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 第4章 气体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和气体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

直接将污染物质与堆制原料混合后进行堆制处理 将污染物质与堆制过的材料混合后进行二次堆制 在污染土壤中添加堆肥产品,利用其中的微生物
固体和气体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 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
➢ 包装废物、餐厨垃圾 ➢ 电子电器废物 ➢ 建筑垃圾 ➢ 废橡胶轮胎 ➢ 农业废弃物 ➢ 剩余污泥
处理方法:
➢ 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法:
➢ 简单堆放法、围海造地法、 堆肥处置法
堆肥化 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
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微生物降解的 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
堆肥
➢ 堆肥化的产物称为堆肥
好氧堆肥
好氧堆肥 在有氧的条件下,借好氧微生物(主
要是好氧菌)的作用 使有机废物达到稳定化、转变 为有利于作物吸收生长的有机物的方法
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 ➢ 发热阶段 中温菌 ➢ 高温阶段
好氧填埋
厌氧填埋
厌氧填埋的微生物活动过程
好氧分解阶段 厌氧分解不产甲烷阶段 厌氧分解产甲烷阶段 稳定产气阶段
卫生填埋过程
平面作业法 斜坡作业法 沟填作业法
渗滤液的处理
渗滤液 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渗出的地下水
和渗入的地表水统称为填埋场渗滤液
1. 渗滤液的收集
➢ 防水层、收集层、集水管、集水井
2.渗滤液的处理和利用
生物处理 好氧处理 厌氧处理 物化处理 土地灌溉 渗滤液再循环
填埋场气体的处理
1.填埋场气体的组成 甲烷、二氧化碳、氨、一氧
环境生物学复习-段昌群-参考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4)全球变化生物学(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积累在生物体内的污染物随食物链的营养转移而进行迁移,并在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体中不断富集。
3、吸收:环境中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的总过程。
环境生物学 第四章 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四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一、环境污染概述1.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生存、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通常,环境污染主要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自然过程引起的同类现象称为自然突变或异常。
2.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⑴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如水利工程、森林砍伐、癌症患者增多。
⑵环境化学效应: 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
⑶环境物理效应: 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
3.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交通运输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污染物的自然来源(Natural Source ) : 自然界向环境排放,如:活动的火山 污染物的人为来源(Artificial Source ) : 来自人类活动,影响范围广、危害大4.污染物(Pollutant):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物质。
生产性污染物和生活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进人大气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太阳辐射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新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危害更为严重。
★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在众多的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的污染物,亦称优先控制污染物。
主要针对下列污染物:有毒有机化学污染物、生物难降解性物质、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性污染物。
★★★环境污染的特点:影响范围大;作用时间长;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容易、治理难。
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

当前各国城市的固体废物采用的处置和处理方法主要有: 焚烧法、填埋法和堆肥法。焚烧法是物理方法,它用来处理不 可随意排放、有危险的特种废物。也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 余污泥和生活垃圾。堆肥法和填埋法是用微生物化学的原理处 理可生物降解有机固体废物的有效方法。
有机固体废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 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内容提示
有机固体废物好氧和厌氧堆肥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 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生物降 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要了解 在发酵过程中,有温度、pH的变化、有机物腐殖化、稳定 化 ,微生物的演替。
卫生填埋的处理系统规模大,压实性大,发酵时间很 长5〜10年。产生大量渗滤液,臭气污染空气。这是不可 取的,但又是无奈的。
已腐熟堆肥
2. 好氧堆肥发酵微生物
好氧堆肥发酵微生物有:
好氧堆肥 发酵微生物
中温好氧的细菌和真菌 好热性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嗜热高温细菌和放线菌
微生物在堆肥中的作用与演替 : 通常,参与好氧堆肥的微
生物是附着在垃圾上的本底微生物。堆肥发酵是分批进行,每
一批垃圾上附着的微生物数量有限,而且每一批的数量都不一
含不同成分的废气选用的处理工艺,了解分解含硫恶 臭物质的微生物及其代谢,分解挥发性有机物的微生物。
第一节 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 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第二节 废气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 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 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有机固体废物(亦称垃圾)来自各种生活废物如厨余(食物废料 和残余)、丢弃的包装纸、塑料袋、废旧纸张和破布等。随着副食 品加工工业的发展和菜场供应的革新,菜渣、烂瓜果日益增多,城 市居民每日丢弃的生活垃圾量也日益增多。有机固体废物的种类也 发生变化,旧衣物、鞋、玻璃瓶、电池、破席等,见表11-1。
第四章大气污染的生物治理技术-PPT精品文档

投资少,运行费用低
不需要投入额外的化学品;
化学法则需加催化剂和氧化剂等,如次氯酸盐、
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
11
废气生物处理类型
根据微生物在有机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形 式不同分类
生物吸收法(bioscrubbing) (生物洗涤法); 生物过滤法(biofiltration),典型的形式有:生 物滤池(biofilters)、生物滴滤池(biotrickling filters)。
处理某些恶臭废气时,效果不甚理想。
生物法
具有处理效率较高、适应性较广、工艺较简单以
及费用较省等优点。
7
生物法处理废气的原理
与废水生物处理过程最大区别在于:废气中的有机 物质首先要经历由气相转移到液相(或固体表面液膜
)中的传质过程,然后由液相(或固体表面液膜)被微
生物吸附降解。
荷兰科学家Ottengraf提出生物膜理论解释废气的净
过由填料构成的固定床时被吸附或吸收,最
终被微生物降解。
23
生 物 滤 池 工 艺 流 程 图
24
生 物 滤 池
25
生物滤池
杭州七格污水处理厂土壤除臭
26
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内的填料是一些具有吸附性的填料, 常用的填料有土壤和堆肥。这些材料为微生 物的附着和生长提供表面。
27
滤料的选择
土壤
可用于处理复合型臭气。
19
生 物 吸 收 装 置
20
第三节 生物过滤法
21
生物过滤法
利用附着有微生物的固体颗粒吸收废气中 的污染物,然后微生物再将其转化为无害物 质。
环境工程微生物知识总结(高教版)

二、病毒的分类
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的分类标准: 遗传物质是 DNA 或 RNA 单链或双链 可分为 7 类。 有无包膜 根据寄主可划分为: 动物病毒:人类病毒 (300 余种 ) 脊椎动物病毒(931 种 ) 昆虫病毒 (1671 种 ) 植物病毒: 600 余种 噬菌体:2950 余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根据遗传物质分类为 : DNA 病毒、 RNA 病毒、阮病毒
第五节
一、物理因素
1.温度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及在污水处理中的去除效果
高温致死: 55~ 65℃之上, 1 小时即可灭活 机理:高温使病毒蛋白和核酸变性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高教版)知识总结
by Ghoulking g.gamenow@
低温不影响:可在低温下保存病毒 2.光及其他辐射 紫外光 、可见光以及其他辐射对病毒均有灭活作用 机理:破坏核酸中的碱基结构,阻断病毒的增殖 3.干燥 无被膜病毒对干燥敏感 有被膜病毒对干燥不敏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高教版)知识总结
by Ghoulking g.gamenow@
如: Escherichia coli 可简写为 E.coli c 对于还未有种名的菌株,可在其属名后加 sp. 如: Bacillus sp.
第一篇 微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本章要点:
病毒的特征 病毒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核酸内核、蛋白质衣壳 病毒的繁殖 :吸附-侵入-复制-装配-释放 病毒的溶原性:温和性噬菌体、溶原性 病毒的培养特征: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特征 影响病毒的各种因素:大气、土壤、水体
病 毒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分类
病毒的概念 病毒 (virus)是一类超显微、无细胞结构、具有高度侵染性、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微生物。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笔记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笔记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生物学基础1.1 我们与微生物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普遍、最丰富的生物群体。
它们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土壤、水体、空气、极端环境等。
微生物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参与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影响气候变化等。
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密切,微生物在人类的健康、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1.2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具有体积小、表面积大、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高效降解污染物、快速修复受损环境等。
微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包括细菌、放线菌、古菌、蓝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
1.3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治理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通过生物降解、生物转化、生物吸附等途径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空气。
微生物在污水治理、固体废物处理、有机废气处理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1.4 如何观测微生物观测微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其中,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最常用的工具,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
染色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测序等可以用于分析微生物的遗传信息和种群结构。
1.5 细菌的结构和性质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
细菌具有多种形态,如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样,有的可以通过光合作用自养,有的则需异养。
细菌的繁殖方式为二分裂,繁殖速度快。
1.6 放线菌、古菌及蓝细菌放线菌是一类具有分支状菌丝体的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等环境中。
放线菌具有很强的抗生素生产能力,对人类生活和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古菌是一类生活在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具有独特的生理和代谢特性。
古菌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蓝细菌是一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中。
环境生物学——共代谢!

例如:担子菌垂幕菇属(Hypholoma)和原毛平革菌 属(Phanerochaete)能够“探查”环境,找到没有
接种过oma
Phanerochaete
基质代谢的生理过程
(二)对固体基质的吸附 ❖ 吸附作用对于保证污染物质代谢是必不可少的。 ❖ 研究发现
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作为载体,需要能量(质子 势、ATP),溶质和载体结合发生构象变化,可以 逆浓度梯度运输,从而使生活在低基质环境中的 微生物获得营养物。 ❖ 可运送的营养物有 无机离子,有机物分子,一些糖类
基质代谢的生理过程
基质代谢的生理过程
4.基团转位 ❖ 是一种既需要特异性载体蛋白又要耗能的运
作用基质
异化性硫酸盐或硫还原菌 脱硫细菌类
异化金属还原菌 铁还原细菌类
革兰阳性产芽孢杆菌和球菌 芽孢杆菌属(Bacillus) 梭菌属(Clostridium)
烃类、卤代烃类
烃类、卤代烃类、苯系物
石油烃、偶氮染料 氯代脂肪烃、偶氮染料、林丹、 DDT
细菌
表4-1 主要降解细菌及其作用基质举例(3)
基质代谢的生理过程
1.遗留代谢物 ❖ 基质生物降解,除去完全矿化或共代谢作用外,
还可以有遗留代谢物产生,它们可以被其他生物 作为代谢基质或作为共代谢基质所利用。 ❖ 例如 以葡萄糖为基质,间歇式培养大肠杆菌的生长过 程中会有乙酸盐暂时积累。 ❖ 难降解的环境污染物在代谢过程中多数会有遗留 代谢物产生。
基质越过细胞膜要依靠膜上特异性的载体蛋 白通道。 ❖ 载体蛋白具有酶的性质,又称透性酶、移位酶 或移运蛋白,可以通过诱导产生。 ❖ 这种方式只能在高营养物浓度时发挥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气液转化阶段:有机废气中的有机物首先同水接触并溶 解于水中,传统双膜传质理论中的由气膜扩散进入液膜 生物吸附、吸收阶段:溶解于液膜中的有机污染物成分 在浓度差的推动下进一步扩散到生物膜,并被其中的微 生物捕获、吸附、吸收。 生物降解阶段:生物膜中的微 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分 解和同化作用,有机物被作为 能源和营养物质参与微生物的 代谢过程,被转化为二氧化碳 和水等。同时,生化反应的气 态产物(二氧化碳、甲烷等)脱 离生物膜,逆向扩散通过液膜 和气膜最后进入气流主体排放
25
(二)生物滴滤法(biological trickling filter)
与生物滤池法最大的不同点 是:一是生物滴滤池利用通过 滤层后的废液回流进行循环喷 淋;二是填料不同,生物滴滤 池所用填料不具吸水性,填料 之间空隙大,如粗碎石、塑料 蜂窝状填料、塑料波纹板填 料、陶瓷、木炭等,这些填料 属于惰性材料,不会出现像生 物滤池中混合微生物群同时消 耗滤料有机质的情况,因而, 池内微生物数量大,惰性材料 可以不用更换。
7
化学法
燃烧法指通过强氧化反应降解可燃性恶臭物质的方法。适用 于高浓度、小气量的可燃性气体处理。优点是净化效率高. 分解彻底的特点,缺点是设备易腐蚀、消耗燃料、成本高、 臭氧氧化法是利用臭氧(O3)作氧化剂氧化恶臭物质的方法。 处理中可能形成二次污染物的缺点。 该法适用于中低浓度恶臭物质的处理。臭氧氧化能力强,可 彻底氧化分解恶臭物质,但臭氧发生器能耗高,处理费用 高。另外需注意臭氧可能对人体和周围动物造成的危害。 催化氧化法是利用催化剂降低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对恶臭物质 进行氧化的方法。如利用Fe3+作催化剂,可去除高浓度的 酸碱吸收法是利用酸或碱作为吸收剂,对废气中难溶于水的 H 2S气体,工艺简单、效率高,但设备较大、投资成本高。 成分进行处理的方法。该法适用于快速消除低浓度恶臭气体 及难溶于水恶臭气体的场合,灵活性大,但恶臭气体并未彻 底去除,吸收液需进行进一步处理。
18
土壤滤池处理有机废气的主要优点有:
①投资小,一般仅为活性炭吸附法投资的1/5至1/10; ②无二次污染,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氧化作用完全,可 以将复杂的、有毒化合物转变为无机物或无毒小分子物 质,在土壤中没有污染物的积累,也没有污染物向水或其 他介质转移的潜在危害; ③脱臭率高,土壤滤池适于处理带有强烈臭味的低浓含 氨、硫化氢、甲硫醇、二甲基硫、乙醛、三甲胺等的废 气,脱臭率可高达99%;
9
(二)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1.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条件
①有机废气(臭气)成分是可被吸收的;溶于水; ②被吸收的成分是可以生物降解的; ③废气成分是没有毒性或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的; ④具备微生物生长的营养需求; ⑤具备微生物生长的最佳环境。 最后的条件是有机废气生物处理方法工艺控制的重点。
17
影响土壤滤池去除效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温度,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温度为0~65℃,最佳温 度为37℃; ②湿度,土壤滤池中,湿度一般要求保持在50%~70 %,湿度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但太高则 不利于通气,且水分子与废气中的污染物在土壤表面吸 附点产生吸附竞争,不利于污染物的去除; ③pH,一般控制pH在7~8的范围,土壤pH会随着使用时 间的延长而逐渐酸化,使用1年后需及时用石灰调整 pH,这是由于生物化学反应需要消耗碱度,有的反应产 生H+造成的; ④营养成分,因有机废气中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较低,碳 源或氮源等营养成分及其比例受土壤中有机质的限制易 出现不均衡现象,这时可以加入一些添加剂以改良其性 能,提高活性。
15
1、工艺流程与滤池类型
废气需经过预处理、去除颗 粒物和调温、调湿后方可通 过气体分布器进入过滤器中 进行生物过滤,生物滤池中 装有填料,并通过加入水 分、营养物及pH缓冲液来满 足微生物生命活动的需要。 生物滤池处理系统中最关键 的设备是生物滤池。根据滤 池中滤料的不同,生物滤池 可分为土壤滤池、堆肥滤池 以及箱式滤池几种型式。
2
一、有机废气的类型与特点
恶臭物质:超过4000种 由恶臭物质散发的恶臭气体可以按其不同的组成分为5大类
恶臭气体分类
3
恶臭物质对人体的危害
①呼吸系统:对人体呼吸产生反射性抑制作用,甚至妨碍 正常呼吸功能; ②血液循环系统:可导致脉搏和血压变化,使血压先下降 后上升; ③消化系统:经常接触恶臭气体易使人产生食欲减退、恶 心甚至呕吐,严重时还引起消化功能减退; ④内分泌系统:经常接触恶臭气体还易使人产生内分泌系 统功能紊乱,长期大量接触有些恶臭气体甚至易引起生殖 能力减退; ⑤神经系统:恶臭易使人心情烦躁,心神不宁,思想难集 中,判断力和记忆力下降,甚至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 的调节功能失调。
8
生物法
主要分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两种。 生物过滤法按滤料及过滤方式不同又分为生物滤池法和 生物滴滤池法,生物过滤法的特点是微生物处于固着 态,实际上属于生物膜法。 活性污泥法则按气液接触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生物曝气法 和生物洗涤法。 活性污泥法与废水处理的活性污泥法类似,微生物处于 悬浮态。废气生物处理具有处理彻底、成本低等特点。
16
(1)土壤滤池
主要滤料是土壤,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其孔 隙率为40%~50%,比表面积为1~100m2/g,土壤中有 机物含量为1%~5%,主要分布在无机物表面上。 滤料共由2层组成:下层为气体分配层,由粗石子、细 石或轻质陶粒滑料组成,上部由黄沙或细粒骨料组成, 总厚度约400~500mm;上层为土壤滤层,厚度一般为 0.5~1.0 m,可按黏土1.2%、有机质沃土15.3%、细 砂土53.9%和粗砂29.6%比例混配而成,也可在土壤层 中添加3%的鸡粪、2%的膨胀珍珠岩,在保持滤层透气 性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 土壤中的胶体物质+大量的微生物=土壤自净功能
在欧洲已有500多座投入实际运行。
22
(3)箱式滤池
箱式滤池为封闭式装置, 其结构主要分为箱体、滤 床、喷水器3部分。滤床 由多种有机物混合制成的 颗粒状载体构成,有较强 的生物活性与耐用性,微 生物部分附着于载体表 面,一部分悬浮于床层水 体中。滤床厚度按需要确 定,一般为0.5~1.0m。
23
13
一般情况下,当不存在生物膜时,有机废气的吸收明显 以液膜控制为主,但当存在生物膜时,传质过程则转变 为气膜控制。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①待处理废气浓度低、浓度差推动力小,造成气相阻力 较大;②生物化学反应为快速反应,废气污染物进入生 物膜表面液膜后会立即被微生物捕获并反应消耗掉,从 而使液膜层中的反应带变成一个反应面,此反应面逐渐 向气液界面移动,更加减小了液相传质阻力。 传质过程实际上受气相传质过程控制。
物理法 包括掩蔽法、稀释扩散法、吸附法、等离子体法等 化学法 化学法包括燃烧法、臭氧氧化、催化氧化及酸碱吸收法等 生物法 生物处理法是指利用微生物吸附分解有机物能力降解恶臭 物质与有机废气的方法
6
物理法
掩蔽法是利用气体的缓和作用原理,用比恶臭更强烈 的令人愉快的气味掩蔽恶臭,如家庭及公共场所常用 的各种空气清新剂即属此类。该法宜用于在不适于采 用除臭装置的情况与场合。 稀释扩散法是将气体由烟囱排向大气扩散,以保证下 风向臭源附近人群免受恶臭危害。该法适合于工业有 组织排放臭气。 吸附法又分化学吸附法和活性炭吸附法,系采用吸附 剂吸附恶臭物质的除臭方法,适于低浓度、高净化要 求的恶臭气体处理。
19
④抗冲击能力较强,土壤中的微生物、营养在种类和 数量上都较丰富,当有冲击负荷时,微生物的种类与 数量能随废气中有机物迅速变化; ⑤服务年限长,土壤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废气,使用 年限可以长达数十年甚至百年以上,华盛顿污水提升 站于1964年建造的土壤滤床至今仍在正常工作。 主要缺点是占地面积大,易出现酸化现象。
4
恶臭污染的主要特点
①恶臭污染源众多、污染面广、涉及行业多; ②恶臭物质一般浓度较低,甚至可以低到ppb级的浓度; ③恶臭气体成分复杂,往往含有多种污染成分; ④恶臭污染的监测、分析难度大,其治理的难度也较一般 的大气污染治理难度更大。
5
二、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有机废气治理的基本ຫໍສະໝຸດ 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1
美国1990年通过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严格限制了189种 危险空气污染物(其中70%是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这 促进了包括生物过滤法在内的废气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 用,大规模的生物过滤装置开始被建立用来处理各种污 染气体。到20世纪80年代,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已 有相当数量工业规模的各类生物过滤装置投入运行。对 于许多一般性的空气污染物,该项技术的控制效率已达 到90%以上。
10
荷兰学者Ottengraf依靠传统的气体吸收“双膜”理论提 出的“生物膜”理论 “双膜”是指气液传质过程中的气膜与液膜。所谓“生物 膜”是在固体载体表面上由微生物群体形成的具有一定 厚度的膜。 按照生物膜理论,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需经过三个阶 段,即气液转化阶段、生物吸附吸收阶段、生物降解 阶段
12
“生物膜”理论实际上也是“三膜理论”,与传统的“双膜理 论”有很大不同,其气体的扩散不仅有“气、液、固”之间 的扩散,而且在“固、液、气”之间有逆向扩散,另外,在 生物膜(可以视同固相)中还存在生物化学反应。 生物法吸收净化有机废气过程总的效率取决于气相和液 相中有机物的扩散速率(即气膜扩散、液膜扩散)以及固 相中生化反应速率。
14
三、有机废气生物处理的方法与工艺
生物滤池法、生物滴滤法、生物洗涤法、生物曝气法
(一)生物滤池法(biological filter)
是生物膜法的一种,是目前研究得最多、工艺最为成熟、在实际中也 最为常用的脱臭方法,最早出现于前联邦德国。 1959年,在前联邦德国的一个污水处理厂建立了一个填充土壤的生物 过滤床,用于控制污水输送管散发的臭味。 20世纪60年代,生物过滤开始实际应用于气态污染物的处理,德国和 美国则开始对此法进行深入研究开发。在德国和荷兰就有500多座大 规模的生物过滤装置,大多数用于家畜和食品加工工业,其废气处理 流量为1000~150 000m3/h,生物反应器面积介于10~2000m2之间。 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引进国外技术处理有机废气的例子,如北京南宫堆 肥厂的废气处理、澳门特区污水处理厂臭气处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