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 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 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 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 江大桥建成。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他10岁那年,过端午节,家乡举行龙舟比赛 ,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而他因为肚子疼所以没有去。桥上由于人太多把桥 压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压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决心: 长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结实的桥。从此,茅以升只要看到桥,不管它是石桥还是木桥 ,他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 茅以升上学读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 段落,就把它抄在本子上,遇到有关桥的图画就剪贴起来,时间长了,足足积攒了 厚厚的几大本子[1]。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难以施工。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 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 之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江苏镇江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肚子疼
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 日),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 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 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 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 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 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 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 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 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建造主持者是当代桥 梁专家茅以升博士。由他主持制订的建桥 方案不但切实可行,而且比美国桥梁专家 华德尔提出的方案减少投资约二百万元, 终于被当局采纳。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 计师、总工程师。
钱江大桥于1935年4月开始 建设,1937年10月全部竣工。 桥全长1453米,上层为双车道 公路,下层为单线铁路。正桥 18孔,跨距66米;桥下距水面 有10米空间,可以畅通轮船。 在铁路和公路桥之间,有10.7 米高的M形钢架,承托公路桥 面,既分承了运载的重力,又 凝聚了桥身的承应力;立体几 何结构,巧妙地美化了这条千 米“苍龙”。
钱塘江一桥全长1453m,正桥长1 072m。 铁路桥由16空跨度为65.84m的简支华伦式 桁梁和两孔14.63m板梁组成。公路除16孔 桁梁上层为公路外,北岸引桥由3孔50m桁 拱及其两端15m平台和5孔9.2m钢筋砼框架 组成;南岸引桥由1孔50m桁梁桁高10.7m,主桁中心距6.1m;单 线铁路净空高6.7m,宽4.9m。公路为双车 道6.1m宽,两侧设1.52m人行道。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 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它是天体 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 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 可达数米。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 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历经 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
关于茅以升造桥故事的作文

关于茅以升造桥故事的作文说起茅以升,那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在造桥领域的成就,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茅以升从小就对桥梁有着浓厚的兴趣。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据说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桥,那桥虽然普普通通,但在茅以升的眼里,却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他没事儿就跑到桥边,盯着那桥看呀看,心里琢磨着这桥是怎么搭建起来的,为啥能承受那么多人和车的重量。
后来,茅以升学有所成,真正开始投身于造桥事业。
其中,钱塘江大桥的建造过程,那真叫一个惊心动魄。
当时的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材料短缺,这一个个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挡在面前。
可茅以升没有被吓倒,他带着团队,一点点地攻克难关。
就说打桩这个事儿吧。
钱塘江的水况那叫一个复杂,水流湍急,江底的地质条件也不好。
传统的打桩方法根本就行不通。
茅以升和他的团队那是绞尽了脑汁,日夜不停地研究、试验。
终于,想出了一个独特的办法——“射水法”。
这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得先制造一个特殊的工具,能把水高速喷射出去,冲开江底的泥沙,然后再把桩打下去。
为了调试这个工具,茅以升亲自在现场盯着,眼睛都熬红了,整个人也瘦了一圈。
还有那个钢梁的架设。
钢梁那可是大桥的脊梁,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那么重、那么长的钢梁,要怎么运到桥上,又怎么精准地安装到位呢?这可愁坏了大家。
茅以升带着工程师们,一次次地计算、模拟,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在安装的时候,他更是亲自爬上钢梁,指挥着工人们操作。
那场面,真是紧张又刺激。
每一个步骤都容不得半点差错,茅以升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直到钢梁稳稳地安装好,他才松了一口气。
大桥建设期间,还遭遇了战争的威胁。
日本鬼子的飞机时不时地来轰炸,工程进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茅以升心里那个急呀,一方面要加快工程进度,另一方面还要做好防护措施,保证工人的安全。
那时候,他整天眉头紧锁,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能让大桥尽快建成,又怎么能保护好它。
终于,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了!那一天,人们欢呼雀跃,茅以升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6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解析ppt课件

ppt课件.
1
ppt课件.
2
钱
塘
江
大
ppt课件.
桥
3
“中国桥梁之父”
茅以升 (1896-1989),江苏镇江 人。 我国著名桥梁学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 梁之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 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 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
ppt课件.
4
1934年之前中国可数的“大桥”
❖如今第二座公路、铁路平行的钱塘 江大桥建成并通车。成为浙赣、沪 杭铁路复线的枢纽。双虹飞彩,宏 伟壮观。
ppt课件.
15
钱塘江故事
❖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早在唐宋就已盛行。
观潮之日,尤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几天,
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远眺钱塘江出海
的喇叭口,潮汐形成汹涌的浪涛,犹如万马
奔腾,遇到澉浦附近河床沙坎受阻,潮浪掀
ppt课件.
6
❖民国时期,曾养甫任浙江省建设厅
长之初,即欲跨江架桥,以利交通
运输。其时,浙赣铁路局局长杜镇
远写信给正在天津北洋大学教书的
桥梁专家茅以升,邀请他前往杭州,
商谈筹建钱塘江大桥的事。茅以升
抵杭州后,首先登门见曾养甫,不
料养甫正患感冒,无奈在床上会见
茅以升。曾养甫一谈起建桥,滔滔
不绝,好象病也轻了。
ppt课件.
7
❖ 他说:“钱塘江上建一座桥,这是浙江
人民多年来的愿望,我一来杭州,就想
促成此事。”茅以升盘算着说:“这是
需要一大笔钱的。”曾养甫说:“筹款
的事,我已多方接洽,很有希望,有了
款,还要人会用,才能把桥造起来。”
曾养来担任,
经费我负责,工程你负责,一定要把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作者:葛许国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7年第3期文葛许国茅以升,字唐臣,江苏省丹徒县(今镇江市)人,1896年1月9日出生。
茅以升自幼立下造大桥的志向,因家乡端午节在秦淮河上举办龙舟赛,人流拥挤而导致一座桥梁坍塌,造成几十人伤亡的悲剧而形成的,茅以升的几个儿童时代的小伙伴,也在这起事故中丧生。
茅以升幼小的心灵在悲痛和震惊中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造坚固的钢铁大桥,让千百万人平安过河。
1911年,茅以升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
1912年,茅以升在该校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明确了修铁路、造大桥,建设交通命脉的重要性,更坚定了他少年立志造大桥的决心。
茅以升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的四年学期中学习刻苦勤奋,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他在毕业时,以专业分和总分均获全校第一的优秀成绩,考取清华学堂官费保送留学美国研究生。
1916 年9月,茅以升怀揣着“学好本领,报效国家”的美好愿望来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报到。
康奈尔大学注册主任看到的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证,便提出经过考试合格才能注册入学。
结果,茅以升的考试成绩十分优秀,而让该校教授们大为惊讶和赞叹。
后来,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校长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的研究生一律免试入学。
1917年后,茅以升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为《框架结构的次应力》,其科研理论程度甚深,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茅以升的科学理论新观点被誉为“茅氏定律”,是桥梁科学技术中的创新观念和举措而轰动学术界。
为此,茅以升获加理基工学院首个工学博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授予的“斐谛士”金质奖章。
1920年,茅以升回国。
先后任西南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北平大学教授、校长等职。
在桥梁建设工程教学中,茅以升致力于教育创新改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桥梁建设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1933年,在天津北洋大学任教的茅以升得到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浙赣铁路局长杜镇远等人的邀请,毅然辞别天津北洋大学,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上任,担任钱塘江工程委员会主任委员。
钱塘江大桥是谁设计的

它是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和建造的大桥。
钱塘江大桥,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
这座桥不仅对中国桥梁界来说有着独特意义,在抗日战争时期,它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934年,茅以升开始主持设计杭州钱塘江大桥,历时两年多,克服千辛万苦,终于将大桥建成。
建成后的钱塘江大桥是由中国人自主设计的铁路、公路双用桥梁。
由此可见,这座大桥的历史意义有多么重大,但这个新生大桥存活仅仅89天,就被茅以升炸毁,也是令人惋惜不已。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恰巧此时的钱塘江大桥正在最为关键的时刻。
9月26日,铁路桥率先通车,在通车当日,就运送了大量的战略战备物资。
此后很长时间里运往上海地区的抗战物资都是经过钱塘江大桥。
此时还在组织工人建造公路桥的茅以升希望淞沪会战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步伐。
但在公路桥建成后不久,11月11日,整个上海地区沦陷,此时的茅以升也变得非常茫然,因为他似乎已经无法左右大桥的命运了。
11月16日,一位来自南京的不速之客找到茅以升,倘若下一步杭州不保,那么那时候的钱塘江大桥无疑就是日本人的囊中之物,必须炸毁,而此时炸毁整座大桥的炸药也已经在运送途中。
茅以升虽然心痛,但也明白虽然修建桥梁非常不易,但再怎么不易也不能留给日本人,沉默许久之后,在14号桥墩处做了标记。
茅以升主张炸掉桥墩,原因就是不易修复。
其实茅以升似乎早已预料会有这么一天,因为在茅以升建造14号桥墩的时候,就命人事先预留炸药的埋置点。
但在炸药埋放完毕后的第二天,由于战乱,钱塘江大桥必须先通车,以保障难民的疏散。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左右,站在桥上已经能看到日军的先锋部队的时候,命人将百姓拦截,才点燃引线。
大桥的炸毁,让茅以升心痛不已,为了防止日本修复桥梁,茅以升将整座桥梁的14箱资料全部封存。
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茅以升开始了修复大桥的工作.1953年,正式通车。
钱塘江大桥:茅以升的抗日壮举

钱塘江大桥:茅以升的抗日壮举冉绵惠【摘要】由茅以升设计和主持施工的钱塘江大桥是中国现代史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它是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联合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大桥,改变了中国的铁路桥梁建设都由外国人包办的历史.钱塘江大桥极大的便利了中国东南部的交通,而且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关键时刻修成通车,运送了大量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和人员;89天后为了阻滞日军的进攻,在杭州沦陷的同一天又由中方忍痛将桥炸断,为抗战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在大桥修建过程中,实际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仅在抗战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后来更成为新中国各地桥梁工程建设的骨干技术人员,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期刊名称】《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17)003【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中国铁路桥梁建设史;钱塘江大桥;公路铁路联合大桥;茅以升;抗战【作者】冉绵惠【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 6117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4.39钱塘江大桥是横垮钱塘江南北两岸的一上一下的双层联合型铁路、公路两用现代化大桥,也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大桥。
大桥在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关键时刻修成通车,运送了大量抗战军用物资、民生物资和人员;89天后,为了阻滞日军的进攻,在杭州沦陷的同一天又由中方忍痛将桥炸断,为抗战发挥了特殊重要作用。
钱塘江大桥是在中国现代历史和铁路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桥,而设计和主持钱塘江大桥施工的正是中国现代桥梁事业的先驱,西南交通大学杰出校友,与母校同寿,曾先后多次出任唐山交通大学(唐院)校长的茅以升。
从1933年8月到1949年9月,茅以升前后16年(其中因抗战曾撤离杭州8年)一直是钱塘江大桥的主持人。
在这期间,1938年至1942年4月,茅以升曾兼任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代院长、院长职务。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兰兰过桥》: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精品)

《兰兰过桥》资料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兴建。
39岁的茅以升受命担任钱塘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然而,这座大桥仅仅存在了89天。
茅以升在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时,对每一道工序,都极尽苛刻。
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茅以升有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愿意正视的预感。
这位钱塘江大桥的最高决策者突然下令,在接近完工的钱塘江大桥南2号桥墩上留下一个长方形大洞,这个大洞在设计图中未出现过,他没有向任何人解释原因。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
9月26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
在通车的当日,运送大批军火物资的列车开始从这座大桥上通过。
但战事紧迫,大桥工地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中。
整个9月、10月,淞沪会战异常激烈。
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
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已危在旦夕。
这时,钱塘江大桥已全部完工。
但茅以升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
11月16日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临。
当晚,茅以升以一个桥梁工程学家严谨、精准的态度,将钱塘江大桥所有的致命点一一标示出来。
整个通宵,100多根引线,从各个炸点全部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里。
茅以升一直亲眼看到最后一根引线接好。
这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
他后来对家人回忆起那天的情形说,就像是把自己刚生下的孩子掐死在摇篮里。
11月17日清晨,所有的炸药都已埋好。
就在这时,茅以升接到浙江省政府命令:大量难民涌入杭州,渡船根本不够用,钱塘江大桥必须当天全面通车。
浙江省政府此时还不知道大桥上刚刚布满了炸药。
此事被高度保密!11月17日,是茅以升多么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
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茅以升后来回忆说:“所有这天过桥的十多万人,以及此后每天过桥的人,人人都要在炸药上面走过,火车也同样在炸药上风驰电掣而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复原桥不丈夫
钱塘江桥被炸后,茅以升带领桥工处的同事将建桥的图 纸、电影胶片等各种资料进行整理,装了14箱。此后他带着 这14箱资料辗转数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着它们。 有一次,他住的地方遭到敌机轰炸,房屋中弹起火,他 带领工作人员冲入火海,抢出了那14箱资料。他坚信,钱塘 江大桥总有一天能修复,这14箱资料一定能派上用场。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1945年9月9日,侵华日军在南京签 字投降。1946年春天,茅以升带领桥工处的工作人员和精心 保护下来的14箱资料,回到了战后的杭州,开始了钱塘江桥 的修复工作。 1953年6月,钱塘江大桥终于完全修复。这座经历了抗 战烽火考验的大桥又以壮美的雄姿矗立在钱塘江上,开始为 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塘江大桥是一座英雄桥,它展示的茅以 升那一代科技工作者抗击侵略者的大无畏英 雄气概和忠诚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 们学习和敬仰。
炸桥挥泪断通途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当最后一批难民涌过桥后,已隐约可见有敌骑来 到对岸桥头。父亲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就像一个母亲不得不亲手杀掉自己 的孩子,望着凝聚了自己梦想与追求、智慧与汗水的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如五 内俱焚,万箭穿心。他眼一闭,手一挥,断然下达了起爆的命令。‚轰‛的一 声巨响,横跨钱塘江的巨龙断裂了,江上腾起了一团巨大的烟雾。泪水顺着父 亲的眼角淌了下来。他转过身来到桌前,愤然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抗战必胜, 此桥必复。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建造的 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大桥。它诞生于烽 火之中,为抗击日塘江大桥
受命建造钱塘江大桥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正式开工。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茅以升和 同事们日夜奋战,历经磨难,大桥渐成。1937年7月7日,日寇在卢沟桥打响了 全面侵华战争的枪声。同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第二天日军飞机空袭上海 南京,并轰炸了钱塘江大桥工地。那天,茅以升和总工程师罗英在距水面30米 深的6号桥墩沉箱气室内攻坚作业,忽然电灯全灭了,四周一片黑暗。大家都感 到紧张,因为一旦断电,气压下降,江水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幸亏当时空 压司机坚守岗位,把电动空压机及时调整为内燃空压机,才使大家免于葬身江 底。 自此之后,日机经常来‚光顾‛。茅以升带领大家顶着日军飞机的轰炸日 夜赶工。他后来在《钱塘江建桥回忆》中写道:‚当‘八·一三’上海抗战开 始时,江中正桥桥墩还有一座未完工,墩上两孔钢梁,无法安装。然而燎原战 火,则已迫在眉睫,整个大桥工地,已经笼罩在战时气氛之中。所有建桥员工, 同仇敌忾,表示一定要使大桥早日通车,为抗战作出贡献。奋斗结果,大桥在 一个半月的极短时间内居然通车了。‛ 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在国难时刻建成,铁路桥面正式开通。伴随着 汽笛的长鸣,一列列满载军需物资的列车呼啸驶过钱塘江大桥支援前线。小型 战斗机都用火车运到杭州笕桥机场,大大加强了抗击日寇的力量。11月5日,日 军登陆金山卫,上海遭受两面夹击。三天后,上海失守,杭嘉湖等地的难民越 来越多地涌入杭州,等待过江,而当时有限的轮渡根本无法承受。幸好,11月 17日,钱塘江大桥公路面开通,当天即有10多万难民从大桥上通过。 在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的89天时间里,运送军队、弹药、物资的列车日夜 不停地从桥上通过,最多一天机车达300多辆,客货车2000多辆,其价值远远超 过了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总投资;撤退百姓熙熙攘攘,川流不息,达百万之众, 使杭州很快变为一座空城,避免了第二个南京惨案的发生。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1896年—1989年),字唐臣,江苏镇江 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 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1917年获美国康乃 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 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 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 南京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 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 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 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 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 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 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 委员)。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 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 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 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 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炸桥挥泪断通途
通过钱塘江大桥撤退的人群中没人能想到,在这一座救命的大桥下 面,其实已埋好了1040公斤随时可以起爆的炸药。 原来,在11月16日下午,南京工兵学院的丁教官奉军方命令,要求 父亲协助军方在11月17日炸毁钱塘江大桥,以阻断日军。尽管茅以升对 此早有思想准备,并且在2号桥墩预先做好了一个可以放置炸药的空洞, 但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还是像有无数把尖刀戳着他的心。看着潮水 般的逃难百姓和源源不断的撤退车辆,他希望尽可能延缓炸桥时间,减 少损失。为此,他提出了‚先放好炸药布好线,待兵临城下再点火起爆‛ 的方案。经与浙江省政府及南京方面协调而获准。 在研究炸桥方案时,负责炸桥的丁教官提出炸断5孔钢梁。他说, 只炸断钢梁,敌人很快就可以修复,必须炸毁一个桥墩,才能彻底破坏。 他向丁教官建议炸毁最难修复的、预先已留有放炸药之洞的南2号桥墩, 并将钱塘江大桥的相关致命点一一给丁教官标出。按照茅以升的方案, 丁教官和他的士兵们在桥上埋放了炸药,布下了100多根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