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在语文阅读理解中,提取信息、分析文本、推理判断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陷阱,需要一些万能的解题公式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文章。

下面就介绍24个万能公式,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1.主题句识别公式: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段首或段尾,是整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2.词义猜测公式:通过上下文的线索来推测生词或短语的意思。

3.文章结构公式:了解文章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结论等部分,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意思。

4.排除法公式:通过排除一些不合逻辑或不符合文章整体语境的选项,来选择正确答案。

5.同义替换公式:一些题目中会使用同义词或同义短语来替换原文中的一些词或短语,需要注意词义可以灵活变化。

6.方法手段公式:有时候文章会介绍其中一种方法或手段来解决问题,理解这些方法或手段对于理解文章的关键信息至关重要。

7.比较对比公式:通过文章中的对比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观点的变化。

9.转折关系公式:当文章中存在转折或对立关系时,需要注意转折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

14.时间顺序公式:理解文章中的事件发展顺序和时间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15.主次关系公式:通过理解重要事实和次要细节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

16.原因结果公式:理解文章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推理出正确答案。

17.问题探究公式:针对文章中的问题,通过阅读整个文章来获得相关信息和答案。

18.事实细节公式:注意文章中的事实细节,并理解这些细节的作用和重要性。

20.图表分析公式:当文章中存在图片、表格或图表时,需要注意理解图表的内容和信息。

21.上下文衔接公式:通过上下文的衔接来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的意义。

24.综合分析公式:综合运用以上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各种细节和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可以准确地理解整篇文章。

以上就是24个万能的语文阅读理解公式,希望对你的语文学习有所帮助。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可打印以下是24个语文阅读理解的万能公式,每个公式都包含了一种阅读理解的技巧和应对策略。

1.主旨归纳公式:通过理解全文的内容和脉络,将文章的主旨进行简洁准确的概括。

2.人物角色公式:分析文章中出现的各种人物角色,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

3.比喻推理公式:注意文章中的比喻和隐喻,通过推理比喻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4.推理判断公式:通过文章中的线索和暗示,进行合理的推理和判断,解答问题。

5.归纳总结公式:将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进行梳理和归纳,形成简洁明了的总结。

8.信息捕捉公式:通过抓住文章中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快速抓取文章的重要内容和观点。

10.因果关系公式:分析文章中的因果关系,理解事件的发展和原因,解答相关的问题。

12.转折思路公式:注意文章中的转折关系和转折词语,理解转折对文章意义的影响和作用。

13.修辞手法公式: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理解其作用和效果。

14.对比分析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对比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观点和主题。

15.空气缺失公式:通过发现文章中的语句逻辑关系和连接词,填补语句中可能存在的空缺。

17.时态推理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时间信息进行分析,推测事件的发生顺序和时间关系。

18.比较分析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比较关系进行分析,理解其对文章意义的影响和作用。

19.空间定位公式:通过对文章中的空间信息和描述进行分析,理解事物的位置和相关的特征。

20.语段衔接公式:分析语段之间的关系和衔接手段,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的逻辑。

21.核心词推测公式:通过对核心词的推测和分析,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

22.问题定位公式:通过对问题的定位和文中细节的分析,解答问题或找到答案的线索。

23.英语翻译公式:通过对英语材料的翻译和理解,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24.观点鉴别公式:区分不同观点和立场的表达方式,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24个万能公式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掌握一些万能公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回答问题。

以下就是为大家总结的 24 个万能公式:一、关于标题1、标题的作用(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

(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

(4)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5)一语双关,象征人物的形象或精神。

二、关于词语2、理解词语含义(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2)拆词法,把词语拆开分别解释,再组合起来理解。

(3)找近义词或反义词替换理解。

3、词语的表达效果(1)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准确地表现了……(3)突出了……的特点。

三、关于句子4、句子的含义(1)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语境理解。

(2)联系文章主旨,理解深层含义。

5、句子的作用(1)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推动情节发展。

(3)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6、句子的赏析(1)从修辞手法角度: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拟人——赋予……人的动作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排比——增强语势,突出了……(2)从描写方法角度: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心理;环境描写——烘托了……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四、关于段落7、段落的作用(1)开头段:同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2)中间段:承上启下、补充说明、丰富内容。

(3)结尾段:同句子在结尾的作用。

8、段落的概括(1)找中心句。

(2)提取关键词,自己概括。

五、关于文章内容9、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

(3)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10、文章的线索(1)以人物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史上最全)语文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35个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公式

以下是35个阅读理解万能公式:1.中心思想公式: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包括主要人物、事件、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等。

2.作者观点公式:概括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包括对事件、人物、事物的评价和看法等。

3.文章结构公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段落、层次、过渡等,以及如何组织文章。

4.主题句公式:找出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细节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细节信息,包括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

6.推断题公式:根据文章中的信息推断出作者没有明确说明的信息,例如人物关系、事件发展等。

7.猜词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或短语的意思,包括词义、词性、时态等。

8.事实细节题公式:根据文章中的事实细节信息,回答问题或选择正确答案。

9.推理判断题公式:根据文章中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或选择正确答案。

10.猜测词义题公式: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猜测生词或短语的意思。

11.主旨大意题公式: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包括主要内容、主题、目的等。

12.篇章结构题公式: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包括段落之间的关系、过渡等。

13.写作技巧公式: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14.人物形象公式: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包括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

15.情节发展公式:分析文章的情节发展,包括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16.环境描写公式: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17.语言风格公式: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包括用词、句式、语气等。

18.情感色彩公式:分析文章的情感色彩,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

19.文化背景公式:分析文章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传统、风俗等。

20.阅读技巧公式:根据阅读技巧来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例如略读、跳读、寻读等。

21.结构分析公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段落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组织方式。

22.信息筛选公式:从文章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3.意图判断公式: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意义。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

语文阅读理解的24个万能公式作为一种语文阅读技巧的辅助工具,万能公式主要是指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和难度的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中的一些常用解题思路和方法。

以下是24个常用的语文阅读理解万能公式:公式1:审题定位法在开始阅读之前,先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题和大意,然后根据问题选择性地阅读相关部分。

公式2:段落主题句法公式3:信息筛选法在快速阅读全文后,找出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对其他无关信息进行筛选,以节省时间和提高准确性。

公式4:关系词法公式5:对称法许多问题要求找出一些事物的对应物或相似的事物,通过对称法可以快速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6:排除法在多项选择题中,通过排除显然错误的选项,可以提高最终的正确率。

公式7:常识法在一些常识性或常见的现象问题中,通过运用自己的常识和经验,可以快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公式8:词汇猜测法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分析生词或不熟悉的词组的意思,以此来推测出正确的答案。

公式9:对比法对比文章中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其差异性来判断答案。

公式10:归纳法根据文章的部分或整体信息,将其归纳为一个总结性的观点或结论,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公式11:细节理解法通过仔细观察文章中的细节内容,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公式12:语境理解法通过理解文章中的语境,包括语法、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内容,推测出答案。

公式13:推理判断法通过推理和判断能力,基于文章中的已知信息给出合理的答案。

公式14:逻辑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推断出隐含的信息,并给出正确答案。

公式15:常识推理法通过将文章和常识结合起来,从常识角度去思考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

公式16:原因分析法通过分析和推断文章中的原因和结果关系,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7:目的推理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目的和可能的效果,找出问题的答案。

公式18:态度判断法公式19:时间顺序法通过找出文章中的时间顺序和顺序的先后关系,来理解文章中的故事情节。

公式20:空行补文法通过观察文章中的空行或空白,补全缺失的内容或完善问题的答案。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以下是35个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可供参考:1.细节题公式:阅读题目中的关键词→ 定位文章中的相应细节→ 对比文题,确定答案。

2.主旨题公式:分析文章结构→ 识别主题句和转折词→ 确定文章主旨。

3.词汇理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识别同义词或反义词→ 选择正确答案。

4.推理题公式:识别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进行逻辑推断→ 得出结论。

5.指代题公式:分析上下文语境→ 确定指代对象→ 选择正确答案。

6.态度题公式:识别文中情感词汇和语气→ 分析作者态度→选择匹配的态度描述。

7.配对题公式:阅读选项内容→ 定位文章相关细节→ 匹配文题,确定答案。

8.表格题公式:分析表格结构→ 对比文章信息与表格内容→填写正确答案。

9.计算题公式:根据题目要求和文中数据计算→ 得出结果。

10.排序题公式:分析文中事件顺序→ 对比选项中的顺序→ 选择正确答案。

11.标题选择题公式:总结文章主题→ 分析选项中的标题→选择最佳标题。

12.结构分析题公式:识别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分析文章结构→ 总结答案。

13.定义理解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中的定义→ 定位文章中对应的描述→ 选择与文意相符的答案。

14.句子理解题公式:分析句子结构,理解关键词汇→ 结合语境,理解句子含义。

15.作者观点题公式:识别文中表达观点的句子或段落→ 对比选项,确定答案。

16.标题添加题公式:概括段落或全文内容→ 选择最佳标题。

17.信息筛选题公式:仔细阅读题目要求→ 定位相关段落或细节→ 筛选信息,回答问题。

18.代词指代题公式:根据上下文确定指代对象→ 对比选项,选择正确答案。

19.归纳总结题公式:分析段落或全文结构→ 总结主要内容。

20.因果推理题公式:分析文中因果关系→ 结合常识和语境进行推理→ 得出结论。

21.意图揣摩题公式: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色彩→ 确定答案。

22.文本替换题公式:阅读替换前后的句子或段落,理解意思→对比前后变化,判断最佳选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答题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②、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易错成语第一类、望文生义1.明日黄花: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3.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4.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5.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6.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7.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8.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9.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0.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1.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12.数典忘祖: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

13.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4.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15.不绝如缕:形容形势危急。

16.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也比喻消息传得极快。

17.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

18.如坐春风:比喻得到教益或感化。

19.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20.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1.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22.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23.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24.下车伊始: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25.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本题,不拐弯抹角。

26.水清无鱼:比喻过分计较人的小缺点就不能团结人。

27.盲人瞎马:比喻盲目行动,后果十分危险。

28.独步天下:天下没有第二个。

第二类、对象误用1.美轮美奂:用于形容屋舍高大华美,不能用来形容艺术品。

2.相敬如宾、琴瑟之好、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之间,不能用于朋友、同学、同事之间。

3.青梅竹马:只能用于年幼的男女之间。

4.休戚相关:只能用于人物之间,不能用于事物之间。

5.置若罔闻:不可用于视觉方面。

6.筚路蓝缕:只用来形容创业艰苦,不可用来形容生活艰辛。

7.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不能形容其它东西多。

8.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

9.三令五申:用于上级对下级。

10.络绎不绝:用于人、马、车、船。

11.挥洒自如:用于写作,画画的运笔,不可用于举止风度。

12.豁然开朗:不能用来形容人的性格。

13.不可磨灭:与痕迹、印象、功绩、事业道理等搭配,若与情感、友谊搭配则错。

14.人老珠黄:只用于妇女。

15.巧夺天工:只能形容人工的精巧而不能用来形容天然的精巧。

16.循序渐进:只用于学习、工作。

17.如履薄冰:用于人的心绪,不能用于环境。

第三类、褒贬颠倒(褒词误用贬义)1.拭目以待:形容期望很迫切。

2.神机妙算:形容预料准确,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

3.名不虚传: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4.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

5.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

6.沁人心脾: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闲爽朗的感觉。

7.别有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8.别出心杼:比喻写作不因袭前人,另辟新路。

9.有口无心:指不是有心说的。

10.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11.来日方长:未来的日子还很长。

表示事有可为,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

第四类、语境不合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如果语境中没有险恶的局势,不能用。

2.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3.名不虚传:“名”:是名誉、好名声,一般名声不可用。

4.耳濡目染:这词语的主语只能是被感染者,而不能是感染者。

5.不可开交:只能做“得”的补语。

6.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在勉强别人做为难的事。

下列举出成对的成语,很容易在同一语境中误用,请注意:望其项背----望尘莫及身临其境---设身处地耳濡目染----耳闻目睹舍本逐末---本末倒置无与伦比----不可同日而语形影相吊---形影不离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拘一格----无拘无束乐不思蜀---乐不可支不以为然---不以为意不孚众望---不负众望首当其冲---当务之急间不容发---亲密无间刮目相看---绘声绘色首当其冲---首屈一指置若罔闻---置之度外匪夷所思---不可思议第五类、词语重复1.忍俊不禁:忍俊,含笑。

不禁,禁不住,抑制不住。

原指热衷于某事而不能克制自己。

后多指忍不住要发笑。

不能用成“忍俊不禁地笑了”。

2.难言之隐:隐,隐情。

深藏于内心的话或事。

难以说出口的隐情。

不能用成“难言之隐的苦衷”。

3.南柯一梦:南柯,指梦境中的南柯郡。

泛指一场美梦。

比喻得失无常,美梦成空。

不能用作“一场南柯一梦”。

4.相形见绌:相形,互相比较。

绌,缺陷,不足。

相比之下,显出一方非常逊色。

不能用作“显得相形见绌”。

5.如芒在(刺)背:芒,芒刺,好像芒刺扎在背上。

形容惶恐不安。

不能用作“好象如芒在背”。

6.遍体鳞伤:遍,全部。

鳞,鱼鳞,这里指伤痕布满合身。

像鱼鳞一样密。

形容被打得合身都是伤。

不能用作“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7.当务之急:当务,当前应办理的事情。

原指应当做的事情才是最紧要的。

后指当前所做事情是最紧要的、最急迫的事。

不能用作“目前的当务之急”。

8.接踵而至:踵,脚后跟。

一个跟着一个到来。

形容很多人接连而来。

不能用作“接踵而至地闯进来”。

9.津津乐道:津津,兴味很浓的样子。

乐道,乐于谈论。

指饶有兴味地谈论某事。

不能用作“津津乐道地说”。

10.闻名遐迩:遐,远,迩,近。

远近都闻名。

形容名声很大。

不能用作“海内外闻名遐迩”。

11.责无旁贷:责,责任。

贷,推卸。

自身负有的责任,不能向别人推卸。

不能用作“责无旁贷的责任”。

12.生灵涂炭:生灵,指百姓。

涂炭,沼泥和炭火。

比喻困苦的境地。

指老百姓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不能用作“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

13.安居乐业:安定地居住在一地,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不能用作“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

14.见(贻)笑大方:见,被,大方,内行或有见识的人。

被内行或有见识的人笑话。

不能用作“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15.自渐形秽:渐,惭愧,秽,丑陋,肮脏。

原指自己的容貌风度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能用作“感到自渐形秽”。

16.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

泛指众多的读书人,不能用作“众多的莘莘学子”。

17.扪心自问:扪,摸,摸着胸口自问,毫无惭愧之处。

形容心地坦然,光明正大。

不能用作:“扪心自问的自责”。

18.真知灼见:灼,明亮、透彻。

指正确透辟的认识和见解。

不能用作“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19.满腹经纶:经纶,原指整理丝缕、理丝为经,编丝为纶,统称经纶。

引申为治国或办事的能力。

形容人很有学问和才干。

20.众所周知:周,普遍、全。

大家都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