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语文新教材同步导学提分教程人教上册练习:第三单元 第9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课后课时作业
精品新版人教高中必修语文3.9.3《声声慢》同步练习(解析版)

D&L精品教育辅导用书板块3.9.3《声声慢》一、选择题1 .《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 ( )A .初秋B .深秋C .初春D .暮春【答案】 B【解析】由“雁过、满地黄花堆积”可知,是深秋。
故选 B 。
2 .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乍暖 / 还寒 / 时候,最难 / 将息B .满地 / 黄花 / 堆积,憔悴 / 损C .守着 / 窗儿,独自 / 怎生 / 得黑D .这次 / 第,怎一个 / 愁字 / 了得【答案】 D【解析】应为:这 / 次第,怎一个 / 愁字 / 了得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故答案选 D 。
3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 .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答案】 D【解析】次第:光景,情形。
故选 D 。
4 .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 B【解析】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故选 B 。
5 .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 ( )A .《乐章集》B .《漱玉词》C .《花间集》D .《稼轩长短句》【答案】 B【解析】A 作者柳永; C 作者温庭筠; D 作者辛弃疾。
故选 B 。
6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 ( )A .婉约词B .豪放词C .抒情词D .清旷词【答案】 A【解析】李清照是婉约词的代表。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训练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声声慢(寻寻觅觅)[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梧桐.(tóng)纱厨.(chú)卓.(zhuó)尔不群茅塞.(sè)顿开B.当.(dànɡ)真埋.(mái)怨吹毛求疵.(cī) 处.(chǔ)心积虑C.憔.悴(qiáo) 窥.(kuī)视暗香盈袖.(xiù) 乍.暖还寒(zà)D.堆.积(duī) 寻觅.(mì)情不自禁.(jìn) 伺.(sì)机反扑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赋予次第弱不经风出其不意B.销魂焚烧带罪立功必恭必敬C.凄惨诡秘甘拜下风亘古至今D.漫谈佳奖兴高采烈汗流浃背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有所改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
D.大连万达战胜浦江制铁,无独有偶....,鲁能泰山也战胜了现代恐龙,中国足球逢韩必败成为历史。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
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北宋末年她南渡避乱,不久北宋灭亡,丈夫病死,她只身逃难,境遇悲惨。
B.“声声慢”是词牌名,为李清照首创。
C.宋代词坛呈现万紫千红的繁荣景象。
尤其秦观的词深婉而疏荡,与周邦彦的富艳精工、李清照的清新跌宕如天际三峰,各超婉约词之顶巅。
然而在“淡语有味”“浅语有致”“轻巧尖新”“姿态百出”方面,周邦彦是不及秦观、李清照的,故明、清人推秦、李为婉约宗主。
D.李清照生于南北宋过渡时期,南渡以后词风由明丽而变为凄清。
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九课《声声慢》同步练习【选择题】1.《声声慢》一词所写的景物的季节特征是A. 初秋B. 深秋C. 初春D. 暮春【答案】B【解析】由“雁过、满地黄花堆积”可知,是深秋。
故选B。
2.下列句中音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B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C.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答案】D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休息,调养B. 怎敌他、晚来风急:对抗,抵挡C. 如今有谁堪摘:可以,能够D.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依次产生的情况【答案】D【解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思是“这光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所以“次第”的意思是“光景,情形”。
故选D。
4.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开篇连用七组叠字,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定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 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 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 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答案】B【解析】“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说法错误,通读《声声慢》,可知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故选B。
5.我国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集是A. 《乐章集》B. 《漱玉词》C. 《花间集》D. 《稼轩长短句》【答案】A项《乐章集》作者是柳永;B项《漱玉词》作者是李清照;C项《花间集》作者是温庭筠;D项《稼轩长短句》作者是辛弃疾。
6.李清照的《声声慢》是一首A. 婉约词B. 豪放词C. 抒情词D. 清旷词【答案】A7.李清照的词被誊为A. 稼轩体B. 半山体C. 易安体D. 漱玉体【答案】C【解析】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
部编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提升卷-第3单元第9课(含解析)

9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一、基础知识应用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总:都,全。
B.一尊.还酹江月尊:同“樽”,一种盛酒器。
这里指酒杯。
C.故垒.西边垒: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D.乍.暖还寒时候乍:偶然。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B.赢得仓皇..北顾C.怎一个愁字了得..东去..D.大江3.下列加点的词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的“灰”和“烟”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对下列词句中运用典故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慨叹江山依旧,像当年“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却已经无处寻觅了。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赞扬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皇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南宋王朝统治者,表明作者的抗金主张。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三句以廉颇自比,叹己不如廉颇。
词人有廉颇思复用于赵之志,无奈朝廷无复用己之心。
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评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词都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B.两首词都运用典故,前者借以讥讽当时朝政,后者借以抒发情怀。
C.两首词都是豪放派词人所写,前者雄奇、奔放,后者慷慨、沉郁。
D.两首词都以怀古为题,借怀念古代英雄,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怀。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__ __,__ 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江山如画”之意的句子是:__ __,__ __,__ __。
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3《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日天寒,词人以酒敌急风而不可得,实则表达欲借酒浇愁,但愁苦难以排遣之意。
B.一声雁鸣,寄怀乡之思,北方飞来的孤雁,此时正可以为词人传递书信,联络亲人。
C.词人描绘急风残菊、梧桐细雨等暮秋景物,渲染出遭受国破家亡劫难后的凄苦愁绪。
D.全词语言朴素清新,不假雕饰,选用宋时日常口语入词,用语自由灵活,语浅情深。
2.宋朝罗大经赞本词“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请简要赏析开篇三句连用叠字有哪些“出奇”之处。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添字丑奴儿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添字丑奴儿》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阕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
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3《声声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声声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3《声声慢》同步练习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起句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美,回环往复中透露出作者浓浓的悲伤之情。
B.作者说空中飞过之“雁"是旧时的相识,可以说是以从前的快乐反衬今日的悲苦。
C.黄花“憔悴损”虽然说的是菊花枯萎到了极点,但我们可以由此想到作者的憔悴。
D.末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表明作者当时有悲、喜、爱、恨等多种情感,蕴含丰富。
2.吴小如《诗词札丛》中说“李易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句,写景尤妙”,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李清照此句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实际上反映了女主人公由冷清到凄惨两个层次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逐层深入,文情并茂。
B.“乍暖还寒"句、“三杯”句,不说景冷心悲,只说天气无常;不说愁情,只说淡酒不敌晚来急风,笔法腾挪,文意延伸。
C.下阕“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中的“守”字,用得十分准确,既反映出女主人公独自倚窗而立,又写出伫立时间之长。
D.词的结句,是整首词情感的爆发点,一个“愁"字画龙点睛,点明词的宗旨,带动全篇,把女主人公的愁情推向了最高峰。
《9.3 声声慢》教案、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9.3 声声慢》教案一【教学目标】1.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3.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教学难点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乐。
写的是李清照早年在家乡溪亭游玩时的情景。
通过这首词,我们看到了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的生活和闲适的心情。
然而,这样的心情是否贯穿她生命的终始呢?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什么样的“愁”——离愁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
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9.3 声声慢》教学设计、同步练习、导学案

《9.3 声声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期作品,词情凄清。
李清照写这首词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引领学生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有效提问,理清思路,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通过抓关键词和意象来品味词的意境意蕴,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了解李清照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及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2.体味《声声慢》的“愁”情。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李清照词的风格及变化。
3.自查资料,了解《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4.自读课文,读懂大意,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李清照名句,导入新课。
1、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一剪梅》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6、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7、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点绛唇》8、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声声慢》9、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10、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鹧鸪天》1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建构。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
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蔑视流俗的心境。
()。
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
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
《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
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郗太尉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一词的来源。
它启示我们,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
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的佳作。
“盛唐之音”的形成也如此。
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乘龙快婿琅琅上口B.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东床快婿琅琅上口C.孤高自许息息相关东床快婿脍炙人口D.孤芳自赏休戚相关乘龙快婿脍炙人口★答案★ C解析①孤高自许:指孤特高洁,不流于世俗,并以此称许自己。
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含贬义。
由后文“蔑视流俗”可知,这里应用“孤高自许”。
②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这里没有“利害”,应用“息息相关”。
③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
乘龙快婿:意思是称意的女婿好比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
“东床快婿”这一成语本就是由王羲之的这段典故而来。
④脍炙人口:切细的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
琅琅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语境有“佳作”,这里应用“脍炙人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B.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C.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D.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答案★ C解析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A项,说的是先有人格追求后有艺术,与后句意思不符。
B项,没谈到艺术。
D项,“人格追求”与“艺术追求”顺序颠倒,与后句不照应。
所以★答案★为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B.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C.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答案★ A解析B项,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应放在“无论”后面。
C项,除“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外,“如能……就能”说法太绝对,不合逻辑。
D项,“达到”和“人格”不搭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
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两种形式。
为何诗人们青睐典故呢?因为用一个典故,①,是符合诗的精炼原则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诗句从字面上看是很浅显的,②: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冀报国的愿望。
懂得了这一点,③。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①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②但其中就有典故③才能领略到诗句更深沉的意蕴解析这段文字主要阐明古代诗词用典的妙处。
第①空,后文的“符合诗的精炼原则”表明空格处内容是“用典”在“精炼”方面的妙处,也即“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第②空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空格后是冒号,说明后面的文字是对空格处的解说,这段文字的话题是“用典”,此处内容应该是表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使用了典故。
第③空,前文中“这一点”指诗句所用典故。
懂得了诗句所用典故的结果,自然是能够更深刻领会诗句的内涵。
5.“黄花”“梧桐”“雨”是李清照诗词中常用的意象,请将这三个词语扩展成一段话。
要求:语句通顺、语意连贯,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在群雁南返的时节,李清照,一个比黄花更瘦的女子,在滴雨的黄昏里愁苦寂寞。
红烛摇影,摇出一片晕黄;梧桐低泣,滴满一腔愁绪;微风轻拂,飘落一地黄花。
解析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按照要求去答题;其次要注意构筑富有意境的画面,要和人物、情感相一致。
二、阅读素养培优(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6~7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所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行近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的“可惜”是可爱的意思,一溪风月惹人爱,写出了风月之美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
C.“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美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答案★ C解析C.是借喻,不是借代。
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答题要领是: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
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借景抒情、对仗等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8~9题。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注]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埋怨芭蕉给自己带来愁绪的折磨,直抒胸臆,表达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
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
C.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由于“余情”是深远绵长的,所以词人直到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使她越思越悲,越想越愁,辗转反侧,无法成眠。
D.词人将“点滴霖霪”组成迭句,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延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答案★ A解析A项“直抒胸臆”错误,应该是“含蓄深沉”。
9.作者在这首词里写到“雨”的意象,她的《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也写到“雨”的意象,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观点一:相同。
虽然这首词中的“雨”打在芭蕉上,《声声慢》中的“雨”打在梧桐上,但是作者借此传递的情感是相同的,抒发的都是浓浓的凄苦的愁思。
雨点无论打在梧桐上或是芭蕉上,点点滴滴,滴滴答答,不断地重复,在国破家亡、漂泊无依的作者听来都像是打在自己的心上,让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倍感伤情。
观点二:不尽相同。
《声声慢》中“雨”的意象虽然也包含着忧国伤时的愁思,但抒发的主要是个人和家庭的悲愁;而这首词“雨”的意象虽然包含个人和家庭的悲愁,但从“愁损北人”来看,抒发的主要是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自由发挥。
两首诗中都用了“雨”这一景象,也都表达寂寞愁情,可以从共同的感情基调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各自的侧重点的角度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