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核废料处理方式——微生物处理核污染

合集下载

核废料处理:安全储存与处理方法

核废料处理:安全储存与处理方法

核废料处理:安全储存与处理方法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问题变得日益重要。

核废料是指在核电站运行、核武器研发或核医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废弃物。

由于其放射性的特性,核废料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和储存,以避免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废料的分类、处理方法以及安全储存的步骤。

一、核废料的分类1. 低活度核废料低活度核废料是指放射性强度相对较低、半衰期较短的废物,常见的有废水、废气和废固体。

这些废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进行处理,以去除放射性核素并降低危险等级。

2. 中活度核废料中活度核废料具有较高的放射性强度和较长的半衰期,例如在核电站中使用的燃料元件。

对于中活度核废料的处理,通常采用深度固化或转化的方法,将其封装在特殊的容器中,并进行长期安全储存。

3. 高活度核废料高活度核废料是指具有极高放射性强度和长半衰期的废料,如已使用的核燃料和核武器废料。

高活度核废料的处理通常采用熔融玻璃化或混凝土封装等方法,以确保其长期的安全储存和处理。

二、处理方法1. 物理处理物理处理主要通过分离、过滤、沉淀和吸附等方法,将核废料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分离并处理。

常见的物理处理方法包括离心法、蒸发法、压滤法和气体吸附法等。

2.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采用化学反应的方法,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分离和转化。

例如,通过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和萃取等过程,可以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核素转化为相对稳定且易于处理的形式。

3.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利用特定的生物体或酶类活性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生物转化或吸附。

例如,利用具有吸收能力的植物或微生物,可以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富集,从而实现核废料的有效处理。

三、安全储存的步骤1. 封装将经过处理的核废料封装在特殊的容器中,以阻止放射性核素的泄漏和扩散。

根据核废料的活度和特性,可以采用不同的封装方法,如混凝土封装、铅封装和钢封装等。

2. 标识和记录对封装后的核废料进行标识和记录,以确保其可追溯性和管理。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核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核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

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应对核污染的生物修复方法在当今的工业化进程中,核污染成为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而海洋生态系统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样面临着核污染的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受到核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各种生物修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以期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法是一种利用植物生理生态学过程来去除、降低、稀释以及转化海洋中的核污染物的方法。

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生物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作用。

科学家们发现一些特定的植物物种对核污染具有一定的抗性和修复能力。

例如,一些海藻和海草能够吸附并储存放射性物质,从而减少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浓度。

此外,植物的根系也能够将放射性物质从水中吸收,并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法是利用微生物对核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方法。

微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降解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其中也包括一些核污染物。

通过选择适应性强、降解能力较强的微生物,并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和优化,可以加速核污染物的降解过程。

同时,科学家们还研究发现一些微生物可以转化有毒的放射性物质成为相对无害的物质,从而减轻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三、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是指利用海洋生物吸附、吸收、转化核污染物的特性来进行修复的方法。

有许多海洋生物对核污染具有较高的抗性,且它们通常能够积累核污染物而不受伤害。

例如,海洋贝类和海藻被广泛用于核废料处理和海洋污染修复过程中。

这些海洋生物可以通过吸附和吸收核污染物来减少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浓度,并将其转化为相对无害的物质。

四、人工修复措施除了利用自然界存在的生物修复方法外,人工修复措施也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人工修复措施包括建立人工湿地、人工沉积物和人工珊瑚礁等,以提供对核污染的吸附和生存环境。

例如,人工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海洋水体的作用,进而减少核污染物的扩散。

陕西省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含精答案解析

陕西省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语文含精答案解析

2024年陕西省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一)语文注意事项: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指定区域均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暑期档《长安三万里》热映,不仅展现了唐朝诗人李白、高适和杜甫的风采,还精心描画出唐代街巷坊肆的日常景象。

时光荏苒,长安已是“西安”,城市布局与唐代相比有了很多变化。

近代以降,这座城市的唐风并不浓郁,直至2010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成,西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复现古都风貌的独特路径:长安西市遗址上修建的大唐西市博物馆于原址“就地展示”,对汉唐城市遗址修葺则“修旧如旧”。

6个仿唐街区复现“丹柱素壁”的建筑外表,商铺林立,游客熙攘,一派浓郁烟火气,一如今人对古代长安繁华街市的想象。

严格说来,历史文化名城难以真正“复原”。

城市不是西伯利亚荒原上偶然发现的猛犸象遗体,能在冰冻岁月中保持原貌。

一座城市的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奔腾不息,后人很难分辨汉代长安、唐代长安与宋元“长安”之间的区别。

同时,即便古代城市规划设计明确,现有证据仍不足以完整复原整座城市。

比如,初至京城便明白“长安居不易”的白居易,年近五旬终于在长安新昌坊有了住宅。

对此,诗人并未吝惜笔墨,但我们仅能从诗中依稀得知他住在新昌坊东边,“最近东头是白家”,且宅前有松,“但有双松当砌下”,更多信息则无从知晓。

那么,如何在历史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复现一座古代城市呢?理论上,我们可以立足此时此地,从现状倒推出一座城市最初的样貌。

以西安为例,在时光长河中逆流而上,观察明清西安府城墙的营建,欣赏元初马可·波罗赞美的“城甚壮丽”,了解北宋吕大忠始建碑林的动机,感受盛唐帝都的万千气象,直到见证隋文帝营造大兴城的那一刻。

核与辐射安全

核与辐射安全

核工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摘要: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断消耗,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公众的关注。

核工业的不断发展,使核能作为一种新兴的清洁能源被更为广泛的应用。

但由此引发的核废料,乏燃料与放射性物质污染问题倍受公众关注。

本文介绍了核工业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应用前景,应用特点,使核能在安全利用的同时,又避免对人员造成放射性伤害。

关键词:放射性废物:乏燃料处理:放射性固体:微生物清除。

一.放射性固体的处置1、地面处置处理铀尾矿最流行方法。

在居民稀少地段,选择干涸湖塘或洼地,将铀尾矿堆放其中,最后在尾矿堆顶覆盖厚层粘土、砂砾,植树种草,降低雨水的侵蚀和尾矿砂中氡射气的向外逸散。

2、浅地层处置广泛采用处置低放废物。

深度一般在50m以内。

任务是在废物可能堆人类造成不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300-500年),将废物中放射性核素限制在处置场范围,防止核素扩散。

处置工程有近地表处置和混凝土沟壕浅埋。

3、地下深处置竖井—坑道处置: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有地表打竖井到深部,然后由竖井底部打水平坑道,并将废物罐放在坑道中或由坑道底板打下去的盲井中或钻孔中。

主要用来处理高放废物。

废矿井主要用来处置低、中放废物,优点是不占用大片土地;处置成本低;可供处置废物的空间较大;处置深度大,安全性好,对生态环境无明显有害影响。

深钻孔处置:主要对高放废物的处置,其工程原理是通过钻孔找到地下若干米处一个合适处置核废物的不渗透岩层的地质凹陷处。

竖井—坑道—大口径钻孔联合处置:处置技术简单,成本低廉。

深岩硐处置:主要处置高放废物,即寻求地表以下500m以下深部不透水的厚岩层,并将固化高放废物容器处置在特为之开凿的地下深岩硐内。

4、海洋处置法海洋投弃法:低、中放废物的海洋投弃,是将固化放射性废物容器投弃至远离陆地的公海深海区,沉入海底与陆地隔离的处置方法。

滨海基岩中暗竖井-坑道处置法:低、中放废物的滨海处置,构建海底处置库,用竖井-水平坑道处置系统处置中、低放废物。

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进展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和发展。

然而,核能的发展也伴随着核废料的产生,这对于人类社会和环境安全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核废料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首先,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处理和处置。

处理技术旨在减少核废料的体积和危险性,使其能够更安全地储存和运输。

而处置技术则是将处理后的核废料长期安全地储存或转化为无害物质。

目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通过分离、浓缩和固化等手段来处理核废料。

化学方法则利用化学反应将核废料转化为无害物质。

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降解能力来处理核废料。

这些处理技术在减少核废料的体积和危险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找到一种长期安全的处置技术。

目前,最常见的核废料处置方式是地下封存和转化。

地下封存是将核废料封存在地下深处,通过地质屏障来阻止辐射物质的泄漏。

转化则是将核废料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玻璃或陶瓷。

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核废料的处置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地下封存需要找到合适的地质屏障,而这在某些地区可能是困难的。

转化技术则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且存在一定的技术难题。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求新的核废料处置技术。

一种新的研究方向是利用核废料进行再利用。

核废料中包含大量的可再利用的物质,如铀、钚等。

通过研发新的技术,可以将这些物质回收并重新利用于核能发电或其他用途。

这不仅可以减少核废料的产生,还能够提高核能的利用效率。

另一种研究方向是利用高温等离子体技术处理核废料。

高温等离子体技术可以将核废料分解为原子级别,从而降低其危险性。

这些新的研究方向为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未来,核废料的处理与处置技术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需要加大对核废料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投入。

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创新技术和方法

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创新技术和方法

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创新技术和方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核能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

然而,核能的利用也会带来核废料的产生,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因此,研究和开发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创新技术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几种目前正在研究和实践的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创新技术和方法。

一、核废料处理技术的创新核废料是核能利用过程中无法避免产生的产物,其中包含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因此,研究和发展核废料处理技术是应对海洋核污染的关键之一。

1. 高温离子液体技术高温离子液体是指在高温条件下存在的非常稳定的离子液体。

与常规的溶剂相比,高温离子液体具有较低的汽化压力和较好的热稳定性,这使得它们成为处理核废料的理想溶剂。

研究者们已经成功利用高温离子液体技术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提取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固体状,以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2. 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和转化核废料中的有害物质,从而减少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

通过选择合适的微生物菌株,研究者们已经成功地将核废料中的放射性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从而降低海洋核污染的影响。

二、海洋监测技术的创新海洋监测是及时了解和掌握海洋核污染状况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监测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核污染。

1. 水下无人机技术传统的海洋监测主要依靠船只或潜水员进行,然而,这种方式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

现在,水下无人机技术的发展为海洋监测带来了新的可能。

水下无人机可以在长时间内自主巡航,并携带各种测量仪器,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及早发现和应对核污染事件。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信息。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对海洋进行全面监测,包括水质、温度、盐度等多个参数的测量。

借助遥感技术,可以实时掌握海洋核污染事件的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三、国际合作与法律法规的创新应对海洋核污染需要跨国合作和国际间的法律法规制定,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维护海洋环境的整体安全和健康。

核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核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核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核污染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其目标是减少或避免核辐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拥有了许多措施和技术手段来应对核污染的挑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核污染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1. 核废料的储存与处理:核废料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其储存和处理非常重要。

目前常见的核废料储存方式有地下储存和密封容器储存,其中地下储存比较安全稳定。

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可以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或生物方法。

物理方法如离子交换、过滤等可以帮助去除放射性核素,而化学方法如酸碱沉淀则可以将核废料转化为稳定的化合物。

生物方法则利用微生物降解或吸附放射性核素。

2. 辐射防护措施:对于核工作者或与核设施相关人员来说,辐射防护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应该配备合适的防护服、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护装备,并接受辐射防护培训。

此外,核设施周围的居民也需要接受辐射防护教育,了解如何在核事故发生时保护自己,如在避难所内停留,避免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等。

3. 核事故应急准备:核事故的发生是一种突发事件,为了有效应对和减少不良后果,需要进行充分的应急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制定应急预案、构建应急救援队伍、配备应急设备等。

应急预案应包含快速、准确的灾害评估、人员疏散计划以及救护和救援等相关内容。

4. 核事故排查和监测:为了及早发现核污染和避免进一步扩散,需要进行核事故的排查和监测工作。

现代技术可以通过大气、土壤、水体等途径来监测辐射水平,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核事故排查则包括现场勘察和样品采集等步骤,通过收集和分析核事故相关的数据来确定污染程度和范围。

5. 核设施的安全控制:为了防止核事故的发生,核设施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

包括建设安全防护设施、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核设施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确保其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法规。

6. 核污染的修复与恢复:核污染发生后,及时进行修复和恢复工作也是核污染防治的重要一环。

海洋中核废料的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海洋中核废料的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海洋中核废料的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研究核废料是人类日益发展核能技术的副产品。

随着核能的广泛应用,核废料的处理和处置成为全球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之一。

对于那些无法进行回收利用或直接排放的核废料,如何安全有效地进行处理,已经成为科学家和环保专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近年来,生物降解与生物修复技术被广泛研究和探索,以期在海洋中处理核废料。

一、核废料的生物降解技术研究生物降解技术以生物体,如微生物,植物等为媒介,通过其代谢活性将核废料降解为非有机物。

其中,微生物是最具潜力的降解工具之一。

微生物降解核废料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分解或转化有机核废料。

微生物通过吸附核废料颗粒并利用其自身代谢活性进行分解,进而达到降解废料的目的。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具有核废料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如放线菌属、蓝菌属、真核微生物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完善的代谢途径和相关酶的活性,能够高效地将核废料转化为无害的废物。

在研究生物降解核废料的过程中,科学家也发现了一些生物修复的现象。

生物修复是指生物体通过吸附、分解或转化核废料和其降解产物,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因此,在生物降解技术的研究中,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二、核废料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植物与微生物相结合,利用它们吸附、分解和转化废料的能力,清除和修复受核废料污染的生态系统。

这种技术对于核废料的处理具有很大的潜力。

植物在核废料修复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植物通过其根系吸收和富集核废料,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或多种无害的物质。

一些经过基因改良的植物品种,如太阳花和紫杉醇树,对核废料的吸收和转化具有高效的能力。

与此同时,这些植物本身也被认为是生物降解和修复核废料的微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

微生物在生物修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通过吸附和转化核废料,将其转化为有机质和无害的物质。

与一些特定的微生物群落相结合,可以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促进核废料的清除和修复。

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群落的研究和调控,可以实现对核废料的有效修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底叶尼卡克斯” 研究人员利用辐射处理马肉罐头,来杀灭食物 中的有害菌。结果发现,一种粉红色的细菌仍然 存活下来 它的抗辐射能力远远超过地球上已知的其他任 何生物 能与那些足以杀死其他任何生物的有毒化学物 质相融合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底叶尼卡克斯” 运用范例: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硫还原地杆菌
地杆菌表面的纤毛正是其清理核污染的“秘密武器”,而 且也是产生电能的关键所在。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硫还原地杆菌
地杆菌表面的纤毛通过将电子传递到铀以改 变其离子态,这样便能够有效地沉淀放射性 物质

3、性质
这种细菌所能承受的放射剂量是人 类所能承受的15倍,它们能够很 健康地生活在强辐射和其他有毒环 境下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球形芽孢菌
2005年,德国科 学家以德国东南 部的一个核废料 场作为示范点, 研究利用球形芽 孢菌使被污染环 境恢复原状的方 法
这种球形芽孢 菌的水晶表层 (S-layer),能 够聚集大量的 有毒重金属, 如铀、铅、铜、 铝、镉等
1996年, 科学家美国佐 治亚州发现能够忍受强辐 射的微生物——“克里耶 卡克斯”。
“克里耶卡克 斯”
处理核废 料的微生物
硫还原地杆菌
2011年,美国科学家 发现硫还原地杆菌清 除核污染的机制
球形芽孢菌
2005年,德国科学家 在研究运用球形芽孢 菌吃有毒金属的方法 处理核废料


历史上重大的核污染事件
核辐射的危害
核辐射致病中,事件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 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 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 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 致畸风险也越大。
将晶体表层 (S-layer)与硅 片、金属、聚 合物、纳米团 簇以及生物陶 瓷盘结合后可 用于清除有毒 金属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硫还原地杆菌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硫还原地杆 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的细菌,可以通过对 附作物的侵食来清除多种毒素、油污,甚至是物的 基因结构,但“克里耶卡克斯 ”却能在几个小时之内将放射 物质彻底“消化”掉 1、发现 1996年,科学家将一根金属棒伸入存 放核废料仓库,以测试其放射性强度 时,发现在金属棒的末端竟然粘有闪 闪发光的东西。
4、生存
2、抗辐射
科学家已破解了这种细 菌95%的基因结构、这 种细菌喜欢“吃”麦芽 糖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耐放射异常球菌
2003年,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经排出一种奇怪细菌的基因组序 列 ,它可以在辐射超过人类承受能力 100 万倍的环境下很好 地生存 ,并发现这种细菌能清除核废料。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耐放射异常球菌 细菌的抗辐射全靠紧密排列的基因环
阻止铀在土壤中 进一步扩散 起到缩小污染区 域的效果
纤毛作为该菌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保护层
可能以地杆菌为蓝本研制出新型的微生 物燃料电池,作为清除核污染的武器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大肠杆菌处理核废料
200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肠杆菌配合肌醇 磷酸(也称为植酸,一种可从米糠和其他农作物种子、麸皮等廉 价农业废料中提取的物质),可以用来回收铀矿污染水中的铀, 同样的技术甚至可被进一步利用于核废料的清理。
能修补两百多个辐射导致的 DNA 碎片 可以使 DNA 片断保持原位 直到重新聚合在一起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的前景和问题
(1)用微生物处理核废料是一门新科学 ,由于核废料的特殊 性 ,尚有许多问题仍在研究之中 ,如放射线是如何被消除的 , 仍是个迷。 (2)利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 ,再造新微生物物种 ,加快核废料 无害化处理进程 ,这是人类现在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也要注意生物安全问题 ,在培养新型微生物 ,解决核废料 无害化处理的同时 ,不能造出人类不能控制的超级细菌 ,这 是应该注意防范的问题。
以美国为例,他们除了在佐治亚 州的萨瓦纳河畔存有大量的核废料 以外,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德也存放 了许多核废料。如果采用普通的化 学手段和机器人来处理,清除费用 将高达2600亿美元,而利用超级抗 辐射菌则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航天、医疗方面也有运用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核废料 (nuclear waste
特征
放射性、射线危害、 热能释放。
material) 分类
物理状态:气体、液体、固体 比活度:高水平(高放)、中 水平(中放)和低水平(低放 )

历史上重大的核污染事件
日本遭原子弹轰炸 乌拉尔存储罐核爆炸
遭"小男孩"轰炸后的日本广岛

核污染的处理方法
那些核电技术发达的国家,他们一边享受着核 电带来的便利,一边苦恼于因核废料而来的麻烦。
使用液压笼 送入太空
深度钻孔
治标不治本
埋入潜没区 冰冻处理
海床下储存 封入合成岩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底叶尼卡克斯”
1956年,科学家们在美国 俄勒冈州的科瓦利斯发现 了一种名叫“底叶尼卡克 斯”的超级抗辐射菌。

L/O/G/O
Thank You!

L/O/G/O

细菌——新兴核废料 处理能手

目录
1
历史上重大的核污染事件 核污染的处理方法
2 3
微生物处理核废料

历史上重大的核污染事件
定义
泛指在核燃料生产、加工过程中 产生的,以及核反应堆用过的不 再需要的并具有放射性的废料。
1957年9月29日,在苏联的大型核工业 聚集区乌拉尔地区,一个地下核废料存 储罐突然发生爆炸

历史上重大的核污染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灾难 日本福岛核事故
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大爆炸,这次核爆 炸是二战以来最大的核灾难。
2011年3月11日 日本福岛核电站 1、2、3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