学丙:“我们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几位同学说法对吗?请分别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同学甲和同学乙说法错误。

因为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受到非正义行为侵害的人要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同学甲采用忍让、顺从的态度只会助长犯罪分子的气焰。

同学乙运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是违背正义的行为,不仅不能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且是一种违法行为,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导致非正义行为的发生。

同学丙说法正确,他用法律武器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捍卫了正义。

小结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要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掌握判断是非的标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堂清练习达标作业:基础训练1—6题作业达标作业:7、8题板书设计为正义而高歌1、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2、正义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教学反思学习本课时内容时,要让学生理解正义制度。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为正义高歌
四、分层训练拓展提升
1.(2016绥化)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做人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

做有正义感的人就应该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下列行为属于正义行为的是( B)
A.排除异己
B.见义勇为
C.以权谋私
D.恃强凌弱
2.(2016东营)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乱停乱放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

小丁同学用小刀在违规停放的车辆上划了一道,以此来教训车主。

对此,正确的评价是( C)
①车主乱停乱放是违背公德的表现②小丁的行为是正义的,有利于惩戒此类违规行为③小丁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能做到对他人、社会负责④解决办法很多,做事不可任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①③
3.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中纪委监察部还开通举报网站,反腐机制不断创新。

一年多来,共有285名领导干部在此期间被通报涉嫌违法违纪行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①_x0001_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②党和政府将反腐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③“网
络反腐”扩大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④“老虎”“苍蝇”被打体现了行为与后果的一致性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③④
4.漫画《围观者》中围观者的行为( B)
①是聪明的表现,可以使自己不受非法侵害②不利于弘扬社会正气③是缺乏正义感的表现④是。

《为正义高歌》教案

《为正义高歌》教案

《为正义高歌》教案教学目标1.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3.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是第一单元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责任中第一课第二个项目的内容。

主要是谈什么是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正义要求人们遵守社会规则与程序,以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主要分两个层次,一是“分清生活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二是“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其中,正义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难点;辨别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对于这些问题,讲清道理很容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致使初中学生对所接触到的一些负面社会现实,往往感到迷茫,产生疑惑,甚至盲目效仿;再加上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很不成熟,思想认识和道德评价能力差,时常分辨不清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界限。

因此,对学生进行社会正义感的教育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认识到社会正义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公正行事,惩恶扬善,使社会正气得以大力扶持,歪风邪气受到普遍谴责,邪恶势力得到有力打击。

让我们聆听正义的呐喊,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教学主要围绕“正义标准——正义制度——正义行为的益处与非正义行为的危害——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四个方面展开。

具体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策略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实际,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榜样示范法、小组讨论法、情景分析法等以升华主题,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准备1.搜集古今中外坚持正义的事例及名人名言。

2.学生调查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正义与非正义现象以及对这些现象的看法。

《为正义高歌》优秀教学设计.doc

《为正义高歌》优秀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正义高歌邹平一中初中部田盈盈[内容标准]三2.2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一2.6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二)能力: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知识: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辨别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正义要求每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导入]:(课前播放《好汉歌》)师:一首好汉歌,听来使人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虽然这些好汉的行为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仍掩盖不了他们侠肝义胆、一身正义的光辉。

我们不仅为好汉们“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本色而叫好,更为他们“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精神而赞叹。

那么,梁山好汉“杀贪官、劫富济贫”的行为在今天是不是正义行为?当今社会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呢?让我们怀着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一起学习第课第2框:为正义高歌。

(出示课题——为正义高歌)一、走近正义什么是正义?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视频,走近正义。

播放视频《退伍不退色,用生命捍卫正义》1、社会正义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师:英雄名叫?(生:李超)在这段视频中,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超?生:略师:请同学们结合对英雄的基本认知,交流以下两个问题:⑴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个李超,就是太爱管闲事喽”你赞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交流:“闲事”是指什么事?如果不管会怎样?同学们说,这样的闲事我们要不要管?)师:西塞罗说,“正义是美德的最高荣誉”。

我从同学们身上同样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

九年级政治第一课项目二为正义高歌

九年级政治第一课项目二为正义高歌

第一课第二项目《为正义高歌》教学案设计【内容标准】三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一、教与学目标1.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3.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二、教与学重点:辨别、判断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三、教与学难点:正义的含义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教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与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大学生救人事件中折射出的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生强烈的正义感,导入新课)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勇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当天打捞救人牺牲大学生尸体时,八凌公司人员要价36000元,并索要300元的烟酒和矿泉水费之后再开工,且先交钱后打捞,为索钱曾两度中断打捞;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径受到了群众的指责和媒体的批评。

事后,荆州八凌打捞公司法人代表将3.6万元遗体打捞费用交到市公安局,并表示悔过之意,现场负责人员已受到处罚。

说一说: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三位大学生和打捞公司的行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同一事件,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行为,三位大学生的行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正义行为,而打捞公司的行为是一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非正义行为。

高尚与卑鄙的对比在这里显得如此鲜明!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正义,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让我们为正义高歌。

为正义高歌

为正义高歌

《为正义高歌》教学案设计【内容标准】三1.5理解遵守社会规则和维护社会公正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矛盾,理解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

一、教与学目标1.树立规则意识,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

2.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能力。

3.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分清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二、教与学重点:辨别、判断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三、教与学难点:正义的含义四、教法与学法设计:教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五、教与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大学生救人事件中折射出的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生强烈的正义感,导入新课)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时勇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为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授予徐彬程等15名同学“全国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大学生英雄集体”荣誉称号,追授陈及时、何东旭、方招同学“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当天打捞救人牺牲大学生尸体时,八凌公司人员要价36000元,并索要300元的烟酒和矿泉水费之后再开工,且先交钱后打捞,为索钱曾两度中断打捞;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径受到了群众的指责和媒体的批评。

事后,荆州八凌打捞公司法人代表将3.6万元遗体打捞费用交到市公安局,并表示悔过之意,现场负责人员已受到处罚。

说一说:你如何看待材料中三位大学生和打捞公司的行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同一事件,折射出两种不同的行为,三位大学生的行为是一种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正义行为,而打捞公司的行为是一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非正义行为。

高尚与卑鄙的对比在这里显得如此鲜明!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正义,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让我们为正义高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要为人正直;②自觉遵守正义规则。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③要坚持正义的标准。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④不侵害他人的利益。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故意伤害他人身体乃至生命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⑤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增强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公平的合作意识;对正义充满向往和追求,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规则和程序为荣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板书框题:传递正能量,为正义高歌
二、新课导学:
1.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P9)
(邓亚萍遵守规则,虽然失去了金牌,但却赢得了对手和外国人的尊敬,体现了中国运动员的高尚风格。她这种坚持正义的精神比金牌还要宝贵。)
教师讲述:这一事例告诉我们,遵守规则、具有规则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制度、规则和程序不仅仅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对人自由行为的一种保护,在制度规则和程序范围内是自由的,超越出这个范围,就是不自由的了。
想一想:吵架过后,吕毅为什么还要投何雯的票?
(虽然吕毅与何雯平时有矛盾、有误会,但是在选三好学生时仍投了何雯的票,这表明了吕毅为人正直,这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应有的表现。)
议一议: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当时是怎样做的?
(2)自觉遵守规则(学生阅读教材)(P12)
情境活动五:(详见教材P12)(略)
※议一议:邓亚萍为什么这样做?她的做法导致金牌丢失,值不值得?
思考讨论交流:
※什么是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是什么?正义的要求有哪些?(
(社会离不开规则和程序,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就是正义制度)
(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普遍性,制度之所以是正义的,是因为,社会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正义代表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违反这些规则和程序就是违背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情境活动三:(详见教材P11页材料)(略)
议一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以不正义的手段多得利益的行为?
(非正义行为损害公共利益和和他人的正当权益,我们应鄙视、制止和谴责以不正义的手段多获得利益的行为。)
2.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P12)
(1)要为人正直:情境活动四:(详见教材P12页材料)(略)(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学生兴趣很浓,传递正能量,为正义高管。
教学目标
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含义;正义与社会公平的关系;有正义感的人,应该做到的具体要求。
2.能力目标:具有分辨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认知能力;自觉维护正义的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具有见义勇为精神。
情境活动一:(详见教材P9页材料)议一议:※国家为什么要打击社会黑恶势力?
(社会需要正义。国家打击社会黑恶势力,表章见义勇为就是伸张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们的安定生活。)
列举社会生活中的正义行为。(见义勇为、扶贫助困、捐资助学、扶老携幼、助残帮困、爱心捐助……)
教师简述:从古至今,人们在不断地追求正义,因为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充满正义的社会里。历史和现实都告述我们,社会正义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相关链接:(详见教材P14页)
教师讲述:(详见教材P14页材料后)
三、课堂小结(按板书小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传递正能量,为正义高歌
1.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2.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作业或预习
四、作业安排
1.完成《练习册》第一棵——课时评价内容
2.作业本:(1)正义行为及划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
(4)不侵害他人的利益(P13页)
情境活动六:(详见教材P13)(略)
讨论交流:
※小强等人的行为错在哪里?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算不算正义行为?(课后作业)
(※小强为同学打抱不平,为受欺负的同学报仇不是正义的行为。因为他的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伤害了他人的身体,是最严重的非正义行为。)
(※※“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们义气”不是正义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利益、伤害了他人的身体。而不伤害他人、不侵害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决不会做侵害他人利益的事的。)
教师讲述:通过讨论我们明白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有自己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程序的正常运转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制度、规则和程序,社会将陷入无序和混乱。由此可见,要维护社会正义,必然要求人们要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
(3)正义要求人们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P10)(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交流)
请你选择:(详见教材P10)
逃票乘车——非正义行为;考试作弊——非正义行为;参与选举——正义行为
试填写下列表格:
范围常见的正义行为
常见的非正义行为
(4)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后果(P11)
教师讲述:
正义行为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应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学生阅读教材正文)
※※※怎样才能做到不侵害他人的利益?(见教材P13页中)
(5)敢于与非正义行为作斗争(P13页)(阅读教材正文后思考讨论交流)
说一说:※当你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应怎样做?(课后作业)
※※怎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课后作业)
(※有正义感的人应当鄙视以不正当的手段多的利益的行为,当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对实施非正义行为的人要进行积极的劝说和制止,必要时依自己的勇敢和机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因此,尊重和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品格,是一个人有教养、有文化的表现,没有规则意识,就不会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板书)
(3)要坚持正义的标准(P13页)
教师讲述:辨别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不是凭个人情感的好恶,而是看是否符合正义的标准。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一定要坚持正义标准。
议一议:有正义感的人都有哪些表现呢?(按照正义标准对人对事、做人做事,违反正义标准的事坚决不做,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集中表现。)
(正义制度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制度、规则和程序,没有人可以例外,不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就不符合正义的要求,就是非正义的。)
总之,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转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社会合作就无法进行,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人们制定的规则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公平的。在规则面前,人们平等地遵守,则是正义。
(2)什么是正义制度?制度的正义性是什么?正义的要求有哪些?
(3)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算不算正义行为?
(4)当你遇到非正义行为发生时应怎样做?
(5)怎样做有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自我评价
材料,案例,讨论,探究精彩到位。加强课堂驾驭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组长:语言精练,课题新颖,板书认真。
同行:讲述细腻,设计精妙,知识丰富,正义感强。
(1)社会正义是人们追求的共同目标(P9)
那么,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
(2)判断正义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P9)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情,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讨论交流:※什么是正义行为?(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划分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标准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P9页地二段正文,讨论回答)
(区分正义行为的标准:一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行为;二是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符合这两点就是正义行为,不符合的就是非正义行为。)
情境活动二:(详见教材P9—10页材料)(略)
※请继续列举社会的规则和程序。
※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制度、规则和程序,社会生活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基本信息
学科
政治
年级
九年级
教学形式
小组学习
教师
宋鹏飞
单位
城关一中
课题名称
传递正能量,为正义高歌
学情分析
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评议一单位城关一中:姓名:宋鹏飞日期:20131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