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林规划设计学习资料
经济林造林设计4

造林规划设计书一、下蜀林场基本情况1.调查地点:2.调查方法:线路调查法3.林场简介: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空青山南侧,宁镇山脉是东西走向,形成天然屏障,使北风和西北风难以长驱直入,对林木生长有利,林内的常绿成分较多。
全场可分为低山、丘陵和谷地三种地形。
场内武岐山最高峰海拔377. 8m,空青山322.6m;丘陵区一般100m左右;谷地75m相对高差302.8m,地形起伏不大,属低山丘陵区。
土壤林场范围内的土壤类型大致有石质土、粗骨土、薄层上、黄棕壤和石灰土,以黄棕壤和山地黄棕壤为主,这些土壤是我国沿海地区棕壤和黄壤的过渡类型,也是北亚热带湿润森林下的地带性土壤。
植被本地的地带性植被为带有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混交林。
场内的天然林以栎类(麻栎、栓皮栎、白栎、锐齿棚栎、茅栗等)次生林为主,并杂有化香、枫香、黄连木等落叶树种,以及冬青、构骨等常绿树木。
林下灌木主要有:茶条、八角枫、枸骨等;藤本植物有:紫藤、野葛、千金藤等;林下常见草本植物有:阔叶麦冬、天门冬等禾本科植物;还有阴生的蕨类和苔藓等低等植物。
据不完全统计,场内天然和人工引种栽培的木本植物有72科、 279种;草本植物72科358种。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频繁、自然植被从种类和数量上日益减少,而被人工森林群落所取代。
人工森林群落主要有马尾松林、黑松林、湿地松林、火炬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麻栎林、板栗林、油茶林、茶园等。
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寒暑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林业生产的良好条件。
历史与现状根据1990年5月森林资源调查,林场森林总面积为314.4h a,其中林业用地298.9h a,占总面积的95. 1%;非林业用地15. 4ha,占4.9%。
有林地中,天然林(包括以栎类为主的次生林和马尾松天然更新林)面积78.9ha,占有林地的34.5%;人工林149.9ha,占65. 5%。
全场共有活立木蓄积量19099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为18715m3,占98%;疏林地蓄积量为211m3,占1. 1%;散生地蓄积量172m3,占0.9%。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营林生产中的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条件、气候条件和植被恢复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规划,并采用一系列的技术方法进行造林工作的过程。
造林规划设计是营林生产的第一步,它要考虑到种植树种的选择、分布、密度、空间布局和生态优势等因素。
首先要明确造林的目的,如经济目的、生态目的或者是两者兼顾。
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树种,如经济目的下可以选择商业林树种,生态目的下可以选择乔木、灌木或者草本植物。
然后考虑树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根据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
造林规划设计还要考虑到分布的方式,可以选择均匀分布、集中分布或者混合分布。
密度的选择要根据树种的生长特点、生态环境和使用目的来确定,一般来说,经济林的密度要比生态林的密度大。
空间布局是指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单株分布和群落分布。
单株分布可以选择单独分布或者成簇分布,要考虑到树种的竞争关系和生长特点。
群落分布则是根据树种的生长需求和技术要求,选择合适的树冠间距、间伐周期和间伐强度,使得群落在不同发展阶段能够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造林技术是指进行造林工作时要使用的技术方法。
首先要进行地面准备工作,包括地表测量、开设起垄和修筑排水沟。
然后对地表进行改良,如除草、破碎和施肥。
接下来进行栽植工作,可以选择育苗移栽或者直播播种的方式。
育苗移栽要注意保护幼苗的根系和嫩枝,选择适宜的栽植季节和天气条件。
直播播种要保证播种量的合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栽植完成后要进行浇水和固定幼苗,同时进行密植乳童和混交造林。
除了以上的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还要进行后续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包括灌溉、施肥、修剪和病虫害防治等。
在整个造林过程中,还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以确保造林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营林生产中的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对于实现植被恢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应用。
更新造林学习内容

更新造林学习资料更新造林调查设计要本着先易后难,先进后远、分沟系逐林班统筹规划的原则。
按照分类经营和定向培育的要求,确定更新造林技术措施,坚持公益林、商品林营造分别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和充分发挥森林经济效益为主体功能的原则,科学经营管理森林。
更新造林要因地制宜,选择人工更新造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人天混更新和天然更新的更新造林方式。
更新造林方针:贯彻以人工更新为主,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的方针。
一、人工更新在采伐迹地上用人工植苗或人工直播、插条等方法回复森林的方式。
常规造林1、郁闭度:0.2以下2、整地方法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采伐迹地上,为保证森林的天然更新而采取人工辅助措施的更新方式。
包括种子年进行松土整地、补植补造(播)等方法进行培育森林,以弥补天然更新不足的一项育林措施,同时,包括控制更新地区放牧及伐区清理等措施。
对于择伐、渐伐迹地和目的树种天然更新有保障的皆伐迹地也可以采用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措施。
补植补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之一。
是在迹地上或林冠下(林隙、林窗或林中空地上),采取人工植苗、插条或直播等方法进行培育森林,以弥补天然更新不足的一项育林措施。
三、人天混更新在在保留一定数量的天然目的树种幼树的林地上,选择适宜树种,采取人工植苗并达到相应树种规定的造林密度,人工苗占6成以上,使其与保留幼树形成混交林的更新方式。
四、天然更新利用林木自身繁衍能力繁育一代新林的更新方式。
二、更新方式的选择1、荒山荒地、火烧迹地、疏灌林地进行人工造林。
荒山荒地:没有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具备生长植被的条件,或过去生长过森林植被,但多年前已遭破坏,植被已退化演替为黄山植被,土壤失去了森林土壤的湿润、疏松、多根穴等特性的地块。
火烧迹地:森林经过火烧后保留的活立木未达到有林地标准,尚未更新的迹地。
2、皆伐迹地以人工更新为主,择、渐伐林地以天然更新为主。
皆伐:在一个采伐季节内,将伐区上的林木全部伐除的森林主伐方式。
造林规划设计

造林规划设计1. 简介造林规划设计是指根据特定区域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活动需求,对该区域进行合理的林木种植和布局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
2. 目标(1)生态目标:通过合理的造林规划设计,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2)经济目标: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和经营管理,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增加林木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目标: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满足人们对于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等社会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3. 步骤(1)调查研究:对规划设计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目标确定: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结合生态、经济和社会目标,确定造林规划设计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3)方案设计:根据目标确定的原则,制定多种备选方案,并进行评估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方案设计包括种植树种的选择、种植密度和布局、林分结构和经营管理等内容。
(4)实施计划:根据最优方案,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造林时间、造林面积、造林方式、种植材料的准备和管理等。
(5)监测评估: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进行监测评估,对造林效果进行跟踪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
4. 内容要点(1)树种选择: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和目标确定的原则,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考虑树种的生长速度、经济价值、生态效益等因素。
(2)种植密度和布局:根据树种的特性和生长需求,确定种植密度和布局,保证树木的生长空间和光照条件,避免过密或者过疏的情况发生。
(3)林分结构:根据生态目标和经济目标,合理设计林分结构,包括主伐树、副伐树和底层植物的比例和分布,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和经济效益。
第七章造林规划设计

第七章造林规划设计第一节工程造林所谓工程造林,指的就是要把植树造林作为工程项目来对待。
工程造林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的涉及面很广,包括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不同生产阶段。
因此,工程造林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是造林学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工程造林就是把植树造林纳入国家的基本建设计划,运用系统的观点、现代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造林技术,按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工程项目。
一个完整的工程造林项目,包括下面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项目的确立。
2.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方案决策。
3.工程造林的规划设计。
4.年度施工设计。
5.工程管理。
第二节造林调查设计一造林规划设计的类别造林规划设计的总任务,是对一个地区(单位或项目)的造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作出具体设计,它是指挥造林生产、制订造林计划和指导造林施工的主要依据,是工程造林必不可少的环节。
造林规划设计按其细致程度和控制顺序,可分为三个逐级控制而又相对独立的类别:造林规划、造林调查设计及造林施工作业设计。
造林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包括一个地区的林业发展方向、林种比例、布局、规模、进度、主要技术措施的规定、投资及效益概算等。
造林规划可按基层单位(乡、林场等)制定,也可按更大的地域单位(县、省及至全国)制定。
通常它是在相应的地区或其上一级地区的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的。
它可作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制定计划及指挥造林生产的依据。
造林调查设计是在造林规划的原则指导及宏观控制下(在没有进行造林规划的地方也可直接按林业区划的原则指导),依据上级机构下达的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对某一个基层单位的涉及造林工作的各项条件因子,特别是对宜林地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造林设计,落实到山头地块。
造林调查设计,还要对此项造林工程的种苗、劳力及物资需求、投资数量及效益估计等作出更为精确的测算。
它是林业基层单位制定生产计划、申请投资及指导造林施工的基本依据。
更新造林作业设计

更新造林作业设计一、设计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森林覆盖率,我设计了这个造林作业。
通过对造林过程的规划和设计,对目前环境状况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合理的造林方案,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环境分析1.气候条件:本地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夏季降雨充沛,秋季减少雨量,冬季干旱。
气温适宜,可能降雨三个月左右。
人工造林的最佳时期是春季。
2.土壤条件:本地土质酸性较强,疏松性好,属于较好的土壤,适合树种长势。
3.地形条件:地势较为平坦,水土资源丰富,适合树木栽种。
4.植被状况:目前植被条件较好,但森林覆盖率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
三、造林目标1.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4.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四、造林方案1.选择优势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松树为主,配合用柏树、柳树、枫树等耐寒阔叶树种。
2.确定造林规模,本次工程计划造林面积5000亩,计划栽植松树3000亩,柏树1000亩,柳树500亩,枫树500亩。
3.确定造林时间,本次工程计划在春季进行,以便树木生长季节充分。
4.确定造林和管理措施,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栽植密度和间距,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定期修剪和管理。
五、造林过程1.场地准备:选定造林地点,进行地面平整、翻草、翻土、改良土壤、开沟排水等工作。
2.树苗选种:选择生长期较长,抗逆能力强的树苗,进行繁殖和培育,以备开工时栽植。
3.栽植作业:根据造林规划,按照不同树种的要求和要求,采取合理栽培密度和方式,完成栽植工作。
4.养护管理:对栽植后的树木进行定期修剪、施肥、灌溉和防病防虫工作,保证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六、监测评估在造林后一段时间内,要对造林地点的植被覆盖率、树木生长情况、土壤质量变化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营林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是营林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的优劣决定了造林的成败和效益。
下文将分别阐述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的具体内容。
一、造林规划设计1.选址和土壤条件。
选址要考虑土地利用,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因素,其次要对当地土壤条件进行评估,以确定适合种植哪种树种,确定合适的造林方式。
2.树种选择。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用途等因素确定适宜造林的树种。
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要保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非木材价值高等特点。
3.林分结构和密度。
林分结构和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发育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要根据树种特点、林地类型和用途等因素确定林分结构和密度,保证林分发育状况良好。
4.造林方式和播种量。
根据树种不同,确定合适的造林方式和每亩播种量。
在选择播种量时要考虑到产量、生态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整。
5.营地规划和布局。
要设计出合理的营地规划和布局,以确保营地功能的实现、工作高效、劳动安全以及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达到理想状态。
6.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
根据造林规划设计,对建造营地、购买种苗和其他费用进行成本估算和效益分析,并制定相应投资方案。
要确保投资收益的逐年增长,并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达到最大化的投资收益。
二、造林技术1.整地和固垄。
整地和固垄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持水分,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
2.栽植。
栽植要注意树苗的单位根系和枝条,要培养健康的根系,保证各树种之间的空间,同时要注意施肥和浇水等环节,以加速树木的生长。
3.灌溉和施肥。
根据土壤类型和树木的生长需求,进行自然灌溉和人工灌溉,并根据土壤类型和植物生长规律适时适量地施肥,以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4.防除病虫害。
在营林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注意对病虫害的早期预防和快速诊断,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措施进行防治,并注重对态势的监测和笔记。
造林规划设计

造林规划设计一、造林规划设计概述(一)造林规划设计的目的意义造林规划设计又称造林施工设计,造林作业设计或造林施工调查设计。
其目的主要是在于通过现场调查研究,深入全面了解各造林地块上的立地条件和环境状况,运用所学习过的林学知识,已有的经验和科研成果,并结合国民经济需要,因地制宜地设计出一整套最佳造林技术措施方案,保证造林质量,多快好省地完成国家造林任务。
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学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
是综合运用林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与提高独立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
造林工作是一项带有“百年大计”性质的生产建设事业。
而造林规划设计又是这项“百年大计”的施工依据,因此设计水平的高低,对据以施工林分的命运和前途,即造林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有鉴于此,国家各级林业部门,在造林过程中,特别是在营造速生丰产林时,对造林规划设计这一生产环节都给予特殊的注意,并在造林过程中作了明确规定。
(二)造林规划设计的特点“规划”与“设计”是在内容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阶段的两项工作。
从顺序上说,先搞规划,后搞设计。
规划是设计的前提和依据,设计是规划的深入和体现。
规划反映长远设想、大的布局,设计体现近期的具体安排,是造林施工的依据。
通俗地说,就是先要有个打算(规划),然后再考虑具体怎麽办(设计)。
造林规划设计并非可有可无,它是林业建设的先行和基础,是科学造林,抚育的依据。
目前,我国各地造林规划设计大都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确定经营方向、合理生产布局、制定原则措施等为主要内容的造林规划。
这种造林规划,只解决大的战略方针,不落实具体的实际造林地块,随着造林的进展,逐年提前安排造林地的设计工作。
另一种是在造林地上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规划与设计一并完成,既有原则布局,又有施工依据,或者对远期项目做规划方针,对近期项目进行具体设计。
第一种情况一般适用于较大区域,或者宜林地面积较大,造林年限较长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林规划设计前言造林规划设计是造林的基础工作,具体的讲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对宜林荒山、荒地及其它绿化用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实用的一整套造林规划和造林技术设计方案。
其主要任务一是制定造林总体规划方案,为各级领导部门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和林业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提供造林设计,指导造林施工,加强造林科学性,保证造林质量,提高造林成效。
从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对林业的要求。
本次造林规划设计根据国家有关技术规程和规定,以胡总书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为中心,以扩大和恢复森林植被,“增资源、增活力、增效益”,“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为目标,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提高广大人民生产生活水平,造福子孙后代为宗旨,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造林规划。
本次设计的主要原则有:(1)坚持以人工造林为主的原则;(2)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原则,统筹兼顾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3)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治理、突出重点的原则;(4)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以生物措施为主的原则;(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建设高标准工程的原则;(6)坚持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原则;(7)实施工程造林,推行建设项目法人制,实行工程质量终身制的原则。
目录1基本概况 (3)1.1 经营条件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条件 (3)1.4 经济条件 (3)1.5资源条件 (3)2 造林调查设计规划 (4)2.1 立地类型表的编写 (4)2.2 造林类型表的编制 (5)3造林施工设计规划 (6)3.1毛竹林施工设计 (6)3.2杉、樟针阔混交林施工设计 (8)3.3杉木纯林施工设计 (9)3.4马尾松复层林施工设计 (11)4效益分析 (13)4.1经济效益分析 (13)4.2社会效益分析 (13)4.3生态效益分析 (14)1基本概况1.1 经营条件攸县林科所地处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省道S315旁,位于该县东部山区柏市镇樟井境内,距县城78公里。
地理座标东经113°45,北纬27°18′。
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
1.2 自然条件攸县林科所属中低山地貌,海拔多在250—500米之间,境内群山延绵起伏,地形复杂,坡度一般为15-30°。
成土母岩为板页岩,局部为石灰岩,土壤为山地黄红壤,土层厚度大多在80厘米以上。
境内年平气温17.2℃,最冷月平均为1-5℃,年均降雨里1450毫米,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为1250-1500小时,无霜期292天。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足,生长期长,土壤深厚肥沃,立地条件良好,适合各类林木生长。
1.3 社会条件攸县林科所是直属县林业局领导的事业单位,全所有干部职工2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4人,技术人员5人,工人13人,有利于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
1.4 经济条件攸县林科所自1974年建所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直接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体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基本上形成了管理制度化、干部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良种法制化、经营多样化的杉木良种繁育基地,年平均生产杉木良种1500公斤,收入12万元,木材生产及加工收入40万元,年总收入50余万元,现有固定资产50万元,曾多次获得国家林业(部)局、省、市、县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被列为部、省联营基地,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为造林提供了经济上的扶持。
1.5 资源条件攸县林科所现经营山林面积224.7公顷,林木蓄积1.4万立方米,其中杉木初级种子园40公顷,1.5代杉木种子园26.7公顷,二代杉木种子园28公顷,采穗园4公顷,杉木子代测定林68.4公顷,马尾松10公顷,国外松5公顷,经济林8公顷,引种试验区4公顷,有南方红豆杉、楠木、含笑、樟树等珍稀树种。
此外,攸县林科所杉木种子园从70年代初开始自行杉木良种选育和优树选载。
1974年开始营建杉木初级种子园,1978年开始投产受益,并被列为省重点林木良种基地。
1988年冬1.5代种子园开始整地、定砧、建园,1992年开始嫁接,1994年种子园基本建成并开始产果,至2003年累计生产良种15000公斤。
为造林提供了优质的种子、苗木等材料。
2 造林调查设计规划2.1 立地类型表的编写造林立地条件是指造林地与林木生长发育相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总称,主要对主导环境因子(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分析调查,进行综合分析。
本着立地类型内部条件趋于一致,而与外部又有明显差异的原则,根据地形、土壤、植被等特征,采取分级归类、逐步组合的方法,先将相近似的立地逐步汇总,在汇总过程中加以调整,最后归纳出不同的立地类型。
见下表1:表1 攸县林科所立地类型表2.2 造林类型表的编制2.2.1 小班调查和区划小班是调查规划的基本单位,也是今后造林作业以及实施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
因此,小班区划是造林规划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小班界限应该与自然界线或地物标志,如山脊、水系、道路等相一致,便于造林作业和管理。
根据已划分的立地条件类型表和上述小班区划原则,将造林地共划分20个小班,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如下表2:表2 造林地小班区划表2.2.2 造林类型表的编制造林类型表是在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和造林地小班区划和调查的基础上,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造林树种,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而编制的一套完整的造林技术措施的表格,它是造林施工和抚育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根据小班的调查,将造林地划分为4个造林类型,见下表3:表3 造林类型表3造林施工设计规划3.1毛竹林施工设计毛竹是多年生常绿树种,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
因此,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为1200--1800毫米。
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一般树种,既需要充裕的水湿条件,又不耐积水淹浸,但其对土壤PH值适应性很强,只要土层深厚即可。
因此,选择14号、15号、16号三个小班营造毛竹林,因其处于背风向南的山麓地带;土壤深厚、肥沃、湿润、排水和透气性良好。
3.1.1造林整地设计毛竹林适合全面整地,有利于竹鞭的生长,整地时间在造林前的秋冬季为宜;然后挖穴,穴长1米,宽60厘米,深40厘米,穴底施放基肥。
3.1.2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设计移母竹造林一般在冬季至早春为宜,但冬季常出现严寒霜冻的地区,移竹造林在早春二月为宜。
其造林方式主要有:(1)移竹造林选择生长健壮,节密,叶深绿,分枝低,无病虫害,胸径2-4厘米,2-3年生的母竹。
竹鞭应选绿黄色,扁平粗壮,根多,芽肥根健。
挖掘母竹。
一般竹竿基部弯曲的内侧是竹鞭所在,分枝方向与竹鞭走向大致平行。
根据竹鞭的位置和走向,离母竹30厘米左右找鞭,按来鞭20-30厘米,去鞭40-50厘米的长度截断。
母竹挖起后,留枝3-5盘,削去竹梢。
在挖好穴的林地上栽植母竹,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下紧围(土)、上松盖(土)。
每亩栽植20-35株。
栽后设立支柱。
(2)实生分蘖苗造林从圃地将分蘖苗整丛挖起,带土,留根3-4盘,剪去梢部,适当疏叶。
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每亩40-60丛的造林密度开穴,穴长、宽、深各30厘米。
将竹苗分为3-4株一丛栽植,壅土踏实,浇足定根水,栽植深度比苗根际约低3厘米,并壅土成馒头形,以防积水。
(3)移鞭造林早春发笋期前,选择3-4年生,直径2厘米以上,鞭芽充实饱满的竹鞭,截取1.3-1.5米长的鞭段造林。
3.1.3抚育管理设计(1)幼林抚育除草松土,浇孕笋水,促进笋芽膨大生长;防治病虫害。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70%可湿性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每隔10-15天,连喷二三次防治枯梢病,发现新竹枝叶枯黄,及时钩去病梢,加以烧毁。
用敌百虫或马拉松1000倍液喷杀竹螟、竹蝗等害虫。
(2)成林抚育一般用材竹林要留三度竹(6年生),砍四度竹。
大小年分明的竹林,每两年采伐一次,换叶当年冬季不能伐竹。
年年出笋换叶的花年竹林,每年冬季伐竹,砍去竹叶发黄的小年竹,保留竹叶茂密的大年竹。
砍伐后每亩应150-200株。
3.2杉、樟针阔混交林施工设计杉木是我国分布较广的用材树种,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年平均气温16~19℃,极端最低气温-9℃以上,年平均降水量1300~1800毫米,且需分配均匀,无旱季或旱季不超过3个月。
杉木较喜光,但幼时稍能耐侧方蔽荫。
对土壤的要求较高,最适宜肥沃、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而嫌土壤瘠薄、板结及排水不良。
我们选择的1号、2号、3号等11个小班海拔在250米以下,气候温暖多雨,土壤属于中等肥沃程度,因此,可以与香樟混交,不仅能更充分地利用环境条件,而且可以产生更多的枯枝落叶,形成分解良好的腐殖质,改良土壤。
同时,针阔混交林对火灾有隔离作用,不易迅速蔓延。
3.2.1造林整地设计9-10月份通过劈山、炼山对造林地进行清理,将造林地上的杂木、野草等清除干净,然后采用全垦整地,炼山后随即进行,以免灰分流失;10-12月份进行整地挖穴,穴的规格为60×40×30cm,表土、心土分开堆放;12月份,将穴周围的草木灰和表土回入穴内,以增加穴内养分。
3.2.2造林季节与造林方法设计杉木和香樟均采用植苗造林的方法,即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方法。
其特点是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生长稳定,因此,对造林地立地条件的要求相对地说不那么严格。
栽植时间为冬末春初,雨后阴天栽植最适宜。
其配置方式为二行杉木一行香樟的行间混交模式,杉木的株行距为1.3m×1.7m,香樟的株行距为1.7m×1.7m。
栽植时,苗木根系要舒展,不要窝根,杉木要适当深栽,以控制萌蘖,栽植深度一般为苗高的1/3,苗梢要朝外,以免“反山”影响苗木生长。
3.2.3抚育管理设计(1)幼林抚育造林后三年要加强抚育管理,每年在4、5月进行扩穴,9、10月各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除草松土,此外,应注意除去杉木的根际萌蘖和基部脚枝;追肥时可采用沟施的方法,沟距树干40-60cm,追肥后立即覆土。
(2)病虫害防治①杉木炭疽病杉木炭疽病在4-5月间发生,为害新老针叶和嫩梢。
其防治措施除加强土肥水管理外,可对黄化的杉木幼林,在晚秋和早春病菌侵染期,喷洒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托布津、多菌灵800倍液防治;还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25-175g,兑水40-60kg喷雾防治。
②樟梢卷叶蛾樟梢卷叶蛾一年发生数代,幼虫蛀食枝梢,影响樟树高生长,致使干形弯曲。
其防治方法为:3月樟树新梢抽出后,第一代幼虫孵化时用90%敌百虫、50%二溴磷乳剂、50%马拉松乳剂10000倍液进行喷射,每隔5天一次,连续二、三次,能杀死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