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
部编新人教版高中地理目录(必修一).doc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资料。
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②区时的计算
中央经线度数=区号×15° 已知经度推算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 余数大于7.5进1,小于7.5舍去) 区时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1h×(时区差) (东加西减)
练习:
1、已知87°E为7:40,求113°E区时。 9:52
2、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8区)于10月1日5时飞往 美国旧金山(西8区),需飞10小时。到达目的地时当 地时间是( D ) A.10月1日11时 B.10月2日07时 C.9月31日23时 D.9月30日23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 必修 • 第1册
SINOMAPS PRESS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
N
S
侧视
完成课本问题再翻页
练习:判断中心点,并分别找到两幅图中的45°E和 90°W
900W
N
S
900W
450E
00
450E 00
地球自转小结: • 方向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北极看 (3)顺时针——南极看 • 周期 (1)一个恒星日: 23h56min4s • 速度 (1)角速度——除N,S外均为15°/h (2)线速度——赤道处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纬度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1/2) (3)南北两极点线速度和角速度均为零
画出晨昏线,注出昼半球、夜半球。 求A、B、C、D的地方时 D B A A:18点 B:17点 C:22点
D:14点 C
练习
1.已知45°E为3:00,求120°E和45°W的地方 时。87°E为7:40,求113°E和20°W的地方 2.已知
时。
9:24
00:32
第四课时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热力环流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安阳市实验中学储娟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图示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观察我们的教室,暖气片安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为什么?这与咱们今天共同探讨的热力环流有关。
【趣味小实验】点燃一支蜡烛,火焰向上,罩上右侧有洞的透明塑料瓶,(先贴上透明胶,再撕掉)观察蜡烛的火焰方向会发生怎样变化,这与瓶子内外的气压高低有关。
【提问】什么是气压?【板书】气压是单位面积上空气柱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为单位。
【读图析图】这是一个空气柱,里面有空气分子,可见海拔越高,空气密度越小,所以我们登上青藏高原有什么感觉?缺氧,呼吸困难。
a1表示近地面,a2为海拔3000米的高空,比较a1、a2气压的高低,得出结论一:垂直方向上,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创设情境】那么在水平方向上,我们先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近地面ABC三地空气密度都相等,同一水平面气压都相等,得出等压面的概念,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等压面是平直的平面。
但是这种假设成立吗?【提出问题】我们知道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是不均匀的,低纬受热多,高纬受热少,地表冷热不均,大气会怎样运动呢?【模拟实验】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cm左右,宽30cm左右,高40cm左右)、胶合板或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人教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学校:班级:高一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第周星期第节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第3版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P2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结构特点;(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征,以及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3)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学习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方法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地理问题,养成不断探索,创新的好习惯。
(2)学生在分析地理图表,总结归纳各内部圈层的基本特征过程中,学会用表格去分析归纳地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
(2)学生通过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形成科学的地理观,空间观,了解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难点】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讲述法、地图法、讲练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分钟)二、引入新课(5分钟)[教师讲述]同学们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
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西瓜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学生回答]是切开然后知道西瓜是有层次有结构的[教师讲述]好,那请问,地球呢?地球这个“大西瓜”我们每天都踩在它上面,它里面是怎么样的结构呢?是空心的实心的还是有层次的呢?我们能不能像切西瓜一样切开去了解啊?[学生回答]不能[教师讲述]那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人们平常是通过什么方法去挑西瓜的?[学生回答] 看、拍、听[教师讲述]我们可以通过拍打西瓜产生的震动来判断西瓜的好坏的。
我的教学设计

《锋面系统与天气》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学情分析】(一)学生基础:高一学生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对大气运动的形式、大气运动所引起自然现象有所了解,储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从心里特征和认知水平上看,他们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能感知身边的地理现象,但缺乏演绎的思维。
(二)存在问题:本节知识性强,并涉及一些新名词(如气团、锋前、锋后),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处理,简要阐述。
另外,高一学生读图,归纳总结能力较弱,需教师加强指导。
(三)学习策略: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一)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指导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是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识读简易天气图的技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一些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有关的基础知识。
(二)要使学生明白每天天气形势预报内容的含义,几乎涉及到天气预报的全部知识。
限于学生知识和课时,本课只是给学生一些"入门"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影响我国的锋面天气系统。
(三)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是本课教学难点,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学中要抓住两个关键所在: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二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学生明白了这两点就不难理解锋面所形成的天气。
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将冷锋和暖锋的气流运行方向、锋面形成过程、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等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对比讲解,便于学生观察理解;用列表比较法的区分冷、暖锋的异同,不仅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地理知识,更有助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及解读本节课程标准要求为:“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系统的特点”。
热力环流

B
垂直方向上:
A
随高度增加气压降低
2、高压、低压:
同一高度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 高压;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
C
B
地 面
D
A
【复习回顾】 低
高空
1020hpa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
低
1060hpa
1100hpa
地面 高 B 冷却
低
A 受热 C
A. B. C. D. 6.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可在城区扩大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公共绿地
当堂训练
相传,孔明灯具有神奇的功效,只要人们将心愿写在孔明灯上, 随着孔明灯冉冉升起,人们凝视星空便能实现心中美好的愿望。 图甲为“燃放孔明灯的原理图”,
下面四幅图能够正确示意孔明灯点燃时灯内产生的空气环流状况的是
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应用(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复习回顾】
1.水平气压 梯度力(F)
垂直于 等压线,由高压 指向低压 (百帕) 1000 1005 1010
2.地转偏向力(G) 3.地面摩擦力( f )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与空气运动方向相反
(百帕)
270 275 280 285 290
由此得出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关系规律是: 处等压面向上弯曲。(4分)
处等压面向下弯曲,
(3)上图中纸屑点燃后一段时间,A、B、C、D四处中, 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 (2分)
课堂小结
1、热力环流产冷热 大气垂 不均 直运动 (根本原因) 同一水平面 上气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风: 风向、风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1.3地球的运动

三、设计理念与思路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尝试进行探究学习。
基本思路:四、教学方法教法学法创设情景法、演示法、实验法、读图分析法、探究教学法、总结归纳法情景感受法、实验体会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画图用具(直尺、圆规)、铅笔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3分)导入:多媒体播放“地球运动动态模型”导入同学们边看模型,老师用诗句切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选出几个本课要重点研究问题记录下来。
①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②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结合他们的预习情况思考刚才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分享。
可能会提出问题: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情景导入讲授新课,让大家思考“坐地日行八万里”能实现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情景导入讲授新课地球自转课堂总结线速度角速度习题检测,知识巩固知识点反馈,解释诗句原理地球公转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二、讲授新课【一】(15分)一、地球的自转(板书)请三位同学上来根据预习的情况给大家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
(老师在旁边指导)老师演示,知识升华,加强同学对地球自转的绘图能力。
观察地球沿着地轴转动方向【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提问】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计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每小时多少度?读图说出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位置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全班同学按照座位前后排分小组,他们自己选出组长,整合每个人的问题边听老师的讲解,边解决问题:【同学回答:】……【同学回答:】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泉港二中陈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课标解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
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只有相似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
所以区域才可以逐级划分下去。
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再次,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
而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二、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的认识本节教材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1的最后一节课,从它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通。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的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
而且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二是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
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另外,教材还设计了“活动”、“阅读”和“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使学生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三、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普遍存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四、教学重难点的确定1、教学重点(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2)、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教学难点:陆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五、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归纳演绎法、案例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具准备:自制电脑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幻灯片展示景观图片】我国炎热的南方、温凉的北方、多雨的东南沿海、干旱的西北内陆,感知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感性认识【教师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幻灯片展示归纳】五带分布图、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思考】陆地自然带的成因和特点。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过渡】陆地上有哪些自然带呢?(引导学生读图5.6,)【板书】2。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北半球为例)【游戏探究】假设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尽量按下图排列模拟最好)【多媒体演示】以亚、欧、非为例,演示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大陆中部,引导学生探究【过渡】为了更容易掌握自然带的分布,我们把这个图简化一下【多媒体展示】陆地自然带分布简图,引导大家对号入座,注意对应的纬度是多少,以及位于大陆东岸还是西岸或是大陆中部。
【讨论问题】(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扮演自然带的同学,说出所在的纬度和海陆位置,或者说出所在区域的特征(气候、植物、动物、人们的生产生活等等)。
分析该自然带的成因。
(2)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大陆内部)【游戏互动】在上面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根据景观图判断自然带并进行空间上的排列1.我国从南往北的景观排列,提问排列的思路,自然带分布的成因?2.我国从东往西的景观排列,提问形成这种景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为下面讲分异规律作准备)3.怎样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4.给出自然带分布图,在图上完成对象的拖放。
(起归纳巩固作用)5.说说我们家乡的自然带【课堂小结】略。
影响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气候,多媒体展示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分布图。
【课后作业】熟练记忆自然带的分布。
【课后思考】世界上的自然带分布有无规律呢?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大陆内部)苔原带、冰原带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
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多媒体展示由赤道到高纬的自然带】由于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向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在中纬度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都各有自己独特的地带组合。
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中纬度地带组合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纬度地带组合有两种形式: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带。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景观欣赏】各自然带景观,进一步感知,加深对各自然带的认识,扩大见识。
【启发提问】在景观上我国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学生甲答)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
东部地区离海近,受海洋上暖湿气流的影响较大,所以降水较多。
而西北内陆地区距海较远,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影响不到,所以降水较少,气候干旱。
(学生乙补充)降水多少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植被类型。
降水丰富的地方会生长森林,降水较少的地方形成了草原,降水很少的地方便形成了荒漠。
【教师归纳】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
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