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处理器_CPU_正常工作所必备的条件_即所谓的_三要素_是什么_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三版课后答案1. 什么是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内存、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
中央处理器是微型计算机的大脑,负责执行程序和处理数据;内存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输入设备用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输出设备用于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输出;存储设备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2. 什么是微处理器?微处理器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包含了中央处理器的所有功能。
它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负责执行计算机指令和处理数据。
微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能决定了微型计算机的整体性能和功能。
3. 什么是时钟频率?时钟频率是微处理器内部时钟的频率,用于控制微处理器内部操作的速度。
时钟频率越高,微处理器执行指令的速度越快,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也越好。
4. 什么是总线?总线是微型计算机内部各部件之间传输数据和信号的通道。
它包括地址总线、数据总线和控制总线,用于传输地址、数据和控制信号。
总线的宽度和速度决定了微型计算机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性能。
5. 什么是存储器?存储器是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的设备,包括内存和外存。
内存用于临时存储数据和程序,外存用于长期存储数据和程序。
存储器的容量和速度影响了微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存储能力。
6. 什么是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用于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和将计算机处理的数据输出。
常见的输入设备包括键盘、鼠标、扫描仪等,输出设备包括显示器、打印机、音响等。
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和性能决定了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方式和体验。
7.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资源和提供用户界面。
它包括文件管理、内存管理、进程管理等功能,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接口。
8.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将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它包括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为用户提供了全球范围的信息和服务。
9. 什么是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不受非法侵入和破坏的技术和方法。
微处理器简介

微处理器简介自从人类1947年发明晶体管以来,50多年间半导体技术经历了硅晶体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甚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几代,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产业所没有的。
半导体技术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被称为“产业的种子”。
中央处理器是指计算机内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处理过程进行控制的部件,伴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芯片集成密度越来越高,CPU可以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这种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被统称为“微处理器”。
今天,微处理器已经无处不在,无论是录像机、智能洗衣机、移动电话等家电产品,还是汽车引擎控制,以及数控机床、导弹精确制导等都要嵌入各类不同的微处理器。
微处理器不仅是微型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各种数字化智能设备的关键部件。
国际上的超高速巨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等高端计算系统也都采用大量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器建造。
微处理器一般由下列部件组成:算术逻辑单元(ALU,Arithmetic Logical Unit);累加器和通用寄存器组;程序计数器(也叫指令指标器);时序和控制逻辑部件;数据与地址锁存器/缓冲器;内部总线。
算术逻辑单元ALU主要完成算术运算(+、-、×、÷、比较)和各种逻辑运算(与、或、非、异或、移位)等操作。
ALU是组合电路,本身无寄存操作数的功能,因而必须有保存操作数的两个寄存器:暂存器TMP和累加器AC(),累加器既向ALU提供操作数,又接收ALU的运算结果。
寄存器阵列实际上相当于微处理器内部的RAM,它包括通用寄存器组和专用寄存器组两部分,通用寄存器(A,B,C,D)用来存放参加运算的数据、中间结果或地址。
它们一般均可作为两个8位的寄存器来使用。
处理器内部有了这些寄存器之后,就可避免频繁地访问存储器,可缩短指令长度和指令执行时间,提高机器的运行速度,也给编程带来方便。
专用寄存器包括程序计数器PC()、堆栈指示器SP()和标志寄存器FR(),它们的作用是固定的,用来存放地址或地址基值。
CPU工作条件2011.5.5

一、CPU的基本工作条件1.供电CPU的(42)脚电源供电端,由稳压块Q840的(5)脚输出的电压供给。
开关电源就是通过电路控制开关管进行高速的开通与截止.将直流电转化为高频率的交流电提供给变压器进行变压,从而产生所需要的一组或多组电压,开关电源正常工作时,开关"变压器是变换交流电压、电流和阻抗的器件">变压器T862的(19)脚得到的脉冲信号,经保险电阻2889、D896整流,C895滤波产生约+25V电压,经L898、R841送到Q840的(1)脚,Q840为一集成式的+5V电压稳压和+5V电压延迟产生电路,经Q840降压稳压后从其(5)脚输出+5V-1电压,为CPU供电。
2.复位电路当电源接通时,CPU的5V供电电压以一定的时间常数上升,如果CPU在电源电压还没有上升到正常值时即开始工作,往往会出现误动作,电源开关断开时也是如此。
因此,当5V电源还没有充分上升或5V电源开始下降时,必须使CPU停止工作,复位电路便是为此而设置。
CPU的(33)脚为复位端,由稳压块Q840的(4)脚提供复位电压。
当电源刚接通时,Q840的(4)脚电压为O,CPU处于复位状态,所有输出端清零;当Q840的(4)脚电压达到4.5V以上时,CPU的(33)脚呈现高电平,CPU工作,开始执行程序。
3.振荡电路CPU的(31)、(32)脚外接10MHz晶振XA01,和内部电路共同产生CPU所需的振荡信号,使CPU在时序脉冲的作用下工作。
二、操作指令电路1.红外信号输入、输出电路红外接收器K801接收遥控器发射出来的红外信号,通过其内部从已调波中取出音频调制信号的过程">解调</a>和整形放大后,从(1)脚输出脉冲信号,通过接插件送到CPU的(35)脚,经识别后进行相应的操作控制。
CPU的(3)脚为红外发射信号输出端,输出就是将音频信号附加到高频振荡波上调制在38kHz载波的数字信号,通过接插件送到电源板上的红外发射二极管D803,使其发出红外光到外部红外控制器,实现整机与遥控装置的双向通讯,省去了在生产调试过程中插拔控制线的麻烦,节省了调试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保证了调试质量。
微处理器

几款多核处理器
• Intel :Core 2 Duo为酷睿双核64位处理器 Core 2 Quad 酷睿四核64位处理器 Core 2 Extreme AMD:Athlon64 X2 速龙双核64位 Phenom:羿龙三核、四核
超线程技术
• 是 一种同步多线程执行技术,即把系统中单一物理处理器 虚拟成两个逻辑处理器,相当于两个处理器实体,可以同 时处理两个独立的线程。 ※CPU最初发展的时候是一个CPU一个处理核心,CPU 的性能主要靠提高核心工作频率来提高,由于物理限制, 不能把CPU的核心无限提高频率,所以发展出来双核心的 CPU。 两个核心一起工作需要靠软件的支持。软件要明 白怎么把任务分给两个核心让他们一起工作,这样变相的 提高了CPU的处理性能,现在新出的软件都支持多核心了 。 本来是一个核心一个线程,不过INTEL发明了一个核心 跑出两个线程,这叫超线程技术。所以有双核4线程的说 法。
状态寄存器(PSW):用来保存各类指令的状态 结果,为后续PU提供一个操作数
②存放去处结果或暂存中间结果 ※寄存器是计算机中存取速度最快的存储器件
控制器(97)
• 功能:控制各部件协调工作,是协调和指 挥整个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决策机构”。
指令控制:控制指令按事先规定的顺序自动地执行,
ROM
安装机箱风扇 及时清除CPU风扇和散热片上的灰尘
※正确设置BIOS的参数,不要运行太多的应用程序
CPU分类与型号
• INTEL
Pentium PentiumPro PentiumMMX Pentium II III CeleronIII Pentium IIII Pentium D Celeron 4 Celeron D Core Core 2 Xeon(服务器用)
cpu三要素电路工作原理

cpu三要素电路工作原理在计算机领域中,中央处理器(CPU)是电子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它承担着执行指令和处理数据的重要任务。
CPU的性能和稳定性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要了解CPU的工作原理,就需要理解它的三个关键要素,即指令集架构、时钟频率和核心数量。
一、指令集架构指令集架构是CPU的基础,它规定了CPU能够理解和执行的指令集合。
常见的指令集架构包括x86、ARM、MIPS等。
不同的指令集架构对应着不同的编程语言和软件生态系统。
例如,x86指令集架构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和服务器领域,而ARM指令集架构则在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指令集架构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CPU的性能和兼容性。
二、时钟频率时钟频率是衡量CPU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表示CPU内部时钟每秒钟振荡的次数。
时钟频率越高,CPU的每秒执行指令的能力就越强。
然而,时钟频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高频率会产生更多的热量,对散热和功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不同指令的复杂程度和执行效率也会直接影响CPU的运算速度。
因此,在选择CPU时,需要综合考虑时钟频率和指令执行效率等因素。
三、核心数量核心数量是指CPU内部真实的独立处理单元数量。
现代CPU一般都具备多核心的设计,这意味着CPU可以同时执行多个线程或任务,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并行处理能力。
多核心的设计可以使CPU更高效地完成多线程的计算任务,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但是,多核心也意味着更多的硬件资源和功耗需求,因此在选择CPU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权衡。
综上所述,指令集架构、时钟频率和核心数量是CPU的三个关键要素。
合理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CPU,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潜力。
对于计算机科学爱好者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来说,了解CPU的工作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乎着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对于提升计算机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CPU的三个关键要素有更深入的理解。
微处理器简介及详细资料

微处理器简介及详细资料基本信息微处理器(英语:Microprocessor,缩写:µP或uP)是可程式化特殊积体电路。
一种处理器,其所有组件小型化至一块或数块积体电路内。
一种积体电路,可在其一端或多端接受编码指令,执行此指令并输出描述其状态的信号。
这些指令能在内部输入、集中或存放起来。
又称半导体中央处理机(CPU),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主要部件。
微处理器的组件常安装在一个单片上或在同一组件内,但有时分布在一些不同晶片上。
在具有固定指令集的微型计算机中,微处理器由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逻辑单元组成。
在具有微程式控制的指令集的微型计算机中,它包含另外的控制存储单元(源自:英汉双解计算机字典)。
用作处理通用数据时,叫作中央处理器。
这也是最为人所知的套用(如:Intel Pentium CPU);专用于作图像数据处理的,叫作Graphics Processing Unit图形处理器(如Nvidia GeForce 7X0 GPU);用于音频数据处理的,叫作Audio Processing Unit音频处理单元(如Creative emu10k1 APU)等等。
物理性来说,它就是一块集成了数量庞大的微型电晶体与其他电子组件的半导体积体电路晶片。
之所以会称为微处理器,并不只是因为它比迷你电脑所用的处理器还要小而已。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初各大晶片厂之制程,已经进入了1 微米的阶段,用1 微米的制程,所产制出来的处理器晶片,厂商就会在产品名称上用“微”字,强调他们很高科技。
就如同现在的许多商业广告一样,很喜欢用“奈米”字眼。
早在微处理器问世之前,电子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单元就经历了从真空管到电晶体以及再后来的离散式TTL积体电路等几个重要阶段。
甚至在电子计算机以前,还出现过以齿轮、轮轴和杠杆为基础的机械结构计算机。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兼科学家李奥纳多·达·文西就曾做过类似的设计[来源请求],但那个时代落后的制造技术根本没有能力将这个设计付诸实现。
LA76810A

制式信号时,只要外接一只免调试SECAM解调电路LA7642即可。
本机心功能的控制采用三洋公司微处理芯片LC863528B-55K7经I2C总线来完成,是一款性价比高,性能优越的彩电机心之一。
一电路组成框图,主要集成电路和信号流程信号流程,见附图,从天线接收的高频电视信号在调谐器中经高频放大,混频处理后变成中频信号,经预中放和声表面滤波器放大和选频,进入N101进行处理。
小信号处理全部在N101内部完成。
图象中频信号经图象中频放大电路放大,同步检波电路解调,得到视频信号和伴音中频信号。
伴音中频信号回到N101中进行限幅放大及调频检波,解调成音频信号,再经过N601的功率放大,推动扬声器发音。
视频信号也回到N101中进行PAL/NTSC制彩色解码,得到R/G/B基色信号,再进入末级视频放大激励显象管三阴极。
AV 端子的视频信号与S端子的亮度信号Y和色度信号C在视频开关N001中进行切换选择,将选中的视频信号送到N101中,完成彩色解码等功能。
行场偏转的小信号处理也在N101中进行,视频信号经过行场同步电路送出行场驱动信号。
场驱动信号经场输出集成电路N451放大,在场偏转线圈中产生偏转电流,完成场扫描。
行驱动信号控制行输出管的工作状态,在行偏转中形成行偏转电流,完成行扫描。
同时行输出变压器还为显象管提供各组工作电压。
开关电源电路将交流220V电压变换为多组直流电压,分别为整机各部分电路供电二微处理器LC863528B-55K7引脚分析与检修微处理器LC863528B是日本三洋公司生产的LC8635XX系列中的一种,即采用了I2C总线控制,也采用了PWM控制,其引脚功能见附图。
1,LC863528B正常工作三要素+5V电源,清零复位,时钟振荡是所有微处理器正常工作的三要素。
本机微处理器的+5V供电电源是从开关电源输出的直流+15V经电阻R569(2。
2Ω/2W)降压,N553稳压后得到的,因此开关电源在待机状态下必须正常工作,以保证微处理器在待机状态下仍有+5V供电。
微处理器知识点梳理汇总

第一章微处理器是指由一片或几片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组成的中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是指以微处理器为基础,配以内存储器以及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和相应的辅助电路而构成的裸机.微型计算机系统是指由微型计算机配以相应的外围设备和其他专用电器,电源,面板,机架以及足够的软件而构成的系统.对微型计算机系统而言,其硬件部分则由微处理器,内存储器,1/0接口,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组成,而其软件则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其中系统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和语言处理程序. 按组装形式和系统规模划分,常见单位微型计算机有单片机,单板机和个人计算机等.单片机即单片微型计算机,又称为“微控制器”和“嵌入式计算机”.这是一种把构成一个卫星计算机的一些功能部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之中的计算机.单板机.将微处理器,RAM,R0M以及一些I/O接口电路,加上相应的外设以及监控程序固件等安装在一块印刷电路板上所构成的计算机系统.个人计算机.由微处理器芯片装成,便于搬动而且不需要维护的计算机系统.采用芯片组技术后,可以简化主板的设计,降低系统的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同时对今后的测试,维护和维修等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芯片组决定了系统的如下特称:1CPU的类型,以及芯片主频范围;2.内存条类型;3.提供USB接口的数目以及IEEE1394接口的数目;4.存储器总线的最大频率;5.PC1总线的类型;6.对称多处理能力;7.对内置PC1E1DE控制的支持,8.内置PS/2鼠标,键盘控制器,BIOS以及实时时钟电路.1.3微处理器E要由三部分组成:1.运算器;2.控制器;3.寄存器阵列.总线是微处理器,内存储器和I/O接口之间相互交换信息的公共通路.总线由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组成,数据总线是从微处理器向内存储器J/0接口传送数据的通路,同时,它也是从内存储器,1/0接口向微处理器传送数据的通路,因为它可以在来那两个方向上往返传送数据,称为双向总线.地址总线是微处理器向内存储器和I/O接口传送地址的信息的通路,它是单向总线,只能从微处理器向外传送.控制总线是微处理器向内存储器和I/O接口传送的命令信号以及外界向微处理器传送状态信号等信号的通路.片总线:又称“元件级总线“,“芯片总线",是微处理器芯片内部引出的总线,它是用微处理器构成的一个部件或是一个很小的系统时,信息传递的通路.内总线(I—BUS):又称“系统总线",“板级总线”,也就是常指的“微机总线”.它是用于微机系统中插件之间信息传递的通路,是微机系统所特有的,应用最多.外总线(E—BUS):又称“通信总线”,它是微机系统之间,或是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往往借用电子工业其他领域已有的总线标准.第二章2.1微处理器执行一段程序通常是通过重复执行如下步骤来完成的,即:*从内存储器中取出一条指令,分析指令操作码;文读出操作数;*执行指令;*将结果写入内存储器.总线接口部件(BIU)由段寄存器,指令指针,地址形成逻辑,总线控制逻辑和指令队列等组成.BIU同外部总线连接为EU完成所有的总线操作,并形成20位的内存物理地址.执行部件(EU)由通用寄存器,标志寄存器,算术逻辑部件(A1U)和EU控制系统等组成.EU负责全部指令的执行晌BIU提供数据和所需访问的内存或I/O端口地址,并对通用寄存器,标志寄存器和指令操作数进行管理.8088和8086的区别:1.8086的指令队列是6字节长,而8088的指令队列尾4字节长;2.8086是真正的16位机,同B1U相连的8086总线中数据总线是16位总线,而8086是准16位机,同BIU相连的8088总线中数据总线为8位总线.在8086微处理器中可供程序员使用的有14个16位寄存器,这14个寄存器按用途可分为通用寄存器,指令指针,标志寄存器和段寄存器四类.通用寄存器可分为两组:1数据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可以用来存放8位或16位二进制操作数,这些操作数可以是参数操作的数据,操作的中间结果,也可以说操作数的地址.2.指针寄存器和变址寄存器.只能按16位进行存取操作,主要用来形成操作数的地址,用于堆栈操作和变址运算中计算操作数的有效地址.数据寄存器包括:I累加器AX,2基址寄存器BX3计数寄存器CX4数据寄存器DX.指针寄存器和变址寄存器包括:I.堆栈指针寄存器SH3.基址指针寄存器BP4.源变址寄存器SI5.目的变址寄存器D1指令指针IP是一个16位专用寄存器,它指向当前需要取出的指令字节,当B1U从内存中取出一个指令字节后,IP就自动加1,指向下一指令字节.标志寄存器FR:在16位的标志寄存器FR中已定义的有9位,其中6位是状态位,3位是控制位:状态位:1.进位标志CE主要用于加减运算,移位和环移指令等指令也会改变CF值.最高位有进位置12.奇偶标志PF.主要在数据通信中用来检查传送有无错.反映操作结果中“1”的个数,偶数置13.辅助进位标志AF.反应一个8位量有无进位的情况.有则置I,AF用于BCD码算术运算指令4.零标志ZF.反应元素按运算结果是否为零的情况.结果为0,置1.5.符号标志SE反映带符号数运算结果符号位的情况.结果为负,置1.6.溢出标志OE反映带符号数运算结果是否超过机器所能表示的数值范围的情况.溢出置1控制位:1.方向标志DF.决定地址是递增还是递减,置1时递减,置0时递增.2.中断允许标志IF.表示系统是否允许响应外部的可屏蔽中断.置1时允许响应.3.陷阱标志TF.当置】时,微处理器每执行完一条指令便自动产生一个内部中断,转去执行一个中断服务程序.可以借助中断服务程序来监视每条指令的执行情况.在微机系统的内存通常存放着三类信息,即:1.代码(指令)-指示微处理器执行何种操作;2.数据(字符,数值程序处理的对象;3.堆栈信息一被保存的返回地址和中间结果.代码段寄存器CS,指向当前的代码段,指令由此段中取出.堆栈段寄存器SS,指向当前的堆栈段,堆栈操作的对象就是该段中存储单元的内容.数据段寄存器DS,指向当前的数据段,通常用来存放程序变量.附加段寄存器ES,指向当前的附加段,通常也用来存放数据,以及一些专用指令的操作数.存储器分段:因为8086微处理器内部数据通路和寄存器皆为16位,内部A1U只能进行16位运算,在程序中也只能使用16位地址,寻址范围局限在64K字节,为了能寻址1M字节地址,所以引用"分段"的概念.在具有地址变换机构的计算机中,有两种存储器地址,一种是允许在程序中编排的地址-逻辑地址,另一种是信息在存储器中实际存放的地址-物理地址.存储单元的20位物理地址是通常将16位的"段基值”左移4位再奖赏16位的“段内偏移量"生成的.物理地址的生成:1.当取地址时,8086会自动选择SS值作为段基值,再加上由SP提供的偏移量形成物理地址.2.当涉及堆栈操作时,8086会自动选择SS值作为段基值,再加上由SP提供的偏移量形成物理地址.3.当涉及一个存储器操作数时,8086会自动选择DS值作为段基值,再加上16位偏移量形成物理地址.4.ES用于串操作指令中的数据块传送指令5.当存储器操作数中偏移量采用BP为地址寄存器时,8086会自动选择SS值为段基值,再加上以BP为基值的16位偏移量形成物理地址.2.28086的40条引脚信号按功能可分为4部分一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以及其他(时钟与电源).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1.数据总线用来在CPU与内存储器(或I/O)之间交换信息,地址总线由CPU发出用来确定cpu要访问的内存单元(或I/O)的地址信号.前者为双向,三态信号,后者为输出,三态信号.2.AD15~AD0为地址/数据总线信号,3.A19∕S6~A16∕S3为地址/状态总线信号.4.8086的20条地址线访问存储器时可寻址IMB内存单元,访问外部设备时,只用16条地址A15~A0,可寻址64KB个I/O端口.5.BHE/S7--总线高允许/状态S7信号(输出三态)其他信号1.C1K一-时钟信号,该信号为8086cpu提供基本的定时脉冲,其占空比为1:3,以提供最佳的内部定时.2.Vcc----电源,要求接上正电压.3.GND--地线,两条接地线.8088的引脚与8086的不同之处1.8088的地址/数据服用线为8条,即AD7~AD0,而A15~A8为单一的地址线.2.8088中无BHE/S7,该引脚为SSo-状态信号线.3.8088的存储器/【O控制信号为IO/M,即该信号为高电平时,是I/O端口访问;为低电平时,是存储器访问.这与8086的M/Q线刚好相反.2.4与80486相比Pentium在结构上的特点:1.超标量流水线2.重新设计的浮点部件3.独立的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4.分支检测5.采用64位外部数据总线.Pentiumpro芯片采用了新的体系结构:1.一个封装内安装了两个芯片2.指令分解为微操作3.乱序执行和推测执行4.超级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多能奔腾中的MMX技术是Inte180X86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重大革新,增加了很多新的技术:1.引入新的数据类型2.采用饱和运算3.具有积和运算能力奔腾2芯片采用的先进技术:1.多媒体增强技术(MMX技术)2.动态执行技术3.双重独立总线结构(DIB)Pentium3芯片中的70条SSE指令可分为:1.内存连续数据流优化处理指令8条2.S1MD浮点运算指令50条3.新的多媒体指令12条Pentium4的主要技术特性是:1.采用3条超标量流水线,流水线深度为20级,流水线深度越大,则越易提高内核的工作频率.2.改进了分支预测单元,为分支预测提供了更好的算法,减少了分支预测错误33%,提高了分支预测的精确度3.采用跟踪缓存和低延迟数据缓存,跟踪缓存可以把己经用过的并经过译码后的微指令存储下来,再次执行到相同指令时,不必再一次重新译码.4.采用该机动态执行技术(ADE),改善因流水线深度加大而带来的运算延迟问题,也可改善分支预测能力.5.待用64位4倍数据速率(QDR)处理器前端总线(FSB)技术6.增加了144条SSE2指令,引入了新的数据格式--128位S1MD整数运算和64位双精度浮点运算.7.在第二代PentiUm3中采用了超线程技术,使单芯片的工作能力类似于双芯片的工作,提高总体性能15%~30%PentiumM微处理器采用全新的体系结构,以解决高性能和低功耗,高性能和小体积的矛盾,采用的技术:1.适合于移动微处理器的流水线2.大容量的12cache3.电源优化的处理器系统总线.4.高级分支预测技术5.专用堆栈管理器6.增强型的speedstep技术7.微指令操作融合8.嵌入双频无线连接功能.ERIC的3项关键技术:1.断定执行2.推测装入3.高级装入在Itanium处理器中的9个执行单元:1.2个整数/MMX执行单元2.2个浮点执行单元3.2个存储管理执行单元4.3个转移处理单元第三章8086的寻址方式有:立即寻址,寄存器寻址,存储器寻址,串操作寻址,外设I/O端口寻址以及程序转移操作寻址.存储器操作数的寻址方式按其有效地址EA分为:1.直接寻址2.寄存器间接寻址3.基址寻址4.变址寻址5.基址变址寻址程序转移运至方式按目的地址的形式方式有如下几种:1.相对寻址2.段内寄存器寻址3.段内间接转移寻址4.段间直接转移寻址5.段间间接转移寻址数据传送指令:1.MoV:传送字节或字.MOVdest,src.dest÷src.2.PUSH:字入栈.PUSHsrc.3.POP:字出栈.POPdest.4.XCHG:交换字或字节.XCHGdest,src5.X1AT:字节转换.6.1EA:装入有效地址.1EAreg,srcζreg÷EA.7.1DS:将指针变量装入寄存器及DS8.1ES:将指针变量装入寄存器及ES9.1AHF:标志寄存器低字节送AH10.SAHF:AH值送标志寄存器低字节11.PUAHF:标志寄存器内容进栈12.POPF:标志寄存器内容出栈13.IN:输入字节或字14.OUT:输出字节或字算术运算指令1.ADD:加法.ADDdest,src;dest<-dest+src2.ADC:带进位的加法.ADCdest,srcζdest÷dest+src+CF3.INc增量(+I).INCdest.dest÷dest+1.4.AAA:加法的ASCI【修正5.DAA:加法的十进制修正6.SUB:减法.SUBdest,src;dest<-dest-src7.SBB:带借位的减法.SBBdest,srcζdest÷dest-src-CF8.DEC:减量(-1).DECdest.dest÷dest-1.9.NEG:求补.NEGdest.dest<_dest(求补)+110.CMP比较.CMPdest,src.dest-src11.AAS减法的ASCn修正12.DAS减法的十进制修正13.MU1无符号数乘法14.IMU1整数乘法15.AAM乘法的ASCII修正16.D1V无符号数除法17.ID1V整数除法18.AAD除法的ASCI1修正19.CBW字节转换为字20.CWD字转换为字节位处理指令:1.AND逻辑与2.OR逻辑或3.NOT逻辑非4.XOR逻辑异或5.TEST测试6.SH1逻辑左移7.SA1算术左移8.SHR逻辑右移9.SAR算术右移10.Ro1循环左移11.ROR循环右移12.RC1通过CF循环左移13.RCR通过CF循环右移串操作指令1.MoVS(MoVSB,MOVSW)串传送(字节传送,字传送)2.CMPS(CMPSB,CMPSW)串比较(字节比较,字比较)3.STOS(STOSB,STOSW)存入串(存入字节,存入字)4.1oDS(1oDSR,1ODSW)取出串(取出字节,取出字)5.SCAS(SCASB,SCASW)扫描串(扫描字节,扫描字)6.REP重复操作7.REPE/REPZ等于/为零重第8.REPNE/REPNZ不等于/不为零重复串操作指令中寄存器和标志位的用途:1.SI源字符串的变址值2.D1目的字符串的变址值3.DS源字符串的段基值4.ES目的字符串的段基值5.CX重第次数计数器6.A1ZAXrSCAS扫描的扫描值,1ODS指令的目的操作数.STOS指令的源操作数7.ZF扫描/比较结束标志8.DF:DF=O,SI,DI自动增量.DF=1,SI,DI自动减量3.3程序设计的步骤1.分析课题2.确定算法3.画流程图4.编写程序5.上机调武修改分支结构程序是具有判断和转移功能的程序.1.判断--根据运算结果的状态标志进行判断.2.转移一-主要由条件转移指令来实现.循环程序由五部分组成:1.初始化部分2.循环工作部分3.循环修改部分4.循环控制部分5.循环结束部分循环程序设计要点:1.怎样把求解的问题变成循环结构的程序类型--怎样实现重免,即计算方案的循环.2.怎样使循环准确执行完毕,这就要注意循环控制部分的设计.子程序:如果在一个程序中有多个地方或在多个程序中都要用到同一段程序,可以把该程序段独立出来存放在内存的某一区域以供其他程序调用,这段程序称为子程序.参数传递一般有三种方法:1.寄存器传递2.用参数表传递3.用堆栈传递子程序嵌套:子程序中调用别的子程序称为嵌套,嵌套的层次只受堆栈空间的大小限制.子程序递归:子程序直接或间接地调用子程序自身,称为递归.DOS为程序设计者提供了许多可直接调用的功能子程序:1.磁盘的读写,控制2.内存管理,文件操作和目录操作3.基本输入输出管理,另外还有时间,日期等子程序.第四章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1.速度快,存取时间可为ns级.2.集成化,3.非破坏性读出双极型存储器是用TT1电路制成的存储器,其特点是速度快,功耗不大,但集成度较低.单极型存储器是用MOS电路制成的存储器,其特点是集成度高,功耗低,价格便宜.RAM的特点是存储器中信息能读写,且对存储器任一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所需的时间基本一样,RAM中的信息在关机后立即消失.ROM的特点是用户在使用时值能读出其中信息,不能修改和写入新的信息,存储单元中的信息由ROM制造厂在生产时一次性写入,ROM中的信息关机后不会消失.衡量半导体存储的优劣指标:存储容量,存储速度,可靠性和性能/价格比.HM6116是一中2048*8位的高速静态CMOS随机存取存储器.特点为:1.高速度2.低功耗3.与TT1兼容4.管脚引出与标准的2K*8b的芯片兼容5.完全静态.Inter2164是64K*1b的芯片,特点为:1.存取时间为150ns∕200ns2.低功耗3.每2ms需刷新一遍,每次刷新512个存储单元,2ms内需有128个刷新周期.在存储器芯片同CPU连接时要注意:1.CPU总线的负载能力问题2.CPU的时序同存储器芯片的存取速度的配合问题. 第五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压在 0~4.7 V 之间变化
! " 未使用
8.1 5 4.5 4.9
静音控制。遥控静音由 0 V
# $ 低电平转换为 4.9 V 高电平 8.1
5
4.9
0
频道切换静音控制。更换频
% & 道瞬时输出 4.8 V 高电平
3 1.96 7.2 7.1
伴音制式Ⅲ切换控制。伴音制
式 I、D/K 工作输出 0 V 低电 ’ ( 平,伴音制式 M 工作输出 4.5
> ? @ 操作键指令输入 B
9.7 4.7 4.7 4.8
A B C 操作键指令输入 A
10 4.7 4.7 4.8
D E F 未使用
9.2 5
0
0
G H I 未使用
9.2 5
0
0
( 续表)
引
在路电阻( kΩ) 工作电压( V)
引脚功能
脚
负笔测 正笔测 无信号 有信号
S T U 电子调谐器波段选择控制
2 3 4 钟传送线
10 4.7 4.8 4.8
I2C 总线存储器 读 / 写 串 行
5 6 7
10 4.9 4.7 4.7
数据传送线
AF“T S”曲线校正电压输入。
8 9 : 自 动 搜 索 节 目 电 压 在 1 ~ 0.66 0.6 12
12
4.7 V 之间变化
; < = 未使用
9.2 5
0
0
7.8
4.7
0
0
V 高电平
主机电源通 / 断控制。遥控
) * 关机( 待命)4.9 V 高电平
8.6 4.8 0
0
+ , 发光二极管指示灯控制
9.2 5
0
0
- . 电子调谐器波段转换控制
5.6 4.5
0
4.8
/ 0 1 电子调谐器波段转换控制
5.6 4.4 4.1
0
I2C 总线存储器 / 读写串行时
以上三个条件便是 CPU 正常工作的必要条件,缺 一不可。若 CPU 不能启动,必须首先从上述三个必要 条件中查找原因,除此之外,还要检查 CPU 本身不良或 面板键漏电粘连等。 "
家电检修技术 < 资料版 >2006 第 4 期( 总 199页) · 7 ·
4
4
P Q R 字符定位场同步信号输入
10 4.8 4.3 4.3
e f g 字符显示振荡器 1
9.1 4.7 4.8 4.8
h i j 字符显示振荡器 2
9.1 4.7 4.8 4.8
k l m 测试端( 接地)
0
0
0
0
n o p CPU 时钟振荡输入
9.1 5.1 0.5 0.5
q r s CPU 时钟振荡输出
6.2 6.2 3.9 3.8
I2C 总线串行数据传送线
6.2 4.4
4
4
伴音视频切换
10 4.7 4.7 4.7
伴音中频切换电压
6.1 4.7 0.65 0.66
电 视 机
微处理器( CPU) 正常工作所必备 的条件, 即所谓的“三要素”是什么?
!家电检修
1.必须有 +5 V 电源电压( 工作电压)。 2.必须有正常的复位( 清零)电平:任何一种微处 理器在开机时都必须进行复位( 清零),才能保证每次 开机后能够重现上一次的工作状态。实现这一功能的 方法是:在微处理器( CPU)获得稳定的工作电压之前, 使复位端保持一个短暂时间( 约 1 ms)的低电平后转 为高电平( +5 V),这就是常用的低电平复位方式。当 然,也有一些 CPU 电路采用高电平复位,具体形式依电
创维 29S F 8800 型
大屏幕彩电实测维修数据
!高向明
IC00(1 87CM38N-1R02 微处理器图像及伴音中放电路)引脚 功能及实测数据
引脚
引脚功能
在路电阻( kΩ) 工作电压( V) 负笔测 正笔测 无信号 有信号
① 接地
0
0
0
0
调谐电压控制。自动搜索节目
②
8.1 5.1 3.6 2.8
路设计而定。总之,无论何种复位方式,都必须使复位 电压延时( 时间很短,一般万用表测不出来)于 +5 V 工 作电压。
3.主时钟振荡信号必须正常:主时钟振荡电路由 CPU 内部电路和外围元件( 晶体和阻容元件)组成,振 荡回路产生的振荡脉冲,经内部电路分频形成时钟脉 冲,用来控制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晶体的固有频率依电 路设计的不同而各有所异,大部分机型都采用 4 MHz 晶体,此外还有 10 MHz、455 kHz 等几种。
9.1 5.1 2.2 2.15
t u v CPU 复位输入
5.9 4.5 4.9 4.9
w x y 未使用
9.3 5.2
பைடு நூலகம்
0
0
遥控信号输入。接收遥控信号
z { | 电压为 4.1 V 抖动
9.8 4.9 4.4 4.4
} ~ 电台识别同步信号输入
10 4.9 3.9 4.22
I2C 总线串行时钟传送线
9.2 5
0
0
V W X 未使用
9.2 0
0
0
Y Z [ 接地
0
0
0
0
\ ] ^ 红色字符信号输出
2.1 2.1
0
0
_ ‘ a 绿色字符信号输出
2.1 2.1
0
0
b c d 蓝色字符信号输出
2.1 2.1
0
0
J K L 字符亮度快速消隐信号输出 5.9 4.5
0
0
M N O 字符定位行同步信号输入
10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