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合集下载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茶多酚是一类重要的天然化学物质,广泛存在于茶叶、咖啡、葡萄酒等饮品中。

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和药理活性,如抗氧化、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等。

茶多酚还具有丰富的多酚结构单元,包括儿茶素、儿茶酸、黄酮类等多种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多个羟基和酚羟基,使得茶多酚成为优秀的抗氧化剂。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是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之一。

在还原反应中,茶多酚的氧化态会被还原为较低的氧化态,同时氧化剂被还原为较高的氧化态。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机理较为复杂。

一般情况下,茶多酚的还原反应可以分为直接还原和间接还原两种机制。

直接还原是指茶多酚直接参与反应,并将氧化态还原为较低的氧化态。

而间接还原是指茶多酚作为电子供体参与反应,将其他物质的氧化态还原。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条件与具体的反应物、反应体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还原反应需要适当的温度、pH值等条件。

此外,还原剂的选择也对反应的效果起到重要的影响。

茶多酚的还原反应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茶多酚的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抗氧化剂的研究和生产、食品加工业等。

此外,茶多酚的还原反应还可以与其他化合物进行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拓展了茶多酚的应用领域。

总之,茶多酚的还原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研究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机理、条件和应用,有助于深入了解茶多酚的性质和功能,为茶多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茶多酚及其还原反应的背景和意义,介绍文章结构,明确研究目的。

在正文部分,首先介绍茶多酚的定义和特性,然后详细探讨茶多酚的还原反应机理、反应条件以及应用领域。

最后,在结论部分,对茶多酚的还原反应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探讨其意义和价值,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结构安排,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茶多酚的还原反应相关内容,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茶多酚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茶多酚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茶多酚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摘要茶多酚是茶叶提取物中的一种多羟基酚类物质,优点显著,极具开发价值。

介绍茶多酚的理化性质、安全性、生物学功能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畜牧生产;应用近年来,茶叶不仅仅满足于人们的饮用需求,其在畜牧生产中,尤其是作为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亦占据一席之地。

茶叶的功效主要来自于占其干物质重量25%的茶多酚。

茶多酚(TP)又称茶单宁、茶鞣质,其主要组分是黄烷醇(儿茶素)、黄烷双醇、类黄酮和酚酸四类物质[1]。

茶多酚以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和无毒无害的绿色本质倍受畜牧业和饲料加工领域关注。

1茶多酚的理化性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或灰白色粉状固体或结晶,有涩味。

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对热、酸较稳定,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

pH 值2~8 之内稳定,pH值≥8 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

遇铁变绿黑色络合物。

略有吸潮性,水溶液的pH 值在3~4 之间,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2茶多酚的安全性杨贤强等[2]报道,在用茶多酚做的动物急性毒性试验中,小鼠的LD50的置信区间为(2 496±326)mg/kg,属低毒性,且在1/20LD50的浓度内无蓄积毒性。

杨帆等[3]报道,小白鼠灌胃茶多酚LD50为(2 640±254)mg/kg,表明茶多酚的急性毒性低。

同时慢性毒性试验表明,饲料中茶多酚含量为0.1%时,对果蝇的生长发育和寿命均无不良的影响[3]。

大白鼠长期灌服茶多酚后,体重增长、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脏器系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4]。

家犬长期毒性作用试验表明,茶多酚毒性极低,对家犬无毒反应剂量大约为125mg/kg•d[5]。

以上毒理学试验结果表明,茶多酚以适宜的剂量添加到饲料中对动物均无不良影响,是比较安全的饲料添加剂。

3茶多酚的生物学功能3.1消除自由基茶多酚是一类氧化还原电位很低的还原剂,具有较强的供氢能力,H+与自由基结合,使之还原为惰性化合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从而清除机体内过多的有害自由基[6]。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

茶多酚的功效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概述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论述了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毒理性质,生物活性,药理作用和应用,并展望了今后在食品工业今后的热点研究方向。

关键词: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应用;前景0前言茶多酚安全、无毒、具有多种生物学功效,是一种天然的氧化剂。

19世纪中叶,人们就开始对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进行研究。

上世纪50年代,茶多酚的提取、分离与鉴定等工作发展迅速。

60年代初,日本学者探明了茶叶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活性成分——茶多酚[1]。

70年代初,中国农科院茶研所、日本伊藤园中央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最先从茶叶中成功分离出茶多酚。

80年代中期,茶多酚的提取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实施了工业化生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茶多酚的特殊生理活性,其研究范围已涉及食品、医药、日用化学品等许多领域。

我国于1995年7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把茶多酚正式列为食品添加剂,并作为我国“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而使得茶多酚在食品领域的研究应用备受关注。

随着国际上相继宣布禁止BHA(叔丁基经基茵香醚) 和BHT ( 2,6一二叔丁基一4一甲基苯酚) 等合成抗氧化剂在食品领域,特别是在植物油、脂肪、蛋白质中的使用,更奠定了茶多酚在目前以及未来作为食品主要抗氧化添加剂的地位。

1茶多酚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1.1化学组成茶多酚(Tea Polyphenols,简TP )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又称茶鞣或茶单宁。

它包括黄烷醇、羟基一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约占TP总量的60~80%。

儿茶素类主要有:表儿茶素(Ec) 、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 和表没食子儿茶酸酯(EGCG) 4大类。

其中EGCG含量最高,占儿茶素的50 %左右。

儿茶素结构中至少A、B、C三个环核,是2-苯基苯并吡喃的衍生物茶多酚[2]。

茶多酚的功效

茶多酚的功效

茶多酚的功效茶叶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其主要成分有儿茶素、黄酮及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缩酚酸。

儿茶素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

茶多酚具有苦涩味和收敛性,它是茶叶滋味与品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在茶叶加工中,儿茶素发生氧化聚合,产生从黄色到褐色等多种茶多酚氧化聚合物,例如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从而构成干茶与茶汤的色泽的主要成分,红茶、乌龙茶等有较多的茶多酚氧化聚合物。

红茶的茶黄素与茶红素的含量及两者比例是决定红茶品质的重要指标。

茶多酚有多种生理活性,为茶叶的保健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1)吸收与代谢口服的儿茶素只有5%-8%通过消化系统被吸收,大部分通过粪便被排出体外。

被吸收的儿茶素会分散到肝脏、脑、心脏、肾脏、骨、皮肤等许多组织。

在肝脏,儿茶素被甲基化或变成葡萄糖醛酸、硫酸缩合体。

这些缩合体和游离儿茶素一起通过血液循环进入末梢组织。

如能每天通过喝茶等方式不断摄取儿茶素,以保持体内儿茶素的量,才可能有防病治病的效果。

(2)抗氧化作用人在正常的生命活动中,如体内代谢不断产生有害的自由基。

自由基的性质活泼,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

体内自由基的浓度一般很低,并且体内有许多抗氧化系统,所以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危害。

但如受生理(如疾病)或外界因素(如辐射)等影响,自由基代谢失去平衡,过量的自由基就可以诱发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产生过氧化脂质,引起蛋白质的氧化聚合。

不饱和脂肪酸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材料。

自由基的产生和积累,会削弱和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乃至组织坏死,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从而引发疾病和机体的衰老。

目前已知有上百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自由基。

而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阻止自由基的氧化反应,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

茶多酚是一类含有多酚羟基的化学物质,极易与自由基反应,提供质子和电子使其失去反应活性,故具有显著的抗氧化特性:·清除自由基;·络合金属离子;·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其他抗氧化剂有协同增效作用;·维持体内抗氧化剂浓度。

茶叶中茶多酚的萃取和检测及应用

茶叶中茶多酚的萃取和检测及应用

茶叶中茶多酚的萃取和检测及应用一、茶多酚的萃取方法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抗癌等作用。

因此,茶多酚的萃取方法对于茶叶的加工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 水煮法:将茶叶放入开水中煮沸,茶多酚会溶于水中。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家庭茶叶的制备,但茶多酚的得率较低。

2. 乙醇萃取法:将茶叶与乙醇混合浸泡,茶多酚会溶于乙醇中。

乙醇萃取法能够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且得率较高。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利用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的高温高压性质,将茶叶中的茶多酚提取出来。

这种方法能够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且不会破坏茶多酚的活性。

二、茶多酚的检测方法茶多酚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色谱法、光谱法和电化学法等。

1. 色谱法:色谱法是目前茶多酚检测的常用方法之一。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最常用的分析技术,它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多酚的含量。

2. 光谱法: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等。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测量茶多酚在紫外-可见光区域的吸光度来确定其含量。

红外光谱法则通过测量茶多酚在红外区域的吸收特征来进行分析。

3.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利用电化学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检测,如循环伏安法、方波伏安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

三、茶多酚的应用茶多酚在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 食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功能。

茶多酚可以用于保鲜剂、防腐剂、色素等方面,提高食品的质量和保健功能。

2. 医药领域: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茶多酚可以制成口服药物、注射剂、外用药膏等形式,用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治疗。

3. 化妆品领域: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效,可以用于化妆品的制备。

茶多酚可以用于面霜、面膜、洗发水等产品中,具有保湿、抗皱、美白等作用。

总结:茶多酚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

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简介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4种物质[1]?。

3成分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 类主要由EGC DLG EC EGCG GCG ECG等几种单体组成。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

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

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且航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 进展
01 引言
03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正文 04 参考内容
引言
茶多酚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化合物,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 抗肿瘤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茶多酚的度不断提高,其提取方法及应用研究也 得到了广泛。本次演示将介绍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及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以 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内容
引言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为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 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茶多酚的提取方法对于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 要意义。本次演示将围绕茶多酚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相关研究 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茶多酚、提取方法、抗氧化、抗 炎、抗肿瘤
提取方法
感谢观看
3、茶多酚的应用领域及市场前 景
茶多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食品、医药、保健品、化妆品等。在食品领 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抗氧化能力,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医药领域,茶多酚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可以用于药物研发和治疗。在保 健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功能性成分,提高保健品的功效。在化妆品领域,茶 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可以用于化妆品的研发和生产。随着人们对健康 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茶多酚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浸提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优化提取条件,如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微波辅助 提取等手段提高提取效率。另外,一些新的浸提溶剂,如乙醇、丙酮等也得到了 研究与应用。
氧化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寻找更为环保和高效的氧化剂,如过硫酸盐、过氧 化氢等,以提高茶多酚的提取率和纯度。
还原法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寻找更为环保和高效的还原剂,如葡萄糖酸钙、抗 坏血酸等,以保持茶多酚的天然活性。另外,还原法还被应用于茶多酚的分离纯 化过程中。

茶多酚ppt

茶多酚ppt

⑤ 抗血栓 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 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 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 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 细胞聚集及血栓形成。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 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 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 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 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中成 药原料
3、药理作用
(1)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自由基,阻 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酶的活 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癌症的绿茶功 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 (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 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2)防治心血管疾病
①降血脂、预防肝脏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胆固醇、 甘油三酯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 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 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 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 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② 降血压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酶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 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③ 降血糖 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 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④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 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 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

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

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

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2简介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

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

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

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

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

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

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

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

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

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

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

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

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物理性质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抗癌: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

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

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

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

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

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

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

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

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③舒缓肠胃紧张、止泻和利尿茶多酚具有刺激胃肠道反应,加速大肠蠕动以达到治疗便秘的效果。

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的综合能力,抑制和杀灭引起的各种有害病原菌,并舒缓肠胃的紧张状态,以达到止泻的效果。

茶多酚中黄烷醇类化合物能够刺激肾血管舒张,增加肾脏的血流量,从而增加肾小球的滤过率,使尿液中的乳酸获得排除。

人体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是一种疲劳物质,乳酸排出体外能使疲劳的肌体获得恢复。

④促进Vc的吸收,防治坏血病茶多酚能够促进人体对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其它保健功效①抗脂质过氧化,预防衰老茶多酚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抑制皮肤线粒体中脂氧合酶和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具有抗衰老效应。

研究表明,茶多酚的抗氧性明显优于维生素E,且与维生素C、E有增效效应。

②对重金属盐和生物碱中毒的抗解作用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产生沉淀,有利于减轻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毒害作用。

另外,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肝功能和利尿的作用,因而对生物碱中毒有较好的抗解作用。

③防辐射损伤,减轻放疗的不良反应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具有优异的抗辐射功能,可吸收放射性物质,阻止其在人体内扩散,被称为天然的紫外线过滤器。

茶多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地维持白细胞、血小板、血色素水平的稳定;改善由于放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有效的缓解射线对骨髓细胞增重的抑制作用;有效地减轻放化疗药物对肌体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④防龋固齿和清除口臭的作用茶多酚类化合物可以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及其他龋齿细菌,具有抑制聚合酶活性的作用,这样病菌就不能在牙上着床,有效的中断了使形成的过程。

残留于齿缝中的食物成为腐败增殖的基质,茶多酚可以杀死此类细菌。

⑤助消化作用茶多酚可以增强消化道的蠕动,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

另外茶多酚化合物可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上,对溃疡创面起到保护作用。

⑥有助于美容护肤茶多酚是水溶性物质,用它洗脸能清除面部的油腻,收敛,具有消毒、灭菌、抗皮肤老化,减少日光中的对皮肤的损伤等功效。

茶多酚能够阻挡紫外线和清除紫外线诱导的,从而保护细胞的正常功能,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同时对脂质氧化产生抑制,减轻色素沉着。

8主要用途简介:茶多酚具有很强的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BHT、BHA的4-6倍,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

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同时配上植酸防腐效果更佳。

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

茶多酚参入其他(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

9使用限量根据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11)规定茶多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如下:(g/kg):基本不含水的脂肪和油,;熟制坚果与籽类,;油炸面制品,;即时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方便米面制品。

另外,茶多酚的副产品,又称为,为白色晶体或粉末,溶于水、等,能兴奋大脑皮层,所以有提神作用。

常用的制剂是安钠咖(苯甲酸咖啡因),一种中枢兴奋药,能加强大脑皮层兴奋过程,用于神经衰弱和精神抑制状态以及配制复方乙酰和氨非咖片等作医药器品。

10提取工艺从茶叶中制备茶多酚的传统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溶剂提取法:将茶叶用极性溶剂浸渍,然后把浸取液进行液—液萃取分离,最后浓缩得到产品。

当前工业化生产主要采用此法。

产品收率5%~10%,产品纯度为80%~98%。

所用溶剂有丙酮、、甲醇、已烷及三氯等。

该法生产成本高,且易造成污染。

离子沉淀法:用金属沉淀茶多酚,使其与咖啡碱分离,该方法使用了对人体有毒的作沉淀剂,所以,用该法生产的产品难达到食品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柱分离制备法:凝胶柱、吸附柱和离子交换柱法。

此项技术的关键是柱填充料和淋洗。

研究表明,采用柱分离制备法,茶多酚得率在4%~8%之间,纯度可达98%,但柱填充料非常昂贵,而且淋洗时要用多种和大量,显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

以上传统方法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产品无法在安全性、价格和纯度方面全部满足食品添加剂和医药行业的要求。

针对这些问题,经有关专家反复试验、成功地开发出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与传统提取、浓缩和萃取技术相结合,制备高纯度茶多酚新工艺。

该工艺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纯度和得率。

又符合工业化生产对原料、溶剂使用、制作路线、生产过程安全性和产品颜色、产率、纯度诸方面的要求,有利于茶多酚更有效地在医药和食品工业中应用。

12应用前景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和生理活性,是人体的清除剂。

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机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大大高于其他同类物质。

茶多酚有阻断脂质过,清除活性酶的作用。

据日本奥田拓勇试验结果,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要比维生素E强18倍。

有助于抑制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对人体脂肪代谢有着重要作用。

人体的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等含量高,血管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

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使这种斑状增生受到抑制,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有助于预防和抗癌:茶多酚可以阻断亚钱等多种致癌物质在体内合成,并具有直接杀伤癌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功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