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历史趣谈: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精神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近代桥梁史的先驱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精神是什么导语: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近代桥梁史的先驱人物茅以升,一生成就非凡,和他自小树立的勤奋好学有关。
他经历了十四年的学习生涯,特别是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使得他能够在国内桥梁界取得重大成果。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学院的成绩非常优异,考出了以前从来没有人达到的高分,成为了学校的公费保送生。
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接收了这位中国学子。
可是美国人对中国的大学教育水平并不看好。
有一天茅以升被叫到了教务室,土木工程系教务官对他说必须经过入学考试,如果成绩不及格,学校拒绝接收。
茅以升在学习上非常自信,他同意了这个要求。
第二天在他一个人的考场内,茅以升毫不慌乱,认真答卷,还不到规定时间就交上了答卷。
结果,考试出来的成绩让教务官赞叹不已,中国的学生分数远比他们本校的尖子生分数还高。
为了表示之前唐突的歉意和对中国学子的敬意,康奈尔大学决定以后只要是唐山工业大学保送过来的学生都免于参加入学考试。
茅以升在康奈尔学校毕业的时候也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学校的荣誉称号。
茅以升刻苦拼搏的学习精神给母校带来了荣誉。
茅以升的故事中外国求学替母校争光,是茅以升一生光辉成就中的一个小情节。
茅以升的一生就像他说的,遇到深渊或者洪流可以依赖的就是这做奋斗之桥。
茅以升的故事对我们具有指导意义。
茅以升,也许现代年轻人对这个名字只是听说过,但还不熟悉。
钱塘江大桥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而这座大桥的建造者就是这个人。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横架在钱塘江上连接上海和浙江江西等地的交通枢生活常识分享。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简介(一):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1989.11.12),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上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主持我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是用心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在工程教育中,始创启发式教育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致力教育改革,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长期担任学会领导工作,是我国工程学术团体的建立人之一,是我国爱国人士之一。
茅以升简介(二):茅以升简介茅以升,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著名桥梁专家。
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
1933年至1937年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建国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茅以升外籍院士称号。
茅以升长期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9年11月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著有《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茅以升简介(三):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1989)茅以升,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
本世纪30年代,他主持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我国桥梁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代桥梁专家茅以升简介

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学教授、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天津
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等职,开设
了桥梁基础、土力 学、桥梁结构力学、桥梁设计等课程,培养出
许多科技人才。
茅以升认为,中国旧的教育体制主体上是封建的,有的只不
以灵活运用。教育家陶行之曾对他的教革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这
“是一个崭新的教学的革命,是开创了我国教育的先例。”
茅以升在教学之外,还担负起繁重的社会工作,如1934年至
1937年任浙江省钱塘江工程处处长,担负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工程
工作。钱塘江水深流急,海潮汹涌,加之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战
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之职,周恩来亲自指定由他设计方案并
签字。新中国的许多建筑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为发展中国科研教育事业,从1949年起,茅以升先后担任中
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校长,1952年起主抓铁道科学研究院
工作 。在这里,他坚持“一切为科研、科研为运输”” 的方针,主
持研究制定铁路科研发展规划,明确为铁路运输服务的科研重
茅以升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桥梁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祖父茅戊
年,为清末举人,对数学和水利特别关注,写过许多关于水利方面
的论著,对茅以升影响颇大。幼年时,他全家由镇江迁往南京,
7岁入思益学堂读书,毕业后考取江南商业学堂,后又在天津报
点,努力推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我国运输生产建设作出了
重大贡献。
茅以升辛勤的劳动,赢得了世界各国的承认。1956年,国际
桥梁及结构工作协会聘请他为个人会员;1979年,美国卡利
桥梁专家茅以升

桥梁专家茅以升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896年生。
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他暗下决心: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
茅以升中学毕业后,先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1916年毕业后,由唐山路矿学堂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美,成为研究生,9月起程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
谁知该校注册处主任傲慢地说:“中国唐山这个学校从来没有听说过,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注册”。
经过考试后,茅以升的成绩极佳,便给他注册为桥梁专业研究生。
茅以升于1917年获康奈尔大学研究院专业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1919年12月,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
回国后,先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教授兼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院长兼教授,江苏省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中国交通大学校长等职。
茅以升想:中国的大川大河上,已有一些大桥了,但都是外国人造的。
钱塘江大桥,我们中国人要自己修,证明我们中国人有能力修好这座现代化大桥,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干。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
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任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又接受修建我国第一个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
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到1957年9月25日建成,比原计划提前两年。
这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确保了我国南北地区铁路和公路网联成一体。
1958年在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在审查工程设计时指出:“要有茅以升的签名来保证。
”茅以升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作了全面审查核算,最后签了名。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经典故事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的经典故事
茅以升是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他在桥梁工程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成就。
他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他设计的广东江门长江大桥的施工问题。
当时,江门长江大桥的施工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江门江的潮汐和潮汐涌的原因,导致施工困难重重。
很多专家都表示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茅以升坚信自己的设计。
他经过精确计算和深入研究,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
他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施工方法,利用了潮汐和潮汐涌的力量,将桥梁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首先,他利用潮汐涌的力量使桥墩沉入河床,然后再利用潮汐的退潮将桥梁的桥面连接起来。
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施工问题,还大大减少了施工时间和成本。
最终,江门长江大桥成功建成,成为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工程,茅以升也因此成为了国内外著名的桥梁专家。
茅以升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勇于面对并寻找解决的方法,就能够创造奇迹。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 ,中国桥梁学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先世经商,祖父茅谦为举人,思想进步,倾向革命,曾创办《南洋官报》,是镇江市的名士。
茅以升出生不久,全家迁居南京。
6岁读私塾,7岁就读于1903年在南京创办的国内第一所新型小学——思益学堂,1905年入江南商业学堂,1911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
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唐山路矿学堂讲演时,指出开矿山、修铁路的重要性,坚定了茅以升走“科学救国”、“工程建国”的道路,他从此更加奋发读书,把建设祖国视为己任。
每次考试,成绩都是全班第一,5年各科总平均92.5分,为该学堂历史上所罕见。
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
次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专业硕士学位。
1921年获美国加里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其博士论文《桥梁桁架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并荣获康奈尔大学优秀研究生“斐蒂士”金质研究奖章。
回国后,曾任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校长、北洋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
建国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副主席、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至七届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会员。
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
1979年应邀访问卡利基—梅隆大学母校时,校长授予他“卓越校友”奖章,以表彰他对世界工程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
1982年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

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
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美国有些人劝他留在美国,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
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相信你们有兴趣!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爱国故事1937年9月26日,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的铁路桥通车。
眼见着列车从桥上飞驰而过,茅以升心中涌起无比自豪,那造桥的日日夜夜又闪现在眼前。
茅以升是1933年8月辞去北洋大学教授工作,南下杭州开始建钱塘江大桥,着手大桥设计。
1935年4月,正式动工。
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大桥建成,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他以水治砂,用高压水枪冲开江底坚硬的泥沙层,解决打桩困难,由一天只能打一根增至一天打30根。
他用“沉箱法”,克服水下施工水流急的困难;用“浮运法”,利用江潮涨落将巨型钢梁运到江心安上桥墩,前后共攻克80多个难题。
工程进行到最紧张阶段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多次狂轰滥炸,工程始终没停,反而加快了。
铁路桥的提前通车为支援上海保卫战作出贡献。
11月17日,公路桥又正式开通,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公路两用桥诞生,耸起铁路桥梁史上一个里程碑,当时每天乘船逃难的人多达数万,公路桥一开通,从早到晚,桥上拥挤得水泄不通。
然而,就在开通的前一天,茅以升接到密令,最高当局要炸钱塘江大桥5自己造的桥要自己炸,数万人的心血毁于一旦,他心中十分难过,而且铁路桥通车才仅仅三个月暇,他服含泪花、心如刀绞地说:“这真比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子还不忍下手啊!”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茅以升知道,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造桥为中国人扬眉吐气,炸桥为阻挡日寇的侵略铁蹄。
当晚,在茅以升的指导下,埋放炸药忙了一个通宵,全部到位。
也就是在公路桥通行的当天,桥下已埋下炸药,只不过对外严加保密,以免过桥群众惊慌。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
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
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
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
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1989年11月1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早年留学美国,获工学博士学位。
他1920年回国后,曾任河海工科大学、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至1937年,他主持设计建造我国第一座铁路大桥——钱塘江大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历任唐山工学院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
他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高级会员。
1982年他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
他1952年参加九三学社,长期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是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二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7年10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30年代,他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过程中,他担任中外专家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这座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贡献了
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
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他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周恩来总理指定由他审定设计方案并签字,承担保证人民大会堂安全的责任。
1978年,茅以升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对我国古桥建筑从技术上作了总结。
他主持铁道技术研究所和铁道科学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
为我国铁路运输生产建设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