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知识点

合集下载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边城》是沈从⽂创作的中篇⼩说,⾸次出版于1934年。

该⼩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情;借船家少⼥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上册语⽂第三课《边城》课⽂原⽂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塔下,看天空被⼣阳烘成桃花⾊的薄云。

⼗四中寨逢场,城中⽣意⼈过中寨收买⼭货的很多,过渡⼈也特别多。

祖⽗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鹊叫个不息。

⽯头泥⼟为⽩⽇晒了⼀整天,草⽊为⽩⽇晒了⼀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种热⽓。

空⽓中有泥⼟⽓味,有草⽊⽓味,还有各种甲⾍类⽓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飘来乡⽣意⼈的杂乱声⾳,⼼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个⼈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过去了,想要在⼀件新的⼈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故意⽣⽓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像她出⾛后,祖⽗⽤各种⽅法寻觅她都⽆结果,到后⽆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家喊:‘过渡,过渡,⽼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放在包袱⾥,搭下⽔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锐声喊着她的祖⽗,⼀⾯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去。

见到了祖⽗正把船拉在溪中⼼,船上⼈喃喃说着话,⼩⼩⼼⼦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船夫不明⽩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为暮⾊所笼罩的⼀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群过渡⼈,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

七下历史第三课知识点一、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

③蔬菜有许多新品种。

④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⑤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

②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类冰”)、邢窑白瓷(“类雪”“类银”)、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繁荣:⑴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⑵长安城:①建筑宏伟;②市坊分开(坊是居民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③街道规划整齐;④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3、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思考:唐朝采取了哪些方式,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发展?①设置机构:唐太宗和武则天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西域(今新疆地区)②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③册封制度:唐玄宗册封回纥、靺鞨和南诏的首领④军事进攻:唐太宗打败东突厥三、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多彩的文学艺术★★★★(一)科技方面。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知识点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

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

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

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二、我会写组词侯:hóu(侯门、诸侯、王侯将相)章:zhāng(乐章、篇章、杂乱无章)泣:qì(哭泣、抽泣、泣不成声)盈:yíng(丰盈、盈利、热泪盈眶)脉:mò(脉脉含情、温情脉脉)栖:qī(栖身、栖息、两栖动物)鸦:yā(涂鸦、乌鸦、鸦雀无声)三、多音字传:chuán(传说)zhuàn(传记)脉:mài(山脉)(mò(脉脉)纤:xiān(纤维)qiàn(纤夫)四、理解古诗寒食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迢迢牵牛星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

(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

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十五夜望月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五、问题归纳1.《寒食》这首诗写的是怎样的景色?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课 古诗三首 》必考知识点汇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课 古诗三首 》必考知识点汇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讲义第三课古诗三首本节课重点字词建德江惊鹊鸣蝉词语释义烟渚:雾气笼罩的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白雨:指夏日阵雨的特殊景观,因雨点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衬托下,显得白而透明。

卷地风:从地面翻卷而来的大风。

别枝:横斜的树枝。

茅店:用茅草盖的旅舍。

社林:社庙丛林。

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泊—停愁—忧低—矮书—写鸣—叫移—停暮—晨低—高近—远散—聚夜—昼含“月”字的四字词语:月明星稀九天揽月花容月貌花好月圆披星戴月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诗人。

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背知识清单)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必背知识清单)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矛盾的观点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矛盾)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⑴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⑵联系的特征:【特别提示】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只有条件存在,才会产生某种联系。

②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主观臆造联系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③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观点是主观的。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⑴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⑵整体与部分的关系①区别:a.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

b.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

②联系:a.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b.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c.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⑶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②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③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⑷方法论意义: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要立足整体,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特别提醒】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部分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时,才能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③部分以无序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第三课:压缩空气知识点

第三课:压缩空气知识点

第三课:压缩空气
1、空气和水、石块一样,都能占据空间,空气和水相比:
水能看得见、摸得着,比较重,是液态,水不易被压缩。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比较轻,是气态,空气可以被压缩。

2、打气筒、喷水壶、射钉枪等都是利用了空气占据一定空间且容
易被压缩这一原理制成的。

3、在注射器注入10毫升的空气,一只手堵住注射器管口,一只手
用力压,发现活塞向下了,空气变成了6毫升左右,说明空气被(压缩)了。

4、在注射器注入10毫升的空气,一只手堵住注射器管口,一只手
用力向上拉,空气变成了20毫升,说明空气可以被膨胀扩张到容器中。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 必背知识点梳理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 第三课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发展中国 必背知识点梳理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一、伟大的改革开放1.改革开放的历程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①内容: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⑵改革开放的历程①改革开放起步阶段(1978年到1992年):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设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1982年,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1984年,开放了大连、青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把海南开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城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②改革开放逐步深化阶段(1992年到2013年)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为标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达到新的水平。

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部署。

③改革开放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设立中国(上海)自由易试验区。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这都表明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改革开放的意义⑴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重要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重要知识点总结第1课时维护秩序1.社会秩序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种类?(1)含义: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2)种类: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社会秩序?(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

3.社会规则是如何形成的?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4.社会规则的种类:道德、纪律、法律等。

5.为什么维护社会秩序要靠社会规则?(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6.对违反社会规则行为的处罚手段有哪些?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第2课时遵守规则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

②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人们建立规则的目的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证每个人不越过自由的边界,促进社会有序运行。

违反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应当受到相应的处罚。

2.怎样自觉遵守规则?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自我约束(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我们应怎样坚定维护规则?(1)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政第三课《笑对生活》知识点
1、导致挫折的因素概括起来不外乎和。

外在的客观因素通常难以,但内在主观因素则多数可以。

2、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对挫折的和。

3.挫折的存在具有___ __,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

挫折对人具有_____影响。

4、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

学习能是自己得到发展。

自从法律的角度,我们要学习是因为
5.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______。

6、我们要把握好焦虑的______。

克服考试焦虑,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根据自己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基础等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调控方法。

7、克服考试过度焦虑的方法有P39 ,
8、战胜挫折的方法有P41(1)反挫训练:、
(2)勇于
9.挫折_____创新,创新_____挫折。

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必由之路是
10.创新精神是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_____,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_____ 。

11、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
的强大力量。

12、挫折的双重影响?P334-35
13、如何正确面对挫折?P36+40
14、对于中学生来说,需要确立的几种学习观念?P37
15、学习压力有何影响?P38
16. 创新与挫折的关系?
17、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P42+44
创新对个人:
创新对国家:
18、青少年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1)要刻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2)注重社会实践,努力探索,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

(3)要敢于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

(4)要培养自己的创新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