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无衣》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作品的题材和形式。

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运用文学知识,解读《无衣》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无衣》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无衣》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古代战歌,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材提供了原文、注释、译文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2.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无衣》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色。

难点:分析《无衣》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无衣》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无衣》,理解原文内容。

学生结合注释和译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无衣》的文学特色和主题思想。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3.4 探究学习:学生运用比较研究法,探讨《无衣》与其他作品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对《无衣》的个人见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汇报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

4.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无衣》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拓展阅读:推荐与《无衣》相关的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欣赏。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文学创作,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秦风·无衣》《邶风·静女》教案(本站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份《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教案教学设计,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这两篇古代诗歌的课堂教学。

《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这两篇诗歌内容简洁,语言优美,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因此,这两首诗歌成为了中学语文课程中必备的学习内容。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意义和内涵。

2.掌握《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基本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秦风·无衣》和《邶风·静女》的启示,深入思考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学习《秦风·无衣》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秦风·无衣》的音频,让学生首先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二步:请学生分组,让同学们分别朗读《秦风·无衣》,通过对比不同组别的朗读,学生能够领略到诗歌的语言美感和特点。

第三步:通过学生们的朗读和自我感悟,教师引导学生们理解《秦风·无衣》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2)思想教育: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们了解《秦风·无衣》是一首表达贫民苦难的诗歌。

第二步: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我们能从《秦风·无衣》这首诗歌中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们认识到诗歌中所体现的人生信仰和生活哲学。

第三步:教师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们讲述自己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并进行分享。

2.学习《邶风·静女》1)语文学习:第一步:教师播放《邶风·静女》的音频,让学生们感受到诗歌的节奏、韵律和音乐感。

第二步:通过阅读文字版诗歌,让学生感受到《邶风·静女》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分析令人动容的情感表达。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教案标题:秦风无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秦风无衣》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2. 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韵律。

3.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音频或视频资源,用于朗读示范。

3. 课件或黑板,用于呈现诗歌内容和讲解。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古代中国的服饰,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古代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区别。

导入:1. 呈现《秦风无衣》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先读原文,然后了解诗歌的基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发展:1.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诗歌,并注意诗歌中的押韵和音律。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进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巩固:1.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和最佳解读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秦风无衣》的读后感,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拓展: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和文学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表现、讨论参与度等。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对《秦风无衣》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结合音乐,让学生创作一首配乐或歌曲,将《秦风无衣》的诗歌内容与音乐相结合。

2. 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将《秦风无衣》的情节和意境通过表演的方式展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秦风无衣》这首古代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

《秦风无衣》教案《无衣》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2、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3、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4、背诵课文5、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整体基调,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背诵课文【教学方法】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听一段音乐提问:从音乐当中我们感受到了怎样的基调,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特点?生:激昂、雄壮的基调生:这段音乐每隔一段就会有一个重复的节奏明确:没错,这是电影《英雄》当中一段描绘秦兵出征时的音乐,它的基调是激昂而雄壮的,并且每隔一小节就会出现重复的旋律,以及士兵们的呐喊声,描写了秦国男儿勇征沙场的一种视死如归,英勇赴义的精神,它是一首战歌。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战歌,一首描绘秦地男儿慷慨赴义的一首战歌——《秦风·无衣》(ppt展示秦风·无衣)。

二、指导学生诵读课文1、放录音第一遍让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2、学生集体朗读3、教师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4、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指正5、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明确:疑问反问语气升调肯定语气降调感叹语气降调王于兴师,修我~~~~`说明军情紧急,要快连三、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注意一些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及通假字)1.识记字音、字形、释义衣袍裳同仇偕作偕行2.通假字泽通()3.疏通诗歌意思四、分析诗歌1、提问: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生: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2、提问:变化的部分是哪些?生: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3、提问:这些变化部分表现了什么情感?明确:“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邶风静女》说课稿(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诗经>三首》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教读课文,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

据《大纲》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能诵读一定数量的名篇。

《诗经》《离骚》至汉魏晋诗歌的语言形式各不一样,所以本单元以语言的节奏作为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诸种语言节奏的划分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了解古代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再到七言的形式方面的发展进程;了解这一变化过程也是诗歌容量逐渐加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逐渐复杂的过程;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手法及其艺术效果,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后面的唐宋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

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感情基调,唱出诗歌的情感,并以此促进他们读出情节发展的节奏,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二、说教法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现代教育理论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根据“寓教于乐”和“文道统一”的原则及中学生对《诗经》敬而远之的心理及喜欢吟唱歌曲的年龄特点,我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吟唱、诵读法对《无衣》《静女》“寓教于唱”,雅俗互通,使之通俗而不低俗,以唱促读,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帮助学生实现快乐背诵;并准确把握基调,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另外课外印发张晓风散文《诗课》《地泉》《尔雅》)。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教案教学设计

《无衣》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无衣》。

(2)理解《无衣》的创作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无衣》。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

(2)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无衣》的诗意、诗境和诗情。

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的分析。

3.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无衣》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2. 诗中隐喻、象征手法的把握。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无衣》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无衣》,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象征手法。

(2)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家国情怀。

5. 鉴赏拓展(1)介绍相似题材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2)分析《无衣》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2)分享感悟,培养爱国情操。

7. 小结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2. 分析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4. 深入挖掘教材内涵,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无衣》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体验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

3. 利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能力。

高二语文《秦凤 无衣》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二语文《秦凤 无衣》教案(新人教必修)

《秦风•无衣》(人教版高二必修)《秦风•无衣》艾青中学范昌济教学目标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教学思路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我”与“子”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判断当时的情形,借此把握诗歌内容,并进一步理解诗歌表现的主题和塑造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对话)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四、特点(先找异同)1、朗读《无衣》这首诗,思考三章的异同点,并回答其原因。

同:句式相同,内容相近。

异:每章仅三字不同。

原因:属重章复唱的手法,不仅构成类同排比的方法,便于加深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也为了换韵,充实和扩展内容。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秦风.无衣》教学设计

《无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加强诵读,通过把握语气、语调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并把握主人公的人物形象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及结构美,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及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情境式微写作任务,描述和评价诗歌主人公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形象。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构建诗歌所蕴含的协作友爱、昂扬向上等精神与红色文化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有机联系,品悟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传承。

教学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法、点拨法、情景设置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兴趣播放《无衣》的歌曲视频,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读其诗1.请一名学生正读字音,其余同学思考思考这首诗的抒情主体谁?处境如何?明确:场上的士兵;破衣烂衫,处境艰难。

2.全班齐读。

(三)、边学边悟,通其义1.结合教材注释,疏通字词含义,教师答疑。

2.合作探究(1)从文本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预设:每章都有重复,重复中又有变化(重章叠句)。

(2)分析本诗重章叠句内容及其作用。

内容: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表现战士齐心备战的情景;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的爱国感情和大无畏精神。

作用:①语言上,语言精练、优美,节奏、音韵协调,容易记忆和传唱。

②结构上,结构清晰一致,具有一种整齐美,回环美。

③主题上,一唱三叹,渲染气氛,强化感情,深化主题。

内容更具体,战斗力更强。

当劳动人民在强敌压境、外族入侵时,大家同仇敌忾,保卫家园,争取和平生活,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语文版第四册第二单元4《诗经》四首《无衣(秦风)》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2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内容
一、问题导入
1、《氓》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记叙了女子被遗弃的遭遇,大家预习了《无衣》,知道这首诗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来展开的吗? (对话)
2、谁与谁的对话?(“我”与“子”)
3、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抓住“岂曰无衣”一句分析,是平级关系)
二、内容把握(要结合说话背景,在什么情况下有了这一些对话?)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这是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

《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内容分析(各章侧重点)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