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

合集下载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

地震分类等级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震级: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一种物理量。

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衡量地震的大小,数值越大表示地震越强烈。

2.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深度,通常分为浅源震和深源震。

浅源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中,深源震则发生在地幔和地核。

3. 震中距离:震中距离是指地震震中到观测点的水平距离。

震中距离越近,感受到的地震强度就越大。

4. 烈度:烈度是一种用来描述地震对人类造成影响的评估标准。

通常使用中国地震烈度分级标准(GB/T 17742-1999)来评估地震烈度等级,共分为12个等级。

5. 地震类型:地震类型是指地震发生的原因和机制,通常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工地震等。

这些地震分类等级都是用来描述地震的不同特征和影响程度的。

在地震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中,这些分类等级具有重要的作用。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

抗震名词解释和简答1、⑴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使结构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所造成的破坏。

⑵抗震设计包括概念设计、计算设计及构造措施等。

⑶抗震设计的4个准则:①强度准则:保证不坏(小震)②刚度准则:保证适用性(小震)③能量准则:减小地震作用(大震)④延性准则:增强抗倒塌能力(大震)2、设计地震分组:(近震与远震的不同影响)讨论的是同烈度,不同震中距对不同建筑的震害影响。

3、地震按成因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4、按震源深度分为深源地震(震源深度>30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和浅源地震(震源深度<60km)。

5、按地震序列的特点分为:主震型、震群型、单发型(或孤立型)地震。

6、按剧烈程度分为:微震(1级)、有感地震(2~4级)、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

7级以上称为强烈地震,8级以上为特大地震。

7、现行规范的抗御地震基本做法是:1)、抗震方案设计(概念设计)2)、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构造设计)3)、进行抗震验算(计算设计)通过以上手段达到抗震的目的。

这就是抗震设防。

8、震级:一次地震强弱的等级。

9、烈度定义:某一地点地面震动的强烈程度,由地面建筑的破坏程度、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

10、基本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11、多遇烈度:出现频率最多的低于基本烈度的称为多遇烈度;12、罕遇烈度:很少出现的高于基本烈度的大的地震烈度称为罕遇烈度。

13、两阶段的常规设计方法:第一阶段,通过对多遇地震弹性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截面强度验算,保证小震不坏和中震可修。

第二阶段,通过对罕遇地震烈度作用下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保证大震不倒。

14、抗震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15、抗震设防的一般目标:“小震不坏”:当遭遇多遇的、低于设防烈度的地震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使用;“中震可修”:当遭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大震不倒”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模板(3篇)

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模板(3篇)

第1篇一、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掌握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特制定本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模板。

二、地震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质构造运动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 地震成因:地震主要是由地球板块运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

3. 地震分类: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按震级分为小震、中震和大震。

4.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监测手段提前发出警报,提醒人们做好避险准备。

三、地震安全知识1. 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围环境。

(2)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广告牌等易倒伏或掉落物。

(3)迅速寻找室内避难所,如卫生间、厨房等开间小、承重墙多的房间。

(4)避开吊灯、吊扇等悬挂物,以防掉落伤人。

(5)如被困在废墟下,保持镇定,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

2. 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1)检查伤势,如有出血,及时止血。

(2)为伤员保暖,防止体温过低。

(3)为伤员提供食物和水,但要适量。

(4)如有条件,对伤员进行简单的包扎和固定。

(5)尽快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

四、地震安全演练1. 演练目的:提高幼儿园师生的地震安全意识,掌握地震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技能。

2. 演练内容:(1)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

(2)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

(3)地震发生后的疏散。

3. 演练步骤:(1)教师讲解地震安全知识。

(2)教师示范地震逃生方法和自救互救技能。

(3)幼儿分组进行地震逃生和自救互救演练。

(4)教师对演练进行总结和点评。

五、地震安全教育宣传1. 利用幼儿园宣传栏、广播等渠道,普及地震安全知识。

2. 定期开展地震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解。

3. 开展地震安全主题班会,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危害和应对措施。

4. 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地震安全教育活动,共同提高地震安全意识。

地震深度分类

地震深度分类

1. 浅震(Shallow Earthquakes)
浅震是指震源深度在地表到70千米之间的地震。

这类地震通常具有较大的破坏性,因为它们的震源较接近地表,地震波能够迅速传播到地表,导致建筑物和地表地貌受到明显影响。

例如,日本关东大地震就是一次典型的浅震事件。

2. 中等深度地震(Intermediate-depth Earthquakes)
中等深度地震的震源深度在70千米到300千米之间。

这类地震的特点是地震波需要穿过较厚的地壳和/或上地幔层,因此它们通常不会像浅震那样产生明显的地表破坏,但在震源附近的地区可能会有较强的震感。

南美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地震就属于这一类别。

3. 深震(Deep Earthquakes)
深震是指震源深度超过300千米的地震。

这类地震通常发生在地球的下地幔或上地幔层中,它们的震源较远离地表,因此在地表的影响通常较小。

然而,深震仍然可以在震源附近产生强烈的震感,并有可能引发海啸。

西南太平洋地区的深震活动相对较多。

幼儿园地震常识安全教育(3篇)

幼儿园地震常识安全教育(3篇)

第1篇一、引言地震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我国幅员辽阔,地震活动频繁,因此,对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地震常识安全教育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等方面,对幼儿园地震常识安全教育进行阐述。

二、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表面或内部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突然破裂,能量迅速释放,引起地面振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的分类(1)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按地震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3. 地震的影响(1)直接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道路中断、桥梁毁坏等。

(2)间接危害:火灾、洪水、海啸、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地震发生时的应对措施1. 了解地震前兆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发生前,地壳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现象。

幼儿园教师应教育幼儿认识地震前兆,如:小动物异常反应、地下水异常、地声、地光等。

2. 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1)保持冷静,不要慌张。

(2)迅速躲避到安全的地方,如:桌子下面、墙角等。

(3)保护好头部,用书包、书本等物品遮挡。

(4)不要使用电梯,尽量选择楼梯逃生。

(5)听从老师的指挥,有序撤离。

3. 遇到危险时的应对方法(1)被困时,尽量保持冷静,保存体力。

(2)用手机、哨子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

(3)注意呼吸,保持空气流通。

四、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1. 地震后的注意事项(1)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2)注意防寒、防潮、防病。

(3)注意食品安全,防止食物中毒。

(4)注意个人卫生,预防传染病。

2. 地震后的自救方法(1)用手机、哨子等工具发出求救信号。

(2)尽量保持体力,等待救援。

(3)注意呼吸,保持空气流通。

3. 地震后的互救方法(1)发现被困人员时,先进行简单的伤势评估。

(2)根据伤势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

(3)组织被困人员有序撤离。

五、幼儿园地震常识安全教育的实施1. 教师培训幼儿园教师应参加地震常识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地震知识、逃生技能和自救互救方法。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地震概论期末考试总结

地震学:地震学是关于地震的科学,它是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用数学、物理和地质知识研究地震机理及地震波传播的规律,以防御地震灾害、研究地壳和地球内部的构造以及促使研究结果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得以应用。

地震:地震(earthquake)是地球内部介质(岩石)突然发生破坏,产生地震波,并在相当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如右图。

发震时刻:发生地震的时刻。

地震波:发生于震源并在地球表面和内部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烈度:按一定的宏观标准,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序的一种量度。

按烈度值的大小排列成表,称为烈度表。

将地面上等烈度的点联成线,称为等震线。

震级: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

用字母M表示。

地震序列:地震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有成丛发生的倾向。

这种成丛发生的地震称地震序列。

按时间顺序和震级分布,地震序列分为:主震型和震群型。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90%);火山地震(7%);塌陷地震(3%);碰撞地震;诱发地震;人工地震。

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深度小于60千米);中源(深度为60~300千米);深源(深度大于300千米)。

按观测台站到震中距离分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近震(震中距100-1000千米);远震(震中距1000千米以上)。

按震级大小分类:弱震(M<3);有感地震(3=<M=<4.5);中强震(4.5<M<6);强震(6=<M);巨/特大震(8=<M)。

波速:V取决于波动传播介质的力学特性(密度和弹性模量等)。

视波速:观察或测量波动时往往并不沿着波动的传播方向,这时观测到的波速称为视波速,视波速c与真实波速v之间有简单的换算关系C=V/sina;a为波的入射角。

地震波的复杂性:1、波的种类多,既有纵波又有横波;2、地球内部各种性质不同,形成很多分层;3、地球介质是非完全弹性的;4、地震的震源过程相当复杂,所以辐射出的弹性波场也是非常复杂的。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工程地质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1.软弱夹层2.地质构造3.节理4. 地震烈度5. 喀斯特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1.据海底地形特征,可分为()、()和()三个大的地形单元。

2.岩浆岩按分类SiO2含量不同,可分为()、()、()和()。

3.岩浆岩按其产状不同,可分为()和()。

4.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和()。

5.节理按力学成因不同,可分为()、()和()。

6.边坡岩体的破坏与变形有()、()、()和()。

三、简答(4分×9=36分)1.外力地质作用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岩层按产状不同,可分为哪些类型?3.活断层的识别标志有哪些?4.节理野外观测的内容有哪些?5. 根据承压水等水位线图可获取哪些信息?6.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7.岩浆岩的简易鉴定方法,主要分为哪几个步骤?8.地下洞室位置选择时要注意哪些构造条件?9. 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任务有哪些?四、论述(9分)不稳定边坡的防治措施有哪些?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1.解理2.同质多象3.地层4.活断层5.滑坡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1.工程地质条件包括:()、()、()、()、()和()。

2.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和()等地形类型。

3.风化作用可以分为()、()和()。

4.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和()。

5.根据含水层岩石空隙的成因不同,可分为()、()和()。

三、简答(4分×9=36分)1.内力地质作用按其作用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2.岩层接触关系有哪些?3.工程地质图的一般读图步骤有哪些?4.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有哪些?5. 岩溶形态的垂直分带有哪些?6. 场地地质因素对地震烈度的影响有哪些?7. 泥化夹层有哪些特征?8.地下工程活动中可能遭遇的“五毒”有哪些?9.提高围岩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四、论述(9分)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1.造岩矿物2.变质作用3.褶皱4. 地震5. 风化二、填空(每空2分,共40分)1.据海底地形特征,可分为()、()和()三个大的地形单元。

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地震

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地震

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威胁日益严峻,地震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提高教职工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安全,我校特举办本次教职工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解地震应急知识。

一、地震基础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岩石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因应力超过岩石的强度而突然破裂,释放出能量,造成地壳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2. 地震的分类(1)按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2)按震级分类:微震、小震、中震、大震、巨震。

3. 地震成因地震主要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包括板块运动、地壳变形、岩浆活动等。

二、地震预警与应急响应1. 地震预警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前,通过地震监测手段,提前发出预警信息,提醒人们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震应急响应(1)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师生撤离到安全地带。

(2)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

(3)维护校园秩序,防止恐慌情绪蔓延。

(4)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灾情,争取救援。

三、地震应急自救互救知识1. 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逃生路线。

(2)尽量躲避高大建筑物、危险品等。

(3)不要乘坐电梯,使用楼梯逃生。

(4)若被困在废墟中,尽量保持呼吸畅通,寻找水源和食物。

2. 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1)关注被困人员,尽力提供救援。

(2)保持通讯畅通,及时向外界求助。

(3)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4)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互鼓励,共同度过难关。

四、地震应急演练1. 演练目的通过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教职工的地震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组织师生撤离,减少人员伤亡。

2. 演练内容(1)地震发生时的逃生路线。

(2)地震发生后的自救互救方法。

(3)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3. 演练步骤(1)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演练目的和内容。

(2)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明确各岗位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震源深度不同分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
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

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按震级大小不同分类
微震 1 级≤ 震级< 3 级的地震
小[地]震 3 级≤ 震级< 4.5 级的地震
中[地]震 4.5 级≤ 震级< 6 级的地震
强[地]震 6 级≤ 震级< 7 级的地震
大[地]震震级≥ 7 级的地震
特大地震震级≥ 8 级的大地震
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
按震中距大小不同分类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
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
按成因分类:
∙天然地震(构造地震、火山地
震、塌陷地震)是自然界发生的
地震;
∙诱发地震(矿山冒顶、水库蓄水等)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震;
∙人工地震(爆破、核爆炸、物体坠落等)是人类的工程活动而引起的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结果。

这种运动反映在地壳上,使得地壳产生破裂,促成了断层的生成、发育和活动。

“有地震必有断层,有断层必有地震”,断层活动诱发了地震,地震
发生又促成了断层的生成与发育,因此地震与断层有密切联系。

地壳中的断层密如织网。

断层从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断裂带,有各种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断裂带是多条断层的聚合带。

与地震有联系的断层是活动断层,过去虽运动但如今稳定的断层叫休眠断层,或称为“死”断层。

在板块边界,由于板块运动和碰撞引发的地震,叫板缘地震;在板块内部由于断层活动而发生的地震是板内地震。

地球内部状况,我们无法直接观察。

但人类可以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介质传播过程中的规律进行推测和分析。

地球的外层是地壳,地壳之下由外向里分别为地幔和地核。

他们的分层结构就象鸡蛋的蛋壳、蛋清和蛋黄。

地核又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

外地核呈液体熔融状态,主要由铁、镍及一些轻元素组成,它们可以流动(对流),这层液态外核为内核的旋转提供了条件。

内核呈固态,成分以铁为主,内部压力极大,温度极高。

其实,地震就是地动,是地球表面的振动。

引起地球表面振动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开炮、机械振动等;同样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按照地震的不同成因,我们可以把地震划分为五类:
1. 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地下
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

2.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引起的地震。

3. 水库地震:由于水库蓄水、放水引起库区发生的地震。

4. 陷落地震: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5. 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放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
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
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