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区重建历程_机制及其启示_陈敦鹏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进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管辖之下。
香港回归后,城市规划与建设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压力,香港需要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城市规划,以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生活质量。
一、保护环境、保护文化遗产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保护环境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保障香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保护和传承香港特有的文化遗产,不仅能够弘扬本土文化,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经济发展。
二、提升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发展,香港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提升城市的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城市运行的顺畅和市民生活的便利。
三、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香港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合理利用城市空间,优化土地利用。
通过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同时,加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四、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注重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事业。
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加强社会福利建设,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香港回归日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任务艰巨繁重,但也充满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做好全面而科学的城市规划工作,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市民的美好生活。
相信在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下,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美好。
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

香港地区社区建设经验分析1976年,香港政府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
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时间,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充分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特点。
本文分析和总结了香港社区建设的特点和经验,并对大陆社区建设提出了借鉴意义。
标签:香港地区社区建设專业化经验借鉴一、香港社区建设背景1842年英国实行殖民管治时,港英政府很少关注华人社区事务,与基层市民和团体也很少联系。
60年代中期,香港发生两次大规模暴动,迫使港英政府认识到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开始推出一系列基层建设措施,社会福利署和志愿机构设立社区中心。
70年代,香港在低收入社区加强公共资源配置,改善社区环境、生活素质,培养社区领袖等,出台政策聘用社工毕业生担任助理社会福利主任,开展社区工作、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以及司法矫治等活动,预防和化解社会问题,以此使居民对社区产生认同感。
1976年,香港政府正式提出“社区建设”概念,成立社区建设政策委员会,来制订政策和指导地区协调工作。
经过后来30年的摸索和实践,香港形成了一套东西方结合较为完善的社区管理模式,良好的社区建设机制、高素质的社工队伍、发达的民间服务组织、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二、香港社区建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建议为了加强我国社区建设,必须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时时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从社会问题出发,在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把非营利性组织、社区组织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调动各类社区服务机构的积极性。
1.在社区区域内建立和培育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香港社区建设组织管理体系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较高,既包括官办的行政性社区组织,如民政事务署和18个区管理委员会;又有官民合办即政府资助、民间主办的半行政性社区组织,如社会福利署和各社区中心;还有完全民办的非行政性社区组织,如东华三院、圣雅各福群会,他们分别承担着各自的社区服务功能。
从香港地区城市拆迁看我国城市旧城改造

开发商参与:开发 商积极参与城市拆 迁工作,提供资金 和人力支持,推动 城市更新和改造。
居民支持:城市拆 迁需要得到居民的 支持和配合,通过 合理安置和补偿, 保障居民的合法权 益。
法律保障:完善法 律法规体系,明确 各方权利和义务, 保障拆迁过程的公 平、公正和合法性 。
Part Three
旧城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发展,旧 城区存在设施老化、 建筑陈旧等问题, 需要进行改造升级。
20世纪50年代:城市化起步,开 始出现城市拆迁
20世纪80-90年代:房地产市场崛 起,商业拆迁增多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城市改 造,政府主导拆迁
21世纪初至今:城市更新为主,注 重保护历史建筑和社区特色
1970年代:香港政府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计划,包括拆迁旧区、建设新住宅和商业区
旧城改造的规模: 全国范围内正在进 行大规模的旧城改 造工程,涉及众多 城市和地区。
旧城改造的方式: 包括政府主导、市 场运作、居民参与 等方式,各种方式 各有优缺点。
旧城改造的成果: 旧城改造取得了一 定的成果,改善了 居民的生活环境, 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
拆迁安置困难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 的矛盾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Part Two
1949年以前:香 港地区城市拆迁 起步阶段
1950-1970年: 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大力支持
1971-1980年: 拆迁规模扩大, 城市更新加速
1981年至今:拆 迁政策调整,注 重保护居民权益
香港旧区活化的政策对广州旧城改造的启示

法》等。但对于有建筑特色的暂未列 本的水乡文化难以传承。如果有指
《市区重建策略》在咨询公众之
为保护性的历史建筑,往往难以保 引性法规指引新建和改建建筑风 后,规划地政局于2001年11月公布
护。1994年实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格,那么必然能有助于继承历史风 了政策文件,指引市区重建局的工
规划编制要求》,各城市按照要求编 貌。改造后的城区能新旧共存,有秩 作。该策略一共有39条,包括政府的
制地方保护条例。但是此编制要求 序继承原有特色,并有新时代风貌, 原则、市区重建的目标、市建局的角
约束力不强,难以落实,各地方的历 是理想的状态,也是前进的目标。 色、收地过程、项目的处理、财务安
史建筑仍在旧城成片改造中渐渐消 2.3 缺乏公众参与
排、参数和指引等方面。市建局的角
失。比如广州有800年历史的猎德古
香港特区政府采取三管齐下的 方法,积极解决市区老化问题:通过 市建局进行市区更新工作;促进私 人发展商参与市区更新,继续发挥 市场动力,加快市区更新的步伐;培 育业主保养楼宇的文化,根治市区 老化问题。
香港地区对历史建筑加以利 用,活化其潜在价值。在策略第17条 “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获保存的历 史建筑物应用作适当的社区、公共 或其他有益用途,目的是要发挥这 些建筑物的功能,使这些建筑物成 为市民活动的场所和生活的一部 分,而不仅是历史文物展品。”这一 条体现了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
结语
鉴。本文基于香港旧区活化政策的思 考,拟对广州旧城改造问题提出建议。
广州旧城改造正在加大步伐的 关键词:
进行,但是仍处于探索的阶段。香港 活化经验对广州旧城改造有借鉴意
旧区活化; 旧城改造; 市区重建策略; 公 众参与
义。其政策较为进步,较能平衡经济 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居民利益关 系。当前的旧城改造,首先必须转变 为活化旧城思想,完善保护法规条 例,充分落实公众参与制度,才能保 障旧城健康生存发展。
变革中的香港市区重建政策_新思维_新趋向及新挑战

香港规划进展64Planning Progress in Hong Kong【摘要】随着由完全市场机制主导、以商业模式运作、忽略社会功能的旧的城市更新体制的失败,香港的城市更新政策近年来开始出现一种新思维、新趋向,体现在政府角色的进一步加强、全面化更新理念的主张以及以人为本、更注重社会效益的城市更新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然而,在现实环境及管治体制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新思维还难以取得显著成效、难以真正达成效率与公平的双重目标。
【关键词】城市更新;市区重建;政策;香港REFORMING URBAN RENEWAL POLICY OFHONG KONG: NEW THINKING, NEW TRENDSAND NEW CHALLENGESZHANG GengliABSTRACT: A new way of thinking in urban renewal,together with a set of new policy trends, is promotedin Hong Kong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failureof the old urban renewal policy framework whichwas characterized by a fully market-led mechanism,commercialized operation and serious neglect of thesocial dimension of urban renewal. Three key ele-ment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new policyframework: the increasing involvement and commit-ments of the public sector in urban renewal, the advo-cacy of a multi-dimensional goal-oriented urban re-newal ideology, and the emphasis on a people-oriented, holistic approach to urban renewal. Withthe constraints of complex socio-economic contextand less-cohesive governing structure, however, thenew policy has yet to demonstrate effectiveness inachieving its ultimate goal and objectives. It is arguedthat the so-called new thinking is currently still asymbolic rhetoric rather than a fundamental systemictransformation.KEYWORDS: urban regeneration; urban renewal;policy; Hong Kong1 引言近二三十年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在东亚主要地区日益成为各地城市政策的焦点。
回归的启示香港的新起点

回归的启示香港的新起点回归的启示:香港的新起点近年来,香港面临了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和机遇,这使得该地区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回归祖国二十多年来,香港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回归给香港带来的启示以及香港面对的新起点。
第一章:回归的启示200年的殖民统治后,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这标志着香港结束了殖民时代,重新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这次回归给香港带来了三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回归启示我们,国家统一是香港繁荣稳定的基石。
国家统一的背后,是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融合。
回归后,香港继续保持了其独特的法治体系、金融中心地位和开放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投资和人才。
香港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发展,而国家的繁荣也需要香港的贡献。
其次,回归启示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香港。
香港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一直在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回归后,香港依然保持了其独特的国际地位,成为了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香港的繁荣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最后,回归启示我们,和平与稳定是香港发展的基石。
回归后,香港社会经济保持了长期的稳定增长。
和平与稳定为香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了更多的海外投资和人才流入。
和平与稳定也是香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维护社会和谐,才能保持香港的繁荣。
第二章:香港的新起点回归二十多年来,香港面临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突出的是政治稳定性和社会凝聚力的下降。
为了实现香港的新起点,我们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社会包容力度,倾听民意,关心人民生活。
加大对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民生问题的投入,帮助解决民众的实际困难,增强人民对香港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其次,政府应加强与青年人的对话和沟通。
青年人是香港的未来,他们的声音应得到重视。
建立更加多元包容的青年机制,为青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香港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的旧城改造及其启示

国情的公众参与所应做的思想上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 T U981
【文献标识码】A
公众参与应被视为中国城市建设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而必不可 少的举措。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衡量城 市规划的得失。但很多时候,三个效 益之间是相互 制 约 甚 至 是 相 互 对 立 的,在活跃的经济效益面前,若缺乏 健全的法制保障和公众参与,追求所 谓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只能是 口号而已。更何况城市规划中的一些 概念很难用确定的指标进行约束,比 如城市特色、城市风貌等等,执行起 来也 比 较 难,再 加 上 地 理 环 境 差 异 (如平原与山地等)的 影 响,即 使 是 刚性指标执行起来也有其复杂性。况 且城市建设是个连续的过程,客观上 也需要一个从根本上利害相关的联系 人,自始 至 终 地 关 注 和 监 督,那 么, 居民、社区和相关社团就适应了这种 需要而成为 天 然 的 联 系 人,他 ( 她) 们在 一 定 范 围 中 代 表 了 公 众, 他 (她)们 的 参 与 可 使 城 市 规 划 更 加 深 化、细化,使 建 设 管 理 更 具 有 针 对 性,也促使设计成果更具地方风格和 说服力。
作者工作单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
图 3 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
规学院
【收稿日期】1999-12-29 城市人民建”的口号,相信有了公众
参与的法制约束 与 引 导,21 世 纪 的 中国城市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国务 院 办 公 厅 日 前 发
参考文献 1 张庭伟 . 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及其实施 .
城市规划,1994(5). 2 刘奇志.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兴起与
出通 知 公 布 了 新 建 的 18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香港新城区旧城区规划方案

香港新城区旧城区规划方案背景介绍香港是一个国际大都会,被誉为东方之珠,拥有繁荣的经济和多元化的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香港的旧城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老旧建筑物、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
为了改善旧城区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香港特区政府决定进行旧城区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空间优化利用。
目标和原则- 改善居住环境:通过重建老旧建筑和改造过时设施,提供更现代化的住房和基础设施,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
- 提升交通网络:优化道路和交通设施,提高交通能力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 提高生态环境:增加绿地空间和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空气质量和环境生态的可持续性。
- 促进文化保护: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提升旧城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 提高社会服务设施:增加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
规划内容1. 住房改善- 对老旧建筑进行重建,提供现代化住房,满足居民对品质生活的需求。
- 加强住房供应,增加价格合理的经济适用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求。
- 改善公共住房,提高管理质量和居住环境,使其具有更好的生活品质。
2. 交通优化- 修建新的道路和交通枢纽,提高交通容量和效率。
- 发展捷运系统,建设地铁和轻轨交通网络,方便市民的出行。
- 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量。
3. 环境保护- 增加绿地空间和城市公园,提供更多休闲活动场所,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废物处理和垃圾分类,促进可持续的资源利用和循环经济。
- 推广绿色建筑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4. 文化与历史保护- 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修复和恢复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物。
- 建设文化街区和艺术中心,提供展览和表演场所,促进艺术和文化交流。
-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为文化保护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
5. 社会服务设施- 建设更多的学校、医院、图书馆等社会服务设施,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香港市区重建历程、机制及其启示陈敦鹏摘要:作为亚洲地区市区重建和城市更新的先行者,香港市区重建历经自发改造、半市场化改造到法定机构主导等多个发展阶段,至今市区重建的运作机制逐步成熟、工作框架逐步稳定,其间诸多经验、教训如重建策略、制度保障、组织机构、运作机制、资金保障以及拆迁安置标准等可为内地城市更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市区重建;城市更新;历程;机制随着城市功能与产业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在欧美国家城市往往发展百年以上才会出现重建和更新等问题,在亚洲众多新兴发展城市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同样问题,但是城市更新的特征与问题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具体城市旧区重建与城市更新可以从哪里需求参考和借鉴,以及借鉴什么、如何借鉴等问题成为众多城市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作为亚洲城市发展领头羊的香港,其市区重建在不同发展阶段尝试了多种不同模式,为国内城市更新提供了相对完整的比较与分析脚本。
在城市更新公共政策的庞大体系如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计划体系和规划体系等众多因素当中,笔者认为香港市区重建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机制,对于从旧城改造向城市更新逐步转变的国内城市来说,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1、香港市区重建历程1.1自发改造阶段早在1884-1905年间针对旧区和旧建筑破旧问题,香港政府就在太平山摩罗下届和九如坊等地区进行“平民区清拆计划”,但真正较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则始于1970年代,为配合香港的住房政策调整和旧城改造的需要,香港政府允许民间组织——房屋协会进行旧城改造,该协会可先通过磋商的方式收购物业,若不能成功,则由政府代为收购,由该协会进行重建,并对受计划影响的人士按折扣价出售改造完成的物业,剩余部分仍然按照市场价格销售。
由于缺乏政府各方支持,房屋协会推进的进展较为缓慢。
1970年代后期,香港政府考虑让私人业主直接参与旧城改造,为此划定了多个综合重建区,邀请各业权人参与发展,但因实施费用大、利益分歧难以统一等原因,推进工作十分困难。
1.2半市场化改造阶段1980年代后期为加速旧城改造步伐,香港政府吸引促进私人机构参与旧区改造,批准通过《土地发展公司条例》,同时成立土地发展公司(以下简称土发公司)。
土发公司带有半官方色彩,可以选定某一旧区为“综合发展区”,自动拥有该项目的开发权,并且在特定情况下可向政府申请动用《收回土地条例》进行强制性征购。
至1997年土发公司成立约十年时间,完成湾仔、西营盘、中环、上环、旺角等12个小型项目,总建设量仅约7.32万平方米建筑,其中3.73万平方米住宅、1.07万平方米商业铺位、1.90万平方米写字楼以及0.62万平方米的政府、团体、社区、休憩等公益性设施。
1.3法定机构主导阶段由于进度缓慢,市区老化现象正日趋严重,根据有关研究预测,以30年楼龄作为为房屋修复、重建的标准,到2001年香港都会区(主要指包括港岛、九龙、荃湾及葵青在内的城市中心区域)内约有9300栋30年或以上的私人楼宇需要修复或重建。
如果维持现有的改造速度,在未来10年楼龄满30年的楼宇将增加50%,楼宇老化的问题成为香港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为此,在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旧区重建步伐,于2000年制定《市区重建局条例》,次年撤销原土发公司成立市区重建局(以下简称市建局)。
香港市区重建逐步迈入新的发展轨道,据初步统计,从2001年至2008年约8年时间市建局共推进如皇后街、灣仔道等约41个改造项目,涉及用地面积约20公顷,预计全部完成后总建筑面积约达130万平方米。
2、香港市区重建运作机制与特点2.1组织机构《市区重建局条例》是市建局机构设立和开展工作的基本法律规范,为香港推行市区重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构架。
据此条例,市建局是一个永久存在的法人团体,不是政府机构或授权机构。
市建局董事会由行政长官直接任命,董事会成员包括主席、行政总监、2名执行董事、至少11名非执行董事(其中4名必须是公务员)。
董事会是市建局的决策和执行机构,下辖规划和发展部、物业和土地部、财务部等8个部门,所有员工大约200人。
2.2目标与计划依《市区重建局条例》制定的《市区重建策略》相当于香港市区重建的专项总体规划与行动计划,该规划明确规定了了市区重建的原则、目标、任务、计划和空间布局,为了避免零星地块拆重建,该规划在都会区内明确划定了9个重建目标区。
市建局计划用大概20年时间完成上述目标,大约完成9个重建目标区内200个新项目和25个原土发公司尚未完成的项目,实现大约2000栋破旧失修楼宇的重建,涉及用地约67公顷,安置大约27000个受影响的租户,并提供大约6公顷的休憩用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用作社区和福利设施以及提供7所新校舍。
2.3工作框架与实施策略香港市建局的工作内容不仅仅是旧建筑、旧区的简单拆除重建,同时是包括修复、美化、功能再造、文物保育等城市更新的系统工程,具体业务一般分为四大策略(4Rs):即重建发展(Redevelopment)、楼宇复修(Rehabilitation)、文物保育(Preservation)及旧区活化(Revitalization)。
其运作模式一般是以大型重建项目为重点,然后在周边进行其他形式的市区更新工作,以期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举例来说,重建一组群的残破住宅楼宇,并在邻近地方复修一些仍可使用的旧楼,保育具有特色及历史价值的建筑,以及活化区内的购物、消闲和社区活动地点。
即是以一两个拆除重建项目为核心,辅助修复、美化、文物保育等活动,促进某个片区整体功能的完善、产业的发展和活力的提升。
重建发展指对居住环境恶劣的残破旧楼进行重新规划,将这些旧楼重建为令社会受惠的设施,如休憩用地及社区设施,并尽量征集面积较庞大的土地,以进行完整规划,并对基本设施,如道路、交通网络及休憩设施等统一建设,从而善用土地,改善整体社区环境。
相比重建发展,楼宇复修是较为快捷可行的办法,可快速提升居住楼宇的质量、遏止市区老化问题不断恶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不涉及到拆迁安置,负面影响会较小。
市建局通过跟业主、政府及其他伙伴携手合作,推出一系列措施包括提供专业意见、贷款、资助及保险计划,从而鼓励及促使业主维修楼宇。
在推行重建项目的同时,为香港保存具历史、文化或建筑价值的楼宇、地点及建筑物也是香港市区重建重点考虑的工作之一。
市建局专门成立了规划、拓展及文物保护委员会,负责监督保存文物工作,就保存历史、文化或建筑价值的楼宇、地点及建筑物的建议书作出评估、审核及建议。
旧区活化是指透过适当的途径,改善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状况,为地区带来新气象,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和价值。
市建局以全面规划方式,与合作伙伴及有关人士同心协力,利用重建发展、楼宇复修及保育文物的工作,改善市区的生活水平,为旧区注入新的色彩。
如市建局近期推进的茂罗街文化创意文化产业试点项目就是旧区活化的典型案例,茂罗街10栋属于二级历史文化建筑,市建局斥资一亿元对其进行保留和翻修,保留外立面的同时改造和加固建筑结构,重点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以娱乐、演艺、广播文化等创意文化作为更新后的产业主题,推动湾仔区文化、创意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
2.4工作流程一般拆除重建类项目要经历规划、征集物业业权、组织开发建设等三部分流程。
其中规划过程一般为18个月,主要由市建局制定“综合发展区”的详细规划,向规划主管部门提出规划申请。
由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之后,经过两个月的公众展示时间,在此期间受改造影响的业主、租户、私人开发单位可以提出赞成和反对的意见,城市规划委员会考虑公众意见后批准总纲发展蓝图,规划程序完成。
发展蓝图审批之后,市建局可以根据《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图则范围内的任何土地,该过程称为征集物业业权,法律程序时间一般为24个月。
该条例规定“综合发展区”内90%的业主同意之后才能实施拆迁和收回土地行为,市建局一般采取协商的方式进行,对于90%同意如有部分仍不同意的业主,市建局可起诉至法院请求强制收回业权,持反对意见的人士也可以进行上诉。
完成征集土地后,市建局会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以较灵活的方式进行重建,包括将重建项目交给地产商发展、与地产商合作或考虑自行重建发展。
3、对国内城市更新的启示与借鉴虽然香港和内地城市在宏观发展阶段、法律制度、文化背景以及旧区特征与问题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城市更新问题与难度的普遍性,香港市区重建的探索历程以及在制度保障、组织机构、运作体制、财政保障以及拆迁安置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多的探索经验以及教训。
3.1综合全面的重建策略是城市更新的理论基础从1970年代自发改造、到半市场化改造到法定机构改造,香港市区重建经历了约40年,走过了漫长的探索和实践阶段,特别是土发公司的半市场化改造不仅进展缓慢,同时由于重建项目选择上“挑肥拣瘦”而受到市民的普遍质疑,是香港市区重建历程的教训之一。
因此其实施策略逐步调整,从单一的拆除重建逐步演化到全面的“4R重建策略”,认识到市区重建不仅仅是一两栋建筑拆除重建的问题,更是预防城市老化、社区活力提升、经济持续发展等综合性问题,因此将重建、修复以及社区活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综合考虑文物保育、文化多样性、等问题。
在空间上,打破以单栋建筑为对象的重建模式,以重建目标区为对象,并将市区重建范围限定在9个重建目标区内。
重建方式往往是以一两个拆除重建项目为基础,对区域内老旧建筑进行整体修复,保护和利用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迹,改善整个区域的公共空间与设施,从而实现区域经济活力与环境状况的提升、改善。
反观内地大多尚处在城市更新初级阶段,更新的方式主要以拆除重建为主,更新的对象也往往是一栋或几栋建筑,这种“零敲碎打”式的拆除改造很容易导致“吃肉留骨头”的问题——建筑老化问题解决了,而区域内的居住环境、公共设施未得到改善,甚至导致未来城市更新的难度更大。
因此,从理念上应该避免重蹈香港土发公司半市场化改造的教训,从城市更新一开始树立综合更新的策略,以一定尺度的空间单元为更新对象,通过综合全面的改造手段,实现区域环境的整体改善与持续更新。
3.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制度保障作为成熟的法制社会,香港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规章和办事程序。
经过至少20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市区重建的法律规范体系逐步完善与成熟:以《市区重建局条例》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如《收回土地条例》、《城市规划条例》等作为辅助和配套。
该公共政策体系详细规范了机构设立、职责和责任、财务制度、规划程序、土地收回及处置制度等市区重建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对于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事无巨细均指明了适用相关的法律规范。
比如规划程序中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条例》,假如有反对的规划意见,可以通过上述委员会进行上诉。
内地许多城市颁布了城中村改造、旧区重建的相关制度文件,在制度保障方面奠定了一些基础,但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上的模糊与缺失(如土地“二元制”政策、农村城市化政策、土地使用权出让政策、物权与拆迁补偿政策等)以及更新改造处于试点等多方面原因,在制度化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