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明文之说明对象(知识+题目)
【初中】教案分享:说明文阅读之对象特征概括+说明方法分析(附例题及解析)

【初中】教案分享:说明文阅读之对象特征概括+说明方法分析(附例题及解析)壹~对象特征概括~1.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以实在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2)事理说明文:以抽象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2.找说明对象的方法(1)看题目。
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说明对象;再如2010年河北《淘米水的妙用》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淘米水的用处”。
(2)观首段。
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的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
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提示文章的说明对象。
(4)抓关键句。
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5)归纳总结。
如果以上的说法都不可行,这时候,我们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3.找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2)结合段落中介绍说明对象特征或多方面的说明内容进行概括。
(3)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句号,归纳层意,并进行综合概括。
(4)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摘要整合,并简明地表达。
(5)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定义”入手。
4.有关说明对象特征的内容理解与概括(1)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概括首先,通读原文,完成三个任务:①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小结段意,将它们归纳概括。
③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这样有利于锁定范围,明确答题方向。
专题17: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标题与说明对象习题精练-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原卷版

专题17: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标题与说明对象一、(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南北春雨下出不同性格刘浩①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季风区。
一年中,伴随着季风的变化,大陆上的降水也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华北地区春季降水稀少,故有“小雨润如酥”“春雨贵如油”等说法;江南地区的春雨较多,正所谓“江南春雨少晴日,露坐青天能几时”。
春季的江南是冷空气和暖湿气流激战的主战场,既容易出现连绵的阴雨,也容易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等强对流天气。
那么,华北和江南的春雨为何性格如此不同呢?②春季是冬季风转向夏季风的过渡时节,虽然总体趋势是冬季风慢慢变弱、夏季风逐渐强盛,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两军对垒、互有胜负,呈现拉锯战的态势。
当冷空气在春季南下时,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③第一种情况是干冷空气强劲,暖湿空气柔弱。
强劲而干冷的西北风以“短、平、快”的特点快速掠过中东部地区,此时,华北地区的天气现象就表现为大风、降温。
其间,如果某地有水汽条件并且存在辐合上升运动,就可能产生短时弱降水。
在江南,强冷空气推着柔弱的暖空气东移南撤,形成了冷锋锋面,锋前区域往往会被阴雨笼罩,而后冷空气快速过境,江南地区蓝天重现。
④第二种情况是暖湿空气北上,然后干冷空气南下。
暖湿空气先北上,渐次占领江南和华北,上述地区近地面风向以南风为主。
俗话说“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春季的冷空气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在关键区积蓄到一定程度后会大举南下。
由于暖湿空气比较强势,所以冷空气南下的进程阻力较大、行进缓慢,“打太极式”地慢慢推着暖湿空气南撤。
在这种情况下,华北表现为连续两三天的绵绵细雨,十分有利于夏粮生产。
可惜这种天气形势并不常见,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冷空气在南下过程中会渐次减弱、变性,抵达江南时,与盘踞此处的暖湿空气势均力敌,甚至会形成静止锋,此时江南地区降水多,持久且猛烈。
⑤综上所述,当春天的冷空气南下时,华北多数情况下只是刮刮风、降降温,落几滴微雨;而江南则会发生冷暖空气的激烈对峙,从而产生持续性降雨。
说明对象说明内容

说明文阅读练习(一)-----------说明文分类及说明内容一、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是事物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解说事理的是事理说明文。
2.根据表达方式和写作目的分类、实用性说明文--如说明书之类。
科学小品文--主要以介绍科学技术知识为内容。
、平实性说明文--语言平实。
如数学、自然教科书,科技资料,实验报告,说明书等。
④、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
如知识小品,科学小品等。
二、什么是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1.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例如:《苏州园林》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
2.明确说明对象方法明确说明对象,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看文章说明什么事物或事理,二是看文章说明这一事物的哪个方面,我们既可从标题入手,也可从材料中归纳。
一般说来,说明的对象是文中所要具体介绍的事物或要解释的事理。
例如:《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万紫千红的花》却说明的是花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颜色及花为什么会变色的原因等。
有时一个段落也有一个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全文的说明对象是苏州园林,而第三段说明的是园林里的建筑,第四段说明的是假山和池沼,第五六七八九段的说明对象都各不相同。
三、问题考察方式:①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②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找出中心句。
注意事项:首先要注意区别问题的范围是全文还是段落,然后针对不同的范围作出相应的解答。
另外,“说明的主要内容”不同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等于说明对象加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则需要从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
有时段落的中心句就是本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答题方式: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
事理说明文:现象的起因、性质、解决措施等方面加以概括(中心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说明文(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对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青藏高原,植物是这样活下去的①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
许多物种不仅能在严酷的高原生存下来,而且能够繁衍后代。
那么,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呢?下面就来看看植物都有什么高招吧!②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以羌塘高原为例,其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月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但蒸发强度高于1800毫米;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月平均最高风速可达6.4米/秒。
多数地区的年平均大风天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60天。
因此,生长在这一地区的植物既要应对低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要应对强烈的大风以及由此导致的强烈蒸发引发的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③为了应对高原的低温、干旱和强风的恶劣环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因此整个羌塘高原既没有参天大树,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这使得这一地区的植物显得比较“低调”。
不要小看这种矮化的植物,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强风引起的强烈蒸腾导致植物水分丧失,另一方面则能避免较低的气温对植物的冻害以及冻融过程引起的细胞生理干旱。
④提到植物的矮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高山流石滩上的“垫状植物”。
“垫状植物”是对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总称,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是植物经过多年辐射性生长而形成的紧密簇生结构。
垫状植物的寿命很长,在高海拔环境内,垫状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度特化植物生活型的模式种类。
羌塘高原最常见的垫状植物有囊种草、无心菜属、点地梅属、垫紫草属和委陵菜属等类群。
⑤这些植物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不但适应了羌塘高寒、强旱等极端环境,还会改善生长位置及周边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水热条件,由此形成了垫状植物内部相对较为良好的微环境,而这种微环境的改变能够显著提高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说明文阅读专题一——说明对象及特点

说明文阅读专题一——说明文对象与特征【考情梳理】【考点精讲】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题型一:概括说明对象特征或说明内容【设问形式】①概括文章围绕××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②某事物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③说明对象为什么具有××特征,请说明原理。
④概括某段段意。
(1)抓位置根据位置可以快速找到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具体位置:题目、开头段、段首句、结尾段。
(2)巧概括概括说明内容或原理,往往需要划分相关段落层次,然后依次用提炼关键词的方法,概括层意,最后将层意综合,概括出说明内容或原理。
【注意事项】可以根据分值判断概括答案要点的数量。
题型二:分析标题作用或妙处【设问形式】①标题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本文标题有什么好处?【解题思路】题型三:给文章拟写标题【设问形式】①请给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②拟写小标题。
③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文章拟标题或为某段补写中心句。
【典例展播】(2019年·黑龙江绥化)阅读《验证码到底有什么用》,回答20-23题。
(8分)①年底的网络售票高峰中,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12306图形验证码系统”让很多购票者“吐槽”:在较低画质下分辨橘子、橙子;鱿鱼、章鱼以及明星照片等,有一些确实难以分辨。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那么复杂的验证码系统,到底有什么用?②要回答这个问题,必先弄明白何为验证码。
③验证码实际上是一种Web自动程序。
它有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名字——“全自动区分电脑和人类的图灵测试”,这是由机器来向操作者提问,从而鉴别操作者是人还是机器的一种测试。
这种测试目前主要分四类:④图形验证码:又叫主流验证码,开始只提供静态的图片,比较容易被某些软件识别;后来变成动态的验证码图片,使得识别器不容易讲识哪一个图层才是真正的验证码图片。
这种验证码的防垃圾注入几乎..可以达到100%,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验证码创新模式;同时它的动画效果可以多达百种,所以还可以增强网站页面的美观效果。
专题31 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专题31说明文阅读之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考点概述]说明文的中心任务是使读者“有所知”,据此可以考查学生对说明文的内核——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认知。
读一篇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对象,把握说明类别,然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考查方式]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2、文章说明了xx事物的哪些特征?3、本文(第×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4、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标题。
……★[技巧点拨]一、如何把握说明对象1、文体辨别法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区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语文课本基本篇目中属于事物说明文的有《松鼠》、《中国石拱桥》等七篇,属于事理说明文的有《死海不死》、《天气陛下》等六篇。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还可以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发现;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不是直接写出,而是要概括归纳可以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不是死海不死而是死海不死的原因。
2 、分析标题法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人类的语言》等。
所以,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
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3、抓关键句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有些说明文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总括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
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的说明对象挖掘出来。
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专题17:说明文阅读之说明文标题与说明对象【课件】-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重点考向
考向四: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看标题。特别要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限制性成分。 2.抓总括句、中心句、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 3.摘抄整合语段中的关键词、句,并作简要概述。 4.结合标点,尤其注意有分层作用的分号、问号、句号等,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专题17: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标题与说明对象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复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说明文标题及说明对象的特征。 2.学会运用适当的方法,分析说明文标题的妙处。 3.能辨识说明对象,并分析其特征。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
课标解读
说明文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标准》与《中 考说明》对说明文阅读提出的明确要求是: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 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说 明文阅读侧重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注重学生理解分析文 本与链接材料的综合能力的考查。
【说明文常见题型】

【说明文常见题型】一、关于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的对象是具体的事物,事理说明文对象是抽象的事理或概念。
【常见题型】①请说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答题要点:若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具体的事物;若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就是抽象的事理或概念。
②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题要点:若是事物说明文,内容就是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若是事理说明文,内容就是说明的对象。
二、关于说明顺序【常见题型】①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中的其中一种)②选文的A段和B段能够调换顺序?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
因为原文是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人们理解事物或事情发展的逻辑。
三、关于说明文的写作思路【常见题型】①本文的说明结构属于……结构。
(总分、分总、总分总)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行文思路。
若能够明确是什么结构,应这样答:本文采用了……结构。
首先介绍了……再介绍了……然后介绍了……最后介绍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例如:《无刺蜂的奇异世界》本文首先介绍无刺蜂的属类起源及分布,再介绍无刺蜂的御敌方式,然后介绍无刺蜂温顺的特点及蜂巢的特点,最后介绍无刺蜂蜂蜜的特点及其药用价值。
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四、关于说明方法【常见题型】①请结合具体内容,列举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②选文中第几段主要使用了那种(哪几种)说明方法?③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④选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⑤选文中画线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要点:首先自己记熟常见的几种说明方法,然后实行具体地分析,定出说明方法,最后按套路写出其作用。
答题格式:【举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列数字】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令读者信服。
【作比较】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之说明对象一、知识结构一、考点解读“把握说明内容”即捕捉文章的主要信息,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何特征?联系语境,筛选提取说明信息。
二、考查形式典式: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征?2.请给“……”下个定义。
变式:1.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介绍了事物哪几个方面的特征?3.文章某几段讲述的什么内容?请加个小标题。
4.仔细阅读选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5.“……”的原因是什么?6.选出下面对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三、方法指导1.判断说明对象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1)看题目。
一般来说,事物说明文的题目就是说明对象。
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全文所阐述的事理,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题目来思考并加以概括。
(2)抓第一段,概括提取。
(3)抓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
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1)看题目,抓说明对象修饰语。
说明文的拟题往往较为明确,以说明对象直接作为题目的情况比较常见。
在这种情况下,修饰语往往具有揭示或暗示说明对象特征的作用。
(2)审开头、结尾,抓全文中心句。
说明文较为常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因此,开头、结尾两处往往会概括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全文中心句。
(3)划分段落层次,抓段落中心句。
说明内容依照说明对象的特征依次展开,分层揭示,抓住段落中心句,加以组合,就能概括出说明对象的全部特征。
答题格式:事物说明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提取说明信息。
一般步骤为:(1)审清题意,锁定有效信息范围,即文中的具体位置。
这样可以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2)认真比较,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
(3)归纳整合,按要求对信息进行重组。
答题格式:有三种:(1)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李慧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
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
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由土与火淬○1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
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
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
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
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
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2韵味、趣味。
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
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囤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
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
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
”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
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
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注】①淬( 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
②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3)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是“【】”2.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3.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参考答案:1.(1)六朝时以刻印、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于陶瓷上的文字;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装饰瓷器的陶瓷书法。
(2)书法题诗(3)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2.第四段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作比较。
从吸墨程度、材料性质、书写技法三方面比较说明了瓷板书画和纸上书画的不同之处,更加突出了瓷板书画对料性和书写功力的更高的要求。
3.①创作者必须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②创作者必须有精湛的手功、丰富的经验、超凡的悟性和丰厚的学养。
二、题目练习[2016年沈阳卷]①为什么你睡了11个小时仍然觉得疲劳?为什么你花了许多时间去度假,回来后依旧没有生活的热情?这是因为你的休息方式并不能让你得到放松。
那么抛弃它,来一场休息的革命!②休息方式有很多种,睡眠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有效的休息方式。
它对睡眠不足者或体力劳动者非常适用。
“疲劳”主要是由体内产生的大量酸性物质引起的。
如果十分疲劳,应采取静的休息方式。
通过睡眠,可以把失去的能量补充回来,把堆积的废物排除出去。
如果不是很累,也可以在床上先躺一躺,闭目静息,让全身肌肉和神经完全放松后,再起来活动。
但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一味地补睡眠并不是最好的休息方式。
③你写了一天的文案,主持了一天的会议,当一切都结束了,你叹到:太累了,今晚我要睡个好觉。
其实这是一个陷阱。
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使你的大脑皮层极度兴奋,而身体却处于低兴奋状态,对待这种疲劳,睡眠能起到的作用不大。
因为你需要的不是通过“静止”的方式来恢复体能,而是要找个事儿让精神放松下来。
这样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下班后游泳半小时你就会神采奕奕,而周末两天不出门你依旧无精打采。
④既然睡眠不是帮助脑力劳动者休息大脑的最好方式,那么什么休息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呢?大脑皮质的一百多亿神经细胞,功能都不一样,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排列组合成各不相同的联合功能区,这一个区域活动,另一个区域就休息。
所以,不必停止活动,只需改换活动内容,就能使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休息。
比如,你星期五写了很长时间的企划案,最好第二天去给你的盆栽剪剪枝,以便使头脑清醒,而不是睡到日上三竿。
⑤当你无法选择由脑力劳动转入体力劳动时,不妨在脑力劳动内部进行转换。
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研究学问时,用功的时间稍长一些就会感到疲倦,甚至不能连续半小时集中精力在一个问题上。
但是,他连续研究几个不同的问题,即使是不间断,他也能够轻松愉快地一个一个思考下去。
他说:“这一个问题可以消除另一个问题所带来的疲劳,用不着休息大脑。
我在治学中充分利用所发现的这一特点,对一些问题交替进行研究。
这样,即使我整天用功也不觉得疲倦。
”所以,如果你有好多问题要处理,最好交替进行,以免过度疲劳,耗尽精力。
⑥如果你的精神超级紧张,不妨尝试去做点儿有挑战的事。
心理学家发现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是去处理需要精神紧张才能解决的问题。
曾经有一位精神即将崩溃的总经理找到一位医师,想获得有效的治疗建议。
结果他得到的处方是去动物园当驯狮师,一个月以后竟然完全康复。
所以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你可以为自己再找份工作,但不要和你的职业类似。
比如去孤儿院做义工,或者去一个复杂的机械工厂做学徒,或者做一道超级复杂的数学题等。
⑦可见,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的确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它调整了我们的生活状态,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和工作的动力。
(选自《科学之友》,有删改)19.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分)[答案]变换思考和活动的内容,是针对脑力劳动者的一种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或脑力劳动者积极有效的休息方式。
)[思路]首先确定“答题角度”——说明对象;其次确定“答题范围”——全文。
据选文内容知道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也就是答案要以概括性的一句话出现(一般原文会出现);据“答题思路”——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选文最后段落“可见”一词是标准的总结性用语,由此可见(看见没,总结!),答案就在后面。
雁鱼铜灯田南①在环境恶化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世人皆知的理念,但令现代人没想到的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古人就有了环保理念,还制造出了一种别致的环保灯具一一雁鱼铜灯。
②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西汉墓地出土了一件足有半米多高,样子像一只大鸟的青铜器物。
这件文物一出土,就立即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他们经过仔细查证,发现这是一件汉代灯具,其造型优美、独特,为大雁回首衔鱼的伫立姿态,雁额顶有冠,颈部修长,身躯宽肥,雁身两侧铸出羽翼,双足并立,雁嘴里衔着鱼形的灯罩,遂得名“雁鱼铜灯”。
③雁鱼铜灯整体由雁首、颈、雁体、灯、灯罩5部分套合而成,属于汉代釭灯的完美代表。
在汉代,照明用的灯油大多用动物油脂制作,燃烧时会产生炭粒和大量油烟灰垢,而这些污染物会随着热空气挥发到室内,造成空气污染,影响人们的生活,而雁鱼铜灯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盏灯颀长的雁颈即为通导烟气的烟道,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相连,灯油燃烧时产生的油烟灰垢,会被收拢在鱼腹内部,然后通过雁颈导入盛水的雁腹,溶解在水里,以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