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枢纽调研报告
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调研报告

总平图分析:
位于交通节点的东 北侧,东临大山 ,西临四海大道 ,南邻江南立交 桥,
交通联系:
西临轨道交通3号线 ,南侧下沉广场 为出租车上下客 点。公交车站点 位于建筑西侧和 建筑三层南侧
全面 了解 交通 建筑 相关 设计 规范
重庆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站
基本情况: 重庆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站位于重庆
市南岸区四公里立交东北侧。 占地面积:98000㎡ 建筑面积:41393㎡ 主要包括主体大楼,办公楼,停车场
,和站前广场五部分。
位置优丶缺点
• 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位于四公里立交旁,四海路和江南大道的 夹角处
调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使我们了解到了交通建筑中人流,车流, 货流之间的紧密联系。
了解长途汽车站及周边的交通联系。 了解停车场的布置手法,消防设计。 了解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设置。 公共建筑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性化的设计来服务旅客
及工作人员。
谢谢观赏
谢谢观赏
位置优丶缺点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位于四公里立交旁四海路和江南大道的夹角处各长途客运车辆可以快速的到达通过内环高速路上到各条高速路快速离开主城
四公里交通换乘枢纽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小组成员:
黄峥丶张琪卡 余彬丶唐琦鸿 洪浩丶杨俊杰 赵闻扬丶朱康健
时间:2014.9.12
指导老师:朱贵祥
调研人员:黄峥丶张琪卡 余彬丶唐琦鸿 洪浩丶杨俊杰 赵闻扬丶朱康健
停车场:
当然空 间也很 大。车 辆不会 出现拥 挤。流 线很清 晰
车辆出入口及发车位
车流很好与人流分离。 并且预留空间足够大。
交通调研报告模板(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1. 报告名称: [具体报告名称,如“XX市交通现状及发展对策调研报告”]2. 报告目的: [简要说明本次调研的目的,例如“全面了解XX市交通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定交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3. 报告时间: [调研开始和结束的时间]4. 报告单位: [负责本次调研的单位或组织]二、调研背景1. 城市概况: [简要介绍调研城市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经济发展状况等基本信息]2. 交通发展现状: [概述城市交通发展的历史沿革,目前交通网络布局、交通设施建设情况等]三、调研方法1. 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城市交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国内外经验]2. 实地考察法: [对城市交通设施、交通流量等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3.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市民对交通状况的满意度和需求]4. 访谈法: [与交通管理部门、企业、市民等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四、调研结果与分析1. 交通现状- 道路网络: [分析城市道路网络的布局、密度、等级等]- 交通流量: [分析城市交通流量分布、高峰时段、拥堵路段等]- 公共交通: [分析公共交通的覆盖范围、运营效率、服务质量等]- 交通设施: [分析交通设施的完善程度、使用效率等]2. 问题分析- 道路拥堵: [分析拥堵原因,如道路容量不足、交通需求过大、交通组织不合理等]- 公共交通发展不足: [分析公共交通发展滞后原因,如运营效率低、服务质量差等]- 交通设施落后: [分析交通设施老化、维护不足等问题]- 交通管理问题: [分析交通管理手段落后、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3. 问题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分析交通拥堵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如降低效率、增加成本等]- 对市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交通拥堵对市民出行的影响,如出行时间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 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交通拥堵对环境的影响,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五、对策建议1. 优化道路网络- 增加道路容量: [提出增加道路容量的具体措施,如拓宽道路、建设快速路等]- 优化道路布局: [提出优化道路布局的建议,如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效率等]2.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提出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的措施,如优化线路、增加车辆、提高运营效率等]- 拓展公共交通覆盖范围: [提出拓展公共交通覆盖范围的建议,如加密线路、增加站点等]3. 完善交通设施-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提出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的措施,如建设立体停车场、改善交通信号等]- 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 [提出提高交通设施使用效率的建议,如优化交通设施布局、加强维护等]4. 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执法力度: [提出提高交通执法力度的措施,如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等]- 创新交通管理手段: [提出创新交通管理手段的建议,如利用智能交通系统、推广电子警察等]六、结论1. 总结调研成果: [简要总结本次调研的主要成果和发现]2. 展望未来: [对城市交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提出对城市交通发展的期望和建议]七、附件1. 调研数据表格: [列出调研过程中收集的数据表格]2. 调研照片: [附上调研过程中拍摄的图片]3. 相关文献资料: [列出调研过程中参考的文献资料]请注意: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报告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成都西站调研报告

成都西站调研报告成都西站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成都西站作为成都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为了解其现有设施、服务质量、用户需求等情况,本次调研旨在为改善和优化成都西站的运营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成都西站出发和到达的旅客进行调查。
2.实地观察:调研人员进站,观察车站内外的设施、人员情况和运行效率。
三、调研结果1.设施设备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成都西站的候车厅、售票窗口、出入口等设施基本完备,但部分设施已有一定的老化迹象,需要进行维修和更新。
此外,电子显示屏在候车厅内设置不够充分,旅客不易获取到足够的车次信息。
2.服务质量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成都西站的服务质量总体较高,车站工作人员态度良好,服务热情。
售票、检票和安检等流程有序,没有发生明显的拥挤和纠纷。
但在高峰期,候车厅内座位紧张,旅客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3.用户需求方面调研结果显示,成都西站的旅客对于车站内的餐饮和便利店设施有较高需求,希望这些设施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和优惠的价格。
此外,旅客对于车站的卫生状况也普遍关注,希望能够加强车站的清洁和维护工作。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成都西站存在以下问题:1.设施老化需要维修和更新,电子显示屏设置不充分。
2.高峰期候车厅座位紧张,旅客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3.餐饮和便利店设施需求高,但选择有限。
4.车站的清洁和维护工作需要加强。
五、改进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设施设备方面:加大对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力度,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
增加候车厅内的电子显示屏数量,方便旅客获取车次信息。
2.服务质量方面:针对高峰期候车厅座位紧张的问题,可以考虑增加座椅数量,满足旅客需求。
此外,培训车站工作人员,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用户需求方面:根据旅客需求,增加车站内餐饮和便利店设施的数量,并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和优惠。
加强车站的清洁和维护工作,定期巡视清洁车站,提供更好的乘车环境。
五一广场交通调研报告总结

五一广场交通调研报告总结五一广场交通调研报告总结1. 引言五一广场是本市的主要交通枢纽,每天都有大量的车辆和行人经过。
为了了解该地区的交通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交通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2. 调研目的我们的调研目的是了解五一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以及交通事故发生频率,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提出一些建议和改进建议。
3. 调研方法我们使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分析。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全面地了解五一广场的交通状况。
4. 调研结果(1)交通拥堵情况:通过观察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五一广场交通拥堵情况较为严重。
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时段,车流量过大,导致道路拥堵。
同时,部分路段的车辆停放不规范,占据了交通道路,进一步加剧了拥堵情况。
(2)交通工具利用情况:调研结果显示,私家车是五一广场交通工具的主要选择。
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加,给道路通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调研显示,公共交通工具的选项相对较少、不够便利,是造成此类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3)交通事故频率:在交通事故调研中,我们发现五一广场的交通事故频率相对较高。
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道路拥堵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此外,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意识和驾驶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是导致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
5. 分析与建议(1)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为了缓解五一广场的交通拥堵情况,建议相关部门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交通管理,确保道路流畅;提供更多的停车场,并加强管理,减少道路停车现象;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2)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为了提升公共交通工具的利用率,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增加线路覆盖面,提供更多线路选择,并推出优惠政策,吸引公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3)提高交通意识和驾驶素质:提高交通意识和驾驶素质是降低交通事故频率的关键因素。
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交通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交通规则的遵守,以及加强对驾驶人员的考核和培训。
两站一中心调研报告

两站一中心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两站一中心公共交通枢纽的建设与发展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公共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改善出行体验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目前我市两站一中心公共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发展情况,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范围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并收回了98份有效问卷。
调研范围主要涵盖了我市目前的两个火车站以及市中心的公共交通中心。
三、调研结果1. 公共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调研结果,大部分受访者对公共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评价较高。
但仍有部分受访者反映,在枢纽的室内导航、无障碍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
建议在设计和改善中加强对这些方面的考量,确保公共交通枢纽的便利性和实用性。
2. 候车环境和服务设施调研显示,大多数受访者对候车环境和服务设施的满意度较高。
其中,部分受访者提出希望增加座椅、提供更多的服务设施等意见。
同时,也有少数受访者对洗手间的卫生状况表示不满意,建议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的管理和维护。
3. 车辆运营及时刻表安排受访者对车辆运营和时刻表的安排普遍表示满意。
但也有些受访者反映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不足,特别是在市中心公共交通中心的夜间运营。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夜间公共交通线路的开通力度,满足市民夜间出行的需要。
4. 交通连接和多式联运受访者对双火车站与市中心公共交通中心之间的交通连接评价较高。
同时,也有部分受访者认为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还有待改善,希望能提供更多便捷的多式联运方案。
建议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衔接,提高出行便利性。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室内导航和无障碍设施等的完善程度;2. 增加候车区的座椅数量,并提供更多的服务设施;3. 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提高洗手间的卫生状况;4. 加大夜间公共交通线路的开通力度,满足市民夜间出行需求;5. 加强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信息沟通和衔接,提高出行便利性。
枢纽调研报告

枢纽调研报告枢纽调研报告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
而交通枢纽作为不同交通输运方式的联系与转换点,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对交通枢纽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以及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调研情况1.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文献,了解交通枢纽发展的背景和理论基础;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情况,并采访相关人员,了解其运营管理经验和问题。
2. 调研结果(1)发展现状:众所周知,交通枢纽通常包括机场、港口、火车站和汽车站等。
各种交通枢纽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交通枢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提升,而且在设施和服务质量上也有所改善。
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客流需求,一些交通枢纽也开始进行综合配套设施的建设。
(2)问题分析: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交通枢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交通枢纽建设过于注重数量和规模,而忽视了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其次,交通枢纽之间的衔接还不够紧密,导致了客流换乘的不便利性。
此外,一些交通枢纽的管理和运营机制不够完善,也存在一些管理问题。
三、未来发展趋势1. 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交通枢纽也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信息化建设。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交通枢纽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2. 环保可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交通枢纽也在转型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
通过采用环保材料、节能减排等手段,减少交通枢纽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促进可持续交通发展。
3. 多式联运:多式联运是未来交通枢纽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通过打破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壁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整体交通效率,并促进交通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结论通过对交通枢纽的调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目前我国交通枢纽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交通枢纽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本课题为《大连轻轨三号线火车站枢纽区域交通系统分析》,调研方式为在互联网、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1.来源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
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一般来说,交通枢纽多位于几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或几条运输干线的交叉点,有大量客货流集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大连经过力和长期的建设,已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涵盖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综合运输体系,但大连在全国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尚处于末梢地位。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新一轮交通建设的要求2.意义交通枢纽是带动交通经济带发展的坚实基础。
交通经济带是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幅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交通枢纽的人流和物流,促进了沿港、沿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会给沿路、沿港的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并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沿线、沿港和枢纽节点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无限机遇。
交通枢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支撑。
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调查报告

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实地调研报告1.历史演变东直门基本概述东直门是位于内城东垣北侧的一座城门,主要包括东直门城楼、东直门、东直门闸楼和。
东直门历史发展图1 古时的东直门东直门位于现在的东二环东直门立交桥的西侧,原为东垣崇仁门,洪武元年(1368年)、四年(1371年)均修补沿用,十七年(1419年)修葺,改称东直门,元年(1436年)重建城楼、瓮城、箭楼、闸楼,正统四年(1439年)竣工,九年城楼曾引发火灾,火灾后重修。
清朝三十六年(1697年)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
在三年(1798年)曾重修城楼。
1915年因修筑环城铁路将瓮城、闸楼拆除,于箭楼后部两侧建“之”字形砖蹬道。
1927年将箭楼拆除,仅存箭楼,台基于1958年拆除。
1950年在东直门城门北侧开豁口,以利交通,1965年拆除东直门城楼。
1979年在城门原址东侧建立交桥,为重要交通路口,附近有东直门地铁站和东直门长途汽车站。
东直门城楼形制与略同,尺度略小。
东直门古时用途东直门在明朝初期建设北京时所需的木材大多由此门运送进北京城。
清朝时南方的木材常常储存在东直门外,因此北京城所需的木材大多从东直门运进北京城,因此东直门又俗称“木门”。
清朝时于东直门外建水关,管理进京货物。
清朝时在东直门设为“春场”,每至时于此鞭“春牛”“”。
东直门是北京九座城门中最贫之门,以郊外盆窑小贩,日用杂品占据瓮城为主,但瓮城庙中的药王雕像极为精细,市人称“东直雕像”。
古代的砖窑大多云集在东直门外,因此东直门不仅走拉木材车,还走拉砖瓦车。
2枢纽基本情况描述枢纽概况2.1.1.国内第一例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图2 东直门枢纽一景以红色和灰色为主色调的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暨东华广场商务区项目,地处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立交桥东北角,总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其中交通枢纽部分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由国浩房地产(中国)有限公司投巨资建设。
东直门站为北京地铁机场线起点站,车站位于东二环路东侧东直门外大街路北侧,东西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研报告一、课题的来源及意义本课题为《大连轻轨三号线火车站枢纽区域交通系统分析》,调研方式为在互联网、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1.来源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交通运输枢纽是指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交通运输线路的交汇、衔接处形成的,具有运输组织与管理、中转换乘及换装、装卸存储、多式联运、信息流通和辅助服务六大功能的综合性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的生产组织基地和交通运输网络中客货集散、转运及过境的场所,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客货运输效率的关键环节。
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分析主要是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功能、结构及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或设备(包括工业运输和城市运输)间的相互协调,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综合功能和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势,强化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功能,优化运输网的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而提高整个交通运输大系统的综合运输能力,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务。
一般来说,交通枢纽多位于几种运输方式的结合部或几条运输干线的交叉点,有大量客货流集散,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大连经过力和长期的建设,已基本形成全方位的涵盖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民航综合运输体系,但大连在全国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尚处于末梢地位。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新一轮交通建设的要求2.意义交通枢纽是带动交通经济带发展的坚实基础。
交通经济带是以综合运输通道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域内的大中城镇为依托,建立在沿线经济部门技术联系和生产协作基础上的,由产业、人口、资源、信息、城镇、客货流等集聚而成的幅带状空间地域综合体。
交通枢纽的人流和物流,促进了沿港、沿路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会给沿路、沿港的地区带来经济的繁荣,并促进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给沿线、沿港和枢纽节点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无限机遇。
交通枢纽是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继续快速地向亚太地区转移,按照大连打造先进制造业中心的要求,交通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交通网络形成以后,对产品的进出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处于区域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间交通运输日益广泛, 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点转变为城市和地区之间的线路或通道连接的建设上。
城市和地区之间主要以铁路、航空和公路为主, 高速公路和铁路客运专线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 尤其是高速铁路客运专线车站的引入, 对处于通道节点位置的大型和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效率能否发挥, 提出更高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及其周边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地区, 也成为城市副中心, 因此对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理念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1国外发展状况国外大城市的对外客运枢纽主要为包括多种客运方式的综合换乘枢纽,国外许多大城市的机场或火车站已成为“交通综合体”,在同一建筑物内集中了机场、铁路,地铁、轻轨、公共汽车、小汽车等交通方式,相互之间通过垂直或水平的自动步道相互换乘,旅客下了飞机或高速火车等交通工具,足不出户就可以换乘其他交通方式到达目的地。
在这方面有很多经典的范例。
如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国铁东京新宿站、华盛顿区与纽约市的联合车站。
城市内部换乘枢纽则主要以轨道交通的交叉点为中心形成城市主要换乘中心,在这些换乘中心除了轨道交通方式自身(城市铁路、地铁和轻轨等)之间采取最便捷的方式换乘,并且轨道交通方式与地面交通方式(常规公交、小汽车和自行车等)换乘也十分便捷,有的甚至在同一建筑物内完成,做到了无缝换乘,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
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拉德芳斯。
国外有关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轨道交通为基础的综合。
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设计、机场设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在客运交通枢纽中应用等方面内容。
前苏联在这方面进行较早的研究:50年代起,K.IO.斯卡洛夫撰写的《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论述了城市交通枢纽的合理布局、各种城市运输方式的采用范围、运输管理自动化及城市交通枢纽的发展问题。
80年代末,H.B,普拉夫金和B^涅格列依在《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阐述了统一运输体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对运输枢纽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介绍了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优化的计算方法和能力的最佳匹配,总结了八十年代原苏联国内运输枢纽在协调运输工作方面的先进经验。
同时,国外一些学者还从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与城市其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入手,对换乘枢纽的优化设计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Md.Shoaib Chowdhury等人从城市交通网络的宏观角度出发,对城市换乘枢纽总量换乘最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
SnehamayKhasnabis等人结合土地利用与换乘枢纽布局设计的关系探讨了二者的互动影响作用。
国外在综合换乘枢纽的设计建设方面十分领先,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枢纽的布局、运输方式间的协调等方面。
公路客运枢纽方面的研究较少,对其客流特性、交通组织和班线组织方法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国内发展状况国内对交通枢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枢纽布局规划相关技术、场站交通影响分析、场站设计等方面,尤以场站选址模型的研究为多。
西南交通大学对公路客运枢纽的研究较早也较为全面。
早在1995年,晏启鹏等就提出了以系统工程学为理论基础,将站场、通道和出入口视为一个大联动系统,以系统消耗费用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公路枢纽站场总体最优布局的数学模型和算法”J。
之后晏启鹏、熊巧、王忠强、叶怀珍又对基于GIS的公路枢纽布局规划、客流交通特性、布局优选模型、场站运营系统模拟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近期,罗霞、霍娅敏、李德刚提出了公路主枢纽后评价方法并应用于成都公路主枢纽调整规划中ⅨJ。
其研究集中于中观层面的场站布局规划,主要是就公路枢纽谈公路枢纽,缺少对枢纽的客流特性、交通组织和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且与大城市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的趋势不相适应。
长安大学的张三省、陈涣江引入优度的概念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等方法提出了枢纽布局方法,并参与95和04版的《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行业规范的制定。
规范有效的指导了公路客运的规划建设实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规范缺乏变通性,对不同区域、不同形式的场站的具体情况缺乏全面的考虑,同客流集散特性的变化,公路枢纽发展的新趋势等因素适应性不强,从而影响了其实际指导意义。
东南大学对大城市公路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还对大城市综合客运换乘枢纽的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探索,对枢纽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同时,同济大学在客运站交通影响分析,北京工业大学在客运枢纽综合评价体系,清华大学在综合换乘枢纽布局方法,华南理工大学在班线组织理论,吉林大学在选址技术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体化客运交通换乘系统建设和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构筑城市客运综合枢纽等一些新理念相继提出。
然而这些理念较为零散,缺乏整合,而且对其规划设计的具体方法的研究还十分欠缺。
在实践方面,国内大城市客运枢纽正朝着一体化、综合化、立体化的方向发展。
如北京的六里桥公路客运枢纽,在国首次实现了长途客运、公交、地铁和社会车辆的立体换乘。
而上海规划建设的长途客运南站和北站也是多种方式联运的综合换乘枢纽。
总体来说,国内的理论研究没有能跟上枢纽规划建设的新动向和新需求。
而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中观层面的布局规划,而对枢纽交通特性、交通组织、班线配置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进度安排:(1)研究目的:交通运输枢纽由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多种运输设备组成,每一种交通运输方式或运输设备在交通运输枢纽中具有不尽相同的功能与作用,但作为一个系统整体,交通运输枢纽系统具有统一的功能与引示。
这就是完成枢纽内货物及旅客运输的中转与地方作业,确保客货运输全过程的实现及运输生产的连续性,满足统一运输网及枢纽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对运输的需要。
(2)研究内容:研究交通运输枢纽的系统特性、交通运输枢纽系统的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布局与运输设备的配置原则、交通运输枢纽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协调。
(3)研究方法:采用解析结构模型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4)进度安排.参考文献[1]袁振州.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析[J].科技导报,2001(06)[2]覃煜,晏克非.轨道交通系统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0(03)[3]覃煜,晏克非,赵童.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换乘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0(02)[4]周立新,李英,缪和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枢纽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1(04)[5]罗雁云,董国鹏,陈薇萍.关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的几点思考[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03)[6]邵春福.交通规划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7]Central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 Transfer Penalties in urban Mode Choice Modeling.Travel model improvement program[M] .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 1997 : 30 - 45.[8]David A Hensher. Influence of vehicle occupancy on thevaluation of car driver’s traveltime savings : identifying important behavioural segments [ 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2009 (43) : 56 - 60.[9]Elisabetta Cherchi , Juan De Dios Ortuzar , Mixed RP/ SP models incorporatinginteraction effects [ J ] . Transportation ,2002 (29) : 41 - 47.[10]关宏志. 解析结构模型—交通行为分析的工具[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5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