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

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新进展1、引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中,放射治疗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率以及改善生存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放射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治疗技术、剂量计算、治疗方案选择等。
2、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2.1 传统放射治疗技术传统放射治疗技术包括外部放射治疗和内部放射治疗,外部放射治疗常用的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和强子治疗等。
内部放射治疗主要是通过放射源直接放置在肿瘤周围或内部,例如高剂量率表面放射治疗和乳腺癌粒子治疗等。
2.2 新近放射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近放射治疗技术不断涌现。
其中,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一种精确定位并高剂量辐照肿瘤的技术。
其他新近技术包括调强强调放射治疗(IMRT)、融合放疗和免疫放射治疗等。
3、乳腺癌放射治疗剂量计算3.1 剂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剂量计算是放射治疗规划的关键一步,准确的剂量计算可以保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剂量计算方法包括射线剂量计算和Monte Carlo方法。
3.2 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基于射线剂量计算的方法包括蒙特卡洛算法、ISD(Iterative Surface Dose)方法和点核计算等。
3.3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剂量计算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基于随机抽样的方法,它可以模拟射线的传输过程以及与组织相互作用的概率。
4、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选择4.1 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整体放射治疗和局部放疗。
4.2 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中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乳房或乳腺床区域的局部治疗和辅助放疗。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附带相关研究论文、放射治疗方案示例以及剂量计算数据等。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6.1 放射治疗:指利用放射线照射疾病部位,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或减轻症状的治疗方法。
6.2 适形放射治疗:是指根据肿瘤部位和形态设计出合适的照射区域和剂量分布,以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肺癌中的放疗技术进展

肺癌中的放疗技术进展肺癌是引起世界范围内死亡人数高居榜首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疗作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本文将就肺癌中的放疗技术进展进行探讨。
一、放射治疗在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放射治疗是通过利用高能辐射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从而达到消灭或缩小肿瘤的目标。
相较于手术切除和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具有非侵入性、可局部控制和减少对周围组织损伤等优势。
在早期肺癌患者中,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方法,但对于晚期患者或那些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来说,放射治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选择。
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在肺癌中的应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精准放疗技术,通过将高剂量辐射限制在肿瘤组织内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SBRT常用于治疗小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依赖现代医学成像技术(如CT、PET等)以及先进的计算机规划系统进行精确定位。
相比传统放射治疗,SBRT具有更高的局部控制率和更低的毒副反应。
三、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肺癌中的进展调强放射治疗(IMRT)是另一种近年来应用广泛的放射治疗技术。
IMRT能够根据不同区域和器官对辐射敏感度进行个体化调整和优化,从而实现更加精确的剂量分布,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该技术在肺癌中应用,既可作为单一治疗方式,也可以与手术切除或化学药物联合应用。
IMRT在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毒副反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四、介入性放射治疗在肺癌中的应用介入性放疗是通过导管或注射方式,将放射性物质送入肿瘤组织内部进行治疗。
在肺癌中,经皮经导丝放射治疗和经纳米粒子介入性放疗是常见的两种方法。
前者一般应用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通过将放射性粒子插入到肿瘤组织内部释放剂量辐射,达到局部控制的效果。
后者则是利用微粒向血液输送药物,使其直接靶向肿瘤细胞,增强放射治疗的效果。
五、免疫放射治疗在肺癌中的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近年来肿瘤领域的突出亮点之一。
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进展

i uyJ. x e metl e rlg ,0 6 17 2 : - 2 . n r[ E pr na u oy 20 ,9 ( )3 8- 9 j ] i N o 1 3
【6 H rsL BakR G le M,t . ru t ri nuyi- 1】 ar K, l T, odnK e a Ta ma cba ijr・ i c 1 i n . n
调强 适形放射 治疗是 一种先进 的放射治疗 技术 ,与普
通放 射治疗相 比 , 它要求 剂量更加 准确地集 中到肿瘤 靶区 ,
否则将会带来更大 的危害㈣ 在实际操作 中 , 方面 , ; 一 要尽 量
十几 年前 开始 ,放射肿 瘤学家 就开始研 究检测或控制 器官
运 动的方法 , 以减少放疗 的摆 位误差提 高疗效 。 目前这项
显得尤为重要 。 2 器 官运 动 控 制 或 检 测 的 放 射 治 疗
( - :0 — 1 . 5 6)7 5 7 3
( 0 7 11 收稿 20- . 0 6
20 . -4 回) 07 31 修 0.
李淑杰 )
( 文编辑 本
肿瘤调强适形放射治疗技术进展
叶建红
关键词 放射 治疗 , 适形 治疗 体位
王学涛 陈红云 王
偏差 综述【 文献类型】
辉
调强适形 放射治疗 能够 使剂量 分布形状 与肿瘤形状 相
N uohm R s 20 ,0 1 ) 14 - 25 erc e e ,05 3 (0 :2 5 1 5 . 一
co di yoh m xds Jl e rt u ,0 1 1 (0) hn r cte r eCoiae[】 N u r ma2 0 ,8 1 : l a o J o 和 更 加 严 格 的 质 量保 证
肿瘤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与技术进展

正常组织的反应程度及反应 时间, 与放射治疗总剂量 、 分次剂
量及照射方式、 照射体积、 组织 内干细胞和增殖细胞及功能性
肿瘤 的 同时还 能保存 完整器 官、功 能和美容 效果 。临床 上
6 5 %一 7 5 %的恶性肿瘤 患者在疾病 的不 同时期 因为 不 同的治
疗 目的而接受放 射治疗[ 1 】 。 1 生物体细胞经射线作用后 的生物效应 任何 生物体 受到射线辐射都会产生一系列变化,肿 瘤细 胞 接受一定 剂量辐 射后的主要 生物效应是损伤和死亡。细胞
复( r e p a i r ) ; ② 细胞 的再增殖 ( r e p o p u l a t i o n ) ; ③ 再氧 化( r e o x y —
g e n a t i o n ) ; ④ 细胞周期 的重新分 布( r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射线 引起
治疗主要是康普顿效应。 目前 以物质吸收剂量表 示射线剂量。 吸收剂量的单位是 J / k g , 专用名称是 G y 。1 G y = 1 J / k g , 过去 曾
使用 r a d 表 示吸收剂量 , 1 G y = 1 0 0 c G y = 1 0 0 md 。射线 能量 恒
反应组织。
死亡是 随机 的, 有增殖 性死亡和 间期 性死 亡两种形 式。线性
能量传 递( L E T) 是指 带电粒子通过 物质 时能量损失 的速 率。
3 放射治疗 中常用的射 线及剂量换算 用于放射治疗的射线按射线的带电性质可分为 :① 带正
可将射线分为高 L E T射线和低 L E T射线 ,前者包括 中子等 , 后者包括 电子、 光子( x、 射线 ) 。 用 相对 生物效应( R B E) 来比 较不 同射线所 引起的生物效应差异 。辐射造成 的细胞损伤有 3种 : 致死 性损伤 , 指不 可修 复的损伤 ; 亚致死性损伤 , 在损伤 几 小时 内可修 复 , 但在 其修复前再 给予照射可 引起致 死性损
肿瘤放射治疗物理技术新进展

瘤 。在 以往 由于普 通高压 X线 机产 生 的射 线 能 量低 ,穿 透 弱 ,皮肤 表 面反 应 大 ,不 能用 于 身 体深 部 肿 瘤 的治疗 ,故 现在 已被淘 汰 。1 9 5 0年开 始用重 水型 核反应 堆获 得大量 的人 工放射 性 。 C o源 ,而使 远距离 ∞ 钴 治 疗机 大批 问世 ,由于其 能量平 均 可达 到 1 . 2 5 Me V,因而穿透 能 力强 ,可 使皮 肤损 伤 减 小 ,骨 和 软组 织 有 同等 吸收 剂量等 特点 ,使其 得到 了迅 速的发 展和 广泛 的应用 。2 0世纪 5 0年代 加 速器 正式 应 用 于临床 治
Vo1 . 2 9 NO.1 Fe b .2 O1 3
肿 瘤 放 射 治疗 物 理 技术 新进 展
席 强 ,涂 恒 业
( 河 北 北 方 学 院 附 属 第 一 医 院放 疗 科 ,河 北 张 家 V 1 0 7 5 0 0 0 )
中 图分 类 号 :R 4 5 4 文献 标 识 码 :C
肿 瘤放射 物理 学是 医学物 理学 的一个 重要分 支 ,是放射 肿瘤 学 的重要基 础 ,将 放射 物理 的基本 原理 和 概 念应 用于肿 瘤 的放射治 疗 。 自 1 8 9 5年 伦 琴 发 现 x 线 以及 1 8 9 8年 居 里 夫 妇 发 现放 射 性 元 素 镭 后不 久 , 放 射线 即被 用于 治疗恶性 肿瘤 。一 百多年 来 ,放射 肿瘤学 取得 的成就 紧密 系于肿 瘤放 射物理 学 的进展 。
肿瘤 放射 物理 学主要 是研究 放疗 设备 的结构 、性 能 以及 各种 射线 在人体 内 的分 布规 律 ,探 讨提 高肿 瘤
剂 量 、降低 正常组 织受量 的物 理方 法 的学 科 。
《2024年肿瘤放射治疗中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研究》范文

《肿瘤放射治疗中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放射治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如何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其中,靶区剂量优化技术是提高放射治疗效果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肿瘤放射治疗中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靶区剂量优化技术主要涉及剂量计算、剂量分布调整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在剂量计算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能够精确计算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
在剂量分布调整方面,研究人员通过调整放射治疗参数,如射线能量、照射野、照射次数等,以达到优化靶区剂量的目的。
同时,质量控制也是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三、靶区剂量优化技术的方法1. 基于遗传算法的剂量优化:遗传算法是一种模拟自然选择和遗传学原理的优化算法,通过选择、交叉和变异等操作,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在靶区剂量优化中,遗传算法可以用于寻找最优的放射治疗参数,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智能优化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优化算法被应用于靶区剂量优化。
如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等算法,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治疗数据,自动寻找最优的剂量分布方案。
3. 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是一种用于评估靶区剂量分布的有效工具。
通过分析剂量-体积直方图,可以了解靶区的剂量覆盖情况及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情况,为剂量优化提供依据。
四、靶区剂量优化的实践应用在实践应用中,靶区剂量优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优化放射治疗参数,可以提高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同时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
此外,智能优化算法的应用,使得靶区剂量优化更加高效、准确。
例如,某医院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靶区剂量优化技术,成功提高了鼻咽癌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与疗效评估

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与疗效评估近年来,乳腺癌成为了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放射治疗作为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也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新技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估。
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RT)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Radiation Therapy,简称SRT)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方法。
它利用高精度的成像设备,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准确定位肿瘤,然后通过放射线束逐层治疗患者的肿瘤区域。
与传统的放射治疗相比,SRT具有更高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它可以精确照射肿瘤,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SRT进行乳腺癌放射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放射治疗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二、调强放射治疗(IMRT)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简称IMRT)是一种通过调整放射线剂量的分布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IMRT利用计算机控制的加速器,通过改变放射线的强度和方向,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实时调整剂量分布。
IMRT具有更高的剂量精确性和治疗灵活性。
它可以更好地控制放射线照射的强度和范围,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并提高疗效。
IMRT 在乳腺癌的放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三、调强电子放疗(IMPT)调强电子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Proton Therapy,简称IMPT)是一种新型的放射治疗技术。
IMPT利用质子束或重离子束作为辐射源,通过调整其强度和方向,精准地照射肿瘤。
IMPT具有更高的放射剂量沉积精确性和更低的副作用。
由于质子束的特性,IMPT可以在肿瘤内部释放辐射,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伤,并提高疗效。
研究显示,IMPT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副作用。
综上所述,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
当今肿瘤放射治疗的新发展1

(3)国外有些加速器采用“门控系统”(gating system)解决由呼吸造成的器官和肿瘤位移;用 所谓“CT-ON-RAIL”断层治疗解决摆位误差,即 把CT与加速器组合在一起,用同一治疗床,病 人被固定后进行CT扫描确定靶区,将床转或向 前推进到加速器治疗位置后才开始治疗。
四. 临床放射生物学 的进展
六: 光子刀(X-刀,γ-刀)及分次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FSCRT)的 概念、区别和优缺点
6.1 概念: 射线种类: 光子(photon: X & γ射线的本质和 区别) 电磁波谱......电子(electron,β), 中子,质子, 重粒子...... 6.2 光子刀(X-刀,γ-刀)的发展历史、优缺点和发展趋势 X-刀技术: 从头到体..., 全身..., 立体定向适形调强..., 自动逆向设计..., "三精放疗"..., 符合发展主流
5.2 X-刀、γ-刀等皆以治疗颅内良性病效果 最好:如AVM、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 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5.3 全身良性病放疗分类: 5.3.1 皮肤类:(1)瘢痕瘤(2)足底 疣(3)角化棘皮瘤 5.3.2 血管瘤(XGL)类:(1)皮肤 和软组织XGL(2)中枢神经系统XGL(3) 眼眶XGL(4)肝海绵状XGL(5)椎体 XGL(6)特殊类型XGL 5.3.3 软组织良性病类:(1)滑囊炎 和腱鞘炎(2)纤维瘤(3)阴茎海绵体 硬结症(4) PTCA后预防血管再狭窄
(1)三维立体定向适形调强放疗 (3DSCIMRT); (2)放射生物学新领域的研究; (3)向冠心病等良性病治疗发展。
国际放疗专家的共识:
3DSCIMRT是20世纪末,21 世纪初 放疗技术发展的方向和主流。 可概括称为“三精”治疗, 即: 精确定位(CT立体定向); 精确设计( 3DTPS 逆向设计) 精确照射(适形调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新进展2007-12-17放射肿瘤学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已取得了许多理论上和技术上的突破,本文简要介绍了放射生物科学,生物等效剂量超分割以及三维调强立体定向放射等技术的进展。
1放射生物学进展1.1放射生物学的进展以线性——平方模式(Linear-Quadratic model)来解释放射生物学中的反应,以α/β系数来预测放射治疗剂量时间疗效关系,为放射生物学开辟了较为广阔的天地。
近年来深入研究了细胞周期,即增殖期(G1-S-G2-M)和静止期(G0)的关系,为此提出了4个R:即是修复(Repair),再氧化(Reoxygenation)和再分布(Redistribution)和再增殖(Regeneration)作为指导放射生物中克服乏氧等问题的研究要点,放射生物学推进到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有效研究中去。
近年来在研究细胞修复和增殖中又进一步了解到细胞凋亡(Apoptosis)和细胞分裂(Mitosis)的关系后,提出了凋亡指数(AI)与分裂指数(MI) (Apoptosisindex/Mitosisindex)比来予测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导调发自发性凋亡和平衡各种细胞的抗放、耐药(即Resistant RT和Resistant Chemotherapy),并由此估计复发,研究增敏,开发出超分割、加速超分割治疗等新技术,从而取得了科研及临床的许多新结果,加深了理论深度,开拓出新的领域,推动了放射治疗学的进展。
1.2DNA和染色体研究为了测定肿瘤细胞本身辐射损伤,染色体中DNA链中的断裂(单链断裂SSB和双链断裂DS,其断裂的准确位置,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肿瘤细胞如何进行修复,也观察到错误修复,以及无修复等对细胞的子代产生的决定作用。
目前临床用对DNA调节机制的多种原理表达进行测试,可以分清那些是有意义的表达,那些是灵敏的表达,建立对临床治疗,预后评估的方法学和化验项目,指导放射生物学,放射物理学,临床放射肿瘤学的发展,使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放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已进入到大分子水平,从纯实验室过渡到临床初步应用阶段。
2放射物理技术的进展2.1立体定向治疗的实现基于电子计算机精度提高,双螺旋CT及高清晰度MRI出现,因此立体定向治疗应运而生,目前使用的γ-刀,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个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过程(Sterol Radiation Surgery,SRS),它通过聚焦,等中心照准,于单次短时间或多次较长时间给予肿瘤超常规致死量治疗,达到摧毁瘤区细胞的目的,γ刀利用约30~200个钴源,在等中心条件下,从立体不同方向位置,在短距离内对细小肿瘤(或良性肿瘤,先天畸形等病灶,一般约1~2cmΦ)进行一次或多次照射,给予总剂量超过肿瘤及正常组织耐受量,用准确聚焦的办法使多个60Co源的剂量集中在靶区,分射束聚焦使周围正常组织受量仍在可能的耐受量中,由于采用电脑、CT,以及准确的立体设计定位,因而射野边界锐利可达±2mm以下,确保了非瘤区正常组织安全。
应用于脑部的良性小肿瘤和先天性畸形效果尤佳,应用于脑干等生命禁区也取得了效果。
但目前许多单位滥用,不严格控制适应症,因此造成了许多后遗症和并发症,使γ-刀的应用与初始设计原意偏离了轨道。
此外,采用X-刀(加速器)其应用电脑进行定位,聚焦等技术与γ-刀原理相近,它除应用在头部肿瘤(如γ-刀)外,还应用在胸、腹盆等区域,应用范围比γ-刀广,应用效率较γ-刀要好。
但立体照射(γ,X刀)技术应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放射生物学中的远期并发症,肿瘤的局部控制问题,远处转移仍未得到解决,因此想单*一种这样机器是不能完全解决放射治疗的所有问题的。
2.2三维适形放疗技术(3-Dimension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即3-D CRT),其理论和物理技术基础与γ-刀等大同小异。
但近年来特别强调的由平面二维定位,过渡到立体三维定位,与其相适应的光栅(遮光器)能够随射野改变而适形变化,达到准确适应肿瘤形状,使高剂量区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靶区完全一致,适形和三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三维定位则适形也无从实现,没有多叶光栅(multiple leaves collimator),以及其随体位、肿瘤空间形态改变的适形照射也是一句空话。
近年来开发出了立体定向X-刀电子计算机芯片设计程序突破了芯片对多叶光栏同步控制的适形变化部分,使3DCRT就已经步入了实用阶段,它可以通过常规分割,超分割,加速超分割,以及低速分割(Hypofraction)等治疗方式来完成目前一般的常规放疗机(加速器,钴60机,γ-刀等)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无论其精确度、疗效,并发症均优于常规治疗机,国外一些人士称它为21世纪的常规放疗机。
它使射野(单个、多个、运动、固定)形状与病变靶区的投影保持一致,多叶光栅对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率按要求不断进行调整。
2.3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 Modulation Radiation Therapy-IMRT)这种技术目前仍未应用于临床,但国内外同行评价这种技术为21世纪放射治疗技术的主流。
三维适形治疗(3-DCRT)所采用的同步可控多叶光栅,三维适形定位这种技术在IMRT 中已成为基础技术。
但其不同之处在于采用:(1)逆向算法设计(Inversereckon Planning)这是IMRT除三维适形之外,为更精确起见所插入的必要步骤,它不仅正面方向的精确剂量计算,而且从逆方向算法来进行验证和审核,使用的高能X线,电子束、质子束等放射源,其射野绕人体用连续或固定集束,在旋转照射方向上达到更精确边界,因而它可以提高强度,达到适应肿瘤形状高输出剂量,三维数字图象重建(3DRR-3Dimension Reckon-Picture Reconstruction)功能,使三维图象中靶区等重要器官与图象吻合,剂量分布合适与否一目了然。
(2)有冠状、矢状、横断面的图象及剂量分布,还要能给出任意斜切面的图形及剂量分布,并随时可以显示给治疗人员,设计人员以及医生,它使视野方向的观视(BEV Beam-field Equation Vision)和医生反方向的观视(REV-Reaction Equation Vision)都成一致。
(3)模拟选择——在安排和设计射野时必须具有模拟类似常规模拟定位机射野的选择功能,包括准直器种类,(独立式、对称式)和多叶准直器即多叶光栅(LMC-Multiple leaves collimator),大小,放置射野档块和楔形滤过板等。
(4)治疗方案确定后,将各项条件输入CT模拟治疗(CT-Simulator),CT的模拟机应能接受上述条件。
(5)验证,择优方案选择后将信息转至治疗机电脑按上述条件运转,将各种附加条件如机架,准直器,床移动范围,射野大小,多叶光栅叶片运动及调整机匹配,这样整个过程就完成了。
所谓调强适形放射技术就是从固定视野上的物理条件出发,把其准确性调至最高,将平面二维准确调至三维更准确方向,在三维补偿照准方面调至最精确,给到最大足量。
从诊断、设计实施和多种补偿手段,各种运动射束的调强,使射野边界锐利,界限明确,达到最高限度的准确定位,最高准确剂量达到靶,高准确度执行预定计划,从而可以超过SRT 及SRS的准确治疗方式,又可克服SRT及SRS的明显缺陷。
目前在美国已有部分样机试用。
它应该是代表明天放射治疗机的方向。
也是3-DCRT的发展。
3临床实用放疗技术进展3.1生物等效剂量(BED-Biological Equralent Dose)为了使肿瘤中心物理剂量与其他点的剂量差异(即剂量不均质性);以及物理剂量与生物效应之差异(也称为生物效应差异),这双重差异的结果能最后表达出来,在放射生物学上对这种双重差异效应统一,称之为生物等剂量(BED),过去临床医生仅凭经验及临床效果来猜测,它要达到对肿瘤区的根治剂量,又要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为了使BED应用于临床实际,以往L-Q模式α/β比能够大致表达这种内容。
在低剂量区起始段为细胞杀灭与剂量成线性关系(e-ad)为单靶区域α击中;随着剂量增加存活曲线向下弯曲,此时细胞存活和剂量成平方关系(e-βd2),通过线性(α/β值约为10Gy)。
利用这个理论及实验室结果,使治疗中生物等效剂量更接近临床治疗中实际,以往在治疗中应用的常规分割(每周五次,每天一次,每次剂量约2Gy)这个矢量对肿瘤的控制,它的生物等效剂量比较好,但不理想。
因此为了接近肿瘤实际故又提出了肿瘤可控机率TCP(Tumor Contral Probability)和不可控机率NTCP(Non 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以TCP/NTCP数值来衡量BED和肿瘤治疗机率。
3.2超分割(HF,Hyperfraction),加速超分割,(AF,Acceleated Hyperfraction)和低分割(Hypofraction)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往我们常用常规分割——即每周五天,休息二天,每天一次,每次剂量约2Gy,这已用了几十年的方法称为常规分割(Convention fraction) 其原理在于五天放射,二天休息,每周共五次是较为合适的治疗,它使肿瘤受损达到较高程度,但又使靶区内的正常细胞有可能得到部分修复,利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受量耐受性差”作为治疗根据,但这种常规分割(CF),24小时重复一次,不论剂量调强到3Gy/次也好或更高,但有一定限度,连续4Gy/日高量则正常组织修复乏力,从临床动物试验结果看到,肿瘤细胞经过照射之后约4小时即已开始进行修复,因此每天一次照射至第二天再开始则受打击之肿瘤细胞,它通过4R(修复,再氧化,再分布和增殖)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恢复。
如果在其修复周期3~24小时之间,再给予一定的辐射打击,则可以加重其损伤程度和减少修复百分比,使致死性损伤更多,双链断裂(DS更多,使阻于G1期的细胞减少。
基于此近十几年来在国内外开展了超分割(HF)治疗,其基本条件为每天照射2次,每次间隔4~6小时每次剂量在1.1~1.4Gy之间,其余条件为:总剂量、每周五天均与CF无差别。
经过十几年来试验和临床观察已看到了局部控制,复发率,生存率比CF有显著意义提高,其近期副作用比常规分割明显大,长期损伤和迟发反应明显后遗症和常规分割无显著性差别。
这些结果国内外经过双盲随机,单盲随机,非随机回顾性对比均取得同一临床结果,动物实际结果也得到确认加速超分割(AF,Accelerated Hyperfracton)其原理和基本出发点和规定与分割相同,但在每天放疗次数,每次剂量则有区别。
它每天至少3次以上(偶有应用4次的报道)每次间隔3~4小时,3次剂量总和达3Gy以上(一般在4.5Gy以下),自80年代至开展AF以来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C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