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寇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寇准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寇准,字平仲,卫州卫南人。

性刚毅,有节操。

弱冠之年,即以文辞知名。

宋太宗时,举进士甲科,授大理评事,历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莱国公。

准性直,不畏权贵,常以直言进谏,屡次忤旨,然太宗、真宗皆器之,终以忠直获显。

准在相位,以国事为重,勤于政事,务求直言极谏,以正朝纲。

时值辽国侵犯,准力主和议,主张结盟辽国,以安边境。

及辽兵退,真宗欲亲征,准固争之,曰:“陛下亲征,臣恐百姓惊扰,不如遣将御之。

”真宗从之,遂遣曹利用、王钦若等率师北伐,以定辽国。

准又以天下为己任,屡次上疏言事,力主改革政治,减轻赋税,以苏民困。

时真宗病重,准与李迪等辅佐幼主,立储君,以定国本。

及真宗崩,准与李迪等迎立仁宗,仁宗即位,准以元老之尊,进封莱国公,加授太子太师。

准在朝,虽位极人臣,而谦虚自持,不以富贵骄人。

每遇灾异,必亲临灾区,慰问百姓,深得民心。

准虽直言敢谏,然亦能容人,宽以待物。

一日,有臣子进谄言,准闻之,不怒,曰:“吾闻君子容人之过,不以为意。

”遂不计较,终成良友。

准居相位,历二十余年,政绩显著,为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然准晚年,因朝中党争,被贬谪岭南。

虽贬谪之地遥远,准仍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后因岭南气候炎热,准染疾而卒,享年六十五岁。

准一生,忠诚正直,刚毅不屈,为国家安宁,百姓幸福,竭尽全力。

虽遭贬谪,然其忠诚之心,始终如一。

世人皆称寇准为“忠臣”,其事迹流传千古。

翻译:寇准,字平仲,卫州卫南人。

性情刚毅,有节操。

弱冠之年,即因文辞知名。

宋太宗时,考中进士甲科,授官大理评事,历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封莱国公。

寇准性情直率,不畏权贵,常以直言进谏,多次触怒皇帝,然而太宗、真宗都器重他,最终因忠诚正直而显赫。

寇准在相位上,以国家大事为重,勤于政事,致力于直言极谏,以端正朝纲。

当时正值辽国侵犯,寇准力主和议,主张与辽国结盟,以安定边境。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初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初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生于真宗咸平二年,卒于元丰五年,年六十有四。

准以文学知名,尤善属文,尤工于诗。

自幼聪颖,读书过目成诵,及长,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

准初仕为大理评事,历官至参知政事。

景德初,真宗皇帝召准入翰林为学士,累迁至枢密使。

准在朝,以直谏敢言,屡遭权贵排挤,然其忠诚不渝,始终如一。

时宰相丁谓专权,寇准屡进直言,谓遂构陷准,贬为道州司马。

准至道州,心忧国事,常夜不成寐。

一日,梦至天宫,有神人告之:“君有赤子之心,天命所在,不久当复相位。

”准觉而异之,遂上疏真宗,请归朝廷。

真宗览疏,深感悟,乃召准还京,复任枢密使。

准复相后,力主改革,锐意进取。

时辽国犯边,准主张积极备战,真宗从之。

准亲率大军,大破辽兵,威震四海。

准又上疏请真宗亲征,真宗犹豫未决。

准曰:“陛下不亲征,则士卒无斗志;陛下若亲征,则敌必破。

”真宗遂决意亲征,准为前军统帅。

准率军至幽州,与辽国军相遇。

准设奇计,诱敌深入,一举大破辽军。

真宗闻之大喜,封准为中书令,赐以金币。

准辞谢,曰:“陛下亲征,臣何功之有?愿陛下早还京师,以安天下。

”真宗感其忠诚,遂班师回朝。

准在相位,勤于国事,屡次上疏真宗,请罢免丁谓等奸臣。

真宗虽未全从准言,然亦渐疏丁谓。

准又荐举良将范仲淹、韩琦等,皆为真宗所采纳。

准晚年,因直言进谏,触怒真宗,被贬为永兴军节度使。

准至永兴,心忧天下,常与幕僚论议国事。

时夏国犯边,准上疏请真宗御驾亲征。

真宗犹豫,准曰:“陛下若不亲征,则边患不已。

”真宗遂决意亲征,准为前军统帅。

准率军至夏国,与夏国军相遇。

准设奇计,大破夏军,威震西域。

真宗闻之大喜,封准为枢密使,赐以金币。

准辞谢,曰:“陛下亲征,臣何功之有?愿陛下早还京师,以安天下。

”准在永兴,虽贬谪之身,然其忠诚爱国之心,未尝稍减。

元丰五年,准病逝于永兴。

真宗闻之,痛哭流涕,曰:“朕失寇准矣!”遂追赠准为太师,谥曰文忠。

寇准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为国为民,功勋卓著。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寇准,字平仲,华州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

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

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

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因请帝幸澶州。

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理解题目】: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有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①。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

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

”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

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

”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

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

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

景德元年,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

准曰:“是狃我也。

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

”是冬,契丹果大入。

因请帝幸澶州。

高琼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天禧三年,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

《宋史寇准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寇准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参谋,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答复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可以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

屡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

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

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述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

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

寇准传文言文翻译朝的著名人物,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

寇准传,列入《宋史》。

以下是寇准传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翻译:寇准年少的时候就英武豪迈,通晓《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里不用。

十九岁的时候考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的时候,大多会到亭台处观察提问,年纪小的往往放弃不用,有人教寇准虚增自己的年纪,寇准回答说:“我刚刚被选拔上,怎么能够欺瞒君主呢?”后来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管理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到征收赋税徭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有下发征收的文件,只是将乡里百姓的姓名写出来贴在县衙的门口,百姓没有敢超出规定期限的。

多次提升到殿中丞,担任郓州通判。

后被征召至学士院考核,被授予右正言,直史馆,担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为盐铁判官。

正赶上下诏召集百官议事,寇准努力陈说厉害,皇帝更加器重他。

提拔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曾经在殿中议事,话语不和皇帝的意思,皇帝生气起身,寇准就拉着皇帝的衣服,让皇帝重新坐下,事情解决了才退下,皇上由此嘉奖他,说:“我得到寇准,就犹如唐太宗得到了魏徵啊。

”注释谓:对……说。

严:敬重。

供帐:举行宴请。

及:到了......的时候。

还:返回。

具:备办。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②,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

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

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

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 ——《宋史?寇准传》【注释】①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②符移:宜府征调敕命文书。

【试题】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每期会赋役()②事决乃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准方进取,可欺君邪? 3.通读文段,你认为寇准是一个怎样的人?【参考答案】1.适逢、正赶上②才2.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要取得功名,怎么能欺骗皇上呢?#from 本文来自九象,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end# 3.才华出众,诚实守信,为官有方,敢于直谏。

【译文】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又认真努力,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时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平台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

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被录取,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

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从没拿出官府征调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

连续升职担任殿中丞、郓州通判。

皇帝在学士院将他招来考试,授予寇准右正言、直史馆的职位,做为三司度支推官。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篇一:全国高考文言文练习题2寇准文言文练习——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

”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

”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节选自,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者”是对古代成年男子的称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都表明成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寇准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文言文练习——《宋史》寇准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

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

年十九,举进士。

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

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①,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

准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

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

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太宗怒,起入禁中。

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

”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准为可用矣。

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

”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

”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

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

”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

”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注】①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 (节选自《宋史寇准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B.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C.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D.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者”是对古代成年男子的称呼,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女子十五岁行及笄礼,都表明成年。

男子十五岁“束发”成童,称“童子”。

B.“进士”是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者,也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淳化”是宋太宗时期的一个年号。

历代帝王遇“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改年号。

D.“社稷”原分别称土神和谷神,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

文中用“社稷”代指祭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3分)A.寇准才智过人,年少得志。

担任地方官员,施政有方。

作为近臣,屡进忠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为皇上所倚重,被认为是魏征那样的人才。

B.当太宗就大旱一事向近臣询问自己治国的过失时,寇准认为大旱由刑罚不公引起。

他这样讲,不单是为祖吉申屈,更是为了揭露朝中奸佞。

C.寇准被问及立储人选时,建议皇帝不要听信身边的妇人和近臣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她(他)们会有私心,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

D.当太宗因为皇太子很得民心而担心自己的地位时,寇准宽慰了太宗。

寇准因为在立储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得到太宗的赏识,后来太宗还邀请他一起喝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 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

(5分)(2) 《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

(5分)答案:1.B(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

故应断为: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

回来和进见这两个动作故中间应作停顿,应断为两句: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

) 2.D (“祭祀”错,应为国家。

) 3.C(“而要选择心系王室的皇子作储君”错,原文说“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是希望太宗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

) 4. (1)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进士)。

(“或”“增年”“方”“进取”“可??邪”各1分。

) (2)《尚书·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际”“影响”“证”“盖”“有所”各1 分) 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

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十九岁时中进士。

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

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

每次到了交税赋服役的时候,(寇准)从没拿出官府征调的敕命文书,只根据乡亲的姓名张贴在县门口,百姓从没有敢误期的。

寇准曾经在宫殿之中向皇帝启奏事项,他的话与皇帝的想法不符,皇帝很生气地站起来,寇准于是就拽住皇帝的衣服,让皇帝又坐下,等事情解决后才退下。

因此皇帝奖赏他说:“我得到了寇准,就像文皇得到了魏征一样。

”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太宗请亲近的大臣询问时政失误的地方(在哪里),大家都用是天命来回答。

寇准回答说:“《尚书·洪范》里说,天和人的关系,相互应和就像影子和回声,发生大旱就是验证,大概是刑罚有不公平的地方。

”太宗很生气,起身回到宫中。

过了一会儿,(太宗)召寇准询问刑罚不公平的情况,寇准说:“希望把二府的官员召来,我就说。

”皇上下令召二府的官员来,寇准就说:“不久前祖吉和王淮都触犯法律接受贿赂,祖吉受贿较少却被杀头,王淮因为是参政王沔的弟弟,偷盗国家钱财上千万,只受杖刑,仍官复原职,这不是不公平是什么?”太宗拿这件事问王沔,王沔叩头谢罪,于是皇上严厉批评了王沔,并且知道寇准可用。

当即任命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任同知院事。

至道元年,(寇准)又担任给事中。

这时候太宗在位已经很久了,冯拯等上奏请求立储君,皇帝非常生气,将他们贬斥到岭南,朝廷内外再没有敢说这件事的人。

寇准刚刚从青州被诏令回来,进入宫殿拜见皇帝,皇帝的脚受伤严重,自己提起衣服给寇准看,并且说:“爱卿为什么来这么迟呢?”寇准回答说:“臣没有得到诏令是不能回到京城的。

”皇帝说:“我的儿子中哪一个可以把国家交给他?”寇准说:“陛下为了国家选择君主,询问嫔妃和宦官是不可以的;询问亲近的大臣是不可以的;希望陛下选择能符合天下百姓意愿的人。

”皇帝低头思考很久,屏退身边的侍从说:“襄王可以吗?”寇准说:“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您既然考虑到他可以,希望马上决定下来。

”皇帝于是让襄王担任开封府尹,改封他为寿王,册立他做皇太子。

(太子)从宗庙拜谒回来,京师的百姓拥挤在道路旁边欢呼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啊。

”皇帝听说了之后就不高兴了,召来寇准对他说:“人心很快归属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地方啊?”寇准拜了两拜恭贺皇帝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

”皇帝把这些话告诉后宫的嫔妃,妃子们都前往祝贺。

皇帝后来又出来,在宫殿和寇准喝酒,大醉才结束。

成都七中xx届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总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

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

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

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

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刑?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

《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

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

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

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

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

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

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

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

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

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

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

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

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