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doc
高一下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农业社会的衰落与商业社会的兴起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社会的衰落与商业社会的兴起等重点知识点。
农业社会的衰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加剧和政权更迭频繁。
而商业社会的兴起则意味着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盛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1. 农业社会的衰落农业社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社会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农业生产力的低下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无法满足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需求,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停滞。
其次,社会矛盾加剧也是农业社会衰落的重要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农民的负担加重,造成社会不稳定。
最后,政权更迭频繁使得农业社会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统一,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 商业社会的兴起商业社会是指以商业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形态。
商业社会的兴起标志着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兴盛以及社会制度的变革。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商业社会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商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商业活动的扩大和市场的繁荣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兴起,提高了社会的经济水平。
其次,城市的兴盛是商业社会的重要标志。
商业活动的集中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最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商业社会的重要表现。
商业社会中,社会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市民阶层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
二、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变革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学习中,我们还学习了明清两代的政治制度变革。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最后两个朝代,其政治制度的变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明代政治制度变革明代的政治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洪武、永乐两代的专制政治使得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洪武帝创立了明朝,并大力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强化了皇权。
其次,明代的科举制度建立起了官僚统治的基础。
高中历史高一下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高一下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是一门关于过去的学科,通过了解和研究历史事件和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在,从而为未来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现代史等。
本文将会总结并概述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三皇五帝时期:根据传说,在远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开始于三皇五帝时期,这段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大多数是以神话和传说为依据。
2. 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凿记载的朝代,商朝是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规范文化的朝代。
3.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战争频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记载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如孔子、庄子等。
4.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嬴政(秦始皇)的统一和改革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以尼罗河流域为中心。
古埃及的建筑、宗教和社会制度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古希腊: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国家之一,它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对现代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古罗马帝国:古罗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它在政治、法律、军事和文化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
罗马法及其法律制度被世界各国所效仿。
三、现代史1.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
蒸汽机、纺织工业和铁路的兴起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
2. 近代欧洲的殖民扩张: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是近代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现象,带动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3. 二战:二战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又被称为全球战争。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二战中最令人痛心的事件之一。
4. 冷战:冷战是二战后全球的政治格局,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
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竞争导致了世界局势的极度紧张。
历史高一必修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一必修下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一、政治1. 夏朝、商朝和西周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有关夏朝的时间、国都、国君,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无法明确。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以家族社会为基础的封建制度,在夏朝,国王是唯一的政治权力来源,社会分层严格,国家分层有官职,并由官员出任。
由于地方政权太过分散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无法统一,百姓的苦,民怨的情绪,依旧处于高点。
商朝因为中央造反,被商纣王废除。
经过商纣王的兴修水利、加强税收、建立城郭和修改荼星等手段巩固王室的统治。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终结了商朝,建立了以国家方形为基本单位的封建制国家。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前722年至前221年春秋时期中后期到战国时期期间的符合政治范畴。
那时期的国家状态分布很决定,历史上总共分为了了一百多土地,不论有关领土小,以至也领土大。
公元前475年晋楚为两强,中国政体开始走向中央集权,两汉时期并立,使得镐京升为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政治制度——分封制的建立。
春秋战国之门势的无常,政权的广泛分布,依旧风生水起,使得关子国独立,成为独立的城邦,最终使得管子国由号令性国家,变为规制性国家的国家相互之间的间。
直到战国时期统一秦国成为了中国统一最高形式的出现,秦朝代表性的飞雄:扬雄、李斯,对经济、官僚、农业、外交等法规进行了许多制定。
3. 秦汉秦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
秦始皇二世9岁是秦穆公,也就是秦国定都者。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扫除了以后几百年政治篇和进行了几次的政治改革,统一了中国各地区的人、种族和族裔等。
秦朝建立了和经理了一组中央组织机构,逐级分的制度,开拓出了勤政、创新、引用士卒等选择和设FIBS方式。
后来,世代传承中国王朝的政治思想,机构制度总结和衍生仅有论纲,是中国历史上建立统一集权的专制王朝。
高一下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下期末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通过研究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发展趋势,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在高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古代和近代历史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一些总结和回顾。
一、古代历史在古代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
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
1. 夏朝和商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第一个著名王朝。
我们学习了夏朝和商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春秋战国时期:这段历史时期是战国七雄争霸的时代。
我们研究了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战争和哲学思想的影响。
3. 秦朝和汉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汉朝则承袭了秦朝的制度并发展,汉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古印度和古埃及的历史,了解了这些古代文明的起源、政治体制、宗教信仰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二、近代历史在近代历史的学习中,我们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和事件。
首先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文化和思想运动,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世界的开始。
我们学习了文艺复兴的起源、发展和对艺术、文学、科学的影响。
2.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16世纪欧洲发生的宗教运动,由马丁·路德等人发起,它改变了欧洲的宗教格局和政治局势。
我们学习了宗教改革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
我们学习了义和团运动的背景、组织和影响,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习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塑造了现代社会的面貌。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能力。
在高一下学期的历史学习中,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还深刻认识到历史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高一下历史每一课知识点

高一下历史每一课知识点第一课: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1. 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和文化2.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点与区别3. 文明的定义和要素4. 早期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如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等第二课:中国古代原始社会1. 原始社会的概念和特征2. 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遗址3. 原始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和宗教信仰4.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第三课:中国古代奴隶社会1. 奴隶社会的特点和典型代表2. 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3.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4. 奴隶社会的衰亡和原因分析第四课:中国古代封建社会1. 封建社会的特征和典型代表2.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3. 秦朝与统一封建帝国的崛起4. 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第五课:古希腊与古罗马1. 古希腊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的诞生2. 古希腊哲学思想和奥运会的兴起3. 古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4. 古罗马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第六课:印度古代文明1. 印度广大河流流域的早期文明起源2. 阿育王统一印度次大陆和王朝兴衰3. 印度教、佛教的诞生和传播4. 印度的科学、数学和文学成就第七课:中国古代的征服战争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的背景和特点2. 秦朝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改革政策3. 汉朝的征服战争与帝国的疆域扩展4. 三国时期的内战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第八课:中古欧洲的封建社会1. 西欧的封建制度与骑士精神2.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3. 教会的权力和宗教改革的影响4. 封建城市的兴起和繁荣第九课:伊斯兰教与阿拉伯帝国1. 伊斯兰教的起源和发展2. 阿拉伯帝国的兴起与北非和西班牙的扩张3. 伊斯兰教的文化和科学成就4. 波斯、土耳其等非阿拉伯民族的帝国建立第十课:中古日本的文化与政治1. 日本的封建制度和武士道精神2. 平安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3. 武士社会的兴起和战国时代的动荡4. 幕府政权的建立与日本的封闭状态总结:高一下历史每一课的知识点概括了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成就,以及中古欧洲和阿拉伯地区的历史事件。
历史高一下册知识点归纳

历史高一下册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五个方面: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礼教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及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1. 农耕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以农耕经济为基础。
古代社会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业是社会经济的支柱。
农耕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繁荣,也成为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
2. 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以封建制度为核心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以封地赋予诸侯或特定身份者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它建立了君主与臣民、封地与领地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中,社会地位是由出身来决定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封建等级的限制。
3. 礼教思想的影响在古代中国,礼教思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礼教强调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以礼治天下,强调人们的仁爱之情和敬重之意。
礼教思想的普及和推行,使得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4. 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征。
中央集权是指国家政权的权力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而地方政府只是执行者。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并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统一。
5. 科技与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与文化发展非常丰富多样。
在农业方面,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众多的农业科技,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工艺品制作、铁器制造等方面,中国古代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兴起、诗词的繁荣等都为中国古代社会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一个非常庞杂而又精彩的历程。
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社会的特征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并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新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新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一、二战及其影响1. 二战爆发的原因: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国法西斯侵略欧洲,其次是日本对亚洲地区的侵略行为。
2. 战争发展:二战在欧洲与亚洲展开两大战场,战火遍布全球,战争规模空前,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3. 结束原因:二战结束的原因主要有美国对日本进行核轰炸、德国战败、盟军迅速取得胜利以及苏联的参战。
4. 影响: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分为东西两大阵营,引发了冷战。
二、冷战时期1. 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冷战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冲突和意识形态竞争,导致世界形成两极格局。
2. 核军备竞赛:冷战时期,美苏两国进行了长期的核军备竞赛,威胁到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 人类历史上的最大军事联盟:北约与华约是冷战时期最大的两大军事联盟,主要由美国和苏联所领导。
4. 水门事件和苏联解体:水门事件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台,苏联解体导致冷战结束。
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1. 资本主义世界的全球化:资本主义全球化主要表现在国际间的资本、货币、劳动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交流和融合。
2.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逐步向市场经济倾斜。
3. 产业结构的转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达国家的工业体系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全球产业链。
四、非洲和拉美国家独立1. 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非洲国家相继获得了独立,彻底结束了殖民统治。
2. 拉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拉美国家也纷纷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实现了独立和解放。
五、亚洲国家的现代化1.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2. 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印度在独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政策,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六、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组织1. 联合国的作用和局限: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人权保护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历史高中高一下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高一下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课程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高中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透彻了解该学科的重要内容。
一、古代史知识点1.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2. 古代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古代文明等。
3. 中国古代历史: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事件和人物。
4. 世界古代历史:古代希腊罗马、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的政治、文化、宗教等知识。
二、近代史知识点1. 近代史的开端: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要事件。
2. 欧洲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启蒙运动的影响等。
3. 英法美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重要事件。
4. 世界帝国主义运动:列强争夺、侵略和殖民地扩张、南北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要事件。
5. 世界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原因、影响。
三、现代史知识点1.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美苏两强对峙、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第三世界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与冲突等。
2.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与变革。
3. 当代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与斗争、全球化、经济危机、恐怖主义等重要问题。
4. 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代史重要事件、现代化进程、两次国共内战、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5. 世界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民族矛盾与解决办法、宗教信仰与政治、宗教问题的影响等。
四、历史学科相关知识点1. 历史学科的发展与方法:历史学家、历史学派、历史文献、历史考古等。
2. 历史地理与考古学:历史地理的研究方法、历史地理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考古学的重要发现与价值等。
3. 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内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修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直接: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度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主要影响)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结果: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战争背景结果1.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2.英荷战争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3.英法战争法国插足印度、北美;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1.野蛮的掠夺2.残酷的屠杀3.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提示:破坏性、建设性对殖民国家而言(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
(直接原因)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
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形成过程: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
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详参p114-115。
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罗斯福新政(1933—1939年)(1)背景:世界经济大危机下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崩溃的边缘。
(2)特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新政的“新”之处)(3)过程:两个阶段及阶段成果第一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直接稳定人心,摆脱危机;第二阶段:1935年到1939年,主要是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就。
(4)主要措施:整顿银行、恢复工业生产(中心措施)——《全国工业复兴法》)、调节农业生产——《农业调整法》、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作用: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恢复生,稳定社会秩序。
)、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5)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6)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③从深远影响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7)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6.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50-70年代初,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世纪70年代滞胀;20世纪80年代走出衰退;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代。
(2)90年代新经济:克林顿的政策“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
7.二战后,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会考只要求掌握德、日两国)(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这个模式使得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
(2)日本从战后初期的“统制经济体制”到50年代中期以后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这个模式使得日本在短短25年内赶超英、法、联邦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7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8.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
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两个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
(两者的关系:互相促进。
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欧洲联盟(1)欧共体(创立时间:1967年)的机构包括: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2)1993年,“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布成立。
(3)影响:①推动欧洲经济的发展,欧盟与美国、日本并列为世界经济三强。
②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③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3.欧元形成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
欧元的问世,淡化了欧洲地区的疆域和国别概念,促进欧洲国家走向联合,有利于加深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推动欧洲政治一体化。
4.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的标志是: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