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变化浅析

合集下载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摘要:本文讨论了2020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

根据政府的新政策和全民健身的实践,将从国家体育发展政策、基础性和深层体育发展、全民健身的全新体验到普及化的体育教育以及体育场馆建设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中国2020年后奥运时代的大众体育发展展望。

关键词:奥林匹克时期;体育发展;大众体育;新体育政策;全民健身正文:本文探讨了中国2020年后奥运时代的大众体育发展展望。

随着中国将成为实施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主办国,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将对大众体育发展画上宏伟的蓝图。

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管理条例》的实施将为2020年后奥林匹克时期的体育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

首先,国家体育总局将出台新的体育发展政策,聚焦基础性和深层体育发展,探索出更为创新的发展途径,不断完善体育发展体系,为全民健身创造更好的环境。

其次,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实现了普及化体育教育,扩大普惠性体育设施覆盖率,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等。

最后,未来全民健身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体验,这将为2020年后奥林匹克时期的大众体育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应用创新性的发展模式,加快大规模发展体育事业,有效地利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机遇,为中国的体育发展带来变革,增强体育全民参与热情,维护国家体育形象文化,促进中国体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好地实施体育经济政策,加速体育产业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2020年后奥林匹克时期的大众体育发展所应遵循的原则。

要有效地利用奥林匹克运动会给中国体育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应该加大对体育的投资,清理体育市场准入壁垒和管理体制,通过更完善的体育发展政策监管来促进体育行业的发展,加大在体育领域的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国家级、地方级体育赛事,鼓励大众参与全民健身,拓展体育休闲、体育旅游等新兴服务业,更好地实施体育经济政策,提升体育产业的竞争力。

此外,通过实施文化体育强国战略,有助于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系统,在运动员的素质提升、产业布局调整、体育政策实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促进体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加强体育全民参与热情,提升国家体育形象文化,发挥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

浅析后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地位的演变趋势

浅析后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地位的演变趋势

比较 , 出了在后奥运时期 两者演变的趋势: 提 竞技体育的地位将较 目前有所下降 , 而群 众体 育的地 位将得
到有 效提 升 。
关键词 : 后奥运 时期; 竞技体育 ; 群众体 育; 演变趋 势
Ab t a t h e 2 0 y i Ga s i a o t t ls n fo rs o s e e t.T ef n t n o I" o e i s r c :T 0 8 Olmp c me s n i mp r e t e o u p r v n s h u c i fO 1 c mp t n a mi o t o 1 —
严 燕 周守友 於 , , 鹏
YAN n Ya ,ZHOU h u—y u So o ,YU e g Pn

要 :08年 奥 运会 将 是我 国体 育 事业 的 一个 重 要 里程 碑 , 体 育和群 众 体 育在 我 国体 育 事业 中 的地 20 竞技
位, 在奥运会的前后 时期将 有可能发生一些变化 , 根据我国 目前处在筹备 奥运 的特殊 时期两者的现 状进行
t e s o d ma ss r i p r b s e s m y o c rt h g eo e a d atrO y i me .Ac od n e i p r a s p t n s t u i s a c u c a eb fr f lmp cGa s v tn o o n o n n e c r ig t t oh c mp r o fterp e e tsta in b t e h s u i gt e p e a ain sa e o y p c Ga s t e e o— o a i n o i rs n i t we n t e e t d r r p rt tg f m i s h u o e wo n h o Ol me , h v l v n e d Wa ru h p d rn e p s — O y pc p r d h st n o o p t i es r l d s e d c r— i g t n S b o g tu u i g t o t r h l m i e i ,t e p i o fc m ei v p t wi e c n o o o i t o s l n p a v l i S ss o s e d r i a t eywh l ma p r a c n . e t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探讨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探讨

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探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众体育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然而,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还有许多不足和不足之处。

因此,本篇文章将探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一、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现状1. 大众体育运动人口逐年增加:根据我国体育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我国大众体育运动人口已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比去年增加了1.7%。

2. 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的体育设施建设也逐步提升。

一些大型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各类体育场馆建设日益完善,特别是2019年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编制并发布了《优化全民健身环境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快建设城乡标准化全民健身中心和健身活动场所的目标。

3. 远足、马拉松等户外运动的普及化:随着健身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户外运动。

远足、马拉松等户外运动也变得越来越普及。

越来越多的城市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运动水平,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4. 运动产品消费市场日渐壮大:健身房、运动装备、健康食品等运动产品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中国消费市场巨大的潜力还远未被完全挖掘。

同时,大众对健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从而带动了这一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1. 健身房规范管理不足:当前健身房市场发展迅速,但监管缺位,潜在风险正在逐渐提高。

一些经营不规范的健身房在顾客身上施以经济漏洞、实施偷税等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

2. 体育场馆设施分布不均:我国的体育设施建设虽然逐步完善,但地区分布不均导致市场供需出现矛盾。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要对落后的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并加强城市和农村、东部和中西部的差距。

3. 大多数人仍然存在缺乏运动意识的情况: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有通常的运动时间,没有坚持的计划,缺乏对健康保健的认识,自然省略了大部分“健身话题”。

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 (1)

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 (1)

2009.12体育文化导刊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潘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成都 610041)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综合分析法等,初步探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竞技体育适度发展的必要性,大众体育加速发展的紧迫性及“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可行性。

结论认为,我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后,我们有理由期待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分水岭,成为中国大众体育真正繁荣的新起点。

关键词:群众体育;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已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创纪录的金牌收获,展现了中国竞技体育的长足进步和不菲实力。

我们为竞技体育的成就欢呼雀跃,更期待这辉煌的成就加速推动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竞技展现了体育的魅力,然而体育不仅仅是赛场之争。

正如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所说:“体育为大众”。

民众更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不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和内涵,还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

在后奥运时代,如何借奥运东风推动我国大众体育发展,无疑是奥运会后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的优越条件“两个奥运 同样精彩”之后,中国体坛真正进入了“后奥运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必须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两个领域齐头并进,方能真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中国将更加重视大众体育。

北京奥组委高级顾问魏纪中透露,中国政府将会在北京奥运会后,花更大的力气关注、推动大众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工作。

发展大众体育,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投入。

中国奥委会每年还有大约8亿元的彩票公益金收入,这中间60%主要用于全民健身,包括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中心等等[1]。

据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奥运场馆群从2008年9月24日起将陆续对社会开放。

这些场馆对社会开放的各项体育活动的价格将和市场均价持平,并对中小学生和老年人提供半价。

这些场馆是指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训练局、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单位的所属奥运场馆和北京体育大学所属奥运场馆。

我国后奥运时期大众体育发展对策研究——中日比较分析

我国后奥运时期大众体育发展对策研究——中日比较分析



3 我 国 大 众 体 育 发 展概 况
我国大众体育 的发展大致划分为 以下三个时间段。 12 )0世纪五六 十年代我 国借鉴 前苏联 的“ 劳卫 制” 以学 校为 , 主的体育 活动发展 迅速 。国家培养 了一批体育 骨干 , 建立 了诸多 的体 育场馆和群众 性体育组织 。 铁道 部等多个系统建立 了各 自的 体育协会 。这一 时期 的大众体育 活动主要以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 为主。 2 2 世纪 6 一 0 )0 o 7 年代 由于 l 年动 乱,我 国国民经济遭受严 O 重破坏 , 大众体 育处于停滞状态 ; 直到 8 年 代 , O 大众体育仍然起势 不大 。 32 )0世纪 9 O年 代以后 , 由于我国 国民经济的迅速 发展 , 人均 收入也 有较大幅度 的提高 , 社会 的需要 和 国民的需求 , 全 民健 给“ 身” 提供 了一个基 础广 泛的“ 温床” 。随后 , 国大众 体育事业取得 我 了快速的发展。1 9 ,国家体育总局设立 了 “ 94年 社会体育指导 中 心” 1 9 年 , ,9 5 我国政府 制定 了《 民健身计划纲要》 提倡在全 国规 全 , 模内振兴大众体育 。社 区和公园 内逐渐配备了各类体育设施 , 大众
2 日本大众体 育发展概况
体育审议会提出 : 努力在社 区中开展 以居 民 自 身的兴趣和爱好为基 础 的体育活动做好社 区体 育环境的建设 ,并强调脱 离对学校 的依 赖。1 9 9 5年 , 日本文部省开始着手 以欧洲地域体育俱 乐部为模式 的 “ 综合型社 区体育俱乐部 ” 的建设 。预计到 2 3 0 0年 为止 , 日本全 国 将设置 1 万个 “ 综合型社区体育俱乐部” 。
东京 奥运会 后 日本 的体育政 策开 始 向大众体 育倾 斜 。例 如 1 6 年 1 月, 了《 9 4 2 发表 关于增进 国民健康 和体力 对策》 的阁议决定, 以促进群众体育 的普及 , 提高国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17 年 1 月, 92 2 l E本文部省又发表 了《 关于普及振 兴体育的基本策 略》 。这 都标志 着 日本将发展体 育的重 心转移到侧 重于群 众体育 的“ 普及” 上来 。 经 过几十年的发展 , 日本的大众体育 已经 有了翻天覆地 的变 化 , 体 育人 口逐年增加。第二、 日本国民对体育 的关心 日 益增强。东京 奥 运会上 日 本获得 了 l 枚金牌 ,枚银 牌和 8 6 5 枚铜牌 , 总成绩排名第 三, 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 了 日 取得 本奥运史上的最佳成绩 。 2 0 在 02 年 日韩世界杯上又有 了历 史性的突破 。这些 优异成绩的取得大大 鼓舞 了日本国民参 与体育运 动的热 情。第三 、 东京奥运会的举办 向 世界证明 , 日本经济已全 面恢 复, 并在快速发展着 , 经济的发展和国 民余暇时间的增多 , 给大众体育广泛开展提供 了保障。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走向研究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走向研究

19 4
比率 , 明该 国 家体育 人 口组 织化 程度 的高 低 . 说 各类 俱 乐部 及 基层 体 育 组织 是体 育人 口集 中化 的前 提 , 是 也 普及 大众 体 育 的先头 兵 , 乐 部及 基层 体育 组织 有场 地 、 施 , 有一 批 受过 专 业 训 练 和考 核 的 体 育工 作 指 俱 设 又 导 者 , 们对 其会 员进 行 培训 和健 身指 导 , 员 按 时交 纳会 费 , 们之 间是一 种 互 相 需要 管理 又 比较 松 散 的 他 会 他 组织 关 系 , 锻炼 的便 利性 和科 学 性方 面来 讲 , 从 是体 育 爱好 者首 选 加 入 的地 方 . 京 奥运 会 激 发 了 国 民积 极 北
件. 要从提 高 民族 素质 的战略 高度 出发 , 纲 对从 1 9 9 5年到 2 1 年 我 国大众体 育 的 目标 、 务 、 00 任 措施 提 出了明 确要求 . 但纲要 缺少层 次 分明 、 操作性 强 、 可 步骤 及 目标 清 晰 的计划 . 目前 , 国的经 济 实力 为社 会 体 育 的发 我
动的主流、 社会 体育 指导 员 的作 用 及 大 众体 育 、 技 体 育 与体 育 产 业 协 调 发 展 等 方 面 进 行 论 述 , 竞 旨在 为 我 国大 众 体
育 的发 展 提 供 一 些 建 议 .
关键 词 : 后奥运时代 ; 大众体育 ; 发展走 向; 中国
中 图 分 类 号 : 814 G 1.
1 2 加 强 各 类 体 育 俱 乐 部 和 基 层 体 育 组 织 的 建 设 .
体育人 口是衡 量一个 国家体 育发展 状况 的重要 指标. 各类俱 乐部 和基层 体 育组 织 成 员 占体 育总人 口的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广泛而深远,并受到各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世界性文化盛典。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将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奥运时代,本文以文献资料法,对当前我国大众体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新格局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前言随着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我国体育健儿取得历史性佳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应如何发展的问题,是继续贯彻“举国体制”,还是学习欧美进行“市场化”管理,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的是:“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优先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

本文将重点对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新格局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同时对我国的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

1.关于“后奥运时代”“后奥运时代”(也称后奥运或后奥运期)一词,出自何时尚无具体考证,体育学术界也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问概念,似乎意味着是对中国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发展政策某些转变的一种期盼。

因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以后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以后,都迎来了一个大众体育发展的热潮。

本文所指的“后奥运时代”,主要是2009-2020的12年期间。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一般一个时代为10年;其二,奥运会对举办国经济、社会乃至体育发展影响的明显后期效应大概只有10年左右;其三,2020年是一个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年份,因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

2.我国大众体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影响下,中国的大众体育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国各地推出了许多与奥运相关的一些健身活动、阳光体育行动等,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

后奥运会时代我国大众健身的对策研究

后奥运会时代我国大众健身的对策研究

后奥运会时代我国大众健身的对策研究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与此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久坐办公、缺乏运动等不良习惯逐渐蔓延,导致人们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

为此,我认为,我国在后奥运会时代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推动大众健身,以提高人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我国应加大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

如今,大城市中的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设施虽然相对齐全,但是在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相对较为匮乏。

政府应该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完善这些地区的体育设施建设,为大众提供更好的锻炼场所。

应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政府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片等方式向公众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并普及简单易行、适合大众的健身方式。

可以鼓励媒体和社会各界积极报道体育锻炼的积极效果,增强大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

应加强体育教育,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兴趣。

在学校课程中加大体育课程的比重,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要加强对体育教师和教练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育。

第四,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激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员工健身活动。

可以给予加班费的优惠、提供健身设施和场地等福利,鼓励员工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第五,可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众健身事业。

鼓励社会团队、社区组织、志愿者等组织开展体育锻炼活动,提供场地和设备的支持,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健身活动,推动大众健身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政府还可以制定一系列促进大众健身的政策,例如减税优惠、健身卡的补贴等措施,以降低大众参与健身的经济门槛,激发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在后奥运会时代,我国大众健身的对策研究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大众体育设施的建设力度,宣传和普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加强体育教育,激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员工健身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众健身事业,以及制定政策促进大众健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变化浅析
发表时间:2009-07-14T15:59:43.153Z 来源:《都市家教》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赵凡[导读] 本文主要运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大众体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新格局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变化浅析赵凡
(山东省曲阜市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摘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影响广泛而深远,并受到各国人民普遍关注的世界性文化盛典。

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将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后奥运时代,本文主要运动文献资料法,对当前大众体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新格局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关键词: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变化随着2008年8月24日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我国体育健儿取得历史性佳绩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应如何发展的问题,是继续贯彻举国“体制”,还是学习欧美进行“市场化”管理,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的是:“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优先满足大众的健康需求。

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社会的承认,从而实现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

本文将重点对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的新格局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1关于“后奥运时代” “后奥运时代”(也称后奥运或后奥运期)一词,出自何时尚无具体考证,体育学术界也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人们都清楚,这是一个特定的时问概念,似乎意味着是对中国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发展政策某些转变的一种企盼。

因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以后和1988年韩国汉城奥运会以后,都迎来了一个大众体育发展的热潮。

本文所指的“后奥运时代”,主要是2009-2020的12年期间。

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其一,一般一个时代为10年;其二,奥运会对举办国经济、社会乃至体育发展影响的明显后期效应大概只有10年左右;其三,2020年是一个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年份,因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1]。

2 我国大众体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在北京奥运会的影响下,中国的大众体育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全国各地推出了许多与奥运相关的一些健身活动、阳光行动等,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

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竟技体育受重视程度相比,大众体育的发展有些滞后,可以这么说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己经接近发达国家(美国,俄罗斯、德国)水平,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但大众体育水平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大众体育的基础还很薄弱,与其大国水平均不协调,也与奥运会高水平展示中获取的前几名奖牌数不匹配。

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体育消费水平较低;体育人口年龄老化现象严重;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相对较低,强身功效较弱;居民体育锻炼场馆设施不足;大众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指导力量薄弱,健身的科学性不强及经费不充足等问题[2]。

3 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变化展望3.1 树立以人为本的大众体育发展理念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宗旨。

大众体育是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大众体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中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我们应始终牢记和遵循“以人为本”和“体育为大众”的思想,大力推动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3.2 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重大契机,加大投入,大力推动全民健身。

近年来在全国广泛开展了以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健身指导和体育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

为配合“体育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国家体育总局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6000多万元,以农村为重点实施第八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自2004年以来,国家安排了1亿多元体育彩票公益金,在全国建设了数千个健身路径工程,极大的推动了全身健身的发展。

3.3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宏观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推动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进一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使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社会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我国将逐渐加强、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3.4 年龄均衡化,加速体育人口的发展壮大体育人口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大众体育发展的标志,也是评价大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社会指标。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以及奥运与我同行活动的开展,后奥运时代人们对体育锻炼基本知识的需求日益迫切。

这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将促进体育知识在学生中的迅速普及。

同时,学生中已经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可以通过亲身从事体育锻炼中得到的“实惠”,从而影明和带动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到体育锻炼之中,使体育人口数量增加。

如果他们完全转化为体育人口,将使我国体育人口有质的飞跃。

3.5 守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全球化作为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在某种程度上抹去了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之间的内在差异,使其在同一个平面上呈现出趋同性的特征,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却会保持自己的鲜明个性。

当西方体育文化作为全球主导体育文化的时候,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在后奥运时代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承担着守护者的责任,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

因此,必须制定开发和保护措施,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提升了我国体育的地位,同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树立以人为本的大众体育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加快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速体育人口的发展壮大,在此过程中守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琦.后奥运时代我国大众体育发展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 (5):396-399.
[2]余仲平,虞荣娟,尤来菊.展望2008奥运会我国社区大众体育的新格局[J].科技资讯, 2008, 25:232-2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