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_侯桂新
惊艳:许南英、许地山、许赞乔父子三人的诗书画

惊艳:许南英、许地山、许赞乔父子三人的诗书画许南英是著名的爱国义士,也是晚清进士、著名诗人,号蕴白、允白、窥园主人等。
不论是早年在台湾南门里窥园开设“闻樨学舍”授课,创崇正(诗)社,一边教学养家糊口,或是后来到大陆一边从政艰难度日,许南英都一直与丘逢甲、汪春源、陈望曾、林叔臧等诸多志士及社会名流交往,以诗唱和,传世诗词千余首。
光绪二十四年(1897),许南英辗转寄籍漳州龙溪县。
辛亥年漳州光复,许南英由广东回漳州任民事局长,从此定居漳州,留下大量诗章画作,成为珍贵的文化瑰宝。
以搬家为例,1911年,许南英携家眷移居海澄县海沧墟,自号住所“借沧海居”,由于靠近市集不宜居住,又移居石美黄氏别庄,还是以诗作《借沧海居冬夜不寐口占》,留下“子丑寅时酣睡足”的轻松愉快心情;1913年,许南英任龙溪县知事,家移漳州东门外,作诗《移居管厝巷》,“前朝吏部宅,今日故侯家”“往来无俗客,自品建溪茶”之句,多少有几分舒适、得意的炫耀;1916年初,许南英移居大岸顶,又作诗《移居》四首,可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许南英工诗词擅书画,“生平每以梅自况,酷爱梅花,且能为它写照。
在他的题画诗中,题自画梅的诗占五分之三。
”(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
许南英与漳州著名学者黄仲琴也有诗书往来,1911年黄仲琴赠诗,许南英用原韵回报三首;黄仲琴赠漳郡开元寺宝幢石刻《陁罗尼经》搨本,许南英又作诗答谢。
此画收藏于漳州松云阁,是许南英赠黄仲琴之作,款“余写梅喜采为其有禅意质之,仲琴学长以为然否”,可见关系一斑;画虽无时间款,但从“借沧海居散人蕴白写(朱文章‘允白’)”,可以推断这是1911年至1913年之间的韵事。
由于时代和家庭的影响,许南英的子女亦关心国家命运,均以不同方式先后投身于社会变革中。
据《窥园先生自定年谱》说,许南英有女葵花、蟾花,有5子长大成家立业,长子许赞书(叔酉),民国元年任厦门同盟会会长;次子许赞元(叔壬),1911年率敢死队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三子许赞牂(叔午)即画家许敦谷,担任过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六子许赞乔(叔丁),1914年毕业于广州“光华医学校”,据说曾任国民革命军19路军军医主任。
许地山的资料

许地山的资料(一):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用心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二):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
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出生于台湾台南。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
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
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持续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籍。
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
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必须影响,之后,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
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
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齐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
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修改《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
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用心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一部严谨深入的学术处子作_侯桂新_省略_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_评介_刘文菊

2009年9月笔者在华南师大文学院访学的时候,侯桂新还是一个刚刚博士毕业走上讲台的新进教师,那时的他在言谈举止中还清晰地透着青年学生的气息。
时隔两年,收到他寄来的“处子作”———2011年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论中国现代作家的香港书写(1937-1949)》,欣然阅读之后,颇为惊叹:虽谓“处子作”,却无生涩和稚嫩之感,从选题立意、篇章结构,到史料引证、文本分析,乃至遣词造句,无一不严格细致,处处显现学术著作的严谨规范。
他在《后记》中说,本书写作历时五年,让他真正经历了一次高质量、严格的学术训练,使他树立了清醒坚定的追求学术志业的执着信念。
笔者认为这是青年学人成长进步的标志,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学术品质。
一《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一书在第一章《绪论》中对研究目标有着清晰的学术定位:“一项有明确主题统摄的文学史专题研究”。
“文学史专题研究”指研究对象是中国现代作家的香港书写,“明确主题统摄”指研究主题是南来作家的现代民族国家想像。
而且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也很清晰:“香港南来作家”是指出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原因,由中国大陆南下香港的中国作家,本书划定的研究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和国共内战时期(1937-1949)的两批香港南来作家,在超过二百人的作家中,选取约九十位作为关注对象,并以近十位作家作为论述重点。
“香港书写”是指香港南来作家在香港旅居时期进行的文学书写。
“现代民族国家想像”是指香港南来作家如何以文学想像的方式从事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建构,以及这种建构所带来的现代文学质地的变化。
这样的界定和划分,就将“香港”放在了首位,论争的发散点是香港,围绕的中心点是香港,这里所称的“香港”既有地域上的意义,更主要的是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来看。
作者认为,南来作家的香港书写就是“从香港想像中国”,起点是香港,指向是中国,而“中国”既指南来作家笔下的故土、中原,更多的时候则是指他们憧憬中的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一个政治文化目标,这一新的想像目标常被称为“新中国”。
南来与本土——简论香港《文艺青年》(1940-1941)

南来与本土——简论香港《文艺青年》(1940-1941)
侯桂新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28)005
【摘要】香港《文艺青年》半月刊由南来文艺青年创办,以香港本地文艺青年为主要读者对象.办刊过程中坚持三点目标:一,做成文艺战线的尖兵;二,做成文艺青年学习及战斗的园地;三,团结广大的文艺青年群.这三点目标的追求和实现,使该刊在香港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总页数】7页(P94-100)
【作者】侯桂新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州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8
【相关文献】
1.文化南来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形塑——以香港大学与马大(新大)中文系关系为研究个案 [J], 罗乐然
2.“南来”与“本土”诗人的版图割据战——评香港诗坛的诗选现象 [J], 古远清
3.关于香港"南来作家"的研究及其他——计红芳《跨界书写——香港南来作家的身份建构》序 [J], 曹惠民
4.从南来作家姚紫的创作看其本土意识的变化——以姚紫的中篇小说为例 [J], 林
佳睿
5.香港南来作家简论 [J], 潘亚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香港想象中国”的实践——《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研究路径刍论

的一个文化 中心 。侯 桂新 以洞察的眼光 ,为我们厘 清 了在一系列 的运动影响下 ,人们 的集体想象与焦 虑 ,在国家强制认同的官方 民族主义与人 民渴求集 体认 同的的民众 民族主义之 间存在的缝 隙。
一
、
文学运动:“ 香港书写 ”的客体性实践
对于 中国现代 文学研 究来说 ,以流派研究为支撑 ,以中西融合 的现代追求为理想的讨论模式,已成 为 民族想象的一个重要范式 。这一范式构建 了主流学术生态的 同时也衍 生出诸如机械地探讨 “ 南来作 家”的 阶级 出身 、作品的社会 内容等宿疾 。对于 2 0世纪 3 、4 0 0年代的香港 来说 ,国家意识形态对文学运 动的渗 透 ,影响着文学的想象 ,乃至于现代 民族 国家 的想象 。侯桂 新以 “ 文学运动 ”所带来的面 向大众 的意识形 态客体性实践作为切入 点,对其进行 了一番寻绎和索解,让我们 隔着 时空 的断层 ,感受到无处不在 的时代 低气压 。围绕 “ 想象的共 同体 ”的讨论 ,侯桂新不仅最大程 度地返 回并重构 了 “ 香港书写 ”发生的历史现 场 ,在史料的钩沉辑佚方面贡献很大 ,他引进 了一个新的文学史视野 ,即 南来作家 ’怎样 受到中国共产 党地下组织的指挥 而在香港从事文学活动 ,怎么有意识地展 开一些在 中国其他地 区 ( 解放区除外)无法展 开 的文 学运动和文化批 判 ( 包括 ‘ 方言运动 ’ )来影 响文 学的政 治倾 向和社会效用 。 1 ’ ”[( 】尽管侯桂 新并非 将本・ 安德森的 民族 主义研 究应用于现代文学研究的第一人,但在本书 中,本 ・ 安德森的社会 学反思恰好与
2 2年 第 2期 01
重庆三峡 掌院学报
No2.0 2 . 2 1 、 . b128No.3 18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
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
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
“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
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
"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
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
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在加尔各答途中》、《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
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
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
许地山先生简介及作品

著作书目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换巢鸾凤》《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杂感集》1946,商务《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落花生达衷集》编纂,1931,商务[翻译书目]孟加拉民间故事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二十夜间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大阳底下降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人物简介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
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
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祖籍广东揭阳。
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
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
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
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
低调朴实的“落花生”——五年级上册《落花生》作家拓展

王文渊:安徽省散文随笔协会会员、安庆市作协会员。
热爱学生,热爱文字,偶有文字见于《博爱》《语文报·青春阅读》《思维与智慧》《职业教育》《自学考试报》《安庆日报》等报刊杂志。
《落花生》一文中,父亲以落花生比喻教育子女,要孩子们认识到花生这种平凡的食物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生态度:“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作者曾取笔名“落华生”(在古文中,“华”同“花”),他喜欢花生的淳朴无华、默默奉献,这个名字也体现着他一贯追求的人生态度。
文/王文渊1927年,许地山从英国学成回国,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教。
他终年吃素,偶尔吃荤,常年穿着下缘毛边的灰布大褂或者土黄色对襟长衫,头发总是留得很长,一点儿不像留洋多年的人,大拇指上戴着一枚白玉戒指,天天练习像钟鼎文一样的梵文。
他的这种古怪行为让许多同学不解,在后来的集体生活中,同学们才逐渐了解他学识渊博,精通英文、德文、梵文等多种文字。
许地山在香港大学工作的那几年,所教的科目达十多门,他开设的“中国文学课”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
后来老28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舍回忆,在英国时,许地山去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和博物馆,上午八九点进馆,直到下午五点,关门时间已到,他才不得不一边喊“饿”一边踱出馆门。
在好友老舍的记忆中,许地山分外可爱,还鼓励自己写作。
1924年,两人几乎同时赴英国留学,他们住在一处,许地山不知从哪里弄来一本粗纸账本写小说。
老舍本来对文艺没什么兴趣,见许地山天天写得起劲儿,也开始跃跃欲试。
有一天,他把自己写的几段小说读给许地山听,要他提提意见。
许地山听了说:“好呵,往下写吧!”这句话给了老舍很大的信心,他便一路写下来。
许地山还鼓励老舍说:“你看当今文坛,创作者人数虽不少,像是很热闹,可总是一种声气、一种格调。
要打破这种局面,你有这份才能。
你的经历、你的生活积累,好好利用,你是能成为一个大小说家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基金项目“海外体验与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国家想象”。
作者简介:侯桂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因内地战乱频仍,众多作家纷纷南下香港,在此或避难,或谋生,或从事文化宣传,史称“南来作家”现象。
绝大部分南来作家居港期间都有一种过客心态,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入不深,在文学创作中采取一种“北望中原”的姿态。
与此相对,新文学的元老之一许地山居港年限较长,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
但其文学创作仍从内地取材,展现其家国想像。
讨论许地山的香港书写,有助于考察在一个特定年代现代作家面对“香港”与“中国”的思考及处理。
一、居港心态与文化反思1935年,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之一、原燕京大学教授许地山经胡适推荐,应聘至香港大学中文学院。
9月1日,他正式就任中文学院主任教授,于港大工作长达六年,直至1941年8月4日因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于罗便臣道寓所逝世。
这六年间,他的生活相对宁静,而工作异常繁忙。
每周除授课达二十小时之外,还非常积极地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
因其学问精湛,职位甚高,名气又大,人又热心,因而交游甚广,活动繁多,“在港锋头甚劲,到处被邀……终日马不停蹄。
”①六年间,他参与的各类校内外公开活动,仅见诸各大报章公开报道的,就无月无之:为大学生、中学生、社会团体演讲,内容涉及民族、宗教、社会、教育、文化、婚姻等;参加许多学校的毕业、颁奖等各类典礼;担任学生论文、演讲、书法各类比赛评委;担任各类研究会、赈灾会委员或顾问;接受报章及电台访问;参加或主持内地文化人送往迎来活动;担任南来文人证婚人;带领师生前往内地考察等等,不一而足。
②尤其是中日战争爆发以后,事情更多。
据许地山之子周苓仲于他逝世当月回忆,“自抗战以来,难民到我们家门许地山的香港书写与家国想象侯桂新(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1935-1941年间,许地山旅居香港,较深地融入了本土社会。
他对香港本地历史文化与现实处境深表关切,在杂文随笔及学术研究中多以香港为瞩目对象。
但他的话剧与小说创作仍从内地取材,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感,《女国士》、《铁鱼底腮》、《玉官》等都呈现出某种家国想象,反映出他生命晚年强烈的抗日救亡意识与对民族命运的深沉关注。
关键词:许地山;《玉官》;香港书写;家国想像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12)4-0054-06口,或是到大学的中文学院找爸爸帮助的,络绎不绝,爸爸总是尽力替他们设法,送钱,找事,或是送入救济所”。
他每天的日程表为:“早晨八点去大学,一点回家午膳,两点再去,直到六点或七点才回家。
在学校除教课及办校务外,总看见他在读书,写卡片,预备写书的材料。
所以他写小说一类的文章,是在清早四点到六点之间,写一个段落又回到床上去睡,七点再起来。
”③因劳累过度,终至英年早逝,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哀悼。
他兢兢业业的辛勤劳动,为香港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如“柳亚子认为,香港的新文化可说是许先生一手开拓出来的。
”④具体而言,许地山对香港的贡献主要可分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方面,包括高等教育和中学语文教育。
其中,他对港大中文系进行的课程改革(由读经为主改为文、史、哲、翻译四项课程)广受称道。
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在他的一系列文章及演讲中,都努力尝试于殖民地环境下输入许多新文化理念,如现代婚姻观念、中国拉丁化新文字、通识教育观念,以及中西文化的沟通等。
三是文学方面,他于大学课堂提倡新兴白话文,同时担任文协香港分会和中国文化协进会等的领导职务,以个人创作及理论提倡影响当时的香港文坛。
和一般因个人生活原因来港以及被党派组织安排来港的南来文人不同,许地山长期于殖民地高等教育机构任职,尽管期间也曾因改革理想无法完全实现而萌生去意,不过相对而言,通晓粤语的他比较重视香港本土现实,对此地有较多融入。
翻查他此期发表出版的著作,除了对香港教育问题发言,他还对香港的历史文化进行过研究,写过《香港考古述略》、《香港与九龙租借地史地探略》等文章。
固然这和他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强烈关注、试图通过历史研究证明香港和大陆的历史联系有关,但也说明在他的文化想像中,香港和大陆仍是一体的,他并未因其是租界的时空而将其置于个人视野之外。
此外,在政治立场上,他并不属于任何一党一派,这让他能够超越左右的意识形态对立,同时为双方所接纳,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效用。
他一方面担任左翼领导的文协香港分会的常务理事、总务负责人及研究部、艺术文学组主持人(因南来作家流动性很大,久居此地的两名理事许地山和戴望舒是该组织实际上的领导人),另一方面担任右翼文艺团体中国文化协进会的常务理事、常务委员会委员、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与双方为友,从中斡旋,成为双方的中介和缓冲,“努力在统一战线的原则下,联系左、右派,平衡左、右派的利益,在团结中加强抗日斗争工作。
”⑤卢沟桥事变以后,许地山在港积极号召和参与抗日救亡活动。
此后发表的文章,大部分洋溢着高涨的民族意识。
每年的元旦和七月七日,他几乎都要在报刊撰文,讨论和抗战有关的事宜。
据香港《大公报》1941年8月13日刊发的几则《许地山先生日记》,他平日对抗战期间的国内状况和日本人活动非常关注,但他的思考方式,不是去正面表达日军的暴行和对日本的民族仇恨,也很少涉及时政与军事,而是坚守文化岗位,从文化角度着眼,借讨论教育、学术、礼俗等方面问题,检讨中国的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民族的时代使命,以及为了达成这使命需要进行的精神重建工作。
其中,他特别重视个人和民族的独立性,多次强调民众要去除奴性,国家要撇除对他国的依赖性。
譬如在检讨香港的教育时,他说:作者以为教育底目的在拔苦。
拔苦底路向是启发昏蒙和摧灭奴性。
一切罪恶与堕落都是由于无理解与不自尊而来。
教育者底任务是给与学生理智上底光明与养成他底自尊自由底性格。
但这两样,现代底教育家未曾做到,反而加以摧残,所以有用底人无从产生。
如果有完备底学校教育和补充底社会教育,使人人能知本国文化底可爱可贵,那就不会产生自己是中国人而以不知中国史,不懂中国话为荣底“读番书”底子女们了。
奴性与昏蒙不去,全个民族必然要在苦恼幽闷底沙漠中徒生徒死,愿负教育责任底人们站起来,做大众底明灯,引后辈到永乐底境界。
⑥在中华民国成立三十年之际,他撰文回顾三十年来礼仪的变迁,文中多次提醒应如何对待西方国家及其文化,对国民行为持批判态度。
他注意到,“一个耶稣诞期,洋货店可以卖出很多洋礼物,十之九是中国人买底,难道国人有十分之九是基督徒么?奴性的盲从,替人家凑热闹,说来很可怜的。
”对于整个国家,他提请人注意,“民国算是入了壮年的阶段了。
过去的二十九年,在政治上、外交上、经济上、乃至思想上,受人操纵的程度比民国未产生以前更深,现在若想自力更生底话,必得努力祛除从前种种的愚昧,改革从前种种的过失,力戒懒惰与依赖,发动自己的能力与思想,要这样,新的国运才能日臻于光明。
我们不能时刻希求人家时刻的援助,要记得我们是入了壮年时期,是三十岁了。
更要记得援助我们的就可以操纵我们呀!”⑦类似的警惕在他作品中多次发出,又如他在1939年国庆节前夕写道:“我们不要打空洞的如意算盘,望国际情形好转,望人来扶助我们。
我们先要扶助我们自己,深知道自己建立的国家应当自己来救护,别人是绝对靠不住的。
别人为我们建立的国家,那建立者一样可以随时毁掉它。
”⑧1940年七七事变纪念日他再次强调:“我们的命运固然与欧美的民主国家有密切的连系,但我们的抗建还是我们自己的,稍存依赖的心,也许就会摔到万丈的黑崖底下。
”⑨再三示意,语极殷切。
二、现实忧怀与家国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许地山香港时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因忙于教学、研究及文化活动,此期许地山的文学创作不多,但多有讨论之价值。
1938年秋,为了帮助香港大学女生同学会赈灾筹款,许地山创作了独幕剧《女国士》,并于11月11、13、15、16日分四次刊登于《大公报·文艺》。
该剧取材于《唐书》薛仁贵的传记,而将重点放在薛妻柳迎春身上。
剧本讲述的是,年轻的薛仁贵居于家乡绛州龙门镇大黄庄,整日好习武打猎,不事稼穑,田地里的农活由年迈的父亲打理。
时值高丽入侵,皇帝御驾亲征,地方上正在招兵,薛仁贵想去投军。
某日,同乡的一个小偷宝奴潜来偷鸡摘瓜,薛大伯为了追拿,跌倒摔死。
仁贵以父亲新丧,准备断掉投军的念头。
柳迎春以民族大义为重,愿意独立奉养婆婆,先后说服丈夫和宝奴都去投军。
她对仁贵说:“大哥不是个凡人,当然知道古来底大孝子是要立身建功,保卫邦家;若是早晚底请安,春秋底祭祀,不过是人子底末节,凡夫底常行罢了。
如今边疆这么吃紧,寇贼这么猖狂,做子民底须当以身许国,扫除夷虏,才是正理。
”⑩而面对怕死的宝奴,她提出在这样的年代,“好男当好兵,好铁打好钉”,并设身处地替宝奴分析道:“若是你不改变你底行为,一直流氓当到底,那有什么好处?也许会引你到牢狱里过一辈子。
若是你去投军,还有立功底希望。
你不但自己受人恭儆,连国家也有光荣。
要知道为人民底,捍御外侮是他最高的责任。
奴虽然是个女子,若是用得着奴,奴也要去。
何况你是个堂堂的男子汉?”宝奴也被说服了,愿意随着仁贵投军。
薛仁贵对妻子大加赞叹:“大嫂真是一个贤明的女国士!若是个个女子都像你一样,国家就没有被侵略底时候,天下也就太平了。
”輥輯訛许地山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人公,塑造出许多美好的女性形象。
异域风情、宗教色彩与女性关怀是他多数小说艺术上的基本特色。
本剧从史书中发掘出柳迎春这一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固然一方面是方便大学女生团体演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他抗日救亡意识的突出反映。
为此,他不惜借剧中主人公之口,直陈保家卫国之志。
这样直接从事政治宣传的作品,在他此前的创作中是很少见的。
小说方面,许地山在香港创作发表的只有两篇:1939年发表的《玉官》与1941年发表的《铁鱼底腮》。
二者之中,《铁鱼底腮》很早就得到文学界的认可,而《玉官》亦在近年越来越得到高度评价。
《铁鱼底腮》是一个以抗战为背景的宣扬爱国主义的短篇。
小说的主人公雷老先生曾是一个最早被官派到外国学制大炮的留学生,回国以后,因国内没有铸炮兵工厂,以至他学无所用,一辈子坎坷不得意。
他当过英文、算学教员,管理过工厂达十几年,后来在广州附近一个割让岛上的外国海军船坞做过机器工人,学到不少军事方面的新知识,因受怀疑,怕泄露身份而辞职,从此靠远在马尼拉的守寡儿媳妇寄钱赡养。
他的兴趣是在兵器学上,为了加强本国海军装备,自己研究发明了一种潜艇模型,这种潜艇比现有的有许多改进,包括一个人造铁腮和调节机,可令人在艇里呼吸自如,并在水底呆上好几天。
但他的这个发明国家不需要,同时也不能献给外国船坞,因为“我也没有把我自己画底图样献给他们底理由,自己民族底利益得放在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