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合集下载

地震与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关系

地震与震级和震源深度的关系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与构造板块运动、岩石变形和地壳应力等因素有关。

地震的强度可以用震级来衡量,震级又分为里氏震级、能量震级、面波震级等不同类型。

同时,地震的震源深度也会影响其强度和影响范围。

本文将探讨地震与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

一、震级的概念震级是描述地震强度的一种方法,通常使用震级表来表示。

震级表以数值的形式记录地震强度,包括里氏震级、能量震级和面波震级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震级表基于不同的物理参数,因此得出的震级可能不同。

1. 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震级表之一,它是根据地震矩的大小计算出来的。

里氏震级越高,地震强度就越大。

2. 能量震级:能量震级是根据地震释放的总能量计算出来的。

能量震级与里氏震级相关,但并不完全相同。

3. 面波震级:面波震级是根据地震产生的面波振幅计算出来的。

面波震级通常用于距离较远的地震。

二、震源深度的概念震源深度是指地震发生的位置距离地表面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越浅,地震对地表的破坏力越大,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也越大。

通常,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被认为是浅源地震,而深源地震则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

三、震级和震源深度之间的关系1. 浅源地震的震级通常比深源地震高:由于浅源地震震源深度较浅,震波能量沿着地球表面传播,因此其震级通常比深源地震高。

2. 深源地震的震波能量分散: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较深,震波能量往往被地球内部吸收和分散,因此深源地震的震级比较低。

3. 一些深源地震的震级较高:虽然一般来说,深源地震的震级较低,但是一些深源地震的震级却相当高。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构造板块交界处,由于板块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释放导致地震强度很大。

4. 震源深度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震源深度还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浅源地震会产生更多的表面波,而深源地震则会产生更多的体波;同时,浅源地震的速度比深源地震的速度快。

四、结论地震的强度可以用震级来衡量,震级受到震源深度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是地球内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 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720公里 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及其 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中到地面上任 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 震中距在100 100公 一点的距离 叫震中距离(简称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 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 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 公里以内称为近震; 里以内的称为地方震;在1000公里以内称为近震;大于 1000公里称为 远震。 1000公里称为 远震。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 一样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地震有关的概念 描述地震空间位置的有关概念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实际上为 一区域) 一区域);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 震源深度:将震源视为一点,此点到地面的 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实际上亦是一 区域) 称为震中区; 区域),称为震中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极震区:地面上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称为 宏观震中; 宏观震中;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沿地球 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表面所量得的距离。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科普知识
地震前动物异常并不是必然现象,天气 变化、 生活环境改变、喂养不当、受到惊吓 等,动物也 会有异常反应。特别是养宠物者, 切莫把某些反 常当异常。总之动物异常的原 因很复杂,动物异 常的调查与识别,必须从熟悉动物的生活习性入 手,调查环境、生理、 饲养状况等多方面的变化 因素,逐个进行分 析与排除,最后,将那些仍查 不出异常原因 者视为地震宏观异常。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 小的一种度量。每一 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 多少来划分的, 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 出来,震 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 1960 年5月22日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 屋等建筑物受到地震 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 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 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 距离震 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什么是地震?
地震:科学 的解释就是指因地球 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 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 球表层的振动。球表 层的振动。
1.震源和震源深度 震源是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震源深度 是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面的距离。 2.震中、震中距和极震区 震中: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称为震中。震 中到地面上任一点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及 其附近 的地方称震中区。一次地震破坏最严重 的地方称极 震区。 3.震级和烈度 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用来衡量地震强度 大小的尺子有两把,一把叫地震震级;另一 把叫地 震烈度。
中国第一次对破坏性地震进行成功预报 并 取得防灾实效的是在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 地震,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公认。 震前,震中区大量的地下水、动物的宏 观 异常与突出的前震活动是这次载入史册的 地震预 报的主要依据。此外,在对1975年5 月29日龙陵 7.4级地震进行预报的过程中, 地下水异常变化在 短临预报的判断中都起了 重要的作用。

地震中的数学知识

地震中的数学知识

可 知 %这 是 一 次 浅 源 地 震 &
我 们 可 以 通 过 几 何 知 识 来 确 定 %具 体 如 下 ,
如图 1%在 四 面 体 @ABD 中%过 E 点 作
@A3AB3@B的垂线 EF3EG3EH&已知四面体
的 六 条 边 长%根 据 海 伦 定 律 可 求 出 I@AB3
I@DB3IADB和 I@AD 的面积&
着横 波 传 来’震 中 区 的 人 会 感 到 前 后 左 右 晃 动(在 远离震中的地区’可以 认 为 地 震 波 是 沿 着地面传播的’纵波首先到 达 观 测 者’此 时 人 首先会感到前后左右晃动3接 着 横 波 传 来’人 会感到上下颠簸(
图$
图0
对于 有 感 知 的 深 源 地 震 5震 中 和 其 它 观
的 走 时 差 ’求 出 观 测 站 到 震 中 的 距 离 ( 例 * $;;;年 ;月 台 湾 南 投 发 生 了 大 地
震’如 果 已 知 地 震 中 的 纵 波 和 横 波 在 地 表 附 近的 传 播 速 度 为 ;1$-.<=和 #1/-.<=’在 某 地的观测站中记录了南投地震的纵波和横波
大’所 以 横 波 是 地 震 时 造 成 建 筑 物 破 坏 的 主
要原 因(由 于 纵 波 在 地 球 内 部 传 播 速 度 大 于
横 波’所 以 地 震 时’纵 波 总 是 先 到 达 地 表’而
横波 总 落 后 一 步(这 样’发 生 较 大 的 地 震 时’
近震 中 的 人 们 一 般 先 感 到 上 下 颠 簸’过 数 秒
* 震源)震源深度和震中
震 源 +地 球 内 发 生 地 震 的 地 方 叫 震 源 ( 震 源 深 度+震 源 垂 直 向 上 到 地 表 的 距 离 是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 ,&-. 以内的 称为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 发 震 频 率 高’占 地 震总数的 /01%2’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3 ,&4 #&&-. 为中源地震’中源地震占地震总 数 的 0#1%2’中 源 地 震 通 常 不 造 成 灾 害3 #&&-. 以 上 为 深 源 地 震’深 源 地 震 一 般 也 不 造成灾害(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 /0&-.( 震 中+震 源 上 方 正 对 着 的 地 面 的 地 方 称 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 方 称 为 震 中 区’也 称极 震 区(震 中 到 地 面 上 任 一 点 的 距 离 叫 震 中 距 离 5简 称 震 中 距 6(震 中 距 在 $&&-. 以 内 的 称 为 地 方 震3在 $&&&-. 以 内 称 为 近 震3大 于 $&&&-. 称为远震(

世界地震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

世界地震分布地震是地球活动的一种常见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

全球范围内地震分布广泛,但并非地球上的每个地方都有地震活动。

地震的分布与地球的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

本文将介绍世界地震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首先,世界地震分布不均匀。

大多数地震活动发生在板块边界,特别是板块碰撞区,比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地震带和亚洲地震带等。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具破坏力的地震带之一,沿着太平洋周围地区,从南美洲的智利一直延伸到日本、菲律宾和新西兰。

而地中海地震带横跨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土耳其等。

亚洲地震带则覆盖了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是全球最长的地震带之一。

其次,地震的分布还与地壳运动有关。

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岩石壳,由许多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表面上移动,相互碰撞、挤压、拉伸等,导致地震活动。

其中最常见和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是由板块发生碰撞造成的。

当两个板块相互向内挤压时,地壳会受到巨大的应力,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会发生断裂释放能量,形成地震。

这种类型的地震通常发生在构造复杂的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等。

再者,地震的深度也影响了地震的分布。

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发生在地表至20千米深度,中源地震发生在20千米至300千米深度,深源地震则发生在300千米至700千米深度。

大多数地震事件发生在浅源地震带,因为地壳的表层较脆弱,更容易发生断裂和释放能量。

而深源地震通常发生在板块深部的逆冲带,由于存在高温高压等特殊条件,这些地震具有较大的震级和破坏力。

此外,世界地震分布还与火山活动有关。

火山和地震常常相关联,大多数火山喷发是由于岩浆从地壳深处上升到地表过程中引起的。

这种岩浆的运动通常会引起地震,同时也会在火山喷发之前或之后引发地震。

因此,一些火山活跃的地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如夏威夷群岛、冰岛和日本等。

两大火山地震带成因

两大火山地震带成因

两大火山地震带成因
环太平洋地震带约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70千米)、几乎全部的中源(70~300千米)和深源(300~700千米)地震。

它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从南美洲的南端开始,沿西海岸向北延伸,到北美洲阿拉斯加,折向西经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千岛群岛到日本。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所释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地震总能量的15%,主要是浅源地震和中源地震,缺乏深源地震。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几乎是正交的,地震的顺序表明地球表层形变的必然过程,可以通过历史地震记录来寻找规律。

南北对称,东西呼应,这是一般规律。

一处的破裂为另一处的破裂创造条件。

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成因:环太平洋是以太平洋板块为中心的板块交界地带,其中,太平洋板块的西北是亚欧板块,西南是印度洋板块,南面和东面是南极洲板块,东北是美洲板块。

而板块的运动主要是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美洲板块又向太平洋板碰撞,所以环太平洋地带是地震很活跃的地带。

若干年后,太平洋将会慢慢变小,因为太平洋处于板块消亡边,地中海也会消失。

而处于板块生长边界,大西洋则会不断扩大。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造成该地区地壳比较活跃,是火山、地震多发地带。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基础知识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往往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造成建筑倒塌、设施损毁、交通堵塞、堤坝决口坍塌,甚至人员伤亡,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巨大的损失。

以下是一些地震基础知识:
- 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不断变化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

当岩石受到挤压、拉伸、剪切等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变形,当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错动,从而引发地震。

- 地震的类型:根据地震发生的位置,可以将地震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根据地震释放的能量,可以将地震分为弱震、中强震、强震和超强震。

- 地震的破坏性:地震会引起建筑物倒塌、道路损毁、山体滑坡、海啸等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科学的地震监测系统、开展地震应急演练、普及地震知识等都是预防和应对地震的有效措施。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

第一章 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我国发生的地震大部分是浅源地震。

答: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1.火山地震2.陷落地震3.诱发地震4.构造地震震源的深浅可分为:1.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km ,85%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60~300km ,12%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 ,3% 2.几个概念: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源距答:1.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2.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3.震中距:建筑物与震中的距离 4.震源距:建筑物与震源的距离 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 答:1.地震震级: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度量2.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及工程结构影响的强弱程度3.两者关联:a.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b.从震中往外,烈度逐渐衰减。

c.对于发生频度最高的浅源地震来说,根据我国的地震资料,经验公式估计震中烈度I 0与震级M 之间的关系:58.05.1I M +=5.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答:1.震源M 2.传播途径与震中距R 3.场地条件S 4.其它6.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7.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答:1.地震动强度 2.地震动的频谱特性(周期) 3. 地震的持续时间 8.影响地震动特性的因素有什么?答:1.震源 2.传播介质与途径 3.局部场地条件9.世界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2.欧亚地震带10.我国的主要地震分布带。

答:在这6个区域:1.台湾及附近海域2.东南沿海地带(福建、广东、浙江、江苏)3.华北地区(沿着太行山两侧经京津到冀东延伸到辽西)4.新疆的天山地区5.西藏喜马拉雅区主要(一直延伸到云南横断山)6.南北地震带(银川-兰州-成都-昆明)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特征:1.频次高、强度大2.起伏式发展强烈地震的发生具有偶然性、突发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浅源
地球的结构就象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
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下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地方叫震中。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地震为浅源地震,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超过300公里的地震为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最深的地震是1963年发生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海域的5.8级地震,震源深度786公里。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也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浅源地震与深源地震
地震仪的出现使人们可以对地球内部结构进行详细的研究。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就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质子和中子的同时,地震学家发现了地壳、地幔、液态地外核和固态地内核。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反过来使地震学家可以准确地测定地震的位置,尤其是地震的深度。

?
早期的地震学有一个认识上的局限,就是认为所有的构造地震都是很浅的。

当时的地质学家也认为,地震不可能发生在特别深的地方。

从2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观测数据表明,构造地震可以分成两类。

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km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中深源地震,最深的可以达到650km左右,并且形成一个倾斜的地震带——称为本尼奥夫带。

把浅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在“血缘”
上联系在一起的,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被称为“地球科学革命”的全球构造理论。

在俯冲型的板块边界上,最初由扩张而产生的海洋岩石层板块在俯冲带上最终找到自己的归宿,与地幔对流有关的“传送带”的运动导致了深源地震的发生。

板块构造运动同样是浅源地震的动力来源。

全球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上。

?
以板块构造为参考,我们又有了一个更有意义的分类:板间地震、板内地震。

美国西部、日本列岛、台湾岛的地震属于板间地震,中国大陆上的大部分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地震属于板内地震。

板内地震多数发生在大陆内,有时又称为大陆地震。

?
海洋板块很年轻,大陆板块较古老,因此与发生在板块之间的地震相比,大陆地震具有空间分布范围广(而不是像板间地震那样具有接近线性的分布)、构造环境复杂(而不是像板间地震那样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单的构造环境)、破裂过程复杂(兼有破裂和摩擦成分,而不是像板间地震那样以摩擦滑动为主)、前兆范围较大、前兆图像复杂(而不是像板间地震那样前兆范围较小,前兆很弱)等特点。

对大陆地震的研究是目前地球科学中的一个挑战性的前沿课题。

?
这次汶川8.0级大地震就是浅源地震,危害极大。

汶川地震不属于深板块边界的效应,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坏性巨大。

丽江大地震也是浅源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