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自然地理核心考点(5-8)
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25、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影响因素; 26、人口问题的空间差异及其对策; 27、我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 28、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9、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0、城市区位、等级、功能分区; 31、城市化标志及动力机制; 32、世界城市化进程、地区差异、产生的问题; 33、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4、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五种导向型工业; 35、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工业地域。 36、交通运输建设的区位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37、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8、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39、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原则;
13、大气的热力作用原理及其影响; 1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5、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和风的形成; 16、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7、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18、气候的形成因子; 19、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典型区; 20、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21、河流补给类型及其特点、水循环的分类; 22、洋流的分布及影响; 2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非地带性); 24、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核心考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3、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5、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晨昏线及其基本特征; 7、地方时、区时、日界线; 8、日出方位、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及应用; 9、昼夜长短的变化; 10、地壳物质循环、地质作用与地貌; 1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2、外力作用与地貌;
40、不同区域发展条件的比较; 4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
4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 43、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44、自然资源的开发背景、问题及综合开发; 45、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生产条 件、生产结构、专业化、综合开发);
山东历年高考考点分布(地理)

地理考点梳理表从2004年开始,山东省新课改已进行了八个年头,历经六次高考的考验。
高考文综试题地理部分从最初的雏形到现在的成熟,并且初步形成了山东省高考地理试题的特色。
每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都对高考地理试题有进一步的修正,但又具有很好的连贯性,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现在把山东省近六年的高考试题按考点分布、试题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揭示一点高考地理命制的趋势、特点,为同学们有针对性的复习指明方向。
一、根据“核心考点年年考,非核心考点轮流考”的指导方针,把近六年山东考试说明中必修部分的十大主干知识和47个考点进行重要性排序,选修地理只列了自然灾害与防治部分。
必修地理十大主干知识考点重要性统计(共47个考点)1.宇宙中的地球核心考点:③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②考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④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核心考点:②考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包含初中地理地形图部分)。
④考点: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包含初中地理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⑤考点: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包括初中地理天气预报符号)。
⑥考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非核心考点:③考点:大气受热过程。
⑦考点: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壳的物质循环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核心考点:③考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非核心考点:②考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自然地理环境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核心考点:③考点: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非核心考点:②考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未涉及的考点:①考点: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地理知识点背诵

高考地理知识点背诵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高考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掌握地理知识点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十分关键,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答地理试题,还有助于提高整体成绩。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地理知识点,帮助考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备考。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与地球自转: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球体,地球自转一周为24小时,由此形成了地球的白天和黑夜。
2. 大陆与大洋的分布: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大洋占地球表面积的近71%。
3.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因降水、温度、风力等变化而形成。
气象则是短期的天气状况。
4. 土地利用和资源分布:地球上的土地利用可以分为农业用地、城市与工业用地、森林与草原、河湖与湿地等。
资源分布有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等。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区的居民数量,城市是人们定居的大型聚居地。
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与区域经济、交通等有关。
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城市发展则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提升。
3. 交通与通信:交通是人们物质或信息流动的方式,通信则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方式。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对于地域发展非常重要。
4. 区域分化与城乡差距: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不均衡,形成了区域分化和城乡差距。
三、地理学科研究方法1. 野外实地考察:地理学研究中,采用实地考察方法进行地理要素的观察、测量与分析,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
2. 地图与图表的应用:地图和图表是地理研究中常用的工具,通过地图和图表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理现象。
3. 统计与分析方法:利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多个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关联性研究等,得出科学的结论。
4.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利用卫星影像进行遥感监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数据的存储和分析等。
高中地理资料-高考地理知识的必考点和核心考点及其考查形式

高三地理复习研讨会交流材料主讲人: XXXXXX高考地理必考点和核心考点及其考查形式主讲人: XXXXXX专题一高考地理必考点高考,不管考题怎么变化,不管是哪个地方命题,有些重要考点几乎年年都考,反复的考,这就是“核心考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必考点”。
考试大纲是高考的风向标,是复习备考的依据。
从理论上讲,凡是列入大纲的知识点都在高考考察的范围之内;从操作上讲,考点有“变”和“不变”之分。
变的是那些考试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不变的就是“必考点”。
高考地理55个考点,23个核心考点。
核心考点虽然占总考点的30%,却占总分值的80%,相当于用30%的复习时间,达到80%的复习效果,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责,反而会减轻复习负担。
抓住核心考点就等于提前抓住了高分。
中心思想:高考试题的最大特点为处处体现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功能:高考是抽考,不会面面俱到,但对地理核心能力的考查,绝不手软!一、最能体现地理学科色彩的核心考点1、地球运动与正午太阳高度2、昼夜长短的分布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的分布(锋面、三圈环流、华北旱灾、台风、特殊区域特殊气候的分布、成因)4、水循环(运用)5、海水运动与水资源6、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地理意义7、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以及物质循环(内、外力作用)8、地质灾害的分布(板块构造、喜马拉雅山与雅鲁藏布江大缝合线、喀斯特地貌的成因)9、自然带与地域分异规律10、地理图表:等值线、自然、经济地理数据(表格)分析揣摩数据的含义11、含有“探究性”意蕴的试题二、人文地理原理1、人类活动(农业、工业)区位分析(港口的区位分析)与环境问题2、城乡统筹、城市发展、地域形态、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与经济带的联系3、人口问题(三农问题、就业、老龄化、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民工潮)4、资源问题(森林、矿产、耕地、水)5、能源问题(石油、核电、水电站的利与弊)6、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三、区域地理(零定位,重在理性分析:现状与未来的谋和)1、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涉及到的区域2、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地理问题3、地理试题必须借助特定的区域才能体现,故试题的背景材料要审阅全面4、3S技术(手段、综合,区别和联系、本质)5、乡土地理:安徽地理(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四、几个核心的地理学科价值取向1、人类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研究和预测环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是“地理人”的责任和使命2、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究环境伦理道德3、地理环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4、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

高考地理考前必背自然地理核心考点#01等值线的判读注:①走势包括整体的走势,也包括局部的走势,例如局部的弯曲。
②特殊是指:“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表格简称大、小)#02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描述1.点状地理事物:如城市的空间分布、矿产资源的分布等(1)分布的描述点状地理事物一般比例尺较小。
描述时应从大范围考虑:点的大小代表的含义,反映的地理原理。
【描述角度】点的疏密,沿什么线(面)密集,沿什么线(面)稀疏;点组成的形状反映疏密规律。
(2)变化的描述要关注点的数量变化,位置是否变动以及变动的方向,有时还要关注点的规模大小是否己改变。
【描述角度】 数量变化、位置变化、等级(大小)变化等2. 线状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河流、交通线、山脉等(1)分布的描述读图时注意事物的起止点、事物沿途的变化和事物的走向;注重同一空间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和相互影响的结构体系。
(2)变化的描述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大多可以几类,常见的是某一地理要素随时间或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
【描述角度】 线状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描述角度:趋势、分段(阶段)、变化快慢(速度)。
3.面状地理事物:一般表示地形区、物(1)分布的描述规律判读类型举例等高线(地貌)等压线(大气)等潜水位线数值知类型地形类型、地形部位高低压中心,脊、槽知海拔高低走势知分布地势走向、山谷和山脊高压流向低压知水流方向疏密知变化程度坡度陡缓风力大小水流快慢闭合知特殊大:山丘;小:洼地大大:地势低洼,地下水出露或大水漫灌小:过度抽取地下水面状分布相对而言其比例尺较大,在描述中,应说明该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分布特点、或该地理事物的分布方位,对其面积大小、形状加以注意。
(2)变化的描述面状地理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对于这类描述,要关注面积大小的变化,变化的方向以及变化的速度。
【描述角度】 面积大小的变化(集中、碎片化);变化方向,变化速度。
(自然地理)第五章 第2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2021全国甲,T9—11【综合思维】以某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变化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判断地质地貌景观图,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影响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022浙江1月,T42021湖南,T15—16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2020全国Ⅰ,T37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2022江苏,T10—12命题分析预测以热点地区为铺垫,结合图文材料,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过程备考策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立足课堂并要求能用词精准、科学,理解地质地貌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结合实例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凸显综合思维;从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考点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形式(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断裂带垂直运动: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3)变质作用岩石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1]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作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2]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3]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4]火山地貌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汶川地震后形成滑坡、堰塞湖等情境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海拔约4200m,周围峡谷深切,陡坡环绕,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它与高山峡谷、宽缓河谷形成于该地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
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考点微专题-考点05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考点详解)

考点05地球公转及地理意义【考纲定位】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形成【核心素养】1.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
(区域认知)2.理解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3.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考情分析】1.高考围绕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变化规律两大核心知识命题,题型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
2.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居民楼采光、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安装等)为背景,或创设简洁的经纬网图提供信息,主要考查地球运动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难度有降低趋势。
【考点整合】一、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沿逆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绕太阳运转。
2、轨道: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周期:一个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每年的365天是回归年的近似值,一年扔掉近6小时,故4年一润,闰年为366天。
(太阳周年运动为参照)1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以恒星为参照物)4、地球公转速度(1)公转角速度:绕日公转一周360°,需时一年,大致每日向东推进1°。
(2)公转线速度: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3)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有近日点、远日点之分。
大约每年1月初过近日点,7月初过远日点。
日地距离的远近对地球四季的变化并不重要,因为一年中日地距离最远是1.52亿千米,最近是1.47亿千米,这个变化引起一年中全球得到太阳热能的极小值与极大值之间仅相差7%。
而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南北半球各自所得太阳的热能,最大可相差到57%。
可见,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决定地球四季变化的重要原因。
当地球过近日点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所获得的太阳热能超过北半球,因此,南半球正值夏季,北半球自然是处于冬季了。
初中地理中考复习人文地理核心考点总结(共八大类)

中考人文地理核心考点一、人口增长模式二、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分析的形式如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双重压力,既具有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净增数量大的问题,又面临着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严重的问题,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对迅速老龄化问题。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问题。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口问题解决措施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素质较低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流动规模大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三、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①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
③特别说明:
a.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④某一地点,太阳高度还有时间的变化,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一般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方楼间距较小,纬度
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最小楼间距=前楼高度×tanH/1(H 为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成直角。
倾角α+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六、太阳视运动
1.太阳周日视运动
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
是在北方的天空。
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处于夏半年。
③根据已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当地纬度位置,来确定太阳视运动图中的方向;或已知不同节气某地纬度的正午太阳位置来确定图中方向。
原理如下:
不同点观测正午太阳的位置
2.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
3.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七、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八、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2.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