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中 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的丰富内涵和多样风格令人赞叹不已。
以下将为您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唐代文学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众多杰出的诗人。
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他的诗作常常以神奇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情感,展现出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如《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体现出他的豁达与自信。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是现实主义的典范。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刻地描绘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王维,其诗多描绘山水田园风光,富有禅意。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给人一种宁静、淡远的美感。
唐代的诗歌流派众多,除了以上诗人,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岑参等,他们的诗作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士的英勇。
唐代的古文运动也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的浮华文风。
二、宋代文学词在宋代达到了鼎盛。
柳永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他的词多描写市民生活和男女之情,语言通俗,音律优美。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壮阔之作,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李清照,作为南宋女词人,前期作品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则因经历了国破家亡,词风转为沉郁悲怆。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生动地表现出内心的愁苦。
宋代的诗歌也有一定成就,以陆游为代表。
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三、元代文学元杂剧在元代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
《窦娥冤》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知识点
1.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它的主要特点
是以音乐方式演唱,是古代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体。
2.唐诗: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时期,唐诗是当时最
为著名和流行的文学形式。
唐诗的特点是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运用了大
量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格。
4.元曲:元曲是元代文学史上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了杂剧、散曲和
元杂剧等。
元曲的特点是结构精巧,情节曲折,语言生动。
其中最著名的
作品是《长生殿》、《窦娥冤》等。
5.四大奇书:四大奇书指《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
《三国演义》。
它们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通过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描绘了社会风俗和人物性格。
7.明清小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
许多杰出的小说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金瓶梅》、《红楼梦》等。
这些
小说以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为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文学运动,发生
在清代中期。
这一运动主张以唐宋以前的文学作品作为写作的模板,主张
回归古文的风格和规范,以弘扬传统文化。
9.诗词格律:中国古代诗词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等。
这些格律要求包括了字数、平仄、韵脚等方面,对于古
代诗词的写作和鉴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2重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2重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涵盖了诗、词、曲、赋、文言小说、戏曲等多种文学形式。
其中,中国古代文学史2重点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主要涵盖了唐代和宋代这两个重要的文化时期。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文学史2重点进行整理和介绍。
一、唐代文学唐代被誉为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代文学包括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和文学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诗人杜甫、李白和白居易。
杜甫以其激昂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贫苦百姓的关怀和对时局的忧虑。
李白则以其豪放洒脱的诗风和浪漫主义的情调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了壮丽的山水和美酒佳人,给人以豪情万丈的感觉。
白居易则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文坛巨擘,他的作品包括了诗、赋、骈文等多种文体,尤以其诗歌作品最为卓越。
除了这些著名的诗人外,唐代还涌现了许多其他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等,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瑰宝。
二、宋代文学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继承了唐代的文学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风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宋代文学强调了实用性和现实主义。
宋代文人以文化的功用为重,注重文学对社会的实际作用。
他们关注社会变迁、人情世故,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宋代文学注重细腻的描写和精致的表达。
宋代文人追求精美细腻的艺术表达,注重细节的描写和形象的塑造。
他们以巧妙的语言技巧和艺术手法,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宋代文学兼收并蓄,吸收了前代文学的精华,并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宋代诗歌有了新的变革和突破,如陆游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宋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宋代的散文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家和作品。
如苏轼的《东坡居士文集》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这些作品以其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 二 复习提要

中国文学史2复习提要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总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动乱环境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二、诗歌:陶渊明“建安风骨”、“汉魏风骨”建安时期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曹操的文学成就曹操的诗歌风格与成就►1、情感悲凉慷慨,语言质朴自然。
►2、借古题写时事(学习乐府民歌,又有创新精神)。
►3、建安文坛的领袖,四言诗成就最高。
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的文学地位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曹丕《燕歌行》的影响►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开创了七言闺怨诗的先河。
►将汉乐府代抒闺怨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代言体诗歌的表现形式。
南朝以后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着这种表现形式。
如李白的《长干行》、金昌绪《春怨》等。
阮籍的诗歌成就●1、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2、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
●3、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陆机、潘岳的文学地位⏹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其主要特点为:繁缛一、辞采华丽⏹陆机:《拟西北有高楼》高楼一何峻,迢迢峻而安。
绮窗出尘冥,飞陛蹑云端。
中国古代文学第二册期末复习材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册(考题方向)一、填空(分值不确定)1.建安风骨中,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是王粲。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鲁迅称曹丕的时代为文学自觉的时代。
3.锺嵘评曹植的诗歌“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4.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
5.《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嵇康的作品。
与《幽愤诗》合读,能感受到诗人的词锋爽利、语气清俊。
6.太康诗人潘岳以美貌和歌赋权贵著称。
太康诗人以陆机和潘岳为代表。
7.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全城,一时洛阳纸贵。
8.陶渊明任彭泽令八十余日后,奔丧弃官,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
9.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10.南朝民歌保留在《乐府诗集》中,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11.谢灵运的山水诗大部分写在任永嘉太守后。
12.锺嵘在《诗品》中评鲍照“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13.南朝诗人谢朓注重声韵之美,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14.杜甫称由南入北的诗人庾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15.江淹的别赋和恨赋是南朝抒情小赋的名篇。
16.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
17.《水经注》的作者是郦道元。
1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19.《唐诗品汇》将唐诗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20.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中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的伟大孤独感”。
21.王国维称李煜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公之词为士大夫之词。
”。
22.闻一多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23.王昌龄被称作“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
24.《辋川集》二十首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切。
25.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他第二次入幕的作品。
26.李白有着浓厚的神仙道教信仰。
27.元结的《箧中集》收了沈千运、赵微明、梦云卿、张彪、元季川、于、王季友的二十四首诗。
古代文学史第二至三卷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笔记整编第二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政治的动荡、黑暗、民族矛盾尖锐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基于宗族的血统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玄学兴起:形上思辨、清谈析理;任性率真,寄情山水——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
佛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对中国小说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特点1、文学的自觉所谓文学的自觉有四个标志:一是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同时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二是文学理论的繁荣与文学批评的兴起。
三是文体的区分。
四是自觉追求文学的审美特性:诗赋欲丽、缘情而绮靡2、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
典型的乱世文学,形成了三大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谈玄析理山水田园文学:陶谢为代表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文人集团与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4、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
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
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
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
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
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
任诞。
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
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
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
其中包括为李端、、、、、、、崔洞(一作峒)、、。
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
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
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
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
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
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
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
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
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
约,谢朓,王融
12变文:唐代民间创作的新文体,体裁有说有唱,后来被佛讲中的
俗讲引用。
在敦煌发现的说唱文学中较多,故又称敦煌变文。
变文的
体质是散文与韵文相组合而成。
13游仙诗:两晋之交时郭璞所作,共十四首。
其南渡之后,深感世
途坎坷,祸福难测,而晋室豪族争权夺利,不思北伐,故作诗明志。
游仙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是南朝诗歌不可
多得的佳篇。
简答题:
1.曹丕《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①讨论了文章与经国的关系,以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②以为文气即个性,作家的气质个性可以形成不同的风格,强调
“文以气为主”
③提出了文体的区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分
④论述了文学批评者的态度不应贵远贱近
⑤关于文学的美学特征则主张“诗赋欲丽”
2.左思《咏史》八首的创作成就:
①《咏史》八首,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②充满激情的抒发了作者的志向怀抱、失望愤懑、高蹈遗世的情
感
③成功的把历史现象、经验和个人情感体验巧妙结合在诗中,集中
体现在其用典的精妙上
④其风格气势雄浑,慷慨淋漓
3 鲍照对七言诗的贡献:
①第一个有意致力于七言创作的诗人
②同时也是杂言诗七言歌形体的开创者
③从他以后,七言诗的创作才成为南朝诗人运用的体裁,对李白影响
深远
4太康诗风内容特点:
①泰康诗人没有胸还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
转而在儿女私情之中表现绮丽情思
②艺术表现手法上中模仿,缺乏现实内容,部分作品艺术成就表现为
更细腻
5 谢灵运的诗歌特点:
善于刻画山水风景,似精美的山水游记,词句生动,辞采飞扬。
工于锤炼字句,讲词彩对偶,多用典。
结构单调,雕琢太盛,带玄言诗的尾巴。
多名句而少佳篇。
6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格调鲜丽明快,不但再现了南方自然风光之美,而且表现了南朝女
子的浪漫情怀。
语言上,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
体制上多五言四句,短小而又情韵悠扬。
7 杜甫集大成的原因:
虚心学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其诗风各多样,总体兼备。
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词。
8 李商隐的无题诗:
无题诗是最为人们传颂,成就最高的以无题为名的诗作。
具有朦胧的特点,诗意隐秘。
义山无题诗大多与爱情有关,但并不单一,有的有明显的寄托,有的似有似而无。
其抒发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爱情心理,往往与诗人的不幸身世与体验游密切的关系,不能排除其中包含了更深沉的人生隐痛。
9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
构思巧妙,结构完整,情节曲折。
人物各具特性,形象生动鲜明。
想象虚构。
书面语与口头语相关结合,文笔生动优美。
10 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其散文“雄浑雅键,似司马子长”,最大特点为深。
命意深蕴涵深牢骚深
11 李贺的艺术特色:
虚幻荒诞,幽峭冷艳的诗风。
意象飘忽,构思奇妙,带有很浓的虚幻成分。
意象间的跳跃性很大,常超越时间和空间。
论述题
1 大小谢诗歌的艺术成就比较:
谢朓诗风大体上继承了谢灵运,在结构上亦为写景加抒情说理,不少作品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取法大榭。
大谢诗中的玄言说理到小谢时基本消失。
小谢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镜,改变了大榭诗的繁复典重的风格。
大小谢均具有句无篇的特点。
2 庾信后期的文学创作成就:
南北朝诗歌的大成诗人,其主要成就在后期。
乡关之思时期后其作品的主要内容。
在艺术风貌上,他把南北朝讲求声色,长于骈偶用典的技巧用来描写雄壮肃杀的战争气氛,开阔的北方景色,浑朴质实的边塞生活,从而将南北文风诗风融合起来,形成刚健豪放、苍凉悲壮的风格。
3. 李煜词的艺术成就:
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
其词以亡国被俘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词直白的描写了宫廷享乐生活,风格近似花间,后期词写故国之思,亡国之恨,不加掩饰,一任真情流泻,涕泪交流,至情至性,较少有理性写志,而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本色而不加雕琢的白描、口语描写。
气质天成。
评述鲁迅认为陶渊明“并非浑身都是静默”?
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主要是平淡中有醇美,而在冲淡平和之中,包含着炽热的爱和恨,即“金刚怒目”的一面。
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首先是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言语言纯净之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等句是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地勾
勒出生动的形象,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其次,是描绘平淡自然的田园生活,表现作者生活的恬静与作者闲适的心情,所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就描绘了农家生活,一远一近,犹如身临其境。
再次,诗人对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由衷歌唱,对置身于古自然怀抱悠然自得进行真实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法言喻的恬静和愉快之情。
而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不只“静默”一种,诗歌还抒写了忠而被谤,如屈原、贾谊;视死如归,如荆轲;执着不谕,如精卫等等。
诗人正是借对刑天和精卫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
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
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
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陶诗的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咏史咏怀诗中。
这类诗往往表现出他内心的不平与愤激,因而风格偏于豪放。
朱熹说:“渊明诗人皆说他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
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
”茅坤说:“及读《咏三良》《咏荆轲》《士不遇赋》,
其中多呜咽感慨之旨。
”都说明了这一点。
清代龚自珍一首诗评得好:“陶潜酷似卧龙豪,浔阳万古松菊高。
莫谓诗人兢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
”读三海经咏荆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