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保护敦煌石窟的措施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

石窟寺保护状况专项调查报告一、前言石窟寺是我国辉煌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明同其他古代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集中展现了宗教建筑、雕塑和壁画艺术的辉煌成就。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石窟寺的保护状况日益严峻。
为了深入了解石窟寺的保护状况,加强石窟寺的保护工作,本报告对石窟寺的保护状况进行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文献调研、现场考察、访谈当地居民和专家等多种方法,对石窟寺的保护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调查结果1. 石窟寺分布情况: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
其中,甘肃省被誉为“石窟艺术之乡”,拥有大量石窟寺遗址。
2. 石窟寺保护现状:大部分石窟寺遗址的保护状况堪忧。
一方面,自然因素如风化、水侵蚀、地震等对石窟寺造成了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旅游污染、盗窃等也对石窟寺的保护带来了巨大挑战。
3. 石窟寺保护措施: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加固维修、防水排水、环境整治、数字化记录等。
然而,由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这些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四、石窟寺保护建议1. 加强立法和执法:建立健全石窟寺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石窟寺保护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石窟寺的行为。
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石窟寺保护的资金投入,确保保护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 强化科技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红外线、三维扫描等,对石窟寺进行数字化记录和监测,为石窟寺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提高保护意识:加强石窟寺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石窟寺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意识。
5. 促进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石窟寺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提高我国石窟寺保护水平。
五、结论石窟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状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国家的文化安全。
本次调查报告对石窟寺的保护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提出了加强石窟寺保护的对策建议。
莫高窟保护方法措施

莫高窟保护方法措施
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采取了多项措施:
1. 建立保护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莫高窟的保护与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政策。
2. 加强监控和保护:加强对莫高窟周边环境和石窟内部的监控和保护,防止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
3. 限制参观人数:通过控制参观人数和游览线路,避免过度游客造成的损害。
4. 科学修复和保护:采用科学的修复方法,对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进行修复和保护工作,延长其保存时间。
5. 提倡文物保护理念: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呼吁大家一起共同保护莫高窟。
6. 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保护莫高窟,获得国际支持和帮助。
以上措施共同保障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确保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为后
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和艺术遗产。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局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局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21.01.13•【文号】文物办发〔2021〕5号•【施行日期】2021.01.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国家文物局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物办发〔2021〕5号机关各司室,各直属单位:《国家文物局2021年工作要点》已经国家文物局党组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文物局2021年1月13日国家文物局2021年工作要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之年。
国家文物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中央文件落地见效,做好“十四五”时期文物事业发展谋篇布局和起航定向,在新的历史起点推进文物事业实现新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文物工作1.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党的理论武装,丰富学习形式,提高学习质量,坚持学用结合,提升学习效果,充分发挥党组中心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力,确保理论武装全覆盖。
2. 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贯彻落实,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核心要义转化为统领文物事业发展的基本遵循。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物工作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文物工作在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积极作用。
3. 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和党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编制完成组织实施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编制大遗址保护、文物保护科技、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文物系统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涉藏工作重点省等专项规划。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措施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举世闻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它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多年的风雨侵蚀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莫高窟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因此,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遗产,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温湿度控制莫高窟中的壁画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然而,壁画对温度和湿度变化非常敏感。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墙壁开裂、颜料脱落等问题,从而损害壁画的完整性。
因此,控制温度和湿度对于莫高窟的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持稳定的温湿度,莫高窟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首先,在窟内设置了恒温恒湿的设备,以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其次,加装了遮光窗帘,减少了阳光的直射,降低了温度。
此外,还设置了加湿装置,以保持适当的湿度,防止墙壁过度干燥。
2. 洁净度维护莫高窟中的壁画对尘埃和污染物非常敏感。
因此,保持莫高窟的洁净度是其保护的关键措施之一。
为了维护洁净度,莫高窟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首先,设置了空气过滤器,过滤空气中的尘埃和有害气体。
其次,规定了参观人数和时间,以控制莫高窟内的游客流量。
此外,设置了洁净区,游客需要在该区域更换鞋套和穿戴专用服装,以避免携带污染物进入窟内。
3. 文物保护莫高窟内不仅有壁画,还有大量的佛像和石刻。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首先,设置了专门的文物保护区,仅准许工作人员和专业修复人员进入。
对于外界的游客,规定了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接触文物。
其次,加强了文物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及时修复和保护文物的破损部分。
此外,还使用了先进的保护技术,如红外线摄影和激光扫描,以深入了解文物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修复和保护措施。
4. 安全措施为了保护莫高窟的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
首先,设置了严格的监控系统,覆盖了莫高窟的每个角落,以监控潜在的安全威胁。
其次,增加了安保人员的数量,加强了巡逻和监管。
此外,设置了安全出口和紧急疏散通道,以应对突发事件。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

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解读古代艺术之美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之一,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莫高窟内保存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品,其壁画和彩塑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而闻名于世。
然而,由于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莫高窟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莫高窟的艺术之美,现代科技手段被应用于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工作,为人们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数字化保护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高精度扫描、数字化重建和虚拟展示的一种保护方式。
在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保护中,先进的激光扫描技术被运用于对壁画和彩塑进行非接触式扫描,将其精确还原为电子模型。
通过这种方式,莫高窟的艺术品得以在数字化平台上得到真实再现,这为后续的传承和研究提供了便利。
数字化保护不仅能够保留文物的原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更多样的传承利用方式。
传统的壁画和彩塑只能在实地参观时欣赏,而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使人们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欣赏到莫高窟的艺术之美。
同时,数字化还使得艺术作品得以更好地传播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学习。
在数字化平台上,人们可以通过放大、旋转等操作,更加全面地观察和研究壁画和彩塑的细节,从而对古代艺术的审美和技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数字化保护,现代科技手段还可以用于解读古代艺术。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息。
传统的艺术研究通常需要艺术专家对文物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和全面的解读途径。
以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莫高窟的壁画进行色彩、结构、样式等方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规律和意义。
此外,文本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对莫高窟内刻写的佛经和题记进行自动识别、翻译和分析,为人们揭示其中蕴含的诗歌、故事和思想。
这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研究的效率,也为解读古代艺术提供了专业而全面的支持。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上)期末地理试题+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丰台区八年级(上)期末地理试题海沟是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沟槽,是海底最深的地方。
2021年10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无人深海探测器“海斗一号”成功在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的海底下进行探测。
图1为世界板块分布示意图,图2为世界主要海沟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由图可知()A. 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且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B. 海洋连续而广阔,陆地被海洋分割、包围C. 四大洋均地跨南半球和北半球D. 非洲板块范围与非洲大陆一致2. 海沟()A. 均位于亚欧大陆边缘B. 主要分布在大西洋边缘C. 主要分布在板块内部D. 多与火山、岛屿相伴随3.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A. 太平洋B. 大西洋C. 印度洋D. 北冰洋2022年暑假晴朗的一天,小明到北京首钢园区畅游。
左图为北京首钢园区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右图为小明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左图中()A. 永定河位于首钢园运动中心的东南方向B. 距首钢大跳台最近的地铁站是金安桥站C. 从北京冬奥组委可乘坐公交车到群明湖D. 可量算出功碑阁与秀池之间的实地距离5. 根据右图,判断小明拍照的地点最可能在左图中的()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6. 能反映小明游览当日天气状况的符号是()A. B. C. D.7. 游览当天,小明看到首钢园内()A. 桃花盛开B. 绿树成荫C. 落叶纷飞D. 银装素裹2022年11月在非洲埃及召开了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北美洲南部墨西哥塔巴斯科州的沿海小镇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全球变暖使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冲击。
下图为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A. 等温线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B. 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C. 与海洋相比,陆地等温线平直D. 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降低9. 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A. 仅分布在年均温20℃以上地区B. 分布在七个大洲沿海地区C. 仅分布在中、高纬度的沿海地区D. 分布在四个大洋沿岸地区10. 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是()①长期燃烧煤炭、石油②过度砍伐森林③人口过多④火山爆发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11. 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国采取的措施有()①禁止发展重工业,减少能源消耗②大力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③加快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④将重污染的工业转移到西部地区地理学习重在方法,让我们运用学习世界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方法来认识不同尺度区域的年降水量分布特点,并且分析降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莫高窟文化保护措施

莫高窟文化保护措施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宝库”。
保护莫高窟文化遗产,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实施莫高窟文化保护措施,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保护意识。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文化自觉”,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莫高窟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珍贵性,并积极参与到莫高窟的保护中来。
二、加强安全保卫。
严格加强莫高窟的安保措施,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确保莫高窟文化遗产的安全。
三、加强管理保护。
加强对莫高窟文化遗产的管理,建立健全的考古、保护、修复等制度,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和游览时间,减少对莫高窟的人为破坏。
四、加强科技保护。
加大科技保护力度,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红外线测量、激光扫描、数字化建模等,对莫高窟进行全面、科学的保护和修复。
莫高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只有加强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文化遗产。
- 1 -。
云冈石窟保护措施建议

云冈石窟保护措施建议
云冈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精品,但由于多年来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石窟所面临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加强对云冈石窟的保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增设安保措施。
在云冈石窟周围设置严密的保安控制,加强巡逻力度,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破坏和盗窃。
同时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红外线监控、报警系统等。
2. 加强环境保护。
石窟周边的环境污染和人为干扰都会严重影响石窟的安全和保存。
要加强对周边环境的保护,并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废水、垃圾等进行妥善处理,保持周边环境卫生和整洁。
3. 实施修复和保养。
对于已经出现损伤的石窟,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修复和保养,加强对石窟的巡查,及时发现和修补损伤,保证石窟的完好和安全。
4. 增强社会宣传。
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公众普及云冈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重要性,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石窟的保护问题,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的氛围。
总之,云冈石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其的保护,让这一瑰丽壮观的石窟艺术精品得以永久保存下去。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中心位于莫高窟,由日本政府无偿援建,于1992年2月开工,1994年3月落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友好的象征。
以下是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敦煌石窟的措施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至今,为敦煌研究事业奉献49年,被誉为“敦煌女儿”。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和利用,感到很为难一面要让更多游客观看、一面是承载量有限,如何平衡,着实难解。
敦煌莫高窟营造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作为人类的文化瑰宝,历经千百年来自然侵蚀和人为的破坏,文物本体和环境都十分脆弱。
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可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狭小洞窟和脆弱的壁画开始不堪重负。
现实的情况是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旺季游客数量经常在每天5千人以上,“有时候6千、7千向上冒,去年十一黄金周有两天甚至超过了1万人,看着这个数字,我心里真的直打鼓。
”樊锦诗说。
有人不解,游客的增加可以为敦煌莫高窟带来更多的门票收入,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樊锦诗为何还不乐意。
“送钱来,我当然高兴,但是我不能为了钱不顾敦煌的安全啊,知道么,这是个矛盾。
”在樊锦诗看来,游客过量对敦煌壁画和洞窟的伤害并不能马上显现出来,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一天两天看不出来,一年两年也不容易发觉,但时间长了就显现出来了。
比如拿出十年前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仔细比对一下,就会发现在颜色等方面就会有细微的变化。
敦煌莫高窟的洞穴一般比较小,大的才2平方米左右,小的甚至只有几平方米,游客的增多,带来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的不断变化,都会影响壁画和洞窟。
为了保护,樊锦诗甚至抵制了来自各方的压力。
樊锦诗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相关部门甚至提出了要将敦煌莫高窟上市,进行充分的市场开发;还有部门甚至提出意见,将敦煌莫高窟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开,等等。
但是在樊锦诗的努力之下,这些方案和建议都被有惊无险地破解了。
“这是绝对不能上市的,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就没有上市的;我们国家也是有规定的,《文物法》修改后,也有规定,文化遗产不能用于经营,因为一旦进入市场,就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到时候何谈保护。
”但是并不是说,为了保护敦煌,就不允许游客观看。
经过仔细测算和研究,樊锦诗认为莫高窟每天接待3千游客是最合理的数值。
超过这个数量,对于洞窟和壁画等就会有伤害。
但考虑到地方政府要发展,樊锦诗迟迟没有对外公布这个数据,但是她明确告诉记者,“这个数字我是一定要向外公布的,为了在现有条件下尽量保护敦煌这个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樊锦诗采取了很多的措施。
比如在洞窟里安装从美国进口的最先进传感器,随时测算洞窟内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一旦超标,马上关闭,让这些洞窟能够得到必要的休息。
为了减轻洞窟和壁画的压力,目前莫高窟还在修建数字的游客中心,让游客可以通过球幕等立体、三维图形观看莫高窟的洞窟和壁画,在开放洞窟的同时,分流游客。
这个项目将于2xx年底完工。
“到时候,一天最多就可以接待6千游客。
”“我们希望大家能理解,全世界就一个
敦煌,她不能超负荷运转,这样很不利于保护,是要完蛋的,为了让她能够持久地利用,同时留给子孙后代,我们要适度保护。
敦煌石窟的文物历史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
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从内地去的僧人在此开始了石窟的营建。
公元六世纪末,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
由于隋朝的皇帝都崇奉佛教,所以尽管只有短短的37年,但莫高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活跃的时期,莫高窟的营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仅至武周圣历元年 (公元698年),即已有"窟室一千余"。
五代时期及宋代,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统治者及僧、民又开凿了许多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
西夏统治期间,几乎没有开凿洞窟,仅是对以前的石窟加以改建或修补。
元代,密宗佛教盛行,所以期间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
此后,由于"丝绸之路"的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
在吐鲁番统治时期(公元 1516--172xx 年),莫高窟,尤其是窟内塑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本世纪初,帝国主义者的巧取豪夺,使莫高窟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按照开凿时间划分,十六国及北朝初期是洞窟的开凿前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窟,形制分为供僧人居住、修禅的禅窟,带中方柱的塔庙式窟和方形平面的佛堂式窟三种。
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并画出木结构和卷草形式;后部为平顶,也绘有木结构形式,并缀以飞天等图纹;四壁绘有表现佛教题材的壁画。
这一时期的塑像,本尊以释迦牟尼佛和弥勒菩萨为主,组合一般是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一佛、二天王,也有个别是单独一躯佛或弥勒像的。
佛像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
佛像身着偏袒右肩式或通肩式土红色僧伽梨,但过分强调了衣饰的装饰色彩,仅在细节上有一些现实性手法。
虽然佛和菩萨都来自异域,而且造型比例及衣着等都有严格规定,但中国的雕塑工匠依然在尊重这些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将他们巧妙地本地化,使其在原有的犍陀罗艺术风采外,带有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形象。
在北朝后期,佛像的造型趋于更加丰腴浑厚,面相圆润俊秀,修眉细目,面带微笑,具有相当的人性化。
由于莫高窟所在的鸣沙山属玉门系砾岩,极其粗松,便于开凿洞窟但不宜于雕造佛像,因此,泥塑在敦煌石窟中占主要地位,但形式上仍未摆脱洞窟石雕、摩岩造像的格式。
此时期石窟的代表为第267-271窟、275窟、259窟、285窟等。
敦煌艺术的鼎盛时期,开凿的洞窟数以千计,仅保存至今的就有298个。
隋朝的洞窟,在形制上承袭了北朝的前后结构,但龛略深,置一佛、二罗汉(迦叶、阿难)、二菩萨,有的还有天王和力士形象。
由于龛室的加深,罗汉及菩萨像已经不再都是贴壁的"高浮雕",而多是脱离壁面的"圆雕"了,尺寸也有所加大,造型更趋世俗化,但雕塑艺术中的立体造型手段尚未得以充分发挥。
此时期的代表为第26窟。
唐朝的洞窟多为正方覆斗状顶的殿堂式,后壁开一大龛,深宏如厅堂,中置须弥坛,上
设佛像。
塑像组群一般为一佛、二罗汉、二菩萨、二供养天、二天王(天王足下蹋有小鬼)、二力士。
佛居于中心位置,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结跏趺座;头梳螺髻,手作说法印或无畏印,身着土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尤其是下摆摺纹生动刻划出丝织袈裟的柔软光滑并透露出衣饰下的肌体美,使塑像的内在与外涵得以完美统一,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象,温柔典雅,显得既妩媚艳丽而又高贵、不容亵渎;罗汉像为一老一少,即迦叶和阿难,生活气息浓厚形貌和性格特征显著多样;天王像孔武有力、盔甲严整,力士像凶猛暴烈、肌肉鼓突,都表现出一种力量的美。
这些雕像虽然各有特色,但却准确地统一在一个鲜明的题材下,丝毫不显杂乱。
此时期的雕像,普遍进行了彩色金箔妆銮,被称为"彩塑",与周围斑斓的壁画一起,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场景。
这时期的代表为第322、22、328、46、45、13、194、225、158等窟。
由于"丝绸之路"趋于冷落,敦煌地区的开窟造像活动也日渐冷落,而且在艺术水平上并无长足改进,甚至显得僵硬空虚。
持续至明代,由于海上交通的发展,地处内陆的敦煌失去了往日的兴盛,开窟活动也逐渐终止了。
现存的此时期洞窟有145个。
敦煌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即成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并逐渐演化为印度犍陀罗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原文化三大文化的汇合地。
敦煌石窟系统地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间佛教塑像的发展序列,和敦煌壁画、敦煌文物一起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独立学科-敦煌学。
因此,敦煌不仅是中国艺术的宝库,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