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赫哲族介绍讲稿文字稿
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

我国少数民族赫哲族历史赫哲族历史渊源简介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先民的历史可追溯到6000-7000多年前的密山新开流肃慎文化时期,在先秦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挹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靺鞨,明末称东海女真、野人女真。
公元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东海女真(赫哲部)反抗建州女真的征服,呼尔哈路千余人围攻重镇宁古塔,给建州女真联军沉重打击。
公元1651年(顺治八年),乌扎拉村的赫哲人及其附近的满洲八旗、奇勒尔人(东海女真),配合宁古塔章京海色反击沙俄入侵者以哈巴罗夫为首的哥萨克;揭开清朝军民联合反抗沙俄入侵的序幕。
公元1657(顺治十四年),沙俄侵略者斯捷潘诺夫等哥萨克入侵松花江流域依兰县附近尚坚乌黑等处;赫哲、满八旗、奇勒尔人配合宁古塔章京沙尔瑚达所率清军痛击入侵者。
此年于松花江口击毙斯捷潘诺夫。
“赫哲”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是《清圣祖实录》:“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公历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这里的“国”是女真各部,不是今天国家的概念。
从后金到清初统一女真各部的进程中,曾相继将赫哲部编户编旗。
编户始于天命二年(1617年),就是按照血缘(姓-氏族)和地域(乡-村屯)的原则,把赫哲人分为若干姓,每姓设若干乡,再由姓长和乡长管理。
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旗,直接把赫哲部纳入满洲八旗本部,称为“伊彻满洲”(新满洲)。
直到19世纪初叶,从牡丹江至黑龙江下游乌扎拉村,所有赫哲部的22个氏族,都由清廷按其氏族与分布地区编入满洲八旗本部,行使有效的管辖。
在清代,赫哲与内陆及当地各民族的产品交换关系日益发展,赫哲渔猎工具也逐渐有所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原始社会渐趋分解,至清末已从原始社会末期跨入阶级社会。
辛亥革命以后,三江平原开发的速度加快,赫哲人与汉族杂居,渔猎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与汉族及周围其他各族不可分割的联系。
赫哲族导游词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沿江而居的赫哲人就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所以赫哲族的衣食住行都与鱼息息相关,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原料是鱼、兽皮。
在文化村还有一组用汉白玉雕成的一组雕塑。上面刻着两个字“鱼皇”。关于这组雕塑有三个美丽的传说,一则鳇鱼是秦始皇的化身,因为他生前残暴无比,伤害百姓,死后恩都力(天神)把他变成牛首、鱼身的大鱼,放逐到北国人烟稀少的黑龙江来。时至今日,鳇鱼依然保持这独来独往的生活习惯。赫哲渔民还把鳇鱼出没的地方叫“秦皇通”, 从《全史地理表》中有“、、、、、上京岁贡秦王鱼”的记载,乾隆也曾有《咏秦王鱼》的作品。另一则传说赫哲地区有一个小伙子一次叉到一条大鱼,他跳入水中同大鱼搏斗,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大鱼拖到岸上,又作为贡品献给了皇上。皇帝见此鱼甚大,就对文武大臣们说“朕乃九王之尊,人称皇帝,此鱼乃鱼中之王叫鳇鱼吧”。从此以后,这条大鱼便叫鳇鱼了。据清朝《清会典事例》记载,鳇鱼是清朝皇帝康熙五年(1666年)命名的。第三则传说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鳇鱼本是位赫哲的小伙子,额托力(勇敢,强壮)变得,那位姑娘名叫依尔卡(花一样美丽),额托力和依尔嘎相亲相爱。但由于依尔嘎才貌超超,被恶势力相中给抢走了。额托力和恶势力抗争,终被恶势力打死后扔到黑龙江里。额托力死后化作了一条大鳇鱼,在江里日夜嘶吼思念着信尔嘎。终于有一天依尔嘎耐不住对额托力的相思之际苦,投江殉情。神奇的是依尔嘎殉情后也化作了一条和鳇鱼相似的鱼—鲟鱼。于是依尔嘎和额托力死后分别化鲟鱼,鳇鱼后在江中重续那段情缘。在外国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经典,中国古代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情化蝶的旷世奇缘;在我们赫哲地区有额托力与依尔噶为了爱情宁死化鱼的忠贞不渝。这座建在莲花河畔的象征爱情的雕塑吸引了无数恋人在此拍照留念。让额托力和依尔嘎为他们的爱情见证。
赫哲族简介分析课件

04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
语言系属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与满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属 于同一语族,具有共同的语法特点和词汇基础。
方言差异
赫哲族内部存在方言差异,主要分为奇楞、赫哲和穆棱三个方言区,各方言间存 在语音和词汇的差异,但总体上可以互相交流。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
赫哲族的民间艺术
鱼皮工艺
赫哲族以鱼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 和工艺品,如鱼皮衣、鱼皮鞋等
,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桦树皮工艺
赫哲族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器皿和 工艺品,如桦树皮船、桦树皮盒等 ,具有质轻、防水等特点。
歌舞表演
赫哲族的歌舞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 特色,包括“伊玛堪”、“特伦固 ”等歌舞形式,反映了赫哲族的历 史、文化和生产生活。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赫哲族语言,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语言档案、开展语言培训、推广鱼皮 文化等,旨在促进赫哲族语言的传承和发展。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的传统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传统渔猎文化的传承
赫哲族的传统渔猎文化是其核心特色,应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并传承这一文化,将传统技能与现代生活 方式相结合。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与经济发展
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 斜,赫哲族应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发展 特色产业,提高经济水平。
VS
教育与人才培养
加强赫哲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培养本土人 才,为赫哲族的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赫哲族的发展历程
赫哲族在清朝时期曾遭受过沙俄的侵略和压迫,但在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中,赫哲族人民积极投身民族解放事业,为中 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赫哲族简介资料课件

乌日贡节是赫哲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廿五日举行,是集歌舞、体育、祭祀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在节日期 间,人们会进行传统的歌舞表演、体育比赛和祭祀活动,以祈求渔业丰收、人丁兴旺。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其 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婚丧嫁娶等,这些习俗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02
赫哲族的语言与文字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在清代,赫哲族居 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以渔猎为生。在历史上,赫哲族曾受到过汉族、 满族等民族的影响,但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仍然得以保留。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与饮食文化
总结词详细描述赫哲族 Nhomakorabea传统节日与习俗
总结词
赫哲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日贡节”。
VS
农耕是赫哲族人补充食物来源的重要 方式之一。他们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 玉米、大豆、小麦等。随着社会的发 展,赫哲族人的生产方式也逐渐多样 化,有些人从事手工艺制作、贸易等 工作。
赫哲族的教育与医疗状况
05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
赫哲族在国家政策下的保护与发展
赫哲族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赫哲族的语言特点与分类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文字发展与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赫哲族的语言现状与保护
总结词
详细描述
03
赫哲族的音乐与艺术
赫哲族的民间音乐
赫哲族的舞蹈艺术
。
赫哲族的民间工艺与美术
04
赫哲族的生活方式与环境
赫哲族的传统居住环境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与经济生活
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和农耕。 他们捕鱼、狩猎、种植农作物,以此 为生。赫哲族人善于利用江河湖泊等 自然资源,捕鱼是他们最重要的生产 活动之一。狩猎也是赫哲族人重要的 生产方式之一,他们狩猎的动物种类 很多,如鹿、熊、野猪等。
少数民族赫哲族介绍讲稿文字稿

(第一张PPT)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宣讲人XXX,来自三年级X班。
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小组(或班级)参加这次以“民族风”为主题的“我型我秀”活动。
(第二张)我们小组主要想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介绍一下赫哲族。
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人和他们的传统服饰(可以说话的同时对图片进行指示,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肢体动作)。
(第三张)我们今天主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介绍(指示)。
(第四张)首先,我们看一下赫哲族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地带和完达山余脉。
我们在这幅图片上将大致的分布位置用红点表示了出来(指示)。
不难看出,赫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赫哲族人口数仅为5354人。
(第五、六张)由于赫哲族生活在江边、河边,他们的穿着和饮食都与鱼有较大关系。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一般用鱼皮和兽皮制作。
所以,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指示),这是用鱼皮制作的鞋子(指示)。
(第七张)除了传统服饰,赫哲族的饮食也与鱼密不可分。
赫哲人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食。
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这样做出来的饭菜,香甜可口!(可配合表情)(第八张)在居住方面,赫哲人的的住所包括木克楞(指示)、尖顶窝棚(指示)、地窖(指示),特别是木克楞,冬暖夏凉。
(第九张)接下来,我们向大家介绍赫哲族的一些习俗。
赫哲人有他们典型的图腾,在他们的图腾上面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动物(指示)。
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比较寒冷,在冬天,地面常常有大雪覆盖,所以它们的出行方式主要通过狗拉雪橇(指示)。
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以拉70公斤左右的重量,每天可以跑100至150公里左右的路程。
狗是赫哲人的好朋友,在运输、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有许多作用。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赫哲族民族口讲

风神 和敦
鳇鱼神 啊京恩都 里
பைடு நூலகம்
火神 佛加玛 发
鹿神 温吉玛
鸟神 克库思都里
人参神 袜科申
树神 飞龙和
太阳神 巴哈思都里
蛙神 窝鲁呼达
鹰神 阔里
鱼神 卡日戈玛
月神 毕哈恩都里
一、赫哲族民族概况
•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 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赫哲族人口数为4640。 仅次于珞巴族,使用赫哲 语。无文字。因长期与汉 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文。
二、赫哲族人民的住房
• 固定性住房有马架子、地窨子,临时住房有撮[cuō]罗子或野外住狍[páo]皮筒等。
住房
撮罗子
三、赫 哲 族 民 族 服 饰
1、古 代 传 统 服 饰
2、传 统 鱼 皮 装
鱼皮袍等 鱼皮服饰具有 轻便、保暖、 耐磨、防水、 抗湿、易染色 等特性。特别 是在严寒的冬 季不硬化、不 会蒙上冰。
渔猎生活给赫哲族人服饰打上 特别印记,他们早年的服装的主要 原料是鱼、兽皮。
四、赫哲族的传统美食
赫哲族生活在我国最东北角的黑龙江下游及乌苏里江流域, 过去这个民族是一个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民族,也有着本民 族的独特食鱼方式,如柳蒿芽炖嘎芽子汤、炒鱼毛、烤塔 拉哈、削冻鱼片儿和杀生鱼等
酱嘎牙子
鱼刨花
炒鱼毛(鱼松)
生鱼片(刹生鱼)
他拉哈
炒蛤蜊肉
五、赫哲族的图腾
沿江而居的赫哲人以渔业为主,不论男女 老少,都是捕鱼好手,以渔业经济为核心, 形成了赫哲族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其 民族的图腾神谱更是就地取材,以鱼皮为 材质加以拼贴、雕镂、缝制等工艺,经纯 手工制作而成。鱼皮有一种自然的美,具 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 又浑然天成,收藏几十年不会变质,是艺 术收藏的珍品。
赫哲族。

赫哲族的民族舞蹈赫哲族是黑龙江省独有的少数民族。
据古代文献记载,赫哲人的先民能歌善舞,其民间舞蹈质朴、欢快、节奏鲜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赫哲族世代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幅员辽阔的三江平原和绵延神秘的完达山,以及传统的渔猎生活,赋予了赫哲族人民舞蹈的灵性。
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赫哲人创造了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的民间舞蹈。
赫哲族民间舞蹈主要包括萨满舞、天鹅舞两种主要形式,反映的多为祭祀活动及狩猎活动等。
此外,民间游戏以及由俄罗斯引人被赫哲人称为“皮里西勒”的舞蹈也是赫哲传统舞蹈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萨满舞很大的一个层面来源于赫哲族的宗教信仰。
萨满,满语意为因为兴奋而狂舞的人。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以来存在着万物有灵的观念,因此赫哲人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等习俗。
在众多的崇拜仪式中,形成了独特的萨满民间舞蹈。
跳鹿神是赫哲萨满祭祀的代表性舞蹈。
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赫哲族村民都要举行跳鹿神的活动,仪式甚为隆重。
其用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
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
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
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
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
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
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张PPT)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宣讲人XXX,来自三年级X班。
很荣幸能代表我们小组(或班级)参加这次以“民族风”为主题的“我型我秀”活动。
(第二张)我们小组主要想通过这次活动向大家介绍一下赫哲族。
这幅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人和他们的传统服饰(可以说话的同时对图片进行指示,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肢体动作)。
(第三张)我们今天主要从这六个方面进行介绍(指示)。
(第四张)首先,我们看一下赫哲族在我国的大致分布。
赫哲族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交汇形成的三江平原地带和完达山余脉。
我们在这幅图片上将大致的分布位置用红点表示了出来(指示)。
不难看出,赫哲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2010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赫哲族人口数仅为5354人。
(第五、六张)由于赫哲族生活在江边、河边,他们的穿着和饮食都与鱼有较大关系。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一般用鱼皮和兽皮制作。
所以,赫哲人又被称为“鱼皮部”。
这张图片向我们展示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指示),这是用鱼皮制作的鞋子(指示)。
(第七张)除了传统服饰,赫哲族的饮食也与鱼密不可分。
赫哲人以鱼、兽肉和野菜为主食。
喜欢吃“拉拉饭”和“莫温古饭”。
“拉拉饭”是用小米或玉米小渣子做成很稠的软饭,拌上鱼松或各种动物油即可食用。
“莫温古饭”是鱼或兽肉同小米一起煮熟加盐而成的稀饭。
这样做出来的饭菜,香甜可口!(可配合表情)
(第八张)在居住方面,赫哲人的的住所包括木克楞(指示)、尖顶窝棚(指示)、地窖(指示),特别是木克楞,冬暖夏凉。
(第九张)接下来,我们向大家介绍赫哲族的一些习俗。
赫哲人有他们典型的图腾,在他们的图腾上面刻画了熊、虎、鹿、鹰等动物(指示)。
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比较寒冷,在冬天,地面常常有大雪覆盖,所以它们的出行方式主要通过狗拉雪橇(指示)。
经过训练的狗,每只可以拉70公斤左右的重量,每天可以跑100至150公里左右的路程。
狗是赫哲人的好朋友,在运输、看家、保护主人等方面有许多作用。
所以赫哲人又被称为“使犬部”。
赫哲人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舞蹈,如萨满舞(指示)。
(第十张)最后,我们来看一下赫哲族的名人名家。
第一位就是中国流行歌手和演员——韩庚。
他曾经是韩国偶像团体中唯一的中国成员。
另外一位是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乌·白辛,他的代表作有歌剧《映山红》、话剧《赫哲人的婚礼》等。
(第十一张)到这里,我们小组的介绍已经结束了。
希望通过我们的讲解,大家能够对赫哲族有一定的了解。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