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榕村全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欲以时文名家。则骏矣。时文已被前人做尽,是以顾拱石会墨(君子喻于叉节),并非题之正解,然
令人一看知其于从前此题名作。都已见过,他又别发一义也。盖古人所作,自道其所得,今人所作, 如随风败叶,不但身心性命,国计民生,全没交涉,即用为谈资,亦令人欲呕也。∞
不能补其所亡。不至于濯濯,不已也。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心,仁义之所管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恃有此也。凡今之人,则有不然者矣。其始也,
物交之攻取,而所谓良心者,则寡之又寡,以至于无。其继也,肆情于旦昼,则所谓夜气者,将梏之又
梏,以至于不能胜。此则放其心而不知求,有其端而不知充故也。是故初之具此仁义者,目若人也,
然而,盛极而衰,同样是嘉靖八年,有人看到是“唐荆川代兴”,有人看到却是“主司变体,创为轻佻 之格”②。虽然古文家自诩“以古文为时文”,追求所谓的古拙之气,然亦不免埋下轻佻的种子。阮元曾 嘲之日:“时文日八股者,宋元经义四次骈俪而毕,故八也。今股甚长,对股仿此,偶之极矣。震川辈矜以 古文为时文,耻为骈偶。孰知日坐长骈大偶之中而不悟也。出股数十字,对股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起承 转合,不差一毫。试问古人文中有此体否?”④这段话虽然不免有骈文家古文家相争之意气,但也说到了
14
万方数据
论明代八股文语体
方苞评论此文说:“裁对处融炼自然,有行云流水之趣。”这两大段整体上是排偶,而读起来就像古 文一样平易清通,这正是所谓“古文气脉,时文声调”。若就单个段落而言,是散文,亦即所谓古文;若两 者合观,则纯然一对偶文。这就是八股文最有独创的地方。一般骈文是一句或两句之间相对,而八股文 却是散体段落与散体段落之间的对偶。所以说,就局部而言,八股是散文,而就整体而言,八股又是骈 文,亦散亦骈,骈散结合。 这种骈散结合的特点还体现在散句与对偶的娴熟搭配上,吕留良说得好:“文或偶或单,或整齐或零 散,或大散行中藏小偶,或对偶中有参差长短,或流水直下,而其实对仗精工,令人不觉,或排比到底,而 起伏开合,只似一股,但看人作法如何,势到局成,神行官止,岂有一定之法?”吵胡定《逃墨必归于杨一 章》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夫二者非中道,固皆不可以久,而人情虽甚溺,亦必有时而悟;故各有所蔽则必期于无弊,是故 厌外者思实,而恶简者求中,其势然也。但以有所溺未可责其遽复,是故墨不继而后杨.杨不足而后
丛书集成三编

《丛书集成三编》目录(拟)1.二余堂丛书(清)师范辑清嘉庆九年(1804)小停云馆刊本2.纷欣阁丛书(清)周心如辑清道光中浦江周氏刊本3.拜梅山房几上书(清)□□辑清道光十六年(1836)刊本4.逊敏堂丛书(清)黄秩模辑清道光咸丰间宜黄黄氏刊本木活字排印本5.曼陀罗华阁丛书(清)杜文澜辑清咸丰同治间秀水杜氏刊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扫叶山房修补印本6.复性斋丛书(清)王检心辑清咸丰六年(1856)愼修堂刊本7.半亩园丛书(清)吴坤修辑清同治中新建吴氏皖城刊本8.文选楼丛书(清)萟林山房辑清光绪七年(1881)萟林山房刊本9.大亭山馆丛书(清)杨葆彝辑清光绪中阳湖杨氏刊本10.融经馆丛书(清)徐友兰辑清光绪中会稽徐氏八杉斋刊本11.经典集林(清)洪颐煊辑民国十五年(1926)陈氏慎初堂据嘉庆问经堂丛书本景印12.清白士集(清)梁玉绳撰清嘉庆道光间刊本13.苏斋丛书(清)翁方纲撰民国十三年(1924)博古斋据清乾嘉间刊本景印14.寿鑫斋丛稿清光绪间钞本15.津河广仁堂所刻书(清)□□辑清光绪中津河广仁堂刊本16.清风室丛刊(清)钱保塘辑清同治至民国间海宁钱氏清风室刊本17.埽叶山房丛钞(清)席威辑清光绪九年(1883)刊本18.碧琳琅馆丛书(清)方功惠辑清光绪十年(1884)序巴陵方氏广东刊宣统元年(1909)印本19.申报馆丛书(清)尊闻阁主辑清光绪中申报馆排印本20.学古堂日记(清)雷浚(清)汪之昌辑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二十二年(1896年)续刊本21.烟画东堂小品(民国)缪荃孙辑民国九年(1920)江阴缪氏刊本22.小方壶斋丛书(清)王锡祺辑清光绪中南清河王氏排印本23.粟香室丛书(民国)金武祥辑清光绪至民国间江阴金氏刊本24.广仓学窘丛书甲类(一名学术丛编)姬佛陀辑民国五年(1916)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排印本25.三余堂丛刻(民国)林仕荷辑民国十六年(1927)鄞县林氏据旧刊版汇印本26.云在山房丛书(民国)杨寿枏辑民国十七年(1928)无锡杨氏排印本27.曲石丛书李根源辑民国腾冲李氏苏州刊本28.艺海一勺(民国)赵诒琛辑民国二十二年(1933)排印本29.国立北平图书馆善本丛书第一集谢国桢辑30.周氏师古堂所编书(民国)周学熙辑民国至德周氏师古堂刊本31.玄览堂丛书郑振铎辑民国三十年(1941)上海景印本32.玄览堂丛书续集郑振铎辑民国三十六年(1947)国立中央图书馆景印本33.玄览堂丛书三集郑振铎辑民国三十七年(1948)国立中央图书馆景印本34.蟫隐庐丛书(民国)罗振常辑清宣统至民国间上虞罗氏誊写排印民国三十三年(1944)吴兴周延年汇编本35.玉函山房辑佚书(清)马国翰辑清光绪九年(1883)长沙嫏嬛馆刊本清光绪十年(1884)章邱李氏据马氏刊版重印本36.雪华馆丛编(民国)牛诚修辑民国五年(1916)定襄牛氏排印本37.横山草堂丛书(民国)陈庆年辑清宣统至民国间丹徒陈氏刊本38.扬州丛刻(民国)陈恒和辑民国扬州陈恒和书林刊本39.娄东杂著(一名棣香斋丛书)(清)邵廷烈撰清道光十三年(1833)太仓东陵氏刊本40.檇李丛书金兆蕃辑民国二十五年(1936)嘉兴金氏刊本41.南林丛刊周延年辑民国二十五年(1936)南林周氏排印本42.左海全集(清)陈寿祺撰清嘉庆道光间刊陈绍庸补刊本43.祥符刘氏丛书(清)刘遵海(清)刘曾騄撰清光绪至民国间刊本油印本44.清芬丛钞(民国)刘修鉴辑民国二十七年(1938)稿本45. 尚阝冰壑先生全书(清)尚阝成撰清光绪十一年(1885)东雍书院刊本46.西河合集(清)毛奇龄撰清康熙中李塨等刊本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陆体元据康熙中李塨等刊本修补重印47.榕村全书(清)李光地撰清道光九年(1829)李维迪刊本48.童氏杂著(清)童华撰清乾隆中刊本49.道古堂外集(清)杭世骏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补史亭刊本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钱塘汪大钧刊本50.培远堂全集(清)陈弘谋撰清道光十七年(1837)培远堂刊本51.空山堂全集(清)牛运震撰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空山堂刊本52.清献堂全编(清)赵佑撰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刊本53.纪愼斋先生全集(清)纪大奎撰清嘉庆十三年(1808)刊本54.珍执宦遗书(清)庄述祖撰清嘉庆道光间武进庄氏脊令舫刊本55.郝氏遗书(清)郝懿行撰清嘉庆至光绪间刊本56.邃雅堂全书(清)姚文田撰清嘉庆至光绪间归安姚氏刊本邃雅堂集十卷文集续编一卷道光元年(1821)江阴学使者署刊续编八年(1828)刊邃雅堂学古录七卷道光七年(1827)刊57.槐轩全书(清)刘沅撰清咸丰至民国间刊本58.桐阁全书(清)李元春撰清道光咸丰间刊本59.儆居遗书(清)黄式三撰清同治光绪间刊本60.藤花亭十七种(清)梁廷柟撰清道光八年至十三年(1828-1833)刊本61.武陵山人遗书(清)顾观光撰清光绪九年(1883)独山莫祥芝上海刊本民国四年(1915)金山高煌据莫氏版幷高桂续刊二种修补汇印本62.巢经巢全集(清)郑珍撰民国二十九年(1940)贵州省政府排印并据清刊板汇印本63.番禺陈氏东塾丛书(清)陈澧撰清咸丰至光绪间刊本64.柏堂遗书(清)方宗诚撰清光绪中桐城方氏刊本65.春在堂全书(清)俞樾撰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刊本66.止园丛书(清)史梦兰撰清道光至光绪间刊本67.潜园总集(清)陆心源撰清同治光绪间刊本68.儆季杂著(清)黄以周撰清光绪二十年(1894)江苏南菁讲舍刊本69.务实胜窝汇稿(清)张楚钟撰清光绪三年(1877)刊本70.玉津阁丛书甲集(清)胡薇元撰清光绪至民国间刊本71.师伏堂丛书(清)皮锡瑞撰清光绪中善化皮氏刊本72.湘绮楼全书(清)王闿运撰清光绪宣统间刊本73.陶庐丛刻(民国)王树柟撰清光绪至民国间新城王氏刊本74.新订六译馆丛书(民国)廖平撰民国十年(1921)四川存古书局汇印本75.寿栎庐丛书(民国)吴之英撰民国九年(1920)名山吴氏刊本76.缀学堂丛稿初集(一名见山楼丛书)(民国)陈汉章撰民国二十五年(1936)排印本77.推十书(民国)刘咸炘撰民国刊本78.心史丛刊(民国)孟森撰民国五年至六年(1916-1917)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79.朴学斋丛刊(民国)胡韫玉(朴安)撰民国十二年(1923)安吴胡氏排印本80.徐氏全书徐昂撰 1944年至1954年南通翰墨林书局排印本81.十三经客难(清)龚元玠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县学文昌祠考棚公局刊本82.覆瓿集(清)张文虎撰清同治光绪间刊本83.张皐文笺易诠全集(清)张惠言撰清嘉庆道光间刊本84.荆驼逸史(清)陈湖逸士辑清道光中古槐山房木活字排印本清宣统三年(1911)中国图书馆石印本85.史料丛编伪库籍整理处辑伪满康德二年(1935)石印本86.清代征献类编(民国)严懋功撰民国二十年(1931)梁溪严氏排印本87.麓山精舍丛书(清)陈运溶辑清光绪宣统间湘西陈氏刊本88.中国水利珍本丛书(民国)中国水利工程学会辑民国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南京排印本89.救荒辑要初编(民国)上海书业正心团辑民国十一年(1922)上海尙古山房石印本90.百一庐金石丛书陈乃乾辑民国十年(1921)海宁陈氏景印91.周秦诸子斠注十种陈乃乾辑民国中国学会景印本92.区种十种王毓瑚辑 1955年北京财政出版社排印本93.梅氏丛书辑要(清)梅文鼎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梅瑴成承学堂刊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梅缵高颐园刊本清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龙文书局石印本94.地理眞诀(明)黄复初辑明崇祯九年(1636)洎阳黄氏澄心堂刊本95.画论丛刊于海晏辑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中华印书局排印本96.遯盦印学丛书(民国)吴隐辑民国十年(1921)西泠印社木活字排印本97.古今说部丛书(民国)国学扶轮子社辑清宣统至民国间上海国学扶轮社排印本98.菊部丛谭张肖伧撰民国十五年(1926)上海大东书局排印本99.清代燕都梨园史料张江裁辑民国二十三年(1934)北平邃雅斋排印本100.清代燕都梨园史料续编张江裁辑民国二十六年(1937)北平松筠阁书店排印本。
2024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4月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生态位”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个生态学术语,其意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空间上的位置以及这个种群与自然及其他种群之间的功能和价值关系。
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类显然有属于自己的生态位,但人类的生态位不是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某一固定区域,而是指人类的活动有其特定的边界并受特定规则的约束。
人类的生态位责任包括补偿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德国学者约纳斯将责任区分为追溯性责任与前瞻性责任。
这为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提供了有益启迪。
追溯性责任也就是补偿性责任,它要求人类必须对人类活动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责,竭尽全力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而前瞻性责任则是指人类必须对自己的经济政治决策、科学技术创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与预测,从而择优弃劣而行。
无论是履行补偿性责任还是前瞻性责任,都要求人类通过生态环境立法、政府的制度设计、公民的生态道德践行乃至国际社会的协同合作,一方面弥补、修复我们已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有效预防人类对生命共同体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
人类履行生态位责任的根本途径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这是既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人类需要的社会实践。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人类既可以享有、又可以放弃的权利,而是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履行这一责任包含着“肯定性”与“否定性”两方面的现实要求。
就肯定性要求而言,就是人类要将符合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要求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等运用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中;从否定性要求看,就是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和其他物种的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利益和发展,彻底摒弃那些非绿色、非生态与反绿色、反生态的理念、技术、政策、法律、方案,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科技创新方式的绿色化变革,从源头上防范生态环境危机的再次发生,以造福生命共同体。
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高三语文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态文明被看作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社会形态。
“生态”原是指排除人为因素的环境,20世纪下半叶,生态的内涵从以生物为主体的自然生态范畴拓展到连同人类在内的自然-社会生态范畴。
“文明”是一种社会实践,代表社会的先进程度。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从人本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对于自然生态内在价值的认同出发,实现了从“人类中心主义”到涵盖人类在内的“生态中心主义”转变。
生态文明是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内在逻辑指向。
在环境运动和环境改革中,西方诞生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面对西方工业化进程中不断爆发的生态问题,从对制度批判角度来说,生态现代化理论有着不彻底性。
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其改需要对西方现代化的理念、模式进行反思与超越,走出一条推动社会发展向生态化转向,符合生活文明要求的中国特色生态现代化道路。
制度是将社会系统的发展推向有序的一个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完备的体系架构与独特的政治优势,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的社会发展,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恰好提供了通过制度建设完成社会现代化的可能。
对于生态制度变革,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制度制订当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当中,政府需要将环境要素置于政策制定时所要考虑的问题中心,将环境与经济产业政策相结合。
全国通用中考历史专项练习伐无道诛暴秦(含答案)

伐无道,诛暴秦1. 秦朝短期而亡的根本原因是()A. 匈奴的进攻B.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C. 秦朝的暴政D. 农民起义的打击2. 秦的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起农民起义的反抗大旗的是()A. 刘备、曹操B. 刘邦、项羽C. 陈胜、吴广D. 张角、张梁3. “破釜沉舟”出自哪次战役()A. 垓下之战B. 长平之战C. 巨鹿之战D. 马陵之战4. 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B.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C. 项羽领导农民军D.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5. 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天下大雨B. 当时农民领导人想当王C. 秦二世继位D. 秦朝的暴政6.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喊出了几千年来百姓心中的真实愿望,对人性的开放和追求人的自由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句话涉及的事件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项羽起义C. 刘邦起义D. 国人暴动7. 中国历史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黄巾起义C. 赤眉起义D. 项羽刘邦起义8.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地点是()A. 渔阳B. 大泽乡C. 陈县D. 咸阳9. 秦朝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这表明秦朝()A. 赋税沉重B. 徭役繁重C. 法律严苛D. 刑罚残酷10. 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B. 起义军一直达到咸阳附近C. 具有革命首创精神D. 陈胜率起义军推翻了秦朝11.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包括()①秦二世穷奢极欲②繁重的赋税③沉重的徭役和兵役④残酷的刑罚。
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12. 与我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有关历史人物是()A. 商纣王与周武王B. 秦二世与陈胜C. 项羽与刘邦D. 陈胜与吴广13. 秦末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A. 陈胜、吴广起义B. 白莲教起义C. 太平天国起义D. 黄巾军起义14. 秦末农民战争中发生的巨鹿之战,其交战的双方是()A. 项羽与刘邦B. 刘邦与秦军C. 项羽与秦军D. 陈胜、吴广与秦军15.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天下大雨B. 陈胜想称王C. 农民快饿死了D. 秦的暴政16. 秦的暴政主要有()①繁重的徭役②沉重的赋税③严酷的刑法④连年的征战。
李光地著述考略

李光地著述考略
章全
【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1(000)003
【摘要】《安溪县志·艺文上》收录李光地著述共28种,既无分类,亦无卷帙。
《宋明理学史下·李光地章》与乾隆《安溪县志》所载同其数而或异其目。
虽编撰
泾渭而搜罗间有阙失,考订颇为翔实而纂辑细大不捐,仍嫌未备。
兹据李清馥道光本《榕村谱录合考》,参以《榕村全集》、《榕村全书》、《榕村语录》、《续集》等,将李光地编纂著述系年考叙如次,裨能有助后之编辑李集者于万一,则幸甚矣。
【总页数】4页(P41-43,40)
【作者】章全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清人李光地的论“学”思想——《榕树语录》及其著述特色 [J], 叶茂樟
2.李光地《诗所》对清初学者诗经学著述的影响 [J], 孙柯贞;张芳
3.沪医秦昌遇生平、家族及著述考略 [J], 李嫣然;陈丽云
4.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5.熊相生平及其方志著述考略 [J], 郑彩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光地《榕村全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诸葛《前出师表》,仓卒①之际.,言有伦次。
先要后主自己“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修身之意。
次及“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齐家之意。
宫中之事,交与攸之、祎、允等,营中之事,交与向宠,是亦尊贤,敬大臣事。
“亲贤臣,远小人”数语,《伊训》《说命》无以加焉。
次及自己出处,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
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故反复于攸之、祎、允等进纳忠言。
而又切瞩②后主“自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后主后来失国之道,忠武③固.已见之矣。
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
昌黎后为国子祭酒④,亦未见有条奏可方《天人策》者。
为侍郎时,未见章疏有如《出师表》者。
要之,亦少忠武一段诚意恳恻处。
(节选自李光地《榕村全书》)【注释】①卒:仓猝。
②瞩:同“嘱”,嘱托。
③忠武:诸葛亮谥号。
④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
6.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4分) 仓卒之际.际: 横无际.涯 际: 固.已见之矣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三处)。
(3分)由 内 及 外 由 近 及 远 然 兴 复 之 本 总 在 人 君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
(2分)(2)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
(2分)9.除“诚意恳恻”外,选段还对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给予怎样的评价?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6.(4分)(1)时候 边际 (2)本来 顽固7.(3分)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8.(4分)(1)(2分)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他)想要北上平定中原。
评分说明:“次”1分,句意正确1分。
(2)(2分)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
评分说明:“若”1分,句意正确1分。
9.(5分)言有伦次(或“条理清晰”)。
(1分)先要后主修身、齐家,“尊贤”“敬大臣”,(2分)然后言及自己出处和出师北伐,(1分)最后再反复叮嘱人君(君臣)。
2019-2020学年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哈尔滨市萧红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
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
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
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
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
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
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
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
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
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英国的不少作家、诗人。
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诸葛《前出师表》,仓卒①之际.
,言有伦次。
先要后主自己“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是修身之意。
次及“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是齐家之意。
宫中之事,交与攸之、祎、允等,营中之事,交与向宠,是亦尊贤,敬大臣事。
“亲贤臣,远小人”数语,《伊训》《说命》无以加焉。
次及自己出处,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
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故反复于攸之、祎、允等进纳忠言。
而又切瞩②后主“自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后主后来失国之道,忠武③固.已见之矣。
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
昌黎后为国子祭酒④,亦未见有条奏可方《天人策》者。
为侍郎时,
未见章疏有如《出师表》者。
要之,亦少忠武一段诚意恳恻处。
(节选自李光地《榕村全书》)
【注释】①卒:仓猝。
②瞩:同“嘱”,嘱托。
③忠武:诸葛亮谥号。
④国子祭酒:古代学官名。
6.解释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4分) 仓卒之际.
际: 横无际.涯 际: 固.已见之矣 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断三处)。
(3分)
由 内 及 外 由 近 及 远 然 兴 复 之 本 总 在 人 君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次及南方已定,欲北定中原。
(2分)
(2)若此等文字,韩昌黎亦未做得。
(2分)
9.除“诚意恳恻”外,选段还对诸葛亮的《前出师表》给予怎样的评价?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6.(4分)(1)时候 边际 (2)本来 顽固
7.(3分)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兴复之本/总在人君
8.(4分)(1)(2分)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他)想要北上平定中原。
评分说明:“次”1分,句意正确1分。
(2)(2分)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
评分说明:“若”1分,句意正确1分。
9.(5分)言有伦次(或“条理清晰”)。
(1分)先要后主修身、齐家,“尊贤”“敬大臣”,(2分)然后言及自己出处和出师北伐,(1分)最后再反复叮嘱人君(君臣)。
(1分) 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附参考译文:诸葛亮《前出师表》,在仓猝的时间内,(却)说得很有条理。
首先要求后主要“开张圣听,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这是修身的意思。
其次谈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这是齐家的意思。
皇宫中的事务,交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军营中的事务,交给向宠,这也是尊重贤臣的事情。
“亲贤臣,远小人”几句话,《伊训》《说命》都难以超越。
再其次谈到自己的出身,(又)其次谈到南方已经平定,想要北上平定中原。
由内及外,由近及远,然而兴复汉室的根本,总是在君主。
所以反复要(2)固
(1)际
求(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进谏忠言。
而后又恳切嘱咐后主“自谋,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后主后来丧失治国的方法,诸葛亮本来就已经看出来了。
像这样的文字,韩昌黎也没办法写出来。
昌黎后来做了国子祭酒,也没看见他的条奏可以和《天人策》相比。
做侍郎的时候,没有看见他的章疏能像《出师表》那样。
总之,(他的文章)少了诸葛亮文章中的一片诚恳痛切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