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5
8.2.6-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报告

XXX项目室内自然采光模拟分析报告年月目录1.项目概况 (1)2.评价方法及目的 (1)2.1评价方法 (1)2.2评价目的 (2)3.计算原理 (2)3.1原理概要 (2)3.1.1自然采光 (2)3.1.2采光术语 (2)3.1.3采光系数 (3)3.1.4采光系数 (3)3.2分析软件 (4)3.3参数设置 (4)3.3.1反射比 (4)3.3.2饰面材料的反射比ρ值 (5)3.3.3材料光学性能参数 (5)3.4分析模型 (6)4.模拟结果 (7)4.1 采光模拟结果 (7)5.分析结论 (7)附件1:主要房间采光分析统计详表 (8)附表1 主要房间采光分析统计详表 (8)1.项目概况图1.1 项目效果图2.评价方法及目的2.1评价方法依据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2015、《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2016》及《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2013。
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2015中第8.2.6条: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评价总分值为8分。
并按下列规则评分:1 居住建筑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得分:(1)卧室、起居室的窗地面积比达到1/6,得6分;达到1/5,得8分;(2)卧室、起居室的采光系数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规定值,得6分;比规定值高一个等级,得8分。
2 公共建筑主要功能房间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要求的面积比例达到60%,得4分;达标面积比例每提高5%加1分,最高得8分。
2.2评价目的天然光营造的光坏境以经济、自然、宜人、不可替代等特性为人们所习惯和喜爱。
各种光源的视觉试验结果表明,在同样照度条件下,天然光的辨认能力优于人工光。
天然采光不仅有利于照明节能,而且有利于增加室内外的自然信息交流,改善空间卫生环境,调节空间使用者的心情。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5年新规)

11 总则1.0.1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范绿色建筑的评价,推进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绿色民用建筑的评价。
1.0.3绿色建筑评价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等特点,对建筑全寿命期内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等性能进行综合评价。
1.0.4绿色建筑的评价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2 术语2.0.1绿色建筑green building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热岛强度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3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2.0.4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的统称。
2.0.5再生水reclaimed water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水质标准、满足一定使用要求的非饮用水。
2.0.6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 water source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7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 material不改变物质形态可直接再利用的,或经过组合、修复后可直接再利用的回收材料。
2.0.8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 material通过改变物质形态可实现循环利用的回收材料。
3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绿色建筑的评价应以单栋建筑或建筑群为评价对象。
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

北京市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要点(试行修订版)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发布二 O一四年一月目次1 总则 (1)2 住宅建筑 (2)2.1 建筑专业 (2)Ⅰ建筑设计说明 (2)Ⅱ总平面图 (3)Ⅲ材料做法表 (4)Ⅳ平面图、户型图 (4)Ⅴ立面、剖面及详图 (4)Ⅵ其他文件 (5)2.2结构专业 (5)Ⅰ设计说明 (5)Ⅱ计算书 (5)2.3给排水专业 (6)Ⅰ设计说明 (6)Ⅱ施工图 (6)Ⅲ水系统规划方案 (7)2.4暖通专业 (7)Ⅰ设计说明 (7)Ⅱ设备表 (8)Ⅲ施工图 (8)Ⅳ节能计算文件 (9)2.5电气专业 (9)Ⅰ设计说明及照明图例 (9)Ⅱ系统图 (9)Ⅲ施工图 (10)3 公共建筑 (11)3.1建筑专业 (11)Ⅰ设计说明 (11)Ⅱ总平面图 (12)Ⅲ材料做法表 (13)Ⅳ平面图 (13)Ⅴ立面、剖面及详图 (13)Ⅵ其他文件 (13)3.2结构专业 (14)Ⅰ设计说明 (14)Ⅱ计算书 (14)3.3给排水专业 (14)Ⅰ设计说明 (14)Ⅱ施工图 (15)Ⅲ水系统规划方案 (16)3.4暖通专业 (16)Ⅰ设计说明 (16)Ⅱ设备表 (17)Ⅲ施工图 (18)Ⅴ机房详图 (18)3.5电气专业 (19)Ⅰ设计说明及图例 (19)Ⅱ系统图 (20)Ⅲ施工图 (20)Ⅳ节能计算文件 (21)附录A 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集成表 (22)A.1 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集成表——住宅建筑 (22)A.2 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集成表——公共建筑 (23)附录B 绿色建筑一星级施工图审查内容对照表 (23)B.1 住宅建筑审查内容对照表 (23)B.2 公共建筑审查内容对照表 (34)附录C 建筑专业设计说明中的绿色建筑专篇 (47)附录D 水系统规划方案提纲 (52)附录E ***工程装饰性构件造价比例计算书 (55)附录F ***工程高强度钢筋用量比例计算书 (56)1 总则1.1 为落实北京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制定本要点。
绿色建筑二星设计标识汇报

目录
1
节地与室外环境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
室内环境质量
节地与室外环境
1
公交站点
地下空间利用
室外声环境
室外风环境
复层绿化
径流总量控制
• 项目场地附近500m内有2个 公交站点,共有9条公交线路途 中经过,设置人行天桥,能够使 居民享受到便利舒适的交通服务 。
编号
CH-1-1~4 CH-1-1~5
设备类型
离心式制冷机 螺杆式冷水机组
额定制冷量(kW)
性能参数(W/W) 实际设备 标准要求
4 北厂界 4a
51.7 70 41.6 55
场地中
5
心
1
51.2 55 41.3 45
地块噪声监测点位
【相关条文】4.2.5 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的有关规定。。
• 采用CFD手段对本项目周边风环境进 行模拟。综合考虑流场、风速、风压三个 因素,对本项目周边的风环境状况进行分 析评价。
• 热源:本建筑空调、采暖用热水采用市政热力管网间接供热,一次热水引自市 政外网,设计温度150/90℃。供热系统按照建筑分区,以避难层为界分高、中 、低三个区。
• 末端形式:中庭、入口大厅、多功能厅等大空间区域空调系统采用低速风道全 空气系统,低区办公室的等小空间区域采用四管制风机盘管加独立新风的系统 ,空中大堂采用全空气系统,中、高区办公区采用全空气变风量空调系统。
【相关条文】4.2.8 场地与公共交通设施具有便捷的联系。
地下空间功能:设地下车 库、设备用房、商业、自行车 库及后勤用房、员工餐厅 等。 。
北京企业和项目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注:1、办公楼宇为租用的不评价该指标。
2、污染治理技术:未发布行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3、污染物排放管理:企业根据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并辅之证明材料。
4、污染物监测监控水平:对于其它行业企业,列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
的企业,按照排污许可管理要求开展监测监控;未列入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5、通勤车辆:指企业用于接送职工上下班、企业内运输人员和机要的车辆。
(下同)
6、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不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7、碳市场履约:未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8、环境信息披露:不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的环境信息披露范围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1
2、绿色建筑:近一年未竣工新建建筑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3、污染物排放管理:企业根据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对相应指标进行评价,并辅之
证明材料。
4、场内非道路移动机械:不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5、碳市场履约:未纳入碳市场管理的企业不评价该指标。
1.1汽车整车制造业(361)企业绿色绩效评价细则
2.7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63、64、65)企业评价细则
1
2、房地产开发企业依据指标2进行评价
3、物业管理企业依据指标3进行评价
3.绿色项目综合评定总则。
《修订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工作大纲.doc

附件1: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修订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2011)工作大纲1. 项目背景北京是全国较早开展地方性绿色建筑评价工作的省市之一,北京市的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市规划委联合开展,在2011年12月之前,北京市评价工作一直执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在标准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区技术、经济发展条件和地域气候、资源等差别,国标条款已不能完全覆盖北京市建筑特点,因此自2010年起到2011年底利用一年多时间,北京市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根据北京特点编制了适合于北京地区气候、环境、资源和经济的地方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825-2011),并于2012年9月1日正式实施,用于指导北京市一、二星级绿色建筑的评价工作。
为了贯彻执行地方标准,2013年4月出版了《北京市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
目前,绿色建筑已经从“十一五”时期的初步探索、单体推进,迅速发展至成片式集群发展的全面推广阶段,相关技术、设备、产品相应成熟化发展,管理方法与流程逐渐规范。
但介于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逐步提高,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要求的愈渐严格,以及绿色建筑适应技术、产品的日趋成熟等因素,2006年版本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适用范围已不能适应绿色建筑总体发展形势。
因此,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2011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1〕17号)中的相关要求,住建部科技司针对2006版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不完善之处,组织开展修订工作,并于2012年9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发布《关于对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函》(建科综函[2012]169号),2014年4月1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批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北京市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

北京市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要点(2017年修订版)北京市勘察设计和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办公室发布二○一七年八月目次1总则 (1)2 建筑专业 (3)2.1节地与室外环境 (3)2.2节能与能源利用 (11)2.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13)2.4室内环境质量 (16)3 结构专业 (22)3.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22)4 给排水专业 (27)4.1节地与室外环境 (27)4.2节能与能源利用. (28)4.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29)4.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34)4.5 室内环境质量 (35)5 暖通专业 (36)5.1节地与室外环境 (36)5.2节能与能源利用 (36)5.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1)5.4室内环境质量 (42)6 电气专业 (46)6.1节地与室外环境 (46)6.2节能与能源利用 (47)6.3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0)6.4室内环境质量 (50)7 提高与创新 (52)7.1一般规定 (52)7.2加分项 (52)附录A施工图审查集成表 (58)A.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8)A.2 节能与能源利用 (61)A.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5)A.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7)A.5 室内环境质量 (69)A.6 提高与创新 (71)A.7 居住建筑评分计算表 (72)A.8 公共建筑评分计算表 (73)附录B 施工图审查对照表 (74)B.1节地与室外环境 (74)B.2节能与能源利用 (82)B.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90)B.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95)B.5室内环境质量 (100)B.6提高与创新 (106)1总则1.1为落实北京市政府“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促进绿色建筑的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北京市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办发[2013]25号),制定本要点。
1.2本审查要点适用于北京市新建民用建筑工程及类似的其他建筑工程的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类似的其他建筑工程是指工业厂区内的办公楼、宿舍等类似民用建筑的建筑工程);附建在工业厂房的办公用房等非工业部分,其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大于等于30%,或面积大于等于1000m2,非工业部分应进行绿色建筑施工图审查。
DB11_T825-201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2 3 Basic Requirements .........................................................................................................................3
3.1 一般规定 ............................................................................................................................... 3 3.2 评价与等级划分.................................................................................................................... 3 4 节地与室外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