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工匠和艺术家_上_在长风论坛的演讲

工 人
”
,
、
墓 志也好
,
,
佛道 的 写 经
,
用过 一 些 功 夫 水平 大 约 在 中等 偏 下 应 该 是可以 与 之 文谈 的
,
, ,
,
大 多出于 他们 之 手
而是
“
。
书 家 不再 是 书 工 之专业 所以
,
,
而是 成
“
但 听 他们 一 讲 居然连基 本 的 常识 也 不位 根 本还 没 有入 流 可
,
、
。
,
,
,
。
,
常葆 其平 常 心
。
失其 平 常心者 唯我 而 无人
,
,
故常 忧戚戚 卒沦
,
人 们 看 的 诗 是 杜甫 自 己 所撰
, 。
,
但 字却不 是 他 自 己所 写
, ,
,
而是
为 小 人而 成 人 之 恶
,
葆其平 常 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毋我 而 爱 人
, ,
故 常坦 荡荡 而
,
专 门请 职业 的书 工 抄 写 的 再如 陆机 的 《 复 帖 》 作 为 中国 书 平
,
孔 子 述 而不 作
, ,
,
他 的学 问 是 讲出来 的 而
,
,
来 贬斥 文 化 紊 质
。 。
我 们要 想 使艺 术具 有 文化 首要 的是落 实
,
,
文化紊质 有 了 文化 素质 有文 化 知 识 更 好 没 有文化 知 识 也
不 算大 问 题 而 既有 文化 紊 质 又 有 文 化知识 的 艺术 工 作者 也 决 不 会 有 强 分 工 匠 和 艺术 家 贬斥 工 匠 而 褒扬 艺
从匠人到艺术家

从匠人到艺术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生活空间赵立行教授在上海美术馆的演讲欧洲经历了漫长的神学统治后,出现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在艺术领域涌现出许多大师。
他们的作品广泛流传,至今仍然充斥着现代人生活的各个空间。
不但在画册里、在美术馆里、在博物馆里,人们时常可以看到它们,就是穿行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就会和这些大师的作品面对。
但是,人们很少知道,艺术大师只是后人给他们的称号,人们很少了解这些艺术家具体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发展舞台,也很少了解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他们真实生活的信息。
其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基本上都经历了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历程,而这些经历又深刻地影响了他们艺术作品的风格。
工匠:艺术家的本色匠人或者说工匠,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本色,这是他们生活的起点和艺术生涯的基础。
当时艺术家们学习绘画和制作雕塑的技巧,一般都要进入一个师傅的作坊里,这里不是什么学术中心,而是一个集制作、生产和销售工艺品于一体的小型工场。
在这里,徒弟跟师傅学习的是手艺,而非艺术,而且师傅并不愿意徒弟过早成才,更愿意把后者看成廉价劳动力。
大多数艺术家很早就进入作坊学徒,我们所知道的著名艺术家如乔托、马萨乔、波提彻利以及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都曾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学徒期间,徒弟样样事情都要做,不但为师傅调配颜料和为壁画打底,而且要为师傅烧饭、看小孩。
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为数不多的艺徒经过艰苦的训练最终会成为师傅。
当时,绘画或者雕塑的作坊只是形形色色的作坊之一,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什么特殊地位。
画匠、雕塑匠、鞋匠、皮革匠、理发匠,无论在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方面都没有什么不同。
艺术作坊并不以艺术为目的,完全是一个商业组织,赢利是其主要目标。
所以这些作坊一般都位于城市繁华的商业大街上,靠近教堂或市场。
作坊大门通常朝向街道,产品则摆在门外展览,供顾客选购,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
房龙在谈到14、15世纪这些佛罗伦萨艺术大师的思想境界时说:“如果你们把他们当成超人,中午关门歇业,其余时间即在背诵但丁的十四行诗,或带他们的小孩去欣赏乔托大师可爱的钟楼,必大上其当。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的作文在艺术的奇妙世界里,艺术家就像是拥有双重身份的神奇存在,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
先说这匠人身份。
艺术家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得有那精湛的技艺,就像木匠师傅对每一块木头精雕细琢,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也是百般打磨。
画画的得一笔一笔勾勒,弹琴的得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琢磨,跳舞的得一个动作一个姿势反复练习。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功夫,得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枯燥,一遍又一遍,直到技艺娴熟到如同本能。
这时候的艺术家,就像个专注的匠人,心无旁骛,只想着怎么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极致。
可艺术家要是只有匠人的一面,那作品可能就缺了点灵魂。
这时候,诗人的那一半就登场啦!诗人是什么?是充满幻想,情感丰富,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美,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细腻。
艺术家得有诗人的敏感和浪漫,才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
一幅画,不光要线条美、色彩美,还得有能让人产生联想、触动心灵的东西;一首歌,不光要旋律动听,歌词还得像诗一样富有韵味,能唱出人们心底的情感。
比如说,一个雕塑家,他在雕刻的时候,那双手就像匠人一样精准有力,每一刀下去都恰到好处。
但同时,他心里又装着像诗人一样的梦幻和想象,他要让这块石头不仅仅是个形状,而是能传达出某种情感或者故事。
再看看那些舞蹈家,他们的动作如同匠人般精准规范,可那眼神、那表情,又充满了诗人般的柔情和诗意,让你仿佛能透过舞蹈看到一个美丽的梦境。
所以说啊,艺术家就是这么奇妙的组合,匠人让他们有了扎实的基本功,诗人让他们的作品有了飞翔的翅膀。
这两者缺一不可,少了匠人,作品就显得空洞;少了诗人,作品就太过死板。
只有当匠人的心和诗人的魂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真正让人惊叹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这“一半匠人一半诗人”的特质,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了独特而迷人的风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美好和感动。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

谈中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比较研究作者:程亚文来源:《今传媒》2017年第05期摘要:纵观中西方艺术史,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有多种,这里对于工匠与艺术家的划分是根据其所从事的具体专业来划分的,工匠追求技术层面上的活动,而艺术家则在勇于创新及追求个性方面有所成就。
但,二者之间毫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个世界,既需要发挥“工匠精神”,又要“艺术家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但在历史上这种偏见确实存在,而且源远流长。
下文以中国宋元时代以及对应的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工匠与艺术家为例,去探讨二者之间在中西方存在的差异性。
关键词:工匠;艺术家;技艺;西方;中国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5-0167-02对于“工匠”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也就是“手工艺人”,这其中包括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鱼水利业生产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等。
而“艺术家”解释为“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活动的人”,通常指在诸如绘画、表演、写作、摄影、雕塑、书法、音乐及舞蹈等艺术领域有比较高的成就,从而具备一定美学素养的人。
他们是一个源于自然,发于心灵的艺术作品创作者。
从解释上看,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事实上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都经历了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过程,没有一个艺术家不是从匠人做起的。
所以在西方,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几乎是同等重要的。
但是历史上中国的工匠却不被人认可,仅仅是作为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为艺术家所服务的。
就像中国敦煌莫高窟的辉煌,本是敦煌工匠的忘我,使自身撇开了阴森的人性,才使创作更接近于开放的神性。
如此伟大的作品已无法用是“艺术家的创作”还是“工匠的制作”来定义。
一、历史上工匠与艺术家的社会地位我们一定想象的到,在彩陶时期生活的手工艺人们在其社会群中的地位可能不会太低,因为他们肩负着满足社会人员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重责任,他们既是生活资料的创造者,也是精神理念的传播者。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

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作文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职业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从过去的家庭传统职业来看,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变,现在的职业选择更加多样化,例如工程师和艺术家。
这两种职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
现在,许多学者正在讨论哪种思维方式更能够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工程师思维主要关注事物的结构、系统、过程和关系。
工程师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实证,重视细节,以追求效率最大化为主。
他们对事物的分析都从理性的角度出发,从分析的细节中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把已有的结构、方法和系统优化。
艺术家思维则从观念的角度出发,重视创造的灵感和艺术的表达,注重抽象思考,追求创新。
艺术家以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事物,他们注重表达方式和对事物的分析,并结合现实条件来探索有意义的答案和新思路。
从各自的角度来看,工程师和艺术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工程师以客观和合理的思考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的进步,构建先进的基础设施和系统,为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而艺术家以创新的思考方式激发人们的思想,提升生活的品质,实现精神的升华。
如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价值都是重要的,需要各种人才共同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努力实现社会发展。
工程师思维提出了细节方面的考虑,而艺术家思维则更多地发挥了创新思考的力量,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人才,他们能够在结构、准确性和创造性之间取得平衡,充分发挥两种思维的优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正在面临着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抉择,通过更广泛地探索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发挥双方的优势,积极培养两种思维方式的人才,以期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当今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两种思维方式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积极引导人们向兼具工程师思维和艺术家思维的发展方向努力,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

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关于《论工匠与艺术家的异同》,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工匠与艺术家之间,大体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他们从事着不同分工的工作。
但二者有一定的关联,也可以相互借鉴与相互启发。
有时,艺术家需要追求工匠的精湛,工匠需要有一些艺术家的品质。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工匠,艺术家,创作,修养,真诚,自由,师承Abstract: the craftsman and between artists, by and large, does not exist of high and low points, they engaged in a different division of work. But both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also can use for reference each other and mutual inspiration. Sometimes, artists need to pursue the exquisite craftsman, the craftsmen need some artists of quality.Keywords: craftsman, artist, creation, accomplishment, sincere, freedom, and contacts中图分类号:J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其实,工匠是先于艺术家而产生的。
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缝制兽皮衣服,制作炊饮器皿、狩猎工具等等实用物品,是生产劳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当时的人类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存的问题,审美是附带在实用物质中的。
而当生产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完善后以后,作为专供欣赏的独立的对象―艺术,才逐渐从实用物质对象中分化出来,并日渐发展起来。
回想古希腊的艺术,也是在奴隶与自由民比例高达六比一,自由民不用从事具体而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优秀头脑和身躯,才有机会成为卓著的艺术家,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立意

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立意《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一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艺术家可神奇啦!他们一半像匠人,一半像诗人。
匠人是什么呀?就像盖房子的工人叔叔,他们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把每一块砖都砌得稳稳当当。
艺术家也是这样,他们画画的时候,一笔一笔,可仔细啦,颜色涂得均匀又漂亮,就像在做一件超级重要的工作。
诗人呢,会写出很美的句子,让我们好像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艺术家也有诗人的一面哦!他们心里有好多好多奇妙的想法,然后通过画画、唱歌、跳舞这些方式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美好和神奇。
比如说画家达芬奇,他画画的时候特别认真,每一个线条都画得很精准,这就是他匠人的一面。
但是他画的《蒙娜丽莎》那微笑多神秘呀,让人感觉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故事,这就是他诗人的一面。
所以呀,艺术家既有匠人的认真,又有诗人的浪漫,这样才能创造出那么多让我们喜欢的作品!《艺术家一半是匠人一半是诗人》作文二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艺术家。
你们想,艺术家是不是很厉害?其实呀,他们一半像特别厉害的匠人,一半像充满想象的诗人。
匠人干活可厉害啦,就像木匠爷爷能做出漂亮的小椅子。
艺术家也是,比如弹钢琴的姐姐,她每天都认真练习,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弹对,这就是匠人的精神。
诗人呢,脑袋里装满了有趣的想法,能说出特别好听的话。
艺术家也这样,像跳舞的哥哥,他跳舞的时候心里想着好多好玩的故事,然后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出来,让我们都能感受到。
给你们讲个例子,莫扎特知道吗?他弹钢琴可认真啦,一个音都不会错,这是他匠人的地方。
但他写的曲子又特别好听,能让我们好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这就是诗人的魅力。
所以,艺术家就是这样,一半匠人一半诗人,才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精彩的表演和作品。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也能像艺术家一样,既有认真做事的劲儿,又有充满想象的心!。
美术高考教育 培养“艺术家”还是“工匠”

美术高考教育培养“艺术家”还是“工匠”美术高考教育:培养“艺术家”还是“工匠”?近日,某心理学家大张旗鼓提出:谁让男孩变“娘娘腔”?应试教育夺走男孩雄性激素!此语一出,在社会上掀起了惊涛骇浪,各媒体争相转载,也引发了无数关于应试教育的争论。
由此,我们不由想起美术大师吴冠中的激愤之言,“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了!”“中国当代美术水准,于非洲!”这些铿锵的话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美术界萎靡不振的现状,“中国美术界存在的问题根源——“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近年,艺考热现象严重,看各大美院考点门前熙熙攘攘的考生,真有种“赞我华夏艺术开展之鼎盛”的冲动,可现实是怎样的呢?美术界忙着搞展览、大赛,画家忙于炒作评奖,在这样兴盛的场景背后却是艺术的萎靡不振,画作缺乏灵气、了无生机。
究其原因,依旧是美术应试教育惹的祸!美术应试教育如今已成风行全球的M姓快餐,既鲜嫩可口,又速食充饥。
只要背熟几个石膏头像或者人物肖像,会几笔画出一个苹果,就摇身一变,成为特长!这些文化课不理想却深谙“条条大路通罗马”之道的学子就寻到了跳龙门的.捷径,施施然遁入艺术院校的大门。
可是,快餐毕竟是快餐,最终只会造成营养不良。
应试教育机械的教育方法,速成的教育模式使学生难以打好必要的美术根基,艺术思维僵化,艺术修养缺乏,其作品最终只能沦为“技术”而非“艺术”!而中国美术界自然又多了几个绘画的“工匠”!其实,考入美术院校只是艺术的起点,而非终点。
着眼点应放在今后的开展上,在早期阶段就打好艺术的根基。
既然选择了绘画,就选择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人生,难道不应该做到最好吗?再者,不管何种录取方式,最终的录取实质还是在于专业的名次,而中国的美术招生以静物、石膏、人像为主的内容固化而单一,却忽略了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这种模式难道更利于考生素质的提高吗?事实是,学子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失去了对中国悠久文化的传承,我想,这并非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初衷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工匠与艺术家的差别
摘要:同样一件作品,既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工匠的作为。
但两者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
因为艺术家的天性是创造,而工匠的习性是重复(本文所说的“艺术家”和“匠人”都不在于他们的外在身份,而在于他们的内在实质)。
创造凭借的是想象,加之以自己的感受;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或者纯粹的复制。
关键词:艺术家;工匠;创造;重复
有人说艺术与文学一样,都是人的心灵的产物,是人的内在气质、性状和想法的外化。
它高雅,独特,令人着迷。
不同的艺术作品给人以不同的心灵感受。
视觉艺术直接诉诸人的感官,音乐或者舞蹈则能唤起人们情绪上的反应:兴奋的,悲哀的,愉悦的,忧郁的……每一个好的艺术作品都该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因为它不仅倾注了一个艺术家的心血和情感,更是一个艺术家灵魂的展现……
一、天性与习性不同
同样一件作品,可以出之于艺术家之手,也可以是工匠的作为。
但两者的价值含量或艺术品位往往大相径庭。
因为工匠与艺术家的工作思路和原则是不同的,艺术家的天性是不断的进行创造,而工匠的习性则是习惯性的重复。
艺术家日常工作中注重创造,以创造为原则。
技术和技巧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在运用的过程中,技巧技术也不断变化和翻新。
但凡艺术家都是技术技巧的创造者,他们能成就大业和他娴熟技艺分不开,更和他对技巧的创造相关联。
而工匠则就不同,更多的是教条机械的工作,他们总是缺乏创造的勇气,工作就是重复过去的经验,热衷于客体的再现甚于表现,描摹成分多于提取锤炼的成分。
二、文化差异
艺术家创造凭借的是想象,而重复则是模式的照搬。
艺术想象是一种智慧能量的消耗。
故那些不同凡响的石破天惊之作,皆出于那些智慧过人的艺术家之手。
它们所透露的审美信息和艺术韵味总是让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知其奥妙,却妙不可言。
就如自古以来虽有无数的人画过女人的微笑,却只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人折服不已,谈论不尽。
究其奥秘,盖因它的作者是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巨人”。
他的大脑不仅属于绘画,而且也属于天文地理数理化,这些综合的成分使他的大脑成了经年多汁的“泡菜坛子”,从那里面出来的菜都是鲜美的!大脑“灵犀”里有了多种元素的储备,就容易“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有时则经过糅合发酵,酝酿出某种未曾有过的“香醇”,一种艺术中“有意味”的韵致,这就是作品中“灵气”的体现。
凡是有灵气的作品是不可模仿的,因此原创的美都是一次性的,是不可重复的。
而这恰恰是工匠的局限,也是工匠所不能达到的。
特别是在中国,工匠的技术往往依靠师徒传授制度。
这种制度的局限性与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徒弟一般只能就地求师,很少有选择的可能性;他只许跟着师傅依样画葫芦,不敢越雷池半步。
师傅只能教他自己懂得的那点手艺。
他没有横向联系,不知道现今这一行的最高水平在哪里;他也谈不上什么相关的基
础知识。
这种培养匠人的模式的长期延续,造成了普遍的“匠人心态”:创造意识薄弱,习惯于承袭前人,仿效他人,重复自己;不敢超越,不敢反叛,从而窒息了自己的创造灵气。
这种文化的差异,即便一个人有某种创造的天性,在徒弟阶段多半就被扼杀了!也就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平平庸庸的工匠,而非举世闻名受人敬仰的艺术家了。
三、生命意义及艺术使命的认识不同
艺术家对生命意义及艺术使命认识和匠人有着天然之别。
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视同自己生命,为艺术而生。
艺术家是工作狂,多半被常人视为疯子,精神癫狂者,有一定的道理。
一个把艺术当事业,一个把艺术当日常工作,其差别是巨大的。
人的生存目的,生命意义,艺术的使命被艺术家诠释的淋漓尽致。
这部分人更看重生命质量而不在长短,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寻觅的过程。
勇于担当历史的责任,不为世俗所左右,因为他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而匠人则相反,站在世俗的立场上工作,看重眼前的得失,学习上更重视技术技巧的涉猎。
两者
种种差异造成了艺术家和工匠两种完全不同的身份。
面对纷繁的世界有着不同常人的切入点历史的、社会的、人文自然的,艺术家总能把这些有效地转化为艺术形式放大到作品中。
普通的场景在艺术家眼中能化腐朽为神奇,丑的转化为美的-------也许这就是大师罗丹说的“点金术”,也是艺术家和工匠最显著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