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表
202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2024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我们说的心脑血管疾病一般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
顾名思义,ASCVD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那么,预防ASCVD(一级预防)就需要从动脉粥样硬化来入手。
他汀稳定斑块,不让易损斑块发生破裂;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这样一旦发生了斑块破裂,不容易形成血栓。
二者协同作用,防止发生血栓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血管性死亡。
他汀和阿司匹林各把一关,被誉为一对儿「好搭档」。
他汀的使用他汀类药物可抑制肝脏细胞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通过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肝脏细胞对胆固醇的清除。
它既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也是主要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
他汀抑制斑块的形成和进展,稳定斑块和防止斑块发生破裂,从而预防心肌梗死、脑梗死等血管事件的发生。
1.谁应该吃他汀经过风险评估,所有ASCVD中高危人群均需进行干预,首先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
当改善生活方式不能使血脂达标时应考虑药物治疗,他汀是主要的药物,其用于ASCVD一级预防证据最为充分。
对于风险评估为中危的人群,是否启动他汀类药物治疗有时难以确定,这时需考虑结合心血管病风险增强因素。
(风险评估步骤详见: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推荐要点一览)也就是说,除了不能耐受他汀者以及持续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中高危人群应考虑启动他汀治疗。
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显著降低高、中甚至低危人群的ASCVD风险,且LDL-C降低越多其风险降低越多。
无论是否存在基础心血管病、基线心血管病风险如何、基线LDL-C水平高低、他汀类药物种类和剂量如何ADL-C每降低1mmol∕L x持续5年,人群心血管病风险降低21%、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2%o2.如何选择药物及治疗剂量在选择药物之前,首先应根据ASCVD基线风险确定降脂目标。
表1血脂管理目标非糖尿病的ASCVD高危患者LDL-C目标为<2.6mmol/L(100[Amg/dl);非HDL-C目标为<3.4mmol/L(130mg/dl) 一ASCVD低危患者LDL-C目标为<3.4mmol/L(130mg/dl);非HaBHDL-C目标为<4.2mmol/L(160mg/dl)注:糖尿病合并ASCVD高风险的患者指年龄≥40岁的糖尿病患者,或20-39岁患有糖尿病且ASCVD总体风险为高危者尽管他汀类药物是降胆固醇治疗的基础,但其剂量增加1倍LDL-C降低效果只能增加6%,且有潜在的不良反应。
2013_ACCAHA胆固醇降低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风险指南和心血管疾病评估指南

应用推荐
心力衰竭与血液透析患者
对NYHA分级Ⅱ~Ⅳ级的缺血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 及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专家组未给出启动或中止他 汀类药物治疗的建议
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
来源于社区而非高危人群,排除了已有心血管 疾病症状和体征 主要针对无ASCVD临床症状或体征、需进行 ASCVD一级预防的成人人群 不适用于有ASCVD临床表现而需要二级预防的 人群,也不适用于高度选择性的亚组人群 能预测在今后10年内发生首次ASCVD硬终点事 件的风险
血脂指南更新内容
不再将LDL-C目标值纳入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
降低ASCVD事件是来自于最大耐受剂量他汀强化治疗,而不 是逐步滴定到特定LDL-C或非HDL-C目标值 不清楚更低的治疗目标值与另一较高目标值相比,能获得 的ASCVD风险降低的幅度大小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非他汀药物的过度治疗
原发性LDL-C≥190mg/dl(4.9mmol/L) 临床无ASCVD的糖尿病,40~75岁、LDL-C 70~189mg/dl (1.8~4.9mmol/L) 临床无ASCVD或糖尿病,但LDL-C 70~189mg/dL,但其10年 ASCVD风险≥7.5%者
应用推荐
ASCVD二级预防应用推荐源自1.8mmol/L≤LDL-C≤4.9mmol/L糖尿病患者的 一级预防
年龄在40~75岁之间的上述患者需启动或长期服用中等 强度的他汀类药物治疗(I,A) 评估10年ASCVD风险≥7.5%时则要增加他汀类药物治疗 强度(Ⅱa,B) 而对于年龄<40岁或>7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决定服药 初始剂量、维持剂量或治疗强度时应综合考虑潜在 ASCVD获益、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及患者 依从性(Ⅱa,C)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吕 晶 黑龙江省绥棱县中医院 黑龙江省绥棱县 152200
【摘 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而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则能够帮 助医生和患者更好的规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采用积极正确的治疗手段为患者解除病痛,笔者将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心 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现状及未来进行展望。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对于人类健康的威胁是十 分巨大的,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 当的药物予以预防,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也不尽相同,目前, 我国临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数据 较多,如何选用正确的工具进行风险性评 估是影响疾病预防的重要因素,笔者查阅 大量相关资料和风险评估数据的整理,希 望能够提高心血管患者救治前的正确处理 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最近几年国际上 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几种患者发 生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几率进行阐述,尽管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评估体系还不是 非常全面与准确,但通过借鉴西方发达国 家的成功经验与先进技术一定能够更好的 进行风险评估与疾病的防范工作,在心血 管疾病的整合与危险因素的评定方面还需 要不断的完善流程,同时增加临床调查实 例,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 心房颤动患者的风险评估
心房颤动患者不排除有一定程度的心 脏病,需要通过血栓风险评估体系进行危 险因素的判定,大多数心房颤动患者都死 于脑血栓,因此,对于心房颤动疾病的治 疗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笔者推荐使用 CHADS2 简易视,此风险评估系统也分 为不同的等级,随着等级的升高其患有脑 血栓的概率也会增大,需要注意的是除了 低危患者外其他等级的患者都要采用抗凝 治疗,这是一种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手段, 可以机体的凝血时间来调节标准化比值, 确保风险评估系数在二到三之间,一旦超 出这个范围,患者及容易发生危险,尽管 目前这一评分体系还没有不适应的患者, 但还需要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尽量提升治
2022中国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

2022中国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的评价导读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
风险评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的基石,准确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根据指南适当指导预防性干预,如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9年更新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建议使用汇集队列风险方程(PCE)常规评估成人10年ASCVD风险,并考虑对中度风险(≥7.5%至<20%)的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虽然中国的指南也采用了基于风险的预防模式,但在2019年之前,指南并未推荐具体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更别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当预关键字: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中国。
风险评估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一级预防的基石,准确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以根据指南适当指导预防性干预,如他汀类药物治疗。
2019年更新的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指南建议使用汇集队列风险方程(PCE)常规评估成人10年ASCVD风险,并考虑对中度风险(≥7.5%至<20%)的患者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虽然中国的指南也采用了基于风险的预防模式,但在2019年之前,指南并未推荐具体的定量风险评估模型,更别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适当预防策略。
最近,China-PAR(中国ASCVD风险预测模型)项目公布了一个新的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专为当代多个队列的中国成年人设计。
《中国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2019年修订版》推荐使用China-PAR模型进行风险评估,然而,目前为止China-PAR 模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外部验证,不同人群的一级预防表现值得怀疑。
此外,由于China-PAR模型使用与PCE模型相同的ASCVD结局定义,直接比较PCE模型和China-PAR 模型可能有助于了解不同人群心血管风险评估的差异,并有利于风险预测模型在临床实践中重新校准和实施。
ascvd风险评估

ascvd风险评估ASCVd是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是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是否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来预测个体未来发生ASCVD事件的概率。
下面将依次介绍这些因素以及他们对ASCVD风险的影响。
首先是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患ASCVD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年龄是ASCVD风险评估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是性别,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ASCVD疾病。
男性荷尔蒙的影响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ASCVD的影响。
血压高是导致ASCVD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的高血压会增加个体患ASCVD疾病的风险。
胆固醇是身体所需的一种重要物质,但当胆固醇水平过高时,会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ASCVD疾病的风险。
吸烟是导致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增加个体患ASCVD疾病的风险。
糖尿病是导致ASCVD的危险因素之一。
与没有糖尿病的人相比,糖尿病患者患ASCVD疾病的风险更高。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危险因素可以影响ASCVD风险,如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酗酒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增加患ASCVD疾病的风险。
通过综合计算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得出个体的ASCVD风险评分。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和个体更好地了解个体的ASCVD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通常情况下,如果个体的ASCVD风险评分较高,医生可能会建议采取一些措施,如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减少危险因素等,以降低个体患ASCVD疾病的风险。
总结来说,ASCVD风险评估是一种通过综合考虑个体的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是否吸烟、糖尿病等因素来评估个体未来患上ASCVD疾病的风险的方法。
这种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和个体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个体患ASCVD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

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介绍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
为了更好地评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风险水平,本文档提供了一份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个体风险。
风险因素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时,以下因素应被考虑:1. 年龄:年龄对心血管风险有着显著影响,随年龄的增长,风险逐渐增加。
2. 性别:男性在一定年龄段内比女性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
3. 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者的风险远高于非吸烟者。
4. 高血压:高血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血压控制不当可能导致血管受损。
5. 高血脂: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7. 家族病史:如果患者有亲属患有心血管疾病,则患者本人的风险也会增加。
风险评估表使用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信息和相关风险因素进行评估。
该表可以提供一个风险分数,帮助医务人员更精准地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以下是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的示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各个风险因素的分值加总,得出总分。
根据患者的总分数,可以判断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结论心血管病人风险评估表(医疗版)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工具,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通过该评估表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请注意,本文档提供的风险评估表仅供参考,并不能取代专业医务人员的诊断和建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

a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包括吸烟、低HDL-C及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
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PAD为周围动脉疾病,TC为总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为体重指数。1mmHg=0.133kPa。
参考文献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总体风险评估
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可直接列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无需进行ASCVD危险评估:
极高危:ASCVD患者(包括有症状的PAD患者)
高危:(1)糖尿病患者(年龄≥40岁)
(2)单个危险因素水平极高者,包括:①LDL-C≥4.9mmol/L(190mg/dl)或TC≥7.2mmol/L(280mg/dl);②3级高血压;③重度吸烟(吸烟≥30支/d)
↓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者,评估余生危险
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ASCVD高危人群
·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
·非-HDL-C≥5.2mmol/L(200mg/dl)
·HDL-C<1.0mmol/L(40mg/dl)
·BMI≥28kg/m2
2
低危(<5%)
低危(<5%)
中危(5%~9%)
3
低危(<5%)
中危(5%~9%)
中危(5%~9%)
有高血压
0
低危(<5%)
低危(<5%)
低危(<5%)
1
低危(<5%)
中危(5%~9%)
中危(5%~9%)
2
中危(5%~9%)
高危(≥10%)
高危(≥10%)
3
高危(≥10%)
高危(≥10%)
高危(≥10%)
【指南与共识】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

【指南与共识】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本⽂刊于:中华⼼⾎管病杂志, 2018,46(1) : 10-25作者: 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中华⼼⾎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2011年,中华医学会⼼⾎管病学分会及中华⼼⾎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发表了《中国⼼⾎管病预防指南》[1],在积极应对⼼⾎管病带来的严峻挑战,指导我国临床⼼⾎管病的预防⼯作⽅⾯发挥了重要的作⽤。
近年来,我国⼼⾎管病患病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管病死亡率仍居⾸位,⾼于肿瘤及其他疾病,⼤约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管病[2]。
⼼⾎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对⼼⾎管病⾼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管病预防⼯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年《中国⼼⾎管病预防指南》[1]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管病的预防⼯作。
我国⼼⾎管疾病负担⼀、我国⼼⾎管病流⾏现状⼼⾎管病是严重危害⼈民健康和⽣命的疾病,具有⾼死亡率和⾼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群⼼⾎管病(主要是冠⼼病、卒中和周围⾎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问题。
1990年以来,我国⼼⾎管病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管病死亡率和死因构成⽐均居⾸位。
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管病死亡率分别为264.84/10万和298.42/10万;⼼⾎管病死因构成⽐分别为42.61%和45.01%[2,3]。
全国33个省监测资料[4]显⽰,2013年⼼⾎管病死亡⼈数372.4万,⽐1990年增加46%,其中缺⾎性⼼脏病、缺⾎性卒中和出⾎性卒中死亡⼈数分别增加91%、143.3%和18%;根据⽣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性⼼脏病是我国⼈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230123
高危≥10%
吸烟
存在以上2项者
第一阶梯第二阶梯
第三阶段危险因素无高血压非HDL-C≥5.2mmol/L HDL-C<1.0mmol/L
体重指数BMI≥28kg/㎡
危险因素:吸烟、低HDL-C、男性≥45岁/女性≥55岁中危高危高危高危高危高危有高血压低危低危低危低危中危中危低危低危中危低危中危中危低危低危低危低危低危低危血清胆固醇水平(mmol/L)3.1≤TC<4.1或1.8≤LDL-C<2.6 4.1≤TC<5.2或2.6≤LDL-C<3.4 5.2≤TC<7.2
或3.4≤LDL-C<4.9极高危: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症状的周围动脉血管疾病患
高危:1.≥40岁糖尿病患者单个危险因素水平极高者:TC≥7.2mmol/L;LDL-C≥4.9mmol/L;收缩
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吸烟≥30支/d
TC总胆固醇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