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

合集下载

普洱茶

普洱茶

品茶,属于相当个别性的休闲。尤其普洱茶除了 品茗以外,尚有其它外围附属价值与乐趣,口感享受只是 其中之一;这也是在台湾除台湾茶之外,普洱茶能一枝独 秀区别于其它茶种的主因。优质普洱茶的界定,除了个人 香气口感的好恶,以及个人经济能力允许下,还有购买当 时的需求目的。笔者在此针对新制一年左右的生茶饼做说 明,从茶区、品种、茶菁辨识、饼模与紧压度、茶汤、香 气口感、叶底等等深入探讨,让消费者在选购时有所参考 依据。 茶品以口感与陈化特性区分,消费者购买时略可分为 三个方向:一为尝鲜,不储存。二为可立即尝鲜,且在五 至七年内能有快速变化者。三为适合长期储存的茶品。此 三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线,或因消费者个人口感评鉴差异 过大,笔者在本文所陈述,仅能当建议,而非唯一规格标 准。 品普洱茶,尤其喜欢她沁心的回韵,那入口的苦涩随 后在唇齿间转化成芳香甘露,令人神清气爽,欲罢不能。 喜欢将普洱泡在透明的玻璃壶里,最爱看那温暖醇厚的红, 感受岁月就这样神奇将味道渗入茶中,时光流逝将大多数 的东西变得腐朽,对于普洱茶却是必要的沉淀和积累。
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 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 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淳化汤色红浓之独特品 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 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环境条件下生长的云南大叶 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日光干燥、蒸压成型等工艺制成 的茶包括散茶及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外形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 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
普洱茶的美,不是一人独酌所能完全 体会的,在和志趣相投的茶友一同分享好 茶时,普洱茶的美才能淋漓尽致地得到体 现。龙润愿意在这片专为全球爱普洱茶的 茶友所建的普洱体验空间里,与各界茶友 共同分享、品味普洱茶。做好人,喝好茶, 品味普洱,品味人生!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是茶的故乡,拥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

茶文化在中国从古至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饮品的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开始,探讨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茶的起源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37年,相传中国古代神农氏发现了茶树。

神农氏是远古时期的传说人物,被认为是农业和草药的始祖。

神农氏发现了一株茶树,并尝试吃下茶叶,感到一种清新和提神的效果。

这就是茶的最早记载。

茶叶的发现和利用逐渐在中国各地传播,成为了民间的饮品。

二、茶的早期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茶开始在中国广泛种植与利用。

周代的《诗经》中就有茶的记载,茶被赞美为“羹藿无刍”,有勉励人心的作用。

茶的传播不仅在民间,也在宫廷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动。

随着茶的流传,中国茶文化逐渐形成,包括茶具、茶艺等方面。

三、茶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融合在各个领域。

首先,在宗教方面,茶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自唐代以来,茶成为了佛教修行中的重要一环。

僧人们用茶来保持冥想时的专注,并通过品茶来体验禅宗的境界。

茶的存在为佛教提供了一种平静和宁静的氛围。

其次,在文学艺术方面,茶的意象广泛出现在中国古代文人的作品中。

茶的味道、茶具的美感都成为文人雅士的标志之一。

茶道成了文人雅士交流情感、分享心得的桥梁。

茶的存在使得文人雅士们能够在品茶、煮茶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哲理。

再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喜欢用茶来招待客人。

无论是家庭聚会、朋友聚会还是商务场合,茶总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友谊与亲近感。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茶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传统茶艺的保护与发扬,传承先贤智慧和经验。

比如,茶道的传统礼仪、泡茶的技巧等都需要世代相传,不断保持和弘扬。

茶文化的创新是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式和茶产品。

比如,精美的茶具设计、茶艺表演等都是茶文化创新的表现。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普洱茶 茶文化 茶马古道概览

茶马古道概览自唐以后,在云南与西藏、印度及东南亚各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条以马帮驮运云南普洱茶的通道,堪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媲美这就是至今还有巨大的人文意义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的源头思茅普洱,历史上长期为府、道、专署治地,是思普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故乡。

明、清以来,普洱茶以普洱府治所生产加工集散的茶,称普洱茶,名扬天下,香飘四海,长盛不衰。

在1729年,思茅、普洱茶叶很兴盛,清朝廷在思茅厅设总茶店。

历史上的普洱茶产于普洱辖区(今思茅地区、西双版纳州)思茅厅之古六大茶山,即江内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

这六大古茶山至今犹存,有的还在生产普洱茶。

此外,江外勐海、澜沧,也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

日今,江外的南糯山和景迈尚存千年人工栽培型古茶树,万亩古茶园。

这些地方,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传统加工工艺生产、加工成散茶,蒸压成紧茶用笋叶和竹箩包装,经茶马古道运往内地、西藏和东南亚诸国。

一时,普洱茶名震京师,驰名海外,成为藏胞日常生活之必需。

清顺治18年,西藏派使臣到胜州(永胜)请求,在胜州与云南举行茶叶贸易,获准当年,做成生意5万担。

清政府实行配额专卖,征收茶捐。

1744年,普洱茶被朝廷列为贡品,由思茅同知(七品官名)承办贡茶事宜。

明清时期,茶马古道迅速发展起来,古道的源头以普洱、思茅两城为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出5条茶马大道,往来不绝的马帮,为普洱茶传播输送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是它们源源不断把各茶山的茶叶驮运到思茅普洱加工制作后,又沿茶马大道西北运销西藏、尼泊尔、印度,南销东南亚诸国;内销由昆明中转全国各地。

贡茶则由官方驿道快运到北京。

茶马古道是连接地域、民族文化的纽带,是中土与西藏,外地商品流通、经济交流的通道,是民族文化融汇的通道,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标记伟大民族精神的大道,是一条长长的民族团结和中外友谊的金桥。

五条茶马古道主要路线是:北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称为“官茶大道”。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云南的普洱茶叶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饮料。

普洱茶自古被认为有治理肠胃、解油腻的功能。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一起来看看。

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底蕴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

什么是文化?时下虽已有上百个概念,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它是人类这个宇宙特殊物种的“私有家当”;是“自然客体”的“人化”。

文化不是被动的存在,它是人的创造物,同时它反过来影响人、造就人。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反之,有什么样的文化,就造就什么样的民族性格,乃至什么样的民族社会及其社会制度。

然而,时至今日,人类文化五彩缤纷,各具特色。

我们对它们当持什么态度呢?大科学家和当代前沿思想家(美)欧文·接兹洛说,“每一种文化有其发展的权利,尊重它的根和传统,但同时要培养使它的人民同其他文化及自然和谐的共处价值和眼光。

”当我们探讨普洱茶文化的时候,首先要问它的“根”(底蕴)是什么?其次,还要问它的主要价值在哪里? 我们认为普洱茶文化的底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给人类留下“永活的财富”,即“可持续性的发展”价值。

万亩千年古茶园的种植者,澜沧芒景布朗族,传说他们种茶的历史时,是名叫“艾楞”的祖先给人类传留下茶种的。

他不仅是“阿佤”(芒景布朗族的自称)的英雄祖先,也是人类茶叶的发明者。

他特别给茶起个名字叫“腊”,意为绿叶,即要人们懂得吃它的嫩叶。

“茶祖”艾楞临死前还对儿孙们说:“到我死后,留下金银怕你们用完;留下牛马,怕会死亡;我留下宝石和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关于茶祖艾楞的故事,与芒景布朗族同一个支系的“绍帕绍兴”部落(佤邦)和佤崩支系也广为流传。

这句话是意译,据我们了解在“茶叶”二字面前有“永活”两个字,即后半句原话为“给你们留下宝石和永活的茶叶,让子孙后代取不完用不尽。

”为什么布朗族和布饶人把茶作为“永活财富”传给后代呢?具有种茶传统历史的曼堆布饶人,鲍氏达拉说:“我们家族世世代代种茶吃茶,过去还专门给下允傣族土司上贡茶叶,茶树年年发芽,岁岁摘吃;茶叶不仅做药做饮料,还可以卖钱、换盐巴(解放前曼堆人用茶换盐吃),所以,我们说茶是永活的财富。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是什么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那么大家知道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

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在原始野生采集活动之中的。

陆羽最先在他的《茶经》中探讨茶的起源,他认为据《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及“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茶事应当开始于神农,而这种说法目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学界比较认同的是茶叶生产始于四川。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述了巴蜀地区在汉时就大量种植茶树,甚至把茶作为贡品向西汉都长安进贡,秦汉以后茶叶开始向外传播。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

陆羽有关茶起源问题的这种说法虽然存在着争议,但其中一丝微弱的信息却表明:在原始社会,人们在“茶”在长久的食用过程中注重的是它的某些治愈疾病的“药”用之性,而没有产生文化。

有学者认为把茶作为一种文化而不是单纯的饮用真正有历史记载的应该从西汉算起。

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充分证明了西汉时茶叶市场的存在和饮茶风俗的形成。

《集古录》则提出茶文化起于魏晋,魏晋名仕以饮茶于山水来怡情养性,,形成了一种茶的名仕文化。

同时随着文人饮红茶的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关于茶字的由来,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载,在史前期,“荼”是泛指各种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独立的“茶”字则是在发现了荼的药用价值及饮用价值之后才产生的。

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发现了茶类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药用功效。

然而,由药用汤剂发展为日常的饮料,还必须存在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某种特定需要。

巴蜀地区深处内陆,地势低凹、山岭环绕,一直是疾病和瘟疫多发的地区。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

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摘要:一、茶的历史起源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简述茶,作为中国古老的文化符号和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茶叶的栽培、制作和饮用,在中国大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一、茶的历史起源据考古学家研究,茶树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早在公元前2737年神农时代,茶就被当作药物使用。

距今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用植物而被人们所认识。

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茶叶的普及,茶文化逐渐形成。

汉代时期,茶叶成为朝廷贡品,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茶道逐渐兴起,品茗成为一种雅趣。

唐代,茶道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茶圣陆羽撰写了《茶经》,被誉为茶文化的鼻祖。

三、茶文化的繁荣时期宋代时期,茶文化进入繁荣阶段。

茶艺技法不断提高,茶具、茶室等茶道器具日益讲究。

同时,茶宴、茶会等茶文化活动盛行,茶文化开始融入民间生活。

四、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茶叶制作技术得到革新,茶叶逐渐走向世界。

清代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皇家茶仪。

近现代,茶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茶艺、茶道、茶宴等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五、茶文化的未来展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茶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茶产业逐步转型升级,茶科技得到重视和发展。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传承弘扬,发挥其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中国茶文化发展史悠久,历经沧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象征。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云南普洱茶文化在现代快速发展,那么云南普洱茶文化的论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一起来看看。

云南普洱茶文化论文1普洱茶与民族文化提要:近年来,在云南民族文化襁褓里经过千百年孕育而成的普洱茶,再次以强劲的势头风靡海内外。

在今日,作为以饮料为其基本功能的物质产品的普洱茶,正成为人们热烈关注的对象。

这些来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关注主体之间、关注主体和关注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正在以现在进行时的方式建构着以普洱茶为核心符号的当代文化事象。

普洱茶成为云南文俗的表现。

作为一种物态符号的普洱茶,体现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三个主要特点:融合性、放外性、亲近性。

这正是普洱茶热的真正原因,也是这一文化现象在将来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内在。

关键字:茶茶文化生活民俗普洱茶一、普洱茶的历史源流1.普洱茶的渊源: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

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

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

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据史志记载,云南从原茶(俗称野生茶)转移为家种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勐海巴达1700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1000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

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在世界茶叶最重要的原生地云南,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既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从现今所存的典籍来看,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生活在云南大地的各民族就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和食用茶叶,开创了人类种茶饮茶历史的先河。

在最早记载普洱茶的历史文献《蛮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

普洱茶文化知识介绍普洱茶为云南特产茶品,主产于云南临沧、保山、普洱、西双版纳,是采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制成,根据工艺工艺的不同分为生茶、熟茶两种,生茶呈墨绿油润,条索肥硕,熟茶呈红褐色,条索饱满,金芽显露;根据形态的不同,分为散茶、紧压茶。

什么是普洱茶普洱茶是以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内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并在其范围内采用特定的生产工艺制成,因此普洱其本身即为茶类,普洱按其加工工艺及品质特征,普洱茶分为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两种类型。

普洱生茶是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在存放的过程中,会进行自然发酵。

其外形墨绿油润,白毫显露,茶汤金黄,滋味醇厚。

普洱熟茶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干燥等步骤,在人工增温增湿的方法下发酵而成。

其条索为褐黄色,出汤红褐明亮,滋味甘醇顺滑。

普洱茶产地2008年发布的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 22111-2008》,规定了普洱茶作为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区域。

完整地讲包括:普洱市、西双版纳州、临沧市、昆明市、大理州、保山市、德宏州、楚雄州、红河州、玉溪市、文山州等11个州(市)、75个县(市、区)、63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普洱茶的形状普洱茶不一定成饼状,有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

普洱茶大多是“一饼一饼”的,但也有散茶、沱茶。

其实,普洱茶在制作上,分为普洱散茶和普洱紧茶两大类。

普洱散茶,传统品类为毛尖、粗叶,今已发展为普洱绿茶、普洱青茶、普洱红茶、普洱黑茶、普洱黄茶、普洱白茶6个品类。

普洱紧茶传统品类为芽茶、女儿茶制成的团茶、饼茶、茶砖,今发展为由6类散茶制成的普洱沱茶(含大、小沱茶)、普洱饼茶(含青饼、熟饼、方饼、圆饼、异型饼)、普洱茶砖3个品类。

其制作方法,就是将散茶经过蒸(炒)后,装入各种品类模具并经特定工艺压制成型。

普洱紧茶,按照后发酵方法,有“生普洱”(即制成晒青并进而制成紧压茶后令其在自然存放中缓慢发酵陈化者,如“青饼”)和“熟普洱”(即将晒青以高温、高湿加速发酵者,如“熟饼”)之分,其品味以“生普洱”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浅析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原因,使人们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有个全面的认识。

关键字:普洱茶;普洱茶文化;形成原因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公”。

[1]按此说法,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今天,茶不仅成为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之一,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说,茶文化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所谓茶文化,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利用茶的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感情、意识形态的总和。

[2]普洱茶是产于澜沧江中下游(包括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的乔木型大叶种茶叶为原料,以晒青方式制成之后,又经过多次自然的不规则发酵后所获得的茶。

[3]普洱茶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名茶,其文化是博大深厚的。

它既是同属于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

它主要包含有普洱茶种植区人民从古至今创造的与茶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是指普洱茶种植区各民族人民在对茶的发现、驯化、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等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总和。

自从远古时期居住在澜沧江流域沿岸的普洱茶种植区一带的古代先民濮人和各民族,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了野生古茶树的用途,继而进行栽培、驯化、利用时,即开始了新的茶文化篇章。

并且由于这些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此各民族之间,以茶待客、以茶联姻、以茶作礼、以茶祭祀、以茶作贡、以茶入市、以茶唱曲、以茶入艺、以茶经贸、以茶入药、以茶入诗等,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友好的象征。

今天,以茶促贸、以茶兴农、以茶促文、以茶致富、以茶增谊、以茶广交天下,更促进了各民族的民结,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国际交往和改革开放,而对建设中国茶城普洱市,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4]然而,普洱茶文化为什么会在澜沧江畔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成长壮大,给我们中国的茶文化留下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本文将从普洱茶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普洱茶种植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从气候方面说,茶树性喜温暖、湿润,在南纬的45°与北纬的38°间都可以种植,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8℃—25℃之间。

著名的云南普洱茶区多分布在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海拔在1200—2000米,年平均温度在12℃—23℃之间,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最高达2000多毫米。

其中,普洱茶的重要产地西双版纳和普洱市的气候主要是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北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温度为17℃—22℃,年降雨量在1200—1800毫米。

这些优越的气候条件为该区种植普洱茶创造了适宜的生长条件。

从日照方面看,茶作为叶用作物,极需要日光。

日照时间长,光度强时,茶树生长迅速,发育健全。

云南普洱茶区海拔在1200—2000米,纬度偏高,海拔偏高,地表接受日光辐射量也较多。

由于普洱茶区多分布与澜沧江两岸的山区丘陵地带的温凉、湿热地区,虽海拔高,但温度、湿度也依然很高,十分有利于普洱茶的生长。

从土壤方面看,茶树适宜在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中生长。

云南的土壤一般为红壤、黄壤、砖红壤,PH值在4—6之间,因此正适合茶树的种植。

[5]由于得利于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在普洱茶的种植方面,从茶树的育苗到茶叶的采收都是一个生态的过程。

普洱茶的育苗一般采用扦插育苗法,即剪取茶树植株的某一营养器官,如枝、叶、根的一部份,按一定方法栽培于苗床上,使其成活为茶树幼苗。

当茶树幼苗长到一定程度时,便可以将幼苗移植到土地上进行种植。

普洱茶的种植期一般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下旬之间,雨季前后均可种植。

在茶树生长期间,茶农无需进行繁杂的管理,只要保证茶树周围无杂草即可,因为如果杂草过多就会吸收土壤的肥力,减慢茶树的生长。

茶树生长3—5年之后,便可采收。

茶树通过适当的采摘,可以不断减慢新梢顶端的生长势头,促进侧芽萌发,形成更多的新梢,延长茶树的经济生产期,增加产量,且能提高成茶品质。

另外,普洱茶的采摘只能人工采摘,人工采量虽比机械少,成本高,价格也较昂贵,但是人工采茶选择性较大,叶片也较完整,能保证普洱茶大叶良好条索和品质,并且普洱茶种植区多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机械采摘是无法进行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普洱茶作为云南独有的特种茶较国内其他地方的茶有自己的特征和相应的适生条件。

要形成云南普洱茶特有的品质特色,既不能离开普洱茶产区这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不能离开普洱茶种植的生态过程。

因为普洱茶文化必定要以普洱茶为载体,而只有品质优良的普洱茶才能积淀出如此丰富多彩的普洱茶文化,所以普洱茶种植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普洱茶区之所以会形成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普洱茶文化,一方面是与普洱茶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茶马古道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也承载了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此,普洱茶区的社会生态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从茶文化历史中我们知道“茶起于汉,兴于唐,盛于宋,鼎盛于清”。

普洱茶的历史也与茶史大致相符。

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檀萃的《滇海虞衡志》记载:“茶山有茶树王,较五种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

[6]武侯就是诸葛亮先生,相传他在公元225年南征,曾到了现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南糯山,这样就使得当地少数民族之一的基诺族,深信武侯植茶树为事实,并世代相传,祀诸葛孔明先生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

故普洱茶的种植,至少有1700年的历史,由此看普洱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唐宋时期是普洱茶的兴盛时期。

唐咸通三年(公元826年),唐使樊绰出使南诏,在其所著的《蛮书》卷七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

蒙舍蛮以菽姜桂和烹而饮之”。

[7]这里未指出茶名,只说了地界,据专家考证,唐代“银生城”即“银生府”,是唐朝南诏六节度使之一的驻地,即今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当时它所辖地域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和普洱市。

“银生城界诸山”当指有茶的哀牢山、无量山。

据考证银生城的茶应该是云南大叶茶种也就是普洱茶种。

所以可见,当时普洱茶已经在银生城广泛种植了。

及至宋代,云南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贸易。

宋代李石所著《续博物志》继《蛮书》之后也有类似的记载:“茶出银生诸山,采无时,杂椒姜烹而饮之”。

[8]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中记载:“普洱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

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曼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

[9]由此可知,在宋代普洱茶种植区已经出现了普洱茶的贸易,也就是说明普洱茶在宋代时期出现了兴盛的局面。

清朝时期,普洱茶出现了鼎盛的局面。

阮福《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的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茶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

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

……采而蒸之,揉为团饼。

其叶之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10]作为贡品团茶,每年向清代朝廷进贡有一定数量。

20世纪60年代初,故宫清理仓库时,有一批保存茶,有大团茶“人头茶”,小团茶“女儿茶”等,现保存完好。

由此可知,清朝时普洱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远销量号称十万担以上,宫廷将普洱茶引为了贡茶。

从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普洱茶的种植历史是源远流长的。

由于普洱茶种植历史的悠久性,就使得普洱茶种植区的人民们在历史长河的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普洱茶文化。

他们为普洱茶生产了不同的品种,发现了普洱茶的多种效用,并且由于普洱茶种植区聚居着很多少数民族,因此不同的民族特点赋予了不同地区的普洱茶以不完全相同的民族风情。

在加工、引用、礼仪等方面,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独特风情。

例如,基诺族吃凉拌茶、佤族饮烧茶、布朗族饮青竹茶、拉枯族饮烤茶、傣族饮竹筒茶、爱伲族饮土锅茶、傈僳族饮油盐茶、白族饮三道茶,以及纳西族、藏族打酥油茶等。

不同的民族风情,赋予茶文化以丰富的内涵。

[11]另一方面,对普洱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作出突出贡献的还有一条古老的驿道,人们亲切的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普洱茶也因为这一条古老的驿道而扬名天下。

茶马古道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所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各民族与藏民间一种传统的以马易马或以马换茶为主要内容的商贸往来。

因为其主要进行的是以滇、川等地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为主,顾被学术界称之为茶马古道。

[12]茶马古道作为一条商贸古道,它存在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晋时期,但是到了唐代这条商贸古道发生了变化,一是古道由两条变为数条,并呈网状辐射;二是由于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到了吐蕃以后,她把茶叶带到了吐蕃,由此改变了吐蕃人的生活习惯。

吐蕃的藏族生活在高寒山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食物才能御寒,所以他们的食品以牛羊奶、奶制品及糌粑为主,没有蔬菜,而“茶具有化食助兴,消解油脂提神的功能,很快成了吐蕃人不可缺少的饮品,吐蕃形成了全民饮茶的习惯,茶叶的需求量也随之剧增”。

[13]吐蕃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及地理条件都决定了那里不产茶,而云南、四川既是产茶地,又与吐蕃比邻,加上吐蕃与中原时有战争发生,一旦关系交恶,茶的运输就会被阻断。

所以从安全、成本和花费时间等多方面考虑,从云南、四川购买茶叶要比从长安购买茶叶经济安全得多。

藏族对茶的全民需求使得原来的商贸古道由滇、川线两条变为滇、藏线,川、藏线及滇、川线多条,古道贸易的性质由早期的以境外为主转为境内外并举。

藏族对茶商品的需求,使“南方丝绸之路”走向繁荣兴旺。

由此滇、川、藏三地之间开始以茶叶为主,加上盐、棉布、药材等其它商品的贸易交往。

[14]西双版纳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同时是云南茶马古道的起点区域。

茶马古道不仅是普洱茶运销之路,普洱茶文化传播之路,同时也是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之路。

云南茶马古道主干线有两条,均以西双版纳为起点:1、滇藏茶马古道主干线:西双版纳→思茅、普洱→景东→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西藏芒康→拉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