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

合集下载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他发明的“助产术”通过向学生询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苏格拉底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教育理论。

但是他并没有创办自己的学校。

那么他在哪里施教呢?他怎么施教呢?广场、庙宇、街头、商店、作坊、体育馆等等,都是他施教的场所。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当时的其他教师──智者,是收取学费的,他们以当教师作为赚钱的手段,而苏格拉底教人是不收学费的,他是为城邦的利益而教人,是义务教师。

他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

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

伯里克利死后,雅典由于没有好的领导人,民主制度变成了极端民主化,变成了无政府主义,连国家领导人都用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

苏格拉底对此十分痛心。

他认为治国人才必须受过良好的教育,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治国人才。

为了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关于教育的内容,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τη?,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中文名苏格拉底外文名希腊语:Σωκρ?τη?国籍古希腊雅典民族古希腊出生地雅典这10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你知道几位?雅典相关名人有哪些生平听语音儿时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其父索佛洛尼斯科斯[1](Sophroniscus)是雕刻匠,母亲费纳瑞特[1](Phaenarete)是助产妇。

苏格拉底生就有着狮子鼻,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矮小的身体。

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

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

自称有“灵迹”伴随,预示以何事不当为。

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年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

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

苏格拉底46句名言名句

苏格拉底46句名言名句

苏格拉底46句名言名句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通过对话和问答的方式,深刻地探究了人类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名言和名句。

以下是46句苏格拉底的名言名句,它们或许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够有所学习和进步。

真正的智者并不是对什么都胸有成竹的人,而是对自己的无知有清醒的认识的人。

2. 当我走进这世界时,我就不再是一个陌生人。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珍视。

我们都是来自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与这个世界息息相关,不应该孤立地去看待自己和他人。

3.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智者通常是内敛而谦虚的,不会张扬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而那些口若悬河的人,则可能是虚伪或浅薄的。

4. 一个人的真正财富是他所拥有的朋友。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度过难关,分享快乐,并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

5. 知识就是力量。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识与智慧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站稳脚跟的关键。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控这个世界。

6. 失败是成功之母。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才能够更好地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

不要害怕失败,而是要看待它为自己的成长和提升打下的基础。

7. 一个人的品格就像他所装的箱子,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是随身携带的。

这句话告诉我们,品格是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

诚实、正直和道德感是品格的基石,它们构成了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8. 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

这句话表达了对自己的无知和谦卑。

只有在承认自己的无知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探究。

9. 深深地喜欢一个人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被那个人深深地喜欢则是神圣的幸福。

这句话告诉我们,爱与被爱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情感。

被爱能够带给我们巨大的幸福和满足感,让我们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意义。

10. 神圣与好的始于善良的心灵。

苏格拉底相关介绍

苏格拉底相关介绍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 的有趣的例子。 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 恶行? 恶行? 学生: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 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 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 种欺骗是恶行吗? 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学生:这是善行。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公元前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 :(约公元前 ~公元前399年)古希 年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民的家庭,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青少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 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 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 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岁左右 岁左右, 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 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 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 志地做学问。 志地做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苏格拉底的简介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

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

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

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

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

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苏格拉底的贡献是什么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他为西方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历史影响
从哲学思想的发展看
①苏格拉底提出精神实体和物质实体的区分,使唯心主义
和唯物主义的对立脱离了早期哲学的朴素状态,进入更加 成熟的阶段; ②他将早期希腊哲学家们格言式的伦理思想提到了哲学的 高度,建立了伦理哲学; ③他以逻辑辩论的方式启发思想、揭露矛盾,以辩证思维 的方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 ④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开始 了夸大主体和理性、夸大抽象思维
辩论
每天,他一早起来后,就在雅典的大街小巷串来串去,找 这个,找那个,上至将军法官,下至皮匠乞丐,与他们进 行对话、辩论。他通常是给别人一个问题,让别人回答, 然后从其滔滔雄辩中找漏洞,问一句“toti",意思是“它 是什么”,让别人回答,又再问,如此下去,他总能找到 别人回答中的薄弱之点,直问得人张口结舌,没了下文为
相关故事
苏格拉底之死
被捕
官方所说的他的罪状是这样的:“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 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好 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简而言之就是说他教坏 了青年们。
审判
法官与陪审团成员自不必说,都是当权的民主派,他们大 多数人判他有罪。结果,按规矩,雅典的最高法院迪卡斯 特里法院,参加审判的成员绝大多数同意判决处苏格拉底 以死刑―饮毒鸠而死。
就刑
在狱中的时候,苏格拉底也有机会轻易逃之夭夭,但苏格 拉底断然拒绝了―他不愿违反法律。最后身死狱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与辩论
沉思
有一天早晨苏格拉底在想着一件他不能解决的事,他又不 愿意放下这件事,所以他不断地从清早想到中午,―他站 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想着。到了中午人们就注意起他来了, 来来往往的人传说着苏格拉底从天一亮就站在这里想事情。 最后,晚饭以后天黑下来,有几个伊奥尼亚人出于好奇, 就搬来他们的铺盖,睡在露天里,为的是要守着苏格拉底, 看他究竟会不会站一整夜。他就站在这里一直站到第二天 早晨。天亮起来,他向太阳做了祈祷,才走开了。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西方哲学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

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死于雅典的败落时期。

苏格拉底是一位个性鲜明,被人褒贬不一而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苏格拉底重视伦理学,是古希腊第一个提出要用理性和思维去寻找普遍道德的人,他是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强调道德是由理性指导的,所以“美德就是知识”,认为善出于知,恶出于无知。

在欧洲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唯心主义的目的论,认为一切都是神所创造与安排的,体现了神的智慧与目的。

提出了“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认为只有放弃对自然界的求索(因为那时神的领域),承认自己无知的人才是聪明人. (名言名句)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柏拉图(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名言名句) 真理永远在少数人一边。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

苏格拉底知识点

苏格拉底知识点

苏格拉底知识点苏格拉底(Socrates)是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苏格拉底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他的生平、思想和对哲学的贡献。

一、生平概述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他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家,自己也曾经从事过这个行业。

然而,苏格拉底并没有继承父业,而是选择了从事哲学探究。

他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著作,我们对他的了解主要来自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其他后人的记录。

二、知识点一: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探究”。

他并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对话的方式引导他的学生思考。

他相信,通过提问和质疑,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想和信念,并找到真理。

苏格拉底的对话通常以提问者(苏格拉底)和回答者(学生)之间的互动展开。

他的目标是揭示人们的无知,并激发他们自己思考和发现真理的能力。

这种对话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探究”,对后来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知识点二:苏格拉底的伦理观苏格拉底对伦理学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道德是人类行为的核心,而不是简单的遵守规则。

他强调个体的内在美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只有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苏格拉底主张人们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思考,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认为,只有通过了解自己和他人,人们才能正确地行使自己的道德责任。

他的伦理观强调了个体的自律和责任感,对后世的伦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知识点三:苏格拉底的死亡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引起了当时雅典政府的不满。

他被指控煽动青年学生对政府的不满,并否认雅典神灵的存在。

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并选择了自己喝下毒饮。

苏格拉底的死亡成为了他思想的象征,他坚守真理和自己的信念,甘愿接受死亡。

他的死亡也引起了人们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思考,对后世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知识点四:苏格拉底的影响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编辑]Socrates Σωκράτης苏格拉底(希腊文:Σωκράτης,拉丁文:Socrates,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和其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人。

他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没有留下著作,其思想和生平记述于后来的学者——主要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同时代的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剧作中。

柏拉图的《对话》一书记载了苏格拉底在伦理学领域的贡献。

苏格拉底生平,依据古代的记载,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赞西佩(Xanthippe,5th century–4th century BCE),她替他生下了3名儿子(Lamprocles, Sophroniscus, Menexenus),苏格拉底死时他们都还很年幼。

传说中赞西佩是一名脾气暴躁而又唠叨不休的泼妇。

不过这可能是因为色诺芬(Xenophon, 430 BC-354 BC)对她的夸大描述而造成的。

有个著名的故事:一次赞西佩对苏格拉底大吵大闹,然后用垃圾和污水浇了苏格拉底一身,苏格拉底说:“我就知道打雷之后就要下雨了”。

依据色诺芬的《会饮篇》记载,苏格拉底曾说要将他自己的一生只贡献给最重要的技艺或职业:讨论哲学。

苏格拉底在他父亲死后只继承了一笔为数不多的遗产。

根据色诺芬的记载,苏格拉底是依靠学生贡献的学费维持生计,而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448 BC-220 BC)则描述,苏格拉底开办了一个哲学学校。

而柏拉图(Plato, 427 BC-347 BC)的《会饮篇》则记载苏格拉底明确拒绝接受教学的学费,因此,他有可能是依靠朋友如克力同的施与。

诉己的著作,当代对于苏格拉底所知的一切大多是来自许多不同的记载:由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所记载的对话录、色诺芬的著作、以及阿里斯托芬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 BC –320 BC)的著作。

除此之外,阿里斯托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并非有意记载苏格拉底的真实生平,而是对他的挖苦和讽刺。

另一件复杂的问题在于,古希腊学者常会将他们自己的概念、理论、有时候甚至是个人的特征,都记载为他们的导师所提出的,而柏拉图也遵循了这一传统,因此Plato 对于苏格拉底的记载很可能也参杂了其本人的观念。

在记载中的一些角色,如苏格拉底的朋友阿尔西比亚德斯在对话录中指出苏格拉底曾经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加入雅典军队作战。

柏拉图的《会饮篇》也指出苏格拉底个人相当的勇敢。

在一个场合中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紧随阿尔西比亚德斯的身边以保护他,或许还拯救了他的性命。

目录[隐藏]∙ 1 审判和死刑∙ 2 哲学o 2.1 苏格拉底教学法o 2.2 哲学信仰o 2.3 知识o 2.4 美德o 2.5 政治o 2.6 神秘主义∙ 3 记载来源o 3.1 对话录∙ 4 注释∙ 5 参考文献∙ 6 参见∙7 深入阅读和外部链接审判和死刑[编辑]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他曾获得逃亡离开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苏格拉底的一生开始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结束于雅典的衰落时期(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的三十人僭主集团倒台后的时期)。

当时雅典正试图稳定局面并消除战败的羞耻感,在三名雅典政治人物的劝诱下,雅典的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审判苏格拉底。

当时希腊人的文化把天神和女神视为是保卫城邦的重要角色(举例而言,雅典便是以其保护神雅典娜为名)。

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的战败被人解释为是雅典娜对雅典市不敬神的惩罚,而补救的办法就是惩罚那些质疑雅典娜或其他天神的人。

在《申辩篇》里苏格拉底坚持这次审判是完全错误的。

依据柏拉图《申辩篇》里所记载的审判记载,苏格拉底的“罪行”开始于他的朋友凯勒丰(Chaerephon)在德尔斐的神谕处询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神谕处的回答则是否定的。

苏格拉底解释这个答案是另一个谜题—要他开始寻找比他更聪明的人。

他质问雅典的人们有关他们对于至善、美丽、和美德的看法,发现他们虽然自以为知道很多,实则根本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于是总结道:他比其他人聪明的地方仅只在于他承认到他什么也不知道。

苏格拉底的智慧使得当时那些被他质疑愚蠢的雅典政治人物转而对付他,导致了这场不敬神的审判。

苏格拉底最后被判有罪,并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拒绝了他的学生们试图安排他逃跑的计划,饮下毒堇汁而死。

依据《斐多篇》记载,苏格拉底死时相当平静,坚忍地接受了他的判决。

依据色诺芬和柏拉图的记载,苏格拉底原本有机会逃跑,他的学生们已经准备好贿赂监狱守卫,在逃跑后苏格拉底将会逃离雅典。

在名画“苏格拉底之死”中,苏格拉底的床下有一块地砖,描绘的可能就是逃跑的计划之一。

如同苏格拉底与克力同的对话所显示的,苏格拉底拒绝逃跑的原因是因为他了解到他必须遵守这个城邦的法律,服从这个城邦的公民和法官、以及陪审团所审判的结果。

否则他便会违反他与这个城邦的“契约”,而这样做是违背了苏格拉底所提倡的原则的。

哲学[编辑]苏格拉底教学法[编辑]主条目: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对于西方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或许应该是他的辩证法(用一个问题回答一个问题)来提出问题,这被称为苏格拉底教学法或诘问法,苏格拉底将其运用于探讨如神和正义等许多重要的道德议题上。

这最早的记载是出自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上,苏格拉底通常被视为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奠基之父,也是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想根源之一。

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实在”中,但有些人认识不到自己逻辑上的错误,因此有各种错误的想法。

苏格拉底用一系列的问题协助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判断他们的信念,例如神或正义是否存在的问题,指出他们的回答中的漏洞,借此让他们认识的自己逻辑和认识上的错误。

这种方法是属于假说消除的被动方法,随着受测者承认更进一步的假说,在消除之前的假说的过程中必然产生矛盾。

这种方法是用于逼使一个人检视他自己的信念和这种信念的真实性。

哲学信仰[编辑]要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信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他完全没有留下半点自己的著作,我们只能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中加以探索,然而他们两人的记载又往往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对于何者的记载更接近真相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有些人认为苏格拉底其实没有任何特定的信仰,而是只会加以盘问每种信仰;在《理想国》中他发表的冗长理论其实是柏拉图的想法。

有些人主张他其实没有半点自己的信仰和理论,但对此又有许多争论,因为要从记载中区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两人的概念相当的困难,同时要解释他们的概念又更为困难。

也因此,要从柏拉图和色诺芬等人的记载中寻找苏格拉底的理念并不简单——必须留意这些理念很可能不是苏格拉底本人所提出的,反而更接近于这些记载者自己的看法。

从对话录里得到的证据显示苏格拉底只有两个导师:文法家普罗迪科斯(Prodicus)、以及一名女祭司狄奥提玛(Diotima),狄奥提玛教导了苏格拉底有关爱的知识。

一些对话录也显示出苏格拉底曾受到了当时的思想家如巴门尼德和阿那克萨哥拉的影响,历史记载通常也将这两人视为是苏格拉底的导师。

古典历史学者John Burnet主张苏格拉底的主要导师是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学者阿基劳斯(Archelaus),有关阿基劳斯的记载其实也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理论。

而Eric A. Havelock则认为苏格拉底与阿那克萨哥拉派的关系证明了他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差异。

知识[编辑]苏格拉底经常说他的智慧是来自于体悟到他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可能认为做坏事是无知所造成的后果,做坏事的人必然没有比他人聪明。

唯一一件苏格拉底经常宣称拥有的知识是对于爱的知识,并以此联系他“对于智慧的热爱”—例如对于哲学的热爱。

他从来没有宣称过他拥有许多智慧,他只不过是比别人更了解到:一个人要追求智慧就必须先热爱智慧本身。

至于苏格拉底是否相信人类(和天神如阿波罗等相对照)真能变的有智慧也有待争议。

他的确曾经区分愚蠢与理想中的知识的差别;另一方面,他也在《会饮篇》(狄奥提玛的演讲)和《理想国》(洞穴的寓言)中描述了一种累积智慧的方式。

在柏拉图记载的《泰阿泰德篇》(150a)中,苏格拉底曾经将自己比作一个真正的媒人(προμνηστικός),以对照一个老鸨(προᾰγωγός)。

这段对话也被色诺芬的《会饮篇》(3.20)记载,不过描述的却是苏格拉底开玩笑称若他当初学习了拉皮条的技艺,必然会替他赚进大笔财产。

身为一个哲学讲师,苏格拉底对听众的回复都是为了使他们对智慧的概念更加透彻,虽然他自己都否认他是一名导师(《申辩篇》)。

他所扮演的角色,在他看来,称之为接生婆(μαῖα)更为恰当。

苏格拉底解释道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理论,但他知道要如何将理论的种子散布给其他人,并能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具有价值。

或许最重要的,他指出助产士由于年龄过老而无法生育,而从来没有生育的妇女是不可能成为接生婆的;因为一个从没生育过的妇女不可能拥有那样的亲身经验,同时也不能判断何者才是有价值的婴儿、而何者应该将其扔至山腰抛弃。

为了衡量这些因素,接生婆必须同时具备生育的经验和知识。

美德[编辑]苏格拉底相信人们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专注于发展自己的本能,而不是去追求物质的富裕。

他总是鼓励别人注重友谊关系和参与社会的共同体,苏格拉底相信这是使人们共同成长的最好方式。

他的行为也都实践了这些原则:到了最后,尽管他有机会可以逃离雅典,但苏格拉底仍接受了他的死刑判决。

他认为私自逃跑是破坏了他的共同体的决定;而如同以上所述,苏格拉底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无人能够指摘。

苏格拉底教学中的一贯思路认为人类的确拥有某些美德。

这些美德代表了一个人最重要的人品,而之中最居前的则是哲学或智慧的美德。

苏格拉底强调“美德是所有事物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人最理想的生命是将其一生奉献用于寻找上帝。

真相被隐藏在阴霾处之下,而哲学家的任务就是要揭露出他们所知的竟是如此之少。

”。

一个人要真正做到至善,而不是仅仅依据他的“意见”行动;一个人必须了解不变的至善本身。

政治[编辑]苏格拉底相信“理想存在于一个只有智者才能了解的世界”,因此有人主张苏格拉底相信只有哲学家才有这种能力统治其他人。

依据柏拉图的说法,苏格拉底对于政治的特定理念绝非难以理解的。

他公开的反对当时雅典已经长期实行的民主制度。

但不只是雅典的民主制度,苏格拉底反对所有不符合他哲学中理想国家的政府形式,而雅典政府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苏格拉底生命的最后几年里,雅典由于政治的动乱而经历多次大规模变迁,民主制度最后被军阀三十人僭主集团推翻,领导这个集团的是柏拉图的一名亲戚克里底亚(Critias),他也曾是柏拉图的学生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