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_李萌

合集下载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区别巴洛克风格又分多种,主要是文艺复兴后为教皇建筑形成的一种风格!洛可可是在巴洛克之后,比巴洛克线条更轻快更纤细!更偏重一点欧洲宫廷风格,多运用贝壳的曲线!
欧式风格分为几种,其中的巴洛克风格于17世纪盛行欧洲,强调线形流动的变化,色彩华丽。

它在形式上以浪漫主义为基础,装修材料常用大理石、多彩的织物、精美的地毯,精致的法国壁挂,整个风格豪华、富丽,充满强烈的动感效果。

另一种是洛可可风格,其爱用轻快纤细的曲线装饰,效果典雅、亲切,欧洲的皇宫贵族都偏爱这个风格。

巴洛克风格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强调建筑绘画与雕塑以及室内环境等的综合性,突出夸张、浪漫、激情和非理性、幻觉、幻想的特点。

打破均衡,平面多变,强调层次和深度。

使用各色大理石、宝石、青铜、金等装饰华丽、壮观,突破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的一些程式、原则。

洛可可风格的总体特征是轻盈、华丽、精致、细腻。

室内装饰造型高耸纤细,不对称,频繁地使用形态方向多变的如“C”“S”或涡券形曲线、弧线,并常用大镜面作装饰,大量运用花环、花束、弓箭及贝壳图案纹样。

善用金色和象牙白,色彩明快、柔和、清淡却豪华富丽。

室内装修造型优雅,制作工艺、结构、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等特点,以创造轻松、明朗、亲切的空间环境。

巴洛克洛可可设计风格浅析

巴洛克洛可可设计风格浅析

浅谈巴洛克风格与洛可可风格艺术设计0804 康惠玲16号巴洛克艺术,系出于法语音译(Baroque),意为形态不圆的珍珠。

它起源于16世纪晚期盛行于17世纪,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洛可可为法语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ro- caille(贝壳工艺)。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

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国装饰趣味结合起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洛可可艺术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洛可可艺术的特质大致为:一、曲线趣味,常用C形、S形、漩涡形等曲线为造形的装饰效果。

二、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

三、色泽柔和﹑艳丽。

四、崇尚自然。

五、人物意匠上的谐谑性﹑飘逸性,表现各种不同的爱,如浪漫的爱、母爱等。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

西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摘要:巴洛克比较华丽,宏伟,热情奔放;洛可可艺术比较小巧纤雅。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特点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建筑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

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

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葩。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

论欧洲建筑中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与影响摘要:巴洛克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

而洛可可风格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

本篇论文主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进行赏析,探索其艺术特点、审美区别以及对后世艺术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欧洲建筑特色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正文:一、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艺术特点巴洛克艺术是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建筑方面,它还包括绘画、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特色领域。

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炫耀财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充满欢乐的气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

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

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

而洛可可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是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可可风格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的。

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

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

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

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

喜用娇嫩的色彩,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

总而言之,洛可可在巴洛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于巴洛克晚期;巴洛克所指的对象是建筑主体,洛可可的对象是室内装饰;巴洛克讲究的是运动、变化,还加入了对光影的应用,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洛可可则是奢靡,繁琐,更多地用于皇室建筑。

巴洛克是大众艺术,洛可可倾向于皇室艺术。

二、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审美区别“巴洛克”与“洛可可”是两个模糊而且情绪化的术语。

浅谈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

浅谈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

浅谈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作者:王雪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59期【摘要】巴洛克风格和洛可可艺术是16-18世纪风靡于欧洲的最主要的艺术风格,这两种典型的艺术形式在西方美术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形式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及艺术特点,分析两种艺术形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风貌,从而比较两种艺术风格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1.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17世纪时在欧洲普遍盛行,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最早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大意为“不圆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状怪异的珍珠。

而在意大利语(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变形”等解释。

在法语中,“Baroque”却是形容词,有“俗丽凌乱”的意思。

总的来说这个名称在当时是贬义的,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上个世纪的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17世纪的欧洲在历史上是一个变革期,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渐加强,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统治阶级抗衡,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欧洲带了新的生机。

另一方面,由于始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在欧洲的影响,传统宗教的地位逐渐动摇,各地反宗教浪潮的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场都有了动摇和改变。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6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巴洛克形式的艺术。

巴洛克艺术虽然不是宗教所发明的,但是它却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巴洛克风格最强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和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不同,巴洛克风格富有更为亲切和柔和的效果。

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风格,追求宏伟、生动、热情、奔放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刚烈和坚实的。

这种风格特点表现于奢华、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比如皇室宫廷内的皇室家具、服饰、餐具器皿和音乐等。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公元17~18世纪)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公元17~18世纪)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公元17~18世纪)巴洛克建筑是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人感到变幻莫测,既成功表现了教会显赫的权势与宗教的神奇色彩,同时,这种风格也在反对價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性格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巴洛克风格以自由曲线、曲面、立体式雕塑及内部鲜艳的色彩为其主要造型特征。

而洛可可风格是一种贵族式的细腻装饰风格,色彩温馨淡雅。

洛可可风格在装饰与家具中常用自由曲线与植物花纹。

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和特色吧。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诞生地是在17世纪的意大利,它是在晚期文艺复兴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当时刻板的古典建筑教条已使创作受到了束缚,加上社会财富的集中,需要在建筑上有新的表现,因此,首先在教堂与宫廷建筑中发展起了巴洛克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很快在欧洲流行起来。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征是大量应用自由曲线的形体,追求动态;强烈的装饰、雕刻与色彩;常用互相穿插着的曲面与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就是稀奇古怪的意思。

因为古典主义者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离经叛道的行径深表不满,于是给了它这种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其实,这种称呼并不是很公正的。

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最先它出现在罗马天主教教堂建筑上,然后逐渐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

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到16世纪末罗马的耶稣会教堂(公元1568~1584年),它是从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风格的最明显的过渡作品,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耶稣会教堂的设计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维尼奥拉和泡达。

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两翼不明显,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

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

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

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

教堂外观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

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

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

洛可可艺术与巴洛克艺术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文缛节艺术而兴起的。

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文Rocaille和Coquilles合并而来。

Rocaille是一种混合贝壳与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而Coquilles则是贝壳。

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

在德国,斯都格的Castle Solitude和奥拉宁堡的中国宫、维斯的巴伐利亚教堂和波茨坦的无忧宫的都是欧洲洛可可风格建筑的例子。

在欧陆,洛可可风格以抽象的火焰形、叶形或贝壳形的花纹、不对称花边和曲线构图,展现整气而生动的、神奇的、雕琢的形式。

洛可可风格设计,不论使用在室内设计方面或者家饰品设计,甚至建筑外观设计上,都令人无法忽视。

框缘的建筑的部份中如画的、细致的、形状独特地表现于塑造性物料如木雕和雕塑中(如Wessobrunner School的装潢)。

墙、天花、家具、金属和瓷器制的摆设展现一种统一风格的和谐。

相比起巴洛克品味带着丰富强烈的原色和暗沈色调,洛可可崇尚柔和的浅色和粉色调。

原本有一些反建筑的意识在一七二零年代迅速地全部转变,并造就了洛可可风格在欧洲室内设计和装饰美学上大绽光芒的时代。

其中最多姿多采的德国洛可可就发源于天主教德国。

一般而言,洛可可建筑是指纯粹室内风格。

因为当时的富人贵族从凡尔赛搬回巴黎时,巴黎已经是一个已发展的城市。

所以他们大都直接以新风格装潢原有的建筑,而较少重新兴建新的大型建筑物。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一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時,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浅谈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形式(注释版)

浅谈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形式(注释版)

浅谈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形式(注释版)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建筑艺术形式提纲一、简述巴洛克艺术形式(一)巴洛克名称的由来(二)巴洛克艺术形式产生的来源(三)巴洛克艺术形式的特点二、简述洛可可风格艺术形式(一)洛可可名称的由来(二)洛可可艺术形式产生的来源(三)洛可可艺术形式的特点三、阐述巴洛克艺术形式与洛可可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四、简述巴洛克艺术形式与洛可可艺术形式之间的区别五、论述巴洛克艺术形式与洛可可艺术形式的差异(一)两者在年代、社会背景的区别(二)两者名称由来的区别(三)两者绘画风格和表现形式上的区别六、总结16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逐渐走向衰落,随着一些大师的相继去世,意大利美术开始进入了一个混乱而复杂的时期,产生了样式主义风格。

样式主义的奇巧与矫饰使绘画进入了一个误区,要想给绘画带来新的生命,就必须进行一场革命。

卡拉瓦乔完成了这场革命。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他对光影和明暗对比的重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巴洛克风格也由此出现。

巴洛克(Baroque)一词的来源至今尚不明确。

它可能来自以下三个词: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

三个词都含有有搏常理的意思,因此自18世纪以来,它们都可能被对巴洛克美术怀有偏见的人用作讥讽的称呼。

(巴洛克名称的由来)这种倾向在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文艺理论中尤为明显。

这种充满贬意的称谓不仅表示了古典主义学派的偏见,也说明当时对巴洛克美术研究的匮乏。

19世纪后期以来,巴洛克美术才得到积极评价,德国美术史家W.吕布克在其《建筑史》、瑞士史学家J.布尔克哈特在《意大利艺术指南》等书中,都称颂巴洛克建筑之美,建筑界也出现一些仿效巴洛克风格的名作,如巴黎歌剧院。

学术研究中确定其地位的是德国美术史家H.沃尔夫林1888年出版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一书,他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引言
艺术好比一朵鲜花,它不可能永葆青春,总有枯萎凋谢失去光彩之时。

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17世纪的大门,西方的艺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把欧洲带入了崭新的时期。

而该时期表现在艺术上的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

纵观西方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它既区别于之前的文艺复兴,又有别于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它在他有限的生命时间段里以不同于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李萌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巴洛克式与洛可可式是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最主要的艺术风格,它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及其代表艺术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出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从而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O-05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ArtStyleofBaroqueandRococo
LIMeng
(ArtDepartmentofHenanBusinessCollege,HenanZhengzhou450044)Keywords:Baroque;Rococo;artstyle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加强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产品的平台、测试的平台、企业管理的平台,形成核心的软装备,用这些新型的软装备和厂房、设备、生产线等硬装备共同装备企业新型的工业能力体系。

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软装备、硬装备和企业的生产手段、生产流程的集成,才能形成创新平台,才能形成数字化生产线,形成企业管理平台。

如果说硬装备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厂房、设备、生产线等固定有形资源的实施保障,软装备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的灵魂,软装备促成信息化共享的流程、规范,软件措施加速数字化建设。

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联合攻克技术难题,不仅要开展单向的自主创新,更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工程集成的创新,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企业软硬装备支撑起来,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硬装备,形成企业进行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的软装备,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灵魂。

通过集成硬装备和软装备,构筑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平台,提升整个企业信息化创新能力,支持产品不断创新和实时发展。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企业的科学管理直接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

我们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经验,重点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应用、进销存管理应用、生产制造管理应用、分销管理应用、客户管理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商业智能应用、电子商务应用。

突出搭建企业管理平台,主要以ERP及GRM软件为技术,把企业经营决策、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物质配套采购集成起来,支撑企业管理流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要和集团总部、骨干院所分厂进行业务上的协同管理,和决策信息实行全面共享,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业务指标的获取,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治理和对各个分厂公司现场情况的了解,达到企业商务运营电子化、管理高效化、企业效益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明全.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4,(03).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01).
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27
2006年第6

以往的优美线条和华丽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它的与众不同。

巴洛克和洛可可在西方艺术史中同属于一个时期,但因产生年代一前一后,因此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两者在绘画、建筑、室内装饰、工艺美术等方面都有既相似又相异的地方。

2巴洛克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它的鼎盛期是在17世纪。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用于贬义泛指各种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以及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当时人们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它一反文艺复兴优美而静雅的艺术风格,强调夸张、浪漫的戏剧感,这种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直到后来人们才意识到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具有很强的宗教气息,它的风格形成恰逢天主教复兴的需求。

16世纪的意大利,社会骚乱动荡,新教徒与天主教徒彼此结党攻诘,天主教皇极力捍卫自己的权威,吸引异教徒重返天主怀抱。

此时的教廷选择了巴洛克风格的艺术来为宗教改革服务,他们不惜重金把教堂和祭坛进行精心装点,教堂中体现出华丽的巴洛克样式风卷残云般的动摇了文艺复兴的美学根基,以此来宣扬天主教至高无上的权力,激发信徒的畏惧敬仰之情。

在天主教会的推波助澜之下,巴洛克艺术风格日渐成熟。

其特点是追求韵律感、运动感、空间感、和豪华感,追求标新立异、华丽绚
烂的装饰性,有时还带有宗教的热情和神秘。

作品强调形式的变
化,不求细腻的深入刻画,具有自由奔放、大气磅礴、豪放不羁的气质特征,同时洋溢着雄伟浑厚、豪华高贵的气韵,这种风格在16、17世纪的建筑、绘画、雕塑等各个艺术门类中都有所体现,其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充满了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建筑和雕塑艺术上,乔凡尼・贝尼尼、博罗米尼、鲁本斯等人都是巴洛克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们冲破了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1656年,乔凡尼・贝尼尼受教皇委托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广场进行设计,这个广场呈椭圆形,中间高耸着一座方尖碑,两边各一个喷水池。

广场两边成弧形的组成了巨大而连结的柱廊,犹如教皇伸出两只手把信徒涌入自己的怀抱,贝尼尼还把
165尊雕塑安放在两边的柱廊之上,以追求富丽的装饰性雕刻和强烈的色彩,看起来既有严格的统一,又富于变化,最终广场被设计成了一件庞大的巴洛克风格艺术品。

除此之外,贝尼尼的雕塑艺术更强烈的反映出巴洛克追求华贵气魄的风格,《阿波罗和达芙妮》就是他雕塑艺术的代表作,作品表现了阿波罗正要抓到达芙妮身体的一刹那,两人不同的姿态、神情和心理。

而绘画方面,画家鲁本斯也把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发挥到了极致。

在他的画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复杂、多变而统一的构图,剧烈的曲线运动,夸张强调的形体,奔放又强烈的色彩。

他的代表作《抢劫吕西普的女儿》就是这样一幅充满激情的作品,画面表现的是正在强
行进行抢婚的场面,对画家来说,暴力还是挣扎,这并不重要,它所注意的是肉体和马匹之间的色调对比,关心的是人仰马翻的猛烈纠缠的姿势,两位女子对这场暴力似乎并不是拼死的反抗,而是虚张声势,半推半就。

这种不稳定的动荡,强烈的色彩对比,激越的情绪和夸张的装饰风格,实际上就是鲁本斯典型的“巴洛克”风格。

3洛可可的艺术特色
当历史进入18世纪以后,法国引领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进行着艺术形式的改革。

1715年伴随着专制君主“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离世,巴洛克艺术也随之暮色降临,继承王位的路易十五引领着洛可可的艺术风潮登上了历史舞台,随之取代了巴洛克风格。

“洛可可”
(Rococo)一词来源于法文,它的原意是指“贝壳”,后来演绎成为用小石头和贝壳作装饰图案的一种装饰样式。

18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兴盛起来,自由平等的思想风起云涌,人们的生活变得轻松、
愉快,舒适和豪华,思想上压抑、威严的东西遭到了排斥,小巧的、风雅的、富有生气的东西体现在了服装、语言、礼仪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洛可可艺术就反映出了此时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

它的风格特点是具有精致、甜美、幽雅、华丽、繁缛的装饰性,常常采用不对称手法,喜欢用弧线、S形线和艳丽的色彩作装饰。

注重精致,纤细秀美的装饰效果。

由于它是在宫廷和贵族阶层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带有宫廷的享乐主义色彩,呈现阴柔和矫揉造作之气,它的艺术工艺及其精湛,热衷于精雕细琢的表现手法。

同巴洛克艺术一样,它绚丽的色彩,细腻的装饰工艺,很快遍布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结束语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就像西方艺术史当中的一对姊妹花,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相似之处,两种风格都追求奢华、虚而不实的装饰,讲究极度形式的完美。

但两者因产生的地域、时间、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有很大的区别。

例如:巴洛克起源16-17世纪,而洛可可诞生在18世纪;巴洛克发源地为意大利,洛可可为法国;巴洛克的装饰特点为扭曲和漩涡状的装饰,在运动中表现热情和奔放的激情,而洛可可的特点是不对称、s形、花草叶和金色的装饰,体现一种无比奢靡的生活状态。

类似于这样的区别还有很多,总之,不管是代表张力和运动的巴洛克也好还是体现甜美、细腻的洛可可也罢,两者不存在好与坏、是与非,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艺术风格,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象征,并对后来产生的各种艺术流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汝礼,张少侠.西方美术发展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2]彭亚.外国美术简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7.[3]翟宗祝.西方美术史丛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