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合集下载

艺术如何影响社会认同艺术家的创作与社会身份的关联

艺术如何影响社会认同艺术家的创作与社会身份的关联

艺术如何影响社会认同艺术家的创作与社会身份的关联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于塑造社会认同和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审美和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进而对社会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艺术家的创作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与创作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艺术如何影响社会认同以及艺术家与社会身份的关联。

一、艺术影响社会认同的方式艺术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社会认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审美心理的影响:艺术作品通过其美学表达激发观众的审美心理,观众对作品的赞美、共鸣和认同将影响他们对艺术家及其创作的评价。

比如,一幅描绘自然风光的画作可以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增加对艺术家的认同感。

2.社会话题的反映:艺术作品常常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社会问题和现实情境,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艺术作品,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议题,从而调整和改变自己对这些议题的看法和态度。

3.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艺术作品能够传承和创新文化,从而影响社会认同。

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演绎,将塑造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敬。

同时,创新的艺术作品也能够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社会认同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二、艺术家创作与社会身份的关联1.社会背景的影响:艺术家的创作受到其社会背景与经历的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经济环境等都会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一个生活在战乱地区的艺术家可能会有更多创作关于战争和和平的作品,反映出其身份和创作的关联。

2.艺术家的声誉和地位:一个艺术家的声誉和地位对其创作及社会身份的认同有重要影响。

社会对艺术家的认同和赞誉能够提升其创作的价值和权威性,进而增加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和观众的喜爱程度也是评判一个艺术家社会认同的重要指标。

3.创作主题的选择:艺术家的创作主题选择与其社会身份及所处社会群体的关联密切。

艺术家往往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选择创作与社会相关的主题,以传达自己对社会的认同、关切和态度。

美术理论历年真题考查知识点

美术理论历年真题考查知识点

历年真题知识点:序言(概况)1.在古希腊,“艺术”的含义是“”。

2.“艺术”的原始含义是“技艺”。

(√)3.“美术”(美的艺术)最早包括“绘画、雕塑”、舞蹈、音乐和诗歌。

五种门类艺术。

()4.十八世纪时,“美术”(the fine art)一词的含义除包括绘画、雕塑之外,还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门类艺术在内。

()(2次)5.1750年,国人建立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Aesthetica),该词的原意为。

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

(3次)第一章6.托尔斯泰的重要艺术理论著作是《艺术论》。

(情感说)选项:《为什么写作》萨特,《艺朮问题》美苏珊·朗格《美学原理》克罗齐,《艺朮》贝尔7.表现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和英国的。

(表现说)8.歌德提出了“建筑市凝固的音乐”的看法。

() (表现)9.“直觉即表现”是伯格森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伯格森是直觉主义的代表人)10.科林伍德在《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美就是直觉就是表现”的学说。

()11.科林伍德最终要的美学著作是:《艺术原理》选项:《美学》德国·鲍姆加通,黑格尔/《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德国康德/《美的分析》英·荷加斯12.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用来阐释艺术的主要概念是:“集体无意识”(2次)b、“绵延”法国反理性主义哲学家伯格森直觉主义的代表人c、“潜意识”奥地利弗洛伊德d、“直觉”意大利克罗齐《美学原理》艺术是幻象或直觉e、“延异”13.集体无意识14.“游戏说”的代表人物是国席勒和国斯宾塞。

(2次)(游戏说)15.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著作是。

16.游戏说在美的本质问题上,“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这一学说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由席勒加以系统化,后来又由斯宾塞等作了进一步发展。

康德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好象只是游戏”。

席勒也认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

”贵族绅士”通常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贵族绅士”通常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贵族绅士”通常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一、政治家贵族绅士常以政治家的身份活跃于国家政治舞台。

他们往往出生于显赫的家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社会资源。

他们接受过优质的教育,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广泛的人脉。

贵族绅士在政治领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地位,他们通过制定政策、参与决策以及处理国内外事务,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外交官贵族绅士常以外交官的角色参与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他们在国际事务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人脉,擅长处理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国际议题。

贵族绅士作为外交官,往往代表着自己国家的利益,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他们通过外交手段,促进国际合作、解决争端,并推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

三、文化艺术家贵族绅士在文化艺术领域也有着显赫的地位。

他们往往对音乐、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热爱。

许多贵族绅士在文化艺术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成为了杰出的作曲家、画家、作家等。

通过他们的艺术作品,贵族绅士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世人,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四、企业家贵族绅士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企业家,他们通过创业和经营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

贵族绅士在企业界经常担任高管职位,他们以卓越的商业眼光和智慧,构建了许多成功的商业帝国。

同时,贵族绅士在经济领域也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回馈社会,关注社会发展与福利问题。

五、慈善家贵族绅士常以慈善家的身份投身于公益事业。

他们利用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发展。

贵族绅士通常积极参与慈善组织的筹款活动,捐赠资金、物资,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改善社会福利环境。

他们的慈善行为不仅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群,也为社会增添了正能量,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贵族绅士"不拘一门,他们在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企业和慈善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无私的奉献,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美术批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从“敦煌画派”的打造谈起

美术批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从“敦煌画派”的打造谈起

美术批评:名不副实的“画派”制造——从“敦煌画派”的打造谈起张大千临摹的敦煌佛像壁画近十多年来,中国画坛掀起了“画派”打造热,大有“占山为王”、“各立门户”之势。

“关东”、“冰雪”、“草原”等画派余波未息,“沙漠”、“漓江”、“黄土”、“南昌”、“巴蜀”、“齐鲁”等画派又揭竿而起。

虽然这种“画派打造”的现象和问题早已引起了美术理论界的关注和争论,但如今画派的打造依然风行。

甘肃省最近就打造起了“敦煌画派”。

今年2月,有关方面提出打造“敦煌画派”的口号,而且得到了不少附和。

有人说:“敦煌画派”“古已有之、现之需之、后必承之”;有人说:“甘肃打造敦煌画派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资源、有积淀、有体系、有风格、有研究、有传承、有影响。

”(这里显然把敦煌艺术等同于“敦煌画派”了)实际上,全国各地已打造和正在打造的画派,从“概念”到“思想”再到“制造模式”,不仅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而且存在着在极为相似的问题,比如概念上的模糊或虚假、地域文化界定上的混乱、画派风格上的空缺等。

一除个别画派(如“黄土画派”)是因某些艺术家的“主见”而起,绝大多数画派的打造是由地方政府倡导和发动的,这是基于地方性的文化发展的战略考虑,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政府对艺术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扶持。

受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观念影响,各种文化因素都试图纳入到经济活动中,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艺术也不例外,成了各地发展经济争相打造的“文化品牌”或努力提升的“软实力”。

这种愿望或努力,自然无可厚非,但是艺术毕竟是艺术,有其自身发展所必须遵守的规律。

各地在提出一个“画派”的概念时,首先缺少学术性的严谨论证,或大而无边,或虚而不实,比如“敦煌画派”。

“敦煌”,显然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随着敦煌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深入,它具有了一种宽泛而深邃的文化意义。

我们一提到敦煌,就马上想到了敦煌石窟群,想到莫高窟、榆林石窟、东千佛洞等。

因此,这一概念的文化核心是佛教美术。

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

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内心世界和表达个人身份的平台。

在艺术创作中,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塑造了艺术家的风格和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自我表达与艺术自我表达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它体现了艺术家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独特诠释。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情感的传递工具,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形式,艺术家将自己的视角和体验转化为创作的力量。

通过表达自我,艺术家能够探索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与观众分享这种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的自我表达通常是多维度的。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线条、构图等元素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激情四溢的红色可以表现出艺术家内心的喜悦或愤怒,而柔和的蓝色则可能反映出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此外,艺术家还可以通过题材选择和创作风格展示自己对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二、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关系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自己的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和个体特征的认同感,它包含了多个维度,例如性别、种族、文化背景等。

艺术家在创作中,通常会融入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特之处。

身份认同在艺术创作中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呈现。

首先,艺术家可以通过题材选择来展示自己的身份认同。

例如,一位女性艺术家可能会选择探索女性主题,传递女性权益和自我意识的信息。

其次,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和主题选择。

艺术家可以通过展示自己的文化身份,传达对文化多样性和历史遗产的关注。

艺术家通过自我表达和展示身份认同,不仅能够与观众建立情感共鸣,还能够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和品牌。

观众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往往会通过作品中的风格和主题,加深对艺术家的印象,并对其身份和创作价值产生认同感。

艺术家的身份认同也成为其在艺术界中建立声誉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的影响自我表达与身份认同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多维视角下的艺术家当代身份解构

多维视角下的艺术家当代身份解构

多维视角下的艺术家当代身份解构作者:孙薇来源:《美术界》 2018年第12期文 / 孙薇 [鲁迅美术学院]【摘要】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面对精神与物质、文化与资本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碰撞,艺术家身份呈现出多元化甚至呈现出对立和冲突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应重新省察自我的当代身份与角色,从艺术、文化、经济和社会等多维视角下审视和解构现实中国的艺术家身份,以更加明确新时代艺术家的使命,并实现艺术家个体艺术语言与民族共性感召相得益彰的良性艺术生态。

【关键词】艺术家;当代;身份在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今天,艺术家曝光于精神与物质、文化与资本以及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漩涡之中,其现实身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种多元有时甚至表现为对立和冲突。

而艺术家这种当代身份角色在现实中的呈现与转化又会从根本上关系到艺术的发展,关系到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在世界局势多变,中国处于发展节点的今天,我们更有必要从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维视角下审视和解构现实中国中的艺术家身份。

一、艺术家的“艺术人” 身份“艺术人” 身份是艺术家最本质的、区别于他人的基本特征。

大众普遍意识中的艺术家通常意味着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娴熟的创作技巧,从事艺术创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

其最基本的特征首先是具有艺术天赋的,这种天赋可能体现在笔触运用上、色彩调和上,也可能体现在音符流动中,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不一而足;其二是富有艺术感性,极强的移情通感能力,即对于美的事物的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又因这种极度的感性而充满激情,将自我感受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在笔触、音符和语言等形态之中。

正像黑格尔描述的,真正的艺术家都有一种天生自然的推动力即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即刻表现为艺术形象的直接的需要。

艺术家是极度感性的人物,这种感性又带有主观偶然性和任意性,有时甚至是狭隘、偏执和怪诞的,而这也是艺术家独特风格产生之本源。

95_后豫剧传人谢彦巧:以戏曲直播传承非遗文化

95_后豫剧传人谢彦巧:以戏曲直播传承非遗文化

伴侣·2023/09从小结缘戏曲,走上专业戏曲之路1995年8月,谢彦巧出生于河南嵩县车村镇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的她非常可爱,有着圆圆的脸蛋和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她的父母都非常喜欢豫剧,平时他们也会教女儿唱。

慢慢地,他们发现女儿很有节奏感,且一学就会。

虽然不是专业的艺术工作者,但谢彦巧的父母却成了她的伯乐和引路人。

慢慢地,在父母的培养下,谢彦巧很快能流畅地演唱一些戏曲片段,并在家乡小镇小有名气。

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天,风靡全国的《梨园春》来到河南嵩县招募。

得知消息后,谢彦巧的父母第一时间把女儿送去参加了周擂台赛,可没想到,年幼的谢彦巧竟然获得了周冠军。

谢彦巧获得周冠军后,父母对她的要求更高了,觉得女儿光会唱不行,必须得配合眼神和动作才完美。

从那之后,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把她往专业方向引导。

4岁时,谢彦巧被父母送到为期45天的戏曲夏令营。

这是她第一次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才知道唱戏不是单用嗓子唱,还需要练习基本功——压腿、踢腿、下腰。

初次练习基本功,谢彦巧一边练一边哭。

老师教导她要坚强,要吃苦耐劳。

谢彦巧坦言:“这个思维模式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非常苛刻,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戏曲夏令营虽苦,但谢彦巧的父母并没有因为心疼她而让她放弃。

相反,他们更坚定地要让女儿在唱戏这条路上走下去。

小镇上找不到戏曲老师,他们就每周送女儿去城里学。

后来,得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老师的学校有一个小朋友戏曲班,他们便立即将女儿送到了那里。

此后,小小的谢彦巧便开启了长期的寄宿生活,在戏曲学校度过了她的童年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谢彦巧的辛勤付出,使得她在演艺事业上不断结出硕果。

9岁时,她荣获全国第八届戏剧“小梅花”金奖;10岁时,她荣获河南省新年戏曲大赛少儿文/阿春谢彦巧在表演豫剧组一等奖;11岁时,她荣获河南省“黄金叶”戏曲大赛金奖。

2011年,16岁的谢彦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

通过4年的专业学习后,她如愿考入中国戏曲学院,进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开始了7年的本硕学习,从此走上专业戏曲之路。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身份与身份建构问题

浅谈摄影艺术中的身份与身份建构问题

影视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Film and Television Art169浅谈摄影艺术中的身份与身份建构问题毕凌霜(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5)摘要:艺术与人类身份之间的隐含而深刻的关系一直贯穿了整个艺术史。

在看待他人的同时如何审视自己,观察世界的同时世界又是如何在观看你,这些身份维度的话题都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家身份;女性;传播 一、早期摄影艺术实践中的身份议题建构二战后涌现了一批艺术家,他们如哲学家一般探讨和追问“自我本质是什么”“人之为人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

艺术家们往往在怀揣着满腔热忱去研究一个自己到底是谁的个体问题时进行许多创作上尝试,企图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包括语言、符号、环境等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对于自我身份的疑虑与感受。

8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涌现了一群向阳而生的当代艺术家,他们将自己与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紧密相连。

他们以自己的文化信仰为骄傲,并且将自己放置于依据相同的社会文化身份构成的群体中,例如女性主义艺术家,黑人艺术家,亚裔艺术家等。

艺术家们在创造代表其身份信息的作品同时,往往推动了社会议程。

尽管身份一词可以被建立在多种特征的基础上,在20世纪80、90代西方艺术的探讨领域最常被强调的还是性别、种族、性取向范畴中。

西方女性艺术家芭芭拉.克鲁格用独特的图像去发掘隐喻在作品中的文化潜意识。

给受众理解女性主义艺术是如何对男人的凝视进行批评与反抗。

在西方艺术论中,凝视的语境主要是绘画里的裸体女性题材,男性在对画作的观看中满足了原始欲望。

这种凝视理论一直也是性别政治论,引起了以芭芭拉.克鲁格为代表的一群女性主义者的激烈回应。

在克鲁格的观念性创作中,她将具有冲突性的文字与图像配合。

1989年的照片《你的身体就是战场》,隐喻了女性的身体可以是自我的战场,也可能成为被侵犯的地方。

现代西方女性主义者大多都是跟随女权运动的创始人西蒙.波娃著作《第二性》中的主张,企图揭示生理女性转变成社会女性的身份法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的是文化身份的历史性和断裂性)
前一种观点是本质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对应的文化身份“稳 定性”的一面;后一种观点是历史主义的文化身份观,对应 文化身份“历史性”的一面。 认识文化身份在艺术中的作用,同样需要从两方面着手。
艺术是文化的产物,任何艺术创作都会传达出艺术家或艺术家所代 表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文化意图。 在崇尚个性与独创的当代社会, 艺术家能在最大限度上展现个人的文化立场和审美趣味,文化身份 与艺术创作的关联更加紧密。
突出民族身份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强化本民族特点 刻意与其他民族拉开差距
民族绘画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就艺术家而言,阶级有两种含义: 第一,指艺术家的出身 比如某位艺术家是贫农出身、中产阶级出身等。 第二,指艺术家的阶级出身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阶级不同对艺术看法不同的例子 18世纪的法国宫廷画家布歇善于描绘贵族女 性,他的作品流露出浓厚的宫廷趣味。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启蒙思想代表的狄德罗对 布歇不以为然,多次尖刻地抨击布歇。如 1761年的《沙龙》
解读艺术作品的途径之一,就是去发掘艺术家遗留在作品中的创造 意图,寻找艺术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立场和态度。因此,确认艺 术家的文化身份,寻找艺术家文化身份与艺术作品的关联,就成为 理解艺术的一种角度。
P151
二、艺术家的文化身份描述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首先来自于他或她的性别。
女性艺术家在某一段时间还是有少量伟大 的艺术家,但她们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
民族身份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不会受到重视。 如:中国宋代和明代的汉族艺术家的名族意识比较淡薄。
《无根兰》 郑思肖(1241~1318) 宋末元初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在现代社会,国家间的来往和联系日益紧密,形成当代社会经济 、文化的全球化,艺术家的民族身份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中占 据的位置也变得更加重要。
狄德罗对布歇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由 阶级身份决定的。 《蓬帕杜夫人》 弗朗索瓦· 布歇 (1703—1770)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拾穗者》 弗朗索瓦· 米勒 创作于1857年
《晚钟》 弗朗索瓦· 米勒创 作于1850年
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特别善于刻画农民生活,他的《拾穗者》、《晚 钟》都是体现农民质朴纯真的典范。米勒本人就是成长在农民家庭, 成为艺术家后又回到农村,对于农民有真挚的感情。他认同农村劳动 者的勤劳质朴的道德品质并把自己的体会用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名词解释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是个体或文化群 体在文化归属上的界定以及个体或文
化群体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个人
的文化身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 自然身份,最重要的文化身份是民族、 性别和阶级。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一、艺术家与文化身份
身份: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是社会构成的基本要素 。还可细分为不同的形态,例如自然身份、法律身份、血缘身份、 职业身份、文化身份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文 化身份。 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是个体或文化群体在文化归属上 的界定以及个体或文化群体对自身文化归属的认同。个人的 文化身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自然身份,最重要的文化 身份是民族、性别和阶级。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拾穗者》 弗朗索瓦· 米勒 创作于1857年
《晚钟》 弗朗索瓦· 米勒创 作于1850年
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特别善于刻画农民生活,他的《拾穗者》、《晚 钟》都是体现农民质朴纯真的典范。米勒本人就是成长在农民家庭, 成为艺术家后又回到农村,对于农民有真挚的感情。他认同农村劳动 者的勤劳质朴的道德品质并把自己的体会用艺术语言传达出来。
李清照
夏洛蒂· 勃朗特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在欧洲,19世纪下半叶,传统的束缚被打破,女性艺术家和男性艺 术家一样也可以寻找自己的艺术道路。
男女平等以后(现代社会)
《黑鸢尾花》 乔治亚 奥基夫 (1887-1986)
《向日葵》 凡· 高
《鸢尾花》 凡· 高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嫦娥执桂图》 唐寅(1470— 1523)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PPT播放结束 小组成员:源自李迪 胡泽华1120305103 刘峰 周旋 侯毅峰
第三节、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第三章 艺术家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如何影响艺术 创作? 答:艺术是文化的产物,任 何艺术创作都会传达出艺术家或 艺术家所代表群体的价值取向与 文化意图。在崇尚个性与独创的 当代社会,艺术家能在最大限度 上展现个人的文化立场和审美趣 味,文化身份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更加紧密。在不同的文化交流时 ,文化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 术家的文化立场。在一个与其他 文化较少接触,社会关系又比较 稳定的社会里,一个艺术家的文 化身份也会相对稳定,艺术家本 人甚至不会意识到文化身份带给 自己的影响。
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时,文化身份的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加明 显。文化身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家的文化立场。面对全 球化语境中的艺术创作,文化身份成为每个艺术家无法回避 的问题。
陈箴(zhēn) 陈箴(1955-2000上海)是中 国最早的装置艺术家之一, 先后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 校和上海戏剧学院。 1986年赴法国留学,曾先后 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 巴黎造型艺术高级研究院学 习并任教。 1989年起,他在法国和世界 各地参加了上百个个展和各 种重要的主题性艺术展,为 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坛上 的地位作出了独到贡献。
《女史箴图》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由于任何人都从属于某一性别,因而性别身份跨越了社会、阶级、 种族等各种领域并且与阶级、种族等问题纠缠在一起。
《嫦娥执桂图》 在艺术中对于性别理论进行研究才刚刚起步,性别身份在艺 术创作以及艺术接受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相同的语言,生活方式和心理素质使一个群体凝聚成共同体。在 面对其他民族时,共同体成员之间会形成较强的文化认同感这种 认同感就是民族身份。
第三节 艺术家的文化身份
斯图亚特.霍尔区分出两种看待文化身份的方式: 一种方式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集体的“一个 真正的自我”;
(这种认识侧重的是文化身份的稳定性,对于提升一个群体的凝 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另一种方式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它属于 过去也同样属于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