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2017版)

合集下载

新能源电动汽车低温热泵型空调系统研究

新能源电动汽车低温热泵型空调系统研究

汽 车 工 程Automotive Engineering 2020年(第42卷)第12期2020(Vol.42)No.12doi :10.19562/j.chinasae.qcgc.2020.12.018新能源电动汽车低温热泵型空调系统研究**天津市科技支撑重点项目(20YFZCGX00580)、江苏省常州市科技项目(CQ20200020)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培育项目(19201209)资助。

原稿收到日期为2020年5月21日,修改稿收到日期为2020年6月29日。

通信作者:汪琳琳,高级工程师,博士,E-mail :wanglinlin@ 。

汪琳琳1,2,焦鹏飞2,王 伟2,伊虎城2,牟连嵩2,刘双喜2,许 翔3(1.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 300072; 2.中汽研(天津)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00;3.中汽研(常州)汽车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州213164)[摘要]为提高电动汽车的能源经济性,减少低温制热性能衰减问题,提岀并分析对比了 3种用于低温环境的热泵空调系统解决方案:(1)余热回收利用:回收利用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余热,提高热泵空调系统性能的同时,优化整车的能量消耗。

(2)蒸汽喷射热泵空调系统:对R1234yf 制冷剂的蒸汽喷射热泵空调系统进行了试验研 究。

结果表明,开蒸汽喷射比不开蒸汽喷射时的热泵系统的制热COP 约高10%〜30%,环境温度越低,制热COP 改善越明显。

(3)CO 2制冷剂热泵空调系统:研究显示由于CO 2制冷剂的特性,热泵系统可在环境温度-20 t 稳定有 效地采暖。

得岀的结论是,目前利用蒸汽喷射热泵空调系统是解决新能源电动汽车低温采暖的有效手段,而在未 来,使用自然制冷剂CO 2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电动汽车;低温热泵;R1234yf ;余热回收;蒸汽喷射;CO 2Research on Low Temperature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Wang Linlin 1,2, Jiao Pengfei 2, Wang Wei 2, Yi Hucheng 2, Mu Liansong 2, Liu Shuangxi 2 & Xu Xiang 31.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Tianjin University , Tianjin 300072 ;2. CATARC ( Tianjin)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o. , Ltd. , Tianjin 300300;3. CATARC ( Changzhou ) Automotive Engineering Rerearch Institute Co. , Ltd. , 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 ]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nergy economy of electric vehicles and reduce the degradation of low-temperature heating performance , three solutions of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n low temperature environ ­ment are proposed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d : (1) waste heat recovery and utilization : the waste heat of battery , motor and electric control system is recovered and utilized , optimizing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vehicle while im ­proving the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2) vapor-injectio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 ­tem : experimental study is conducted o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ing R1234yf refrigerant , and the re ­sults show that the heat generating COP with vapor injection is about 10% 〜30%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vapor in ­jection. The lower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 the more obvious the improvement of COP ;( 3) heat pump air condi ­tioning system with CO 2 refrigerant :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 2 refrigerant , heat pumpsystem can provide stable and effective heating at an ambient temperature of - 20 兀.So a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at present , vapor injectio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an effective mean for the low temperature heating in electric vehicles , while in the future , the use of natural refrigerant CO 2 will be the inevitable trend.Keywords : electric vehicle ; low temperature heat pump ; R1234yf ; waste heat recovery ; vapor injec-tion ; CO 22020(Vol.42)No.12汪琳琳,等:新能源电动汽车低温热泵型空调系统研究-1745-前言随着大气污染日益加重和电动化技术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已是大势所趋。

电动车,要守好安全底线——几何A安全性深入解析

电动车,要守好安全底线——几何A安全性深入解析

Safety 096文/包崇美 设计/邱洪涛——几何A 安全性深入解析电动车,要守好安全底线097去年4月,吉利旗下全新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何推出的首款纯电动车型——几何A在新加坡正式上市,补贴后售价为15万~19万元,宣告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

在2020年第一批C-NCAP 评价中,进行测试的几何A 高维标准续航幂方版顺利获得了5星级评价,综合得分率为89.2%。

下面,笔者对其安全性进行深入解读。

曾在2019年的EV-TEST 测试中获得5星评价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动汽车标准、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17年组织制订了EV-TEST (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

EV-TEST 聚焦电动汽车用户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关注的各项性能,通过多维度的客观测试,对电动汽车整车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为消费者提供更接近实际运行状况、更全面的电动汽车性能数据和星级评级。

在2019年的EV-TEST 测试中,几何A 获评5星,这也是2019版EV-TEST 测评规程下的首款5星车,蔚来ES8、广汽Aion S 和小鹏G3均获评4星。

其中,几何A 在续航与电耗、充电、安全、动力四项性能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得分在90分以上。

此次在C-NCAP 测试中,几何A 再次有优异表现,在乘员保护、行人保护以及主动安全项目上的得分率分别为93.31%、65.13%和93.85%。

总体星级评价综合得分率:89.2%部分得分率权重Safety 098在已测试的电动车中,综合成绩位列第三至今,2018版规则共测试了11款纯电动车型,其中有6款车型获得了5星级评价,2款车型获得4星级评价,另外3款车型则是2星级评价。

其中,小鹏G3的综合得分率最高,达到92.2%;几何A 89.2%的综合得分率位列第三。

虽然评价结果区分度很大,但目前所有测试车型在电气安全方面都是达标的,试验后没有出现起火、漏电等情况,说明厂商对于电安全比较重视。

EV-TEST电动汽车主观评价管理规则

EV-TEST电动汽车主观评价管理规则

EV-TEST主观评价管理规则(2018年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目录前言第一章总则1.宗旨2.管理机构3.车辆分组说明4.EV-TEST主观评价项目5.EV-TEST特有标记6. 声明第二章运行管理1.评价车型选取2.车辆购买3.评价4.评价结果发布5.经费6.评价数据的处理7.EV-TEST评价结果及相关标志的使用第三章评分方法1.EV-TEST主观评价评分方法第四章试验方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EV-TEST主观评价评分依据4.动力性能主观评价方法5.驾驶品质性能主观评价方法6.制动性能主观评价方法7.转向性能主观评价方法8.操稳性能主观评价方法9.NVH性能主观评价方法10.乘坐舒适性能主观评价方法11.空间、座椅舒适性能主观评价方法12.操作便利性能主观评价方法13.视野主观评价方法14.静态品质性能主观评价方法附件 EV-TEST主观评价结果公布样式前言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的政府补贴等多种政策激励下,我国电动汽车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为了给消费者更科学的购车参考,引导企业以产品品质为导向提升电动汽车技术水平,进一步普及绿色消费,2017年EV-TEST管理中心发布了《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通过多维度的客观测试,对电动汽车整车性能进行综合的客观评价。

2017年下半年开始,EV-TEST管理中心进一步展开EV-TEST电动汽车主观评价规程的制定。

主观评价,即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础,不借助客观设备,通过人体的主观感受,由评价人员按照评价规程对车辆的各项主要性能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量化,给出每项指标的评分。

主观评价能够快速感知车辆的整体性能水平,补充客观评价无法评价的内容,为消费者提供更完善的性能参考。

EV-TEST从“动力性能、驾驶品质性能、制动性能、转向性能、操稳性能、NVH性能、乘坐舒适性能、空间和座椅舒适性能、操作便利性能、视野、静态品质性能”11个维度对电动汽车整车进行“标准严格、试验规范、独立公正”的主观性能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以直观量化的评价总分数和单项性能评分的形式(11个维度的雷达图)给出。

GBT 34657.2-20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 第2部分:车辆 (2)

GBT 34657.2-2017 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  第2部分:车辆 (2)

GBT34657.2-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2部分:车辆》测试方法说明李川lichuan@CATARC 电气系统室2一、充电接口互操作二、直流充电互操作三、交流充电互操作四、测试中常见问题目录36.1插座空间尺寸检查•测试目的:•检查车辆插座的正常操作空间。

•测试方法及步骤:•使用符合GB/T 20234.2-2015附录C和/或GB/T 20234.3-2015附录C规定的最大外廓尺寸的标准插头进行插拔操作。

•合格评判:•车辆插座与车辆插头应能正常连接,不产生干涉。

问题波形实例标准要求充电接口互操作14直流充电互操作2充电控制过程测试车辆充电与行驶互锁测试6.2.2.1连接确认测试6.2.2.2自检阶段测试 6.2.2.3充电准备就绪测试 6.2.2.4充电阶段测试 6.2.2.5正常充电结束测试6.2.2.6充电连接控制时序测试充电连接控制时序测试6.2.3充电异常状态测试绝缘故障测试6.2.4.1通讯中断测试 6.2.4.2PE断针测试 6.2.4.3其他充电故障测试6.2.4.4控制导引电压边界值测试检测点2边界电压值测试 6.2.5.1辅助电源边界电压值测试6.2.5.256.2.2.1车辆充电与行驶互锁测试•测试目的:•判断车辆插头与车辆插座插合后,车辆的不可行驶状态。

•测试方法及步骤:•a) 车辆处于驱动系统电源切断状态下,将车辆插头与车辆插座完全插合;•b) 检查车辆能否通过其自身的驱动系统移动;•c) 车辆处于可行驶模式下,将车辆插头与车辆插座完全插合;•d) 重复步骤b)。

•合格评判:•车辆不能通过其自身的驱动系统移动。

问题波形实例标准要求问题1:发现有车辆在可行驶状态(挂到D档后)插枪,车辆依然可以行使,而在非行驶状态插枪后不能上电。

标准要求:先插枪,再启动车辆,要求车辆不能移动;先启动车辆到READY状态,挂到D档,再插枪,要求车辆不能移动。

直流充电互操作266.2.2.2连接确认测试•测试目的:•判断车辆接口能否完全连接。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2017版)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管理规则(2017版)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不断进步和相关标准的不断提高,EV-TEST 将会不断完善和修订,持续 推动电动汽车产品用户满意度,引领汽车产业链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普及绿色消费,推动新能 源汽车企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培育产品品牌影响力,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 展。
第一章 总则
1.宗旨
1.1 目的 EV-TEST 旨在面向消费者关注焦点,建立独立、公正、2 常规车组评价体系
4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试验方法,使用该续驶里程 试验结果作为评分依据。
2) 高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高温环境、冷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法, 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3) 低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低温环境、暖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法, 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4) 高速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在持续高速行驶工况下的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根据该续驶里程试验 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4.2.2 电耗(能量消耗率)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的试验方法,使用该试验结 果作为评分依据。 4.2.3 充电 1) 兼容性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与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机相互匹配时充电兼容性的试验方法。使 用与典型交流充电桩和典型直流充电机匹配的通过率作为评分依据。 2) 百公里充电时间 指电动汽车行驶 100km 所需要的充电时间。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百公里充电时间的试验 和计算方法,使用交流百公里充电时间及直流百公里充电时间作为评分依据。 3) 充电抗扰 EV-TEST 根据欧盟法规 ECE R10.04《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中充电抗扰测试方法进行浪涌 (Surge)与电快速脉冲群(EFT)抗扰度测试,对电网电能存在严重干扰情况下车辆充电适应性 与可靠性进行评估。 4.2.4 安全 1) 涉水电安全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涉水的试验方法,根据是否通过试验作为该项评分依据。 2) 人体电磁防护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人体电磁防护的试验方法,测量车辆在充电状态、匀速行驶、急加 减速等工况下车辆电磁场辐射的最大发射强度,依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 1998 版公众参考限值要求计算最小裕量,以该裕量值作为评分依据。 3) 电磁抗扰

《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编制说明

《乘用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方法》编制说明

《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编制说明中国汽车⼯程学会《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编制说明⼀、⼯作简况1、任务来源在车辆研发过程中,CAE仿真分析、客观测试及主观评价是最主要的三种开发⼿段,国内各主流汽车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CAE仿真分析及客观测试领域已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已经逐步追赶上国外先进汽车企业的技术发展⽔平;但是对于主观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积累数据少,加上国外先进汽车企业对主观评价⽅法技术保密等⼀系列原因,虽然国内各主流汽车企业都在进⾏主观评价的⼯作,但是⽬前没有形成⼀套完整的整车性能主观评价体系;鉴于此,由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天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国内具有专业汽车主观评价团队的汽车企业、科研机构等,依托于中国汽车⼯程学会的平台,开展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技术共享的合作⽅式,组织专业主观评价团队进⾏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联合开展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研究,推出主观评价⽅法团体标准,加强各成员单位主观评价⼈员技术能⼒,最终推动我国汽车产品主观驾乘品质的全⾯提升。

中国汽车⼯程学会于2019年10⽉18⽇批准该项⽬⽴项,并将《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团体标准制定列⼊2019年计划,标准任务书号为2019-34。

2、⼯作过程2018年6⽉29⽇,中国汽车⼯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主观评价⼯作组在昆明召开CSAE团标《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编制启动会,来⾃国内29家汽车企业、检测机构的参会代表齐聚⼀堂,共同讨论商定标准制定⼯作。

会议明确主观评价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业内缺少通⽤性的主观评价标准,应充分利⽤海南汽车试验场及各成员单位的测试条件,建⽴协作机制,开展主观评价⽅法研究,推出主观评价⽅法团体标准。

2018年11⽉15⽇,中国汽车⼯程学会汽车测试技术分会主观评价⼯作组在天津召开CSAE团标《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技术讨论会,来⾃国内19家汽车企业、检测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参会代表对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项⽬、评价⽅法等技术细节进⾏了充分讨论,此次会议为制定乘⽤车商品性主观评价⽅法团体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内容解读与分析!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内容解读与分析!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内容解读与分析!EV-TEST从“续航、电耗、充电、安全、动⼒”五个⽅⾯对电动汽车整车进⾏“标准严格、试验规范、独⽴公正”的性能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以直观量化的综合星级评价和单项性能评分的形式给出。

⼀EV-TEST特有标记EV-TEST使⽤以下专⽤字体及标志:1)专⽤字体:2)标志:⼆车辆分组考虑到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对应的⽬标消费群体和使⽤场景差异,EV-TEST根据车辆类型分组建⽴对应的测试评价⽅法。

根据⽬前市场上车型种类分布现状,EV-TEST将电动汽车分为两个组别进⾏评价,具体如下:a)微型车组:长度⼩于4m的乘⽤车;b)常规车组:微型车组以外其他乘⽤车。

⼆测评项⽬1、微型车组:微型车组评价体系具体如图1所⽰。

它包括5个⼀级指标,14个⼆级指标。

图1 微型车组评价体系2、常规车组:常规车组评价体系具体如图2所⽰,它包括5个⼀级指标,14个⼆级指标。

图2微型车组评价体系三评分⽅法由于不同车型的需求,EV -TEST评分也分为微型车组和常规车组,详细评分⽅案如下:微型车组1备注:依据 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对被试车辆电池系统进⾏ IP67 试验,企业提供由检测机构出具的证明 IP67 试验通过的检验报告,则可加分 5 分。

常规车型2备注:依据 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 IP 代码)》对被试车辆电池系统进⾏ IP67 试验,企业提供由检测机构出具的证明 IP67 试验通过的检验报告,则可加分 5 分。

四得分与星级评价EV-TEST结果包含总分及其对应星级评价,以及⼀级指标得分。

总分与星级对应⽅法如下:注:5星资格要求5项⼀级指标的基础得分都不低于70分。

星级越⾼,安全系数越⾼,表⽰车辆越安全!星级越低,安全系数越低,表⽰车辆越不安全!现在国内车辆都已五星碰撞为基本要求,相信电动车也会以五星作为基本要求,给车主⼀辆安全的⾼性能汽车!。

中国电动汽车评价规程

中国电动汽车评价规程

中国电动汽车评价规程一、工作简况1、修订原则与工作过程为整合现有测评资源,推进C-NCAP、C-ECAP、CCRT、EV-TEST 四个测评规程内容更加协同、测评工作更加高效,更好的服务汽车行业和广大消费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于2020 年3 月初成立了汽车测评管理中心,对相关测评工作进行整合,统筹开展车型选取、车辆采购、测试评价、结果发布、规程协同和更新研究等工作。

测评规程应围绕定位聚焦和互相协同展开更新研究。

EV-TEST (面向新能源车)和CCRT(面向传统能源车)完全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全面评测消费者关注的各项性能,包括安全、健康、环境友好、驾乘体验、使用成本、可靠性等消费者满意度相关的指标;C-NCAP 将聚焦乘用车“大安全”,包括乘员保护、行人保护和主动安全;C-ECAP 将聚焦乘用车“绿色生态”,包括乘员健康和环境友好。

EV-TEST 和C-NCAP、C-ECAP 相同的测评项目则不再重复进行,而是直接引用其结果。

这样现有四个测评规程可实现定位明确和互相协同,既精简高效,又切实减轻各方负担。

在上述原则下,我们梳理原有四个测评规程的技术和管理内容,把一些必须马上修改的内容汇集起来,在2020 年形成各规程的修订版;更深入地修订更新则留待后续与汽车行业和独立专家合作研究后,逐步发布。

经过内部分析及与行业专家的交流,形成了《中国电动汽车评价规程(EV-TEST)2019 年版》(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意见。

2、修订目标为持续打造EV-TEST“独立、公正、专业”的目标定位,规程修订应不断优化运营管理流程,进一步强化EV-TEST 的独立性和透明度;围绕“电动汽车用户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关注的各项性能” 进行指标体系优化调整;持续引领和推动电动汽车性能升级。

具体修订目标为:1)优化选车、随机抽车采购、公众监督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测评独立性和透明度;2)完善车辆试验条件及试验方法,进一步提升测评专业性和公正性;3)增加附加性试验,为进一步覆盖消费者用车场景积累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TEST
常规车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续航
常温续驶里程 高温续驶里程 低温续驶里程 高速续驶里程
加分指标
4.2.1 续航 1) 常温续驶里程
电耗
常温电耗
充电
安全
动力
充电兼容性
交流
直流
百公里 充电时间
交流
直流
充电抗扰
涉水电安全 人体电磁防护
电磁抗扰
最高车速
加速性能
(0-50)km/h加速 (50-80)km/h加速 (0-100)km/h加速
2. 常规车组评分方法 3. 得分与星级评价 第四章 试验方法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续驶里程和能量消耗率的试验方法 5. 车桩兼容性(传导充电)试验方法 6. 充电速率和充电时间试验方法 7. 充电抗扰试验方法 8. 涉水电安全试验方法 9. 人体电磁防护试验方法 10. 电磁抗扰试验方法 11. 动力性能试验方法 附录 A 附件 1 EV-TEST 评价车型信息反馈表 附件 2 EV-TEST 试验实施通知表 附件 3 EV-TEST 试验车辆基本参数表 附件 4 EV-TEST 试验异议申诉单 附件 5 EV-TEST 评价结果公布样式 附件 6 EV-TEST 工作流程图
(3)考虑到车辆和试验的正常偏差,允许车辆制造商将 EV-TEST 的试验结果与企业自己可 能已经进行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并告知任何他们发现的差异情况,同时提供企业的试验结果以 做比较,视具体情况对试验进行验证。在评分时不会将企业提供的这些数据作为参考,同时应对 这些数据保密。
(4)随着 EV-TEST 的推行、电动汽车技术的提升、相关标准和试验能力的完善,我们保留 对试验项目、试验方法以及评分方法、评价条款进行改进的权利,尽可能多地为消费者提供车辆 性能信息,使 EV-TEST 的评价尽量贴合消费者的实际用车感受,不断推动电动汽车企业技术和产 品进步、创新开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提升,促进汽车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前言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品和技术快速发展,同时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采取的政府补贴等多种 政策激励下,我国电动汽车逐步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但是随着政府资金补贴退坡机制的实施, 以及电动汽车标准法规对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引导企业生产更节能环保的纯电动车?如何 普及绿色消费和方便消费者在众多车型中挑选适合自己需求的电动汽车?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借 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电动汽车标准、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中心组织制订了 EV-TEST(电动汽车测评)技术规范,发布本管理规则。
EV-TEST 聚焦电动汽车用户在车辆实际使用过程中关注的各项性能,通过多维度的客观测 试,对电动汽车整车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为消费者提供更接近实际运行状况、更全面的电动汽 车性能数据和星级评级。
EV-TEST 从“续航、电耗、充电、安全、动力”五个方面对电动汽车整车进行“标准严 格、试验规范、独立公正”的性能评价,最终评价结果以直观量化的综合星级评价和单项性能 评分的形式给出。
3
3) 电磁抗扰 根据欧盟法规 ECE R10.04 《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中电磁抗扰测试方法进行试验,以不同电场 强度下车辆功能是否正常作为评分依据。 4) 电池系统防水(加分项) 依据 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对被试车辆电池系统进行 IP67 试验,以企 业提供由检测机构出具的证明 IP67 试验通过的检验报告作为评分依据。 注:检测机构是指国家进行《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所认定、且已获得 GB 42082008《外壳防护等级(IP 代码)》标准项目 CNAS 实验室认可的检测机构。 4.1.5 动力 1) 最高车速 EV-TEST 规定了最高车速的试验方法,以最高车速的测试结果作为评分依据。 2) 加速性能 EV-TEST 规定了加速性能的试验方法,以(0-50)km/h、(50-80)km/h 加速时间的测试结果 作为评分依据。 4.2 常规车组 常规车组评价体系具体如图 1-2 所示,它包括 5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具体的评分 方法和试验方法参见第三章及第四章。
(2)由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综合性能的体验来自于方方面面,无法建立一个囊括所有性能 指标的测试评价方法,所以 EV-TEST 目前只聚焦于涉及消费体验的关键性能。受不同道路情况、 环境条件以及不同人群用车习惯的影响,电动汽车的性能表现有所差异,EV-TEST 力求让消费者 看到最贴近实际情况的评价结果。
术信息;管理 EV-TEST 网站和指定杂志专栏;媒体宣传。
3.车辆分组说明
考虑到不同类型电动汽车对应的目标消费群体和使用场景差异,EV-TEST 根据车辆类型分组 建立对应的测试评价方法。根据目前市场上车型种类分布现状,EV-TEST 将电动汽车分为两个组 别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a)微型车组:长度小于 4m 的乘用车; b)常规车组:微型车组以外其他乘用车。 后续随着电动汽车产品和市场的发展,EV-TEST 的改进版本中分组方法将会根据情况作出调 整。
电池系统防水
图 1-2 常规车组评价体系
4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试验方法,使用该续驶里程 试验结果作为评分依据。
2) 高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高温环境、冷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法, 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3) 低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低温环境、暖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法, 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4) 高速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在持续高速行驶工况下的续驶里程试验方法,根据该续驶里程试验 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4.2.2 电耗(能量消耗率)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的试验方法,使用该试验结 果作为评分依据。 4.2.3 充电 1) 兼容性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与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机相互匹配时充电兼容性的试验方法。使 用与典型交流充电桩和典型直流充电机匹配的通过率作为评分依据。 2) 百公里充电时间 指电动汽车行驶 100km 所需要的充电时间。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百公里充电时间的试验 和计算方法,使用交流百公里充电时间及直流百公里充电时间作为评分依据。 3) 充电抗扰 EV-TEST 根据欧盟法规 ECE R10.04《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中充电抗扰测试方法进行浪涌 (Surge)与电快速脉冲群(EFT)抗扰度测试,对电网电能存在严重干扰情况下车辆充电适应性 与可靠性进行评估。 4.2.4 安全 1) 涉水电安全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涉水的试验方法,根据是否通过试验作为该项评分依据。 2) 人体电磁防护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人体电磁防护的试验方法,测量车辆在充电状态、匀速行驶、急加 减速等工况下车辆电磁场辐射的最大发射强度,依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 1998 版公众参考限值要求计算最小裕量,以该裕量值作为评分依据。 3) 电磁抗扰
交流充电兼容性
交流百公里 充电时间
充电抗扰
涉水电安全 人体电磁防护
电磁抗扰
最高车速
加速性能
(0-50)km/h加速 (50-80)km/h加速
直流充电
电池系统防水
图 1-1 微型车组评价体系
2
1) 常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试验方法,使用该续驶里程 试验结果作为评分依据。 2) 高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高温环境中、冷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 法,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3) 低温续驶里程 EV-TEST 规定了在低温环境中、暖风空调开启、NEDC 工况下的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试验方 法,计算该续驶里程试验结果相对于常温续驶里程的下降率作为评分依据。 4.1.2 电耗(能量消耗率) EV-TEST 规定了在常温环境中、NEDC 工况下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的试验方法,使用该试验结 果作为评分依据。 4.1.3 充电 1) 交流充电兼容性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与交流充电桩相互匹配时充电兼容性的试验方法,使用与典型交流 充电桩匹配的通过率作为评分依据。 2) 交流百公里充电时间 指电动汽车行驶 100km 所需要的充电时间。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百公里充电时间的试验 和计算方法,使用交流百公里充电时间试验的计算结果作为评分依据。 3) 充电抗扰 EV-TEST 根据欧盟法规 ECE R10.04《Uniform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approval of vehicles with regard to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中充电抗扰测试方法进行浪涌 (Surge)与电快速脉冲群(EFT)抗扰度测试,评估电网电能存在严重干扰情况下车辆充电适应 性与可靠性。 4) 直流充电(加分项) EV-TEST 规定了直流充电兼容性的试验方法,依据该方法进行试验,对于具备直流充电功能 的电动汽车进行加分。 4.1.4 安全 1) 涉水电安全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涉水的试验方法,根据是否通过试验作为该项评分依据。 2) 人体电磁防护 EV-TEST 规定了电动汽车人体电磁防护的试验方法,测量车辆在充电状态、匀速行驶、急加 减速等工况下电磁场辐射的最大发射强度,依据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的 1998 版公众参考限值要求计算最小裕量,以该裕量值作为评分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