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习题

合集下载

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 含答案)

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同步检测(Word版含答案)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1.某兴趣小组计划探究“铝棒的发声”.同学们使用一根表面光滑的实心铝棒,一只手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粘少许松香粉,在铝棒表面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可以听见铝棒发出声音,而且发现在不同情况下铝棒发声的频率是不同的,为了探究铝棒发声频率的影响因素,该兴趣小组找到不同规格的铝棒、虚拟示波器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前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A: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横截面积有关猜想B: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铝棒的长度有关猜想C:铝棒发声的频率可能和手捏铝棒的部位有关为了验证猜想A,同学们选择4根铝棒,每次均捏住铝棒的中间部位,由手捏部位向外端摩擦,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 以内)的测量值可以认为是相等的.(1)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______________的.(选填“有关”或“无关”)(2)为了验证猜想B,同学们选择横截面积均为2.9×10﹣5m2的铝棒,实验所得的数据记录于下面的表格中,同学们从表中前两列数据很难得出频率f与长度L之间的关系,他们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画出了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可知发生频率f 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______(正/反)比.(3)同学们又通过实验探究了铝棒发声的频率和手捏铝棒部位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现象,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关反比例水花四溅振幅减小,响度减小【解析】(1)通过比较表格中的1和3(或者2和4)可知,,当铝棒长度都为0.71m时,横截面积不同,频率为3500hHz和3530Hz,由于这两个频率在2%的误差允许范围内(频率相差在70Hz以内),故频率是相同的,故结论为:铝棒的发声频率与横截面积是无关的;(2)由图象可知,频率f与长度的倒数1L的关系是一条直线,即成正比,故发生频率f与铝棒的长度L的关系是成反比; (3)有同学们将发声的铝棒一端插入水中,铝棒振动,引起水的振动,故可以看到水花四溅;有同学用手迅速握住正在发声的铝棒,可以听见声音很快衰减,原因是铝棒的振幅减小,响度减小。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内)基础训练1.测量物体的长度用,首先要观察它的、和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记录数值必须注明。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3.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可以采用的方法来减小它,这种测量值是可以被使用的;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操作不认真、读数不正确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其测量值是不能被使用的。

是可以避免的,而只能减小,不可避免。

4.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长度的单位。

(1)手掌宽度约1 (2)成人腰带处高度约1 (3)细菌直径约1(4)指甲宽度约1 (5)铅笔芯直径约15.“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布料能防水防污,具有很强的自洁性能。

”“仙女座大星云距离我们约有220万光年。

”这里说到的“纳米”、“光年”都是的单位。

6.如右图所示,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mm。

7.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cm;秒表的读数为 s。

8.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B.只要态度认真,误差完全可以避免C.选用精密度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测量工具会非常准确,人的科学素质也会很高,所以将来测量误差完全可能避免9.形容彩色电视机的大小一般用“吋”,25吋彩电中的“25吋”是指()(25吋=64 cm)A.彩电屏幕的宽度是64 cm B.彩电屏幕的面积是64 cm2C.彩电屏幕的对角线长是64 cm D.彩电屏幕的长度是64 cm10.用一把厚刻度尺测量一个长方体的长度,下列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课时达标11.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这些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A.25.21 mm B.25.2 mm C.2.52 cm D.2.51 cm12.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多种测量技术,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是8844.43 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1 光的直线传播》同步练习题(附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图所示是校运会上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以地面为参照物运动员是静止的B.运动员跑完全程所用时间约为13sC.运动员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D.发令枪响后,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比看到发令枪口冒出“白烟”开始计时更准确2.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下图中哪个物体不属于光源()A.B.C.D.3.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A.340m/s B.340km/s C.3×108m/s D.3×108km/s4.小王在参加校运动会的百米跑比赛时,观察到发令枪响的时候枪也在冒烟,小王想,裁判员该如何计时呢,请你帮忙判断A.看烟计时B.听枪声计时C.看运动员起跑计时D.都可以5.下列的光现象中,不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解释的是A.日食、月食现象B.小孔成像C.看到不发光的物体D.坐井观天,所见甚小6.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倒像的实验,墨家认为:在清晨或傍晚,在一间黑暗的小屋朝阳的墙上戳一个小孔,人在屋外对着小孔站,屋里相对的另一面墙上就出现了一个倒立的人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成的是虚像B.小孔成像孔越小成像效果越好C.小孔成像解释了光不是沿直线传播D.小孔成像成的必是等大倒立的实像7.光在某种透明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应该A.大于3×105 km/s B.等于3×105 km/sC.小于3×105 km/s D.不能确定8.在纸上剪一很小三角形,让太阳光垂直照射在三角形上,那么地面上形成的光斑()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影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C.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D.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9.某天正午小伟在学校的树荫下的地面上发现了许多月牙状的光斑,这和他平时留意到的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形成的圆形光斑有很大不同。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人教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知识点回顾一、物态变化1.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吸热。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放热。

三、晶体和非晶体晶体非晶体定义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确定熔化温度的固体例子海波、冰、水晶、石英、食盐、各种金属等蜡、松香、玻璃、沥青等熔点有熔点没有熔点熔化图像性质(1)OA 之间为熔化前,物质处于固态,是晶体吸热升温过程; AB 之间为熔化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 是晶体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为熔点(如图中T 1);(3)BC 之间为熔化后,物质处于液态,表示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吸热熔化,温度不断升高,无确定熔点。

巩固练习一、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体都是晶体的一组是()A.固态水银、铁、海波B.食盐、沥青、玻璃C.冰、松香、雪花D.萘、铜、沥青2.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民间艺人会制作一种“糖画”,先把糖加热到流体状态,用它画成各种小动物图案,如图,再慢慢晾干变硬,送给小朋友。

关于制作“糖画”的全过程,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糖的物态变化是先熔化后凝固B.糖的温度一直在增加C.糖的物态变化是先凝固后熔化D.糖的温度一直在降低3.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金铜钢固态氢熔点/℃-39 1064 1083 1515 -259A.在-265℃时,氢是液态B.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C.钢可以用铜锅来熔化D.水银温度计在低于-40℃时不能使用4.把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底下,冰没有全部被熔化以前()A.冰和水的温度都会升高B.冰的温度不变,水的温度升高C.水的温度不变,冰的温度升高D.冰和水的温度都保持不变5.如图是“探究烛蜡熔化的特点”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烛蜡应碾碎之后放入试管中B.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插入烛蜡内部C.“水浴法”加热可以使烛蜡的温度不超过熔点D.烛蜡熔化过程中升温变缓说明烛蜡是非晶体6.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冰是晶体B.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热,温度保持不变C. 石蜡是非晶体D.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持续升高7.如图甲所示,是小坤“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甲采用水浴法加热是为了使物质受热更快B.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2℃C.图丙中物质在AB段处于固态,该物质是晶体D.图丙中物质在BC段吸收热量、温度不变8.如图是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图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A.甲在第2min时是固态B.乙有熔点C.甲的熔点是48℃D.乙是石蜡二、填空题9.民间数九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三九四九说的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湖面河水结冰,水结为冰描述的物态变化是。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同步练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含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同步练习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含解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同步练习专题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课前预习1.长度的基本单位:米,常用刻度尺进行测量,使用前要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记录结果应包括数字和单位两部分.2.时间的基本单位:秒,常用测量工具:秒表、钟表.3.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可以_避免.4.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知识点解读与典例突破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1.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换算关系1km=103m, 1dm=10-1m, 1cm=10-2m,1mm=10-3m,1μm=10-6m, 1nm=10-9m。

【例题1】单位变换:(l)25cm=_______m;(2)52mm=_______cm。

【答案】(1)0. 25(2)5.2【解析】(1)1m=10dm=100cm=1000mm1cm=10-2m25cm=25×1cm=25×10-2m=0. 25m所以,25cm=0. 25m(2)1cm=10mm,这个关系很容易记住,所以有:1mm=0.1cm,这个关系得到后,很容易知道52mm=52×1mm==52×0.1cm=5.2cm。

知识点二:认识和使用刻度尺初中阶段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等,测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实验室用刻度尺。

如测量要求更精确,则需选用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

1.认识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要“三看”:一看量程。

也就是看刻度尺的最大测量范围。

二看零刻度线。

看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三看分度值。

看相邻的最小刻度线间所表示的长度。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选: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1)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1)一、选择题1.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的路程---时间的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物体在10s内运动10mC.乙物体在10s内运动10mD.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2.如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物体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0~2s内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B.2~4s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2NC.2~4s内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D.4~6s内物体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3.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根据图像信息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A.三个物体运动速度关系是v甲>v乙>v丙B.相同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关系是s丙>s甲>s乙C.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关系是t丙>t乙>t甲D.若路程相同,同时出发丙最先到达终点5.甲、乙物体点同时、同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A.乙始终比甲运动得快B.乙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始终静止在10m的位置D.甲乙某一时刻速度相等6.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刚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如图所示是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前2s内,小刚跑得较快B.两人都做变速运动C.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全程中,小刚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7.“龟兔赛跑”是同学们熟悉的寓言故事。

如图所示,表示了寓言中的龟、兔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其中直线段表示乌龟,折线段表示兔子)。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物理同步练习(全)-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学校班级学生完成时间:(30分钟内)基础训练1.测量物体的长度用,首先要观察它的、和零刻线,读数时,视线要刻度线,记录数值必须注明。

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3.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总会有些差异,这种差异叫做,可以采用的方法来减小它,这种测量值是可以被使用的;错误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操作不认真、读数不正确而得到错误的结果,其测量值是不能被使用的。

是可以避免的,而只能减小,不可避免。

4.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长度的单位。

(1)手掌宽度约1 (2)成人腰带处高度约1 (3)细菌直径约1(4)指甲宽度约1 (5)铅笔芯直径约15.“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布料能防水防污,具有很强的自洁性能。

”“仙女座大星云距离我们约有220万光年。

”这里说到的“纳米”、“光年”都是的单位。

6.如右图所示,该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mm,被测物体的长度是mm。

7.如图所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 cm;秒表的读数为 s。

8.下列关于误差与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A.误差是实验中的错误B.只要态度认真,误差完全可以避免C.选用精密度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测量工具会非常准确,人的科学素质也会很高,所以将来测量误差完全可能避免9.形容彩色电视机的大小一般用“吋”,25吋彩电中的“25吋”是指()(25吋=64 cm)A.彩电屏幕的宽度是64 cm B.彩电屏幕的面积是64 cm2C.彩电屏幕的对角线长是64 cm D.彩电屏幕的长度是64 cm10.用一把厚刻度尺测量一个长方体的长度,下列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课时达标11.有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毫米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记录数据如下,这些记录数据中错误的是()A.25.21 mm B.25.2 mm C.2.52 cm D.2.51 cm12.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多种测量技术,测得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是8844.43 m。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题(有答案)学校: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汽车从静止开始不断加速到正常行驶的过程称为启动阶段.某汽车的启动阶段经历时间是半分钟,且已知它在启动阶段的最后2s内通过的路程是12m,那么,该汽车在整个启动阶段的平均速度是()A.等于6m/s B.大于6m/s C.小于6m/s D.无法确定2.如图所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5m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0.2m/s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3.在实验中经常遇到现象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我们需要对实验进行优化改进,下列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A.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时,为了方便时间的测量,选用锥角较大的纸锥B.在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使棋子的像清晰一些,用手电筒对着棋子照C.在估测大气压值时,为了便于弹簧测力计的测量,选用较大容积的注射器D.在探究红外线的热效应时,为了使温度计示数变化明显,将玻璃泡涂黑4.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可知A.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经过6s,甲在乙前面1.2m处C.以乙为参照物,甲向西运动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西运动5.AB两汽车同时从甲地驶往乙地.A车在全程1/3路程内以高速V1行驶,在全程1/3路程内以中速V2行驶,在其余1/3路程内以低速V3行驶;B车在全程1/3时间内以高速V1行驶,在全程1/3时间内以中速V2行驶,在其余1/3时间内以低速V3行驶,则A.甲车先到达乙地B.B车先到达乙地C.两车同时到达乙地D.无法判断6.如图,图甲是小车甲运动的s t-图像,图乙是小车乙运动的v t-图像,由图像可知()A.甲车速度变大,乙车速度不变B.第4s时甲、乙两车速度相等C.5s内乙车通过的路程比甲车大D.甲、乙都由静止开始运动7.高空抛物现象被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是一种不文明行为,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同步习题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梳理该专题的知识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考出现频率高的知识点分别为:1.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特别注意正确的估读)。

3.停表的读数。

4.生活中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

5.正确记录测量所得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如何减小误差。

关于该专题在中考的题,作答难度较低,但要注意审题,细心作答。

一、测量单位1.国际单位制1960年10月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了国际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基本单位是米(),时间基本单位是秒(s)。

2.长度、时间单位及换算关系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分米(符号为d)、厘米(符号为)、毫米(符号为)、微米(符号为μ)、纳米(符号为 n)。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 k=1 000 =;1 d=0.1 =;1 =0.01 =;1 =0.001 =;1 μ=0.000 001 =;1 n=0.000 000 001 =常用时间单位有时(h)、分(in)、秒(s)、毫秒(s)、微秒(μs)。

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 h=60 in=3 600 s;1 in=60 s;1s= s;1s= μs二、测量活动(一)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1.认识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的含义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如零刻线磨损,可选用其它清晰刻度作用测量起点);量程: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如0~20 )分度值:两条相邻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也是刻度尺的准确度(常用的为1 )。

2.使用时做到五会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会放:使用时应将刻度尺放正,不要歪斜,要把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会看:读数时视线应尺面垂直;会读:根据刻度尺的分度值读出准确数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记录测量数据,应记录准确数字,估读数字和所记录数据的单位。

(二)使用机械停表测量时间1.使用方法:一走:按一下,指针开始走动;二停:按第二下,指针停止走动;三归零:按低三下,指针归零。

2.读数方法:机械秒表的读数基本方法是:t=短针读数+长针读数。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数。

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三)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多个相同的微小长度的物体叠放在一起,测出叠放后的总长度L,用总长度除以叠放物体的个数n,得到单个物体的微小长度l=L/n。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枚硬币的厚度等。

(2)平移法——借助于一些简单的辅助器材(如三角板、刻度尺)把不可直接测量的长度“平移”到刻度尺上,从而可直接测出该长度。

如测小球、硬币、圆柱形物体的直径,测量人的身高等。

(3)化曲为直法——借助于一些辅助器材(如不易拉长的细软线)把不能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

如测量图示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小心地让细线与曲线重合,在细线上标记出起点和终点,再将细线拉直,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4)化直为曲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在较长的路程(如操场跑道、某段道路等)上滚动,用滚轮的周长乘以滚动的圈数得出路程的长度。

如用自行车测一段马路的长度。

三、测量误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的差异就叫误差。

(一)误差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测量者)1.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2.仪器本身不精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对器材的影响。

(二)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三)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区别误差错误产生原因(1)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2)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1)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2)读数、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大意如何减小或避免不可避免,只能减小。

(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2)用精确度更高的测量工具;(3)运用合理的实验方法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即可避免错误产生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单位的换算典例在线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2.5 =2.5 ×100 =250B.75 =75× =7.5×10-2.42 =42÷100 =0.42D.24 =24 ÷1000=0.024 k【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本题考查单位换算,要注意进率和单位。

A项中将原单位代入运算,最终单位是*,故不正确;项中,运算实质是,这样最终单位是,故不正确;D项过程单位未变化。

【名师点睛】单位换算一般规律是:待换算数及单位=原数去单位×进率及最终单位=结果及单位。

解题时注意分析换算单位大小的顺序,然后确定进率。

即时巩固1.下列长度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9.6 n=9.6× =9.6×μB.9.6 =9.6×10 =96.9.6 =9.6 ×10=96D.9.6 =9.6÷100 d=0.096【答案】B2.下列时间的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180 in=180×60 s=10 800 sB.180 in=180 in×60 s=10 800 s.180 in=180 in÷60=3 inD.180 in=180 in× s=3 s【答案】A【解析】B项换算过程单位重复;、D两项进率错误,且换算过程单位也错误,正确换算为A。

重难点02 刻度尺的使用典例在线小丽用刻度尺测物体A的长度,如图所示,则物体的长度是________;她用另一把刻度尺测物体B的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14.51 d、14.50 d、14.53 d,14.65 d,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__,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为_______d。

【参考答案】3.50 1 14.51【详细解析】由题图知:刻度尺上1 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 =1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 ;物体A左侧与6.00 对齐,右侧与9.50 对齐,所以物体A的长度为L=9.50 –6.00 =3.50 ;由物体长度记录数据14.51 d,可知测量结果准确到,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某学生测得物体B长度的四次记录分别为14.51 d、14.50 d、14.53 d、14.65 d,因为测量结果准确到,所以这四个值中的14.65 d与其他三个值偏差较大,这不是读数误差造成的,而是读数错误,即该数据错误,应去掉;物体B长度的真实值最接近L=(14.51 d+14.50 d+14.53 d)/3≈14.51 d。

即时巩固1.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测量方法正确的是【答案】D2.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3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 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答案】4.95 1.55【解析】细铜丝的直径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测量,或者测不出或者误差太大,如图所示,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d= 。

由图可知L=4.95 ,n=32,故d= =0.155=1.55 ;这种方法我们称为“累积法”,常用于微小物理量的测量,用此法还可以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培优训练1.下列估测数据,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A.你使用的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6B.教学楼每一层的高度是20.一张课桌高度1.4D.小明的鞋长度为43【答案】A2.某同学用刻度尺测量钢球的直径,测得的四次结果是1.82 ,1.87 ,1.68 ,1.81 ,则小球的直径应取A.1.83 B.1.833 .1.80 D.1.759【答案】A【解析】由题目所给记录结果可知,数据1.68 是错误的,应去掉;钢球的直径d=(1.82 +1.87 +1.81 )/3≈1.83 ,故选A。

3.关于误差,正确的说法是A.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选用精密仪器就可以避免误差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答案】B【解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是误差,误差与错误是截然不同的,误差只能减小,是不能避免的,而错误是由于实验者粗心或不遵守实验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再者测量仪器不可能制造的十分精确,环境的温度、湿度对测量仪器都有影响,这些都可以造成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这是减小误差的方法,所以选项A、、D错误;选项B正确。

4.如图所示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___s。

【答案】99.5运动的描述知识梳理机械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这节课是学习快与慢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也是学习第八力和运动的前提。

本节课考查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知识点有1.判读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2.参照物的选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相对运动和“同步”的问题上同学们格外注意,很容易出错。

一、运动的描述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机械运动的方法:一看被研究的对象是否是宏观物体,二看宏观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只有宏观物体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才是机械运动。

如天体、汽车、动物等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而分子、原子、电子的运动就不是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人们事先选定的、假设不动的,作为基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一般不以研究对象为参照物,通常情况下,多以地面为参照物。

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

例如,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选择的几点说明:1.任意性: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具体要一研究问题而定;2.排己性: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对象本身,以自身为参照物则永远是静止的,所以没有意义;3.静止性:参照物的选择不唯一,但是参照物一旦被选定,就认为它是静止的;4.相对性:同一物体,选取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同步”的意义“同步”的本质是相对静止,是指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方向一致,这样以对方为参照物则是静止的状态。

如:1.地球的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2.空中加油机相对于收油机静止;3.传送带上的货物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4.联合收割机相对于卡车保持静止等。

重难点突破重难点01 动与静的判断典例在线如图所示,岸上旗子和甲、乙两船上的旗子随风飘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一定向左运动B.乙一定向右运动.甲一定静止D.乙一定向左运动【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因为岸上旗子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根据岸上旗子的飘动方向,可知风是从左向右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