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贫困生活对其影响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贫困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研究。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经济结构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贫困并非单纯是个人能力或者努力的问题,而是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从而造成了贫富差距和贫困问题。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解决贫困问题,不能仅仅从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出发,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社会制度对于贫困问题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是贫困问题的根源,因为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增长,导致了劳动者的剥削和贫困问题的加剧。

对此,马克思主张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来消除贫困问题。

当代社会,尽管很多国家已经有了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但仍然存在着贫困问题。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在寻求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现有的社会制度,还需要关注和改变制度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强调了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却常常被剥削和压榨,导致贫困问题的加剧。

马克思主张应建立起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和制度。

这一理论在当代贫困问题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不仅能减少贫困,还能提高社会公平性和稳定性。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提醒我们关注贫困现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马克思认为贫困不仅是物质贫困,还包括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经济状况,还需要提供教育、文化和精神方面的支持。

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全面看待贫困问题,不仅仅关注经济层面的解决办法,还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的提升。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贫困问题以及解决贫困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关注经济结构、社会制度、劳动者权益以及贫困现象的多元化等方面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贫困问题,实现社会的公平与繁荣。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摘要】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融合了内在的伦理探讨和现实启示,深刻地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路径。

在内在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探讨了贫困问题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密切关联,呼吁正视贫困问题的人性层面。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改革的理念和路径,引领我们认识到贫困问题的制度性原因和必要的社会改革。

反思中,马克思主义呼吁我们反思当前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忽视和漠视,激励人们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思考来解决贫困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建议则提供了实践的方向和行动的动力,激发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实现贫困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最终,马克思的反贫困思想在社会影响方面将带来深远而积极的改变,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反贫困、内在伦理、现实启示、反思、改革建议、社会影响、总结1. 引言1.1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不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结构导致的结果。

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是阶级分化和剥削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贫困问题的内在伦理,认为解决贫困问题需要改变社会制度和结构,消除阶级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现实启示也很重要。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贫困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推动生产力发展,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劳动报酬,保障基本权利等,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反思和改革建议,对当前社会对于贫困问题的认识和应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贫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内生伦理及现实启示对我们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深入探讨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内在伦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内在伦理探讨涉及了对贫困现象的根本原因和社会结构的分析。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揭示贫困产生的根源,并探讨如何解决贫困问题。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人和穷人的财富差距越来越大,穷人无法从劳动中获得足够的报酬,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这种贫困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产物,与个人的能力和努力无关。

马克思将贫困分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相对于社会平均水平而言,个体的收入和财富较低;绝对贫困则是指个体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包括食物、住房、医疗等方面的贫困。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是绝对贫困的主要形式,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劳动力价值的剥夺,使得劳动者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困的根源在于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资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从劳动者身上获取的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并支配着剩余价值,而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工资收入。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富人与穷人之间的财富差距。

马克思主张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剩余价值由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分配。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了剩余价值的占有与分配问题,贫困问题也将得到根本解决。

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过渡时期或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包括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腐败、经济落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贫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贫困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仍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贫困问题愈发严重。

我们需要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贫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之道。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提醒我们,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 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

马克思主 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合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巨额利润,而工人则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微薄工资,陷入贫困的困境。

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消除贫困提供物质保障。

在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往往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和社会矛盾。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社会制度和政策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减少贫困的发生。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终目标。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困和人的发展机会的受限。

因此,在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批判之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们必须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活所需,而这种交易过程中,剥削已经内在存在。

资本家为了最大化利润,不仅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同时还通过压低工资、提高工作强度等手段来压制工人的生产力水平,使得工人们难以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马克思认为贫困问题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必然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

然而,货币是市场上的唯一媒介,这导致了产生货币财富的不平等,使得一部分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无力竞争和生存,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沦为贫困。

尽管距离马克思提出贫困理论已有足足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是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出台更全面、有效的政策来降低贫困率。

然而,当代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在一些方面也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

纵观当下的异化经济形态,不难发现市场经济的不平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得更加明显。

因此,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对现有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协调。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在当代仍然有高度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作为我们思考并解决当代贫困问题的一部分,需要重视和研究,引入新的经济理论,尝试在当代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发展模式,为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更加稳定、公平和持续的发展环境。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被剥夺,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并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扩张的系统,它需要不断地创造新的市场和劳动力,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剥夺无产阶级的财富和权力,从而循环往复地维持着这个系统的运转。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对于当代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无产阶级的权利和利益。

无论是在经济政策制定上,还是在社会福利的保障上,都应该把无产阶级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不仅会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还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和人的不幸。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公正的税收政策和福利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的程度。

最后,我们也应该重视环保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它会给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取缔污染企业,鼓励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总之,马克思的贫困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无产阶级的权益,关注社会的平等与公正,重视环保问题,努力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有关马克思的人物例子

有关马克思的人物例子

有关马克思的人物例子一、马克思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在当地颇有名望。

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马克思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他接触到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这为他日后的思想形成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家庭的文化氛围熏陶下,马克思能够阅读到许多经典的哲学和历史著作,这激发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欲望。

家庭中的民主氛围也让马克思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与家人的讨论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马克思的父亲虽然是一名资产阶级人士,但他的开明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使马克思在早期能够客观地看待资产阶级社会的一些现象。

二、马克思在学生时代的表现在学生时代,马克思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

他在大学期间学习法律,但他对哲学的兴趣日益浓厚。

马克思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社团活动,他与同学们就当时的社会问题、哲学思想展开激烈的辩论。

他不满足于传统的学术观点,总是试图从新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例如,在关于人类自由的讨论中,马克思提出自由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紧密相连的。

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马克思还深入研究了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虽然他后来对黑格尔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但黑格尔哲学对他的思想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在学生时代就开始撰写一些学术文章,这些文章虽然还略显稚嫩,但已经显示出他对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三、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的一生都致力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他与恩格斯共同创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积极参与组织工人运动,他深入到工人阶级中去,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例如,他在英国考察期间,目睹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恶劣的工作环境、超长的工作时间以及微薄的工资,这让马克思更加坚定了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决心。

他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这一伟大的著作犹如一盏明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贫困的理论和观点。

这些理论和观点对当代社会的贫困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导致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剥削无产阶级,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控制了经济的命脉,而无产阶级则只能通过出卖劳动力来生存。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困的存在。

这种贫困不仅是个体的经济困境,更是整个阶级的集体困境。

马克思认为,贫困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他注意到,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注重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这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工人则成为雇佣者掌握的廉价劳动力。

这导致了工人的工资无法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因而产生贫困现象。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使得贫困现象更加严重。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还涉及到了社会福利和公平正义的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慈善和福利机构来解决,而应该通过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根本解决贫困问题。

他主张工人阶级应该团结起来,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自身权益和社会主义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消除贫困的社会。

马克思贫困理论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要认识到当前社会贫富差距的问题和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不能忽视贫困人群的生存状态和权益。

它指出了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教导我们要思考如何改变这些制度和方式,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贫富均衡。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也提醒我们要关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为贫困人士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帮助,以减少贫困现象。

当代社会面临着诸多贫困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差距加剧、劳动力剩余等,应当深入研究和借鉴马克思的贫困理论,通过改革和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动劳动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加强对贫困地区和人群的扶贫政策,推进公共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发展,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家庭的穷困
就经济状况而言,二十四岁结婚离开普鲁士之后,马克思的家庭生活是长期穷困的。

马克思主要依靠稿费养家,而他给英国宪章派报刊写稿六年却从来不取稿酬。

1861年几乎“整整一年没有收入”(《马、恩全集》30卷,203页)好友鲁普斯去世时(1864年5月),留给马克思一笔可观的遗产,过了仅一年较安定的生活,马克思又一贫如洗,他说:“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钱这么快就没有了。

”(同上31卷,134页)他基本上靠恩格斯的接济,当然自己也挣一点。

马克思招待朋友,帮助流亡者是十分慷慨的,要保持体面,又不适宜过“纯粹无产者的生活方式”(同上31卷,135页),因此月月入不敷出,告贷无门,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1858年7月15日马克思告急,恩格斯即回信:“你做得很好,让我清楚地知道了你的困难。

必须采取紧急措施。

无论如何我们要把这些信件烧掉,使事情不致外扬!”(同上29卷,332页)恩格斯即使“囊空如洗”,还是竭力想法援助。

他说,要不是为了写《资本论》,马克思完全可以过另外一种生活。

马克思也认为《资本论》的写作,使他“牺牲了我的健康、幸福和家庭”(同上31卷,543页)。

出入当铺,至无物可当,是常事。

肉商、面包商、茶叶商、油商、牛奶商、蔬菜商、服装商、房东、学校和鞋匠,甚至报贩,都来要欠款,弄到“一部分无赖债主”发起“总攻击”,法院也加入,派员评估和查封家产,迫使马克思穷于应付。

收入不多,潜心经济研究而疏于理家政,但求温饱巳不错。

每年总有人生病,不是大人,就是小孩,开支不得了。

虽然伦敦有一家由名医免费看病的圣巴托罗缪医院,但除了送皮佩尔(曾任马克思秘书)去就诊外,未见马克思家人去就诊的记录。

1852年9月8日,马克思致信恩格斯云:“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女佣)患一种神经热。

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

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今天能否弄到这些,还成问题。

”(同上28卷,126页)有时整个家变成了诊疗所。

马克思自己有肝病、风湿病、痔疮,痈、疖不断。

1854年6月21日,马克思信:“在我妻子病得最危险的时候,弗罗恩德医生突然不来了,却送来一张二十六英镑的账单!其他任何一个医生出诊,我都必须立即付钱。

这样一来,我陷入极端困难境地。

单药费一项就吞掉了预算的很大一部分。

”马克思感慨道:“没有家的人真是幸福。

”(同上28卷,371页)马克思夫人生育七个孩子,有四个夭折了,留下三个女孩。

1852年死了两个孩子,女孩弗兰契斯卡死,买不起小棺材,付不起埋葬费,马克思向邻居法国人求助(同上28卷,50页);男孩亨利希-格维多死,燕妮给友人信云:“我的孩子他连同我的奶汁一起吸尽了这一切痛苦、悲伤和忧虑,如今他死了,我几乎由于悲痛而死去,这一点有谁关心呢?还有那些接踵而来的痛苦!”(同上28卷,646页)1855年1月16日爱琳娜出生,婴儿情况危险,马克思半个月“都忙于家务”。

同年三月,儿子穆希患腹结核病重,燕妮精神受剌激也病得厉害。

马克思写道:“我心里难过极了,头象火烧一样,当然,我应当顶住。

孩子在病中没有一分钟改变他那独特的,温和的,同时又是独立的性格。

”因看护儿子,马克思很长时间值夜班,累得要死。

4月6日清晨,儿子死在马克思怀中,马克思夫妇悲痛万分。

(同上28卷,423、440~441页)隔了多年,马克思还为此黯然神伤。

2 1860年11月,燕妮出天花(虽然曾种过两次牛痘)。

马克思要求恩格斯,除鲁普斯外不要告诉任何人。

他将孩子们寄居在李卜克内西家里两个月,每天送食物去,因而“必须维持两个家的开销”。

马克思致信恩格斯:“此刻我根本没有什么‘思想’,而只有‘讨厌的’头痛。

孩子们――可怜的小鬼们――还在过着流放生活。

前天我从李卜克内西家旁边走过时,最小的(爱琳娜)就从窗户里向我喊道:喂,老伙计!”(同上30卷,121、587页)孩子淘气又可爱。

孩子要受教育。

马克思经常开玩笑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培育大大落后于畜牧业。

”(同上30卷,595页)要让孩子受到广泛的教育,学费负担并不轻
松。

马克思不得不向恩格斯要钱:“星期六我必须付两英镑税款。

……单是学校和医生就花去了将近四十英镑。

”(1861年6月19日)(同上30卷,179页)“在新的学季里,我没有能力送孩子们去上学了,因为旧账还没有付清,而且她们的穿着实在太不体面。

”(1863年1月24日)(同上30卷,313页)“必须一下子交付二十五英镑学费,这使我很伤脑筋。

这笔三个季度的学费不能再拖下去了,因为小燕妮和劳拉要退学。

”(1866年5月16日)(同上31卷,217页)上文已提及赋税。

这亦一经济包袱。

马克思致信恩格斯:“你可想象十英镑寄来得多么是时候。

我家两次面临被查封财产的危险:一次是因为没有付可恶的六英镑九先令市政税,另一次是为了一先令十六便士的国税。

”(同上31卷,184页)逢到过节,譬如复活节、圣诞节,就会更加愁云笼罩,一筹莫展。

穷困能使最好的友谊产生裂痕,穷困能使家庭和睦受到破坏。

马克思被穷困逼得走投无路,如坐针毡,白发频添。

“任何人都不再赊帐给我”,马克思对恩格斯说,为了“阻止雪崩”,“为了学费、为了房租和为了世上的一切,我被逼得喘不过气来。

”虽然马克思自责“太自私了”,但还是让恩格斯很不愉快,因为恩格斯刚刚丧妻而未能得到好友更多的安慰。

这是马、恩两人一生友谊鲜为人知的唯一波折。

伟大的恩格斯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理解和宽容大度,继续不遗余力援助马克思一家。

波折发生时,马克思说:“家庭的和睦严重地遭到破坏,可怜的女人(指燕妮夫人)为这件事付出了代价,而她对此本来是完全无辜的……”(同上30卷,309~317页)当然,波折过后,马、恩友谊依然固若金汤,马克思和燕妮的婚姻也仍然牢不可破。

在最困苦的时候,马克思也曾说过许多诸如“我情愿把灵魂预售给魔鬼”、“这样穷困的生活实在不值得过下去”、“如果新年仍象旧年,最好让它见鬼去吧”等等近于绝望的气愤话。

当《资本论》第一卷付印的时候,马克思眼前才出现一片光明。

1867年生日(5月5日)那天,第一印张到手校对,他致信恩格斯说:“真是历尽艰险!”对恩格斯满怀感激,对自己亦满怀希望,坚信:“再过一年我会成为一个不愁吃穿的人,能够根本改善我的经济状况,并且终于又能站稳脚跟。

”(同上31卷,300~301页)但是,马克思最终得了出一个十分肯定的,也许不适合我们大多数人的结论:“至于个人生活,依我看,我是在过着所能想象到的最不幸的生活。

这没什么!对有志于社会事业的人来说,最愚蠢的事一般莫过于结婚,从而使自己受家庭和个人生活琐事的支配。

”(同上31卷,274页)穷怕了的马克思,为保障劳拉“不触上毁灭她母亲一生的暗礁”,坚持要未来的女婿拉法格报告“经济状况”。

他对拉法格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

我对此不感到懊悔。

相反地,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只是我不再结婚了。

”(同上31卷,521页)字字句句,铿然有声,读来不无悲壮感!读一百遍叫人一百遍感动不已。

我并不以为今天絮聒马克思家庭的穷困为多余,为扫兴,为守旧,为不合时宜,为未能与时俱进。

因为普
3 天下今日仍然有许多穷困、非常穷困的家庭,完全可能从马克思家庭的穷困中获得共鸣和慰藉;还因为马克思写的书确是指引劳苦大众走向解放、摆脱贫穷落后的“自己的圣经”(恩格斯语,见《马、恩全集》31卷,414页),会给予穷困家庭将穷困转化为财富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