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1)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合集下载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ppt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ppt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 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 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 (陶器最高才1100℃左右)
•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使之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形态)
宋代五大名窑是指哪五大?
•汝﹑官﹑哥﹑ 钧﹑定
• 北宋时期《刻花人物 纹越窑青瓷壶》
宋代以后(元明清时期),我国 哪一个地方成为了制瓷业的中心?
江西景德镇
色釉瓷器 《釉里红三鱼高足瓷杯》
• 彩绘瓷器 《青花海水龙纹瓷扁瓶》
谢谢观赏
我国古代陶器的两种类型
彩陶
素陶
思考:彩陶和素陶分别 分为哪两个时期?
• 彩陶分为:仰韶文化时期和马 家窑文化时期
• 素陶分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和 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作品 《彩陶人面鱼纹盆》
• 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彩陶作品 《彩陶舞蹈纹盆》
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素陶作 品《胚胎高柄杯》
瓷器是从陶器的基础上发展 而来的,烧瓷技术是烧陶技术的 提高与延伸,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 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 逐步探索出来的。
你知道吗?
"
陶 瓷 的 故 乡 。
地 表 明 了 中 国 就 是
陶 瓷 的 意 思 , 清 楚
中 国 的 意 思 , 又 有
"chin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的 既 有
独 特 的 意 义 。 英 文
发 明 和 发 展 更 具 有
贡 献 , 其 中 陶 瓷 的
发 展 做 出 了 卓 越 的
人 类 社 会 的 进 步 和
文 明 古 国 之 一 , 为

传统艺术的根脉

传统艺术的根脉

司母戊鼎

后母戊鼎,是 商王祖庚或祖 甲为祭祀母亲 戊而作的祭器, 是中国商周时 期青铜器的代 表作,原称 “司母戊鼎” 或“司母戊大 方鼎”。现收 藏于中国国家 博物馆。
司母戊鼎的铭文

司母戊鼎初始被定名时, 专家释读其上铭文为‘司 母戊’,然而随着更多同 时期青铜器被发现,目前 专家多认为应当释读为 ‘后母戊’。但由于中小 学历史课本的广泛宣传 (目前人教版教科书仍是 称之为“司母戊鼎”), 目前司母戊鼎、司母戊大 方鼎等名称更为有名。
龙虎尊

龙虎尊为圆尊,造型 优美,造型繁简得宜。 尊的肩部有三条浮雕 的游龙,龙口下个对 着一条美丽的扉棱。 从龙虎尊的可以见出 商代艺术工匠已注意 到器物多角度的观赏 效果,并作出成功的 设计。
逨盘——
制作精美,两侧有兽首衔环,其下四个兽足。铭文 记载贵族单氏八代人辅佐西周十二位王,参与征伐、理政、 管理材料的史实,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盘是盛 水器,也属于礼器的一种。
“大圭不琢”的观念 在工艺美术创造中 很重要。对于玉材 天然美质的鉴赏, 也被用于对人的品 评,“璞玉浑金” 指的是未雕琢的玉, 形容具有纯真质朴 素质的人,外表朴 素无华而具有内在 的美。
玉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 俗有很深远的影响。
泥土的生命——
古代陶器与瓷器


彩陶— 原始社会的先民在日用陶水器、食具 上施加彩绘,创造了一个绚丽的彩陶世界。
郎 璃德 镇 窑 感宝 监 强石 造 红 色红 瓷 ” 泽釉 器 是 红作 时 江 艳品 创 西 。, 烧 巡 釉成抚 质功郎 延 凝的 极 厚仿 在 ,明 玻宣景 德

《 郎 窑 红 釉 观 音 尊 》


中国传统彩绘瓷器品种。做法是,以氧化钴 在坯胎上绘画图案,施透明釉后,在约 1300℃的温度中以还原焰烧成。效果多为白 地蓝花,偶见蓝地白花。 中国青花不仅畅销国内,且大批销行海外, 并对异域陶瓷影响深远,14世纪以后,在世 界陶瓷生产中,白地蓝花的器物历来是产量 最高的一种。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二课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这是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利用水和火,改变了黏 土的形状,改变了黏土的性质,创造了以种新的物质产 品,揭开了科学技术史上的第一页。
(一)陶器和瓷器的区别
(1)烧制的材料不同:
陶器: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黏土。 瓷器: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 瓷土或高岭土;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玉器是何时出现的?
现有资料证明,中国最早 的玉器出现于距今7000年 的新石器时代。在已发掘 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 化、良楮文化等文化遗址 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
《玉鹰》安徽含山县凌家滩出土
玉和普通石头有什么区别?
思 考 探 究
《玉仙人奔马》
普通石头
《兽面纹玉琮》浙江余杭
良楮文化和 红山文化与 代表作品
郎窑红釉观音尊 青花海水龙纹瓷扁瓶
釉里红三鱼高足瓷杯 粉彩九桃天球瓶
第三章、商周青铜艺术
1、青铜是锡和铅的合金、 因为纯铜(红铜)的熔点很高(1083度),而硬度 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__900度),而增 加硬度。 2、饕餮是青铜纹饰的代表 这种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的意义,它实际 上从而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 纹饰多以氏族图腾或其他崇拜而产生。
(一)青铜的发展和功能
1、青铜的发展: 萌生期(夏) 育成期(商代前期) 鼎盛期(商代晚期,西周早期) 转变期(西周中晚期) 更新期(春秋、战国) 2、青铜器从功能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5类: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 器、杂器等。
试比较:司母戊鼎和杜岭方鼎在整体的比例 关系,以与耳、足等部分的造型上有了哪些 改进?
(三)商代俏色玉雕
《玉人》妇好墓出土
《玉象》妇好墓出土
一种是追求 玲珑剔透的 华丽之美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红翡:颜色鲜红或橙红的翡翠,在市场中很容易见到。 品种较新。
黄棕翡:颜色从黄到棕黄或褐黄的翡翠,透明程度较低。
玉出和田
在我国软玉一般都为通常意思上的和田玉。和田玉 根据玉色可分为五大色系:一白 、二、三碧、四墨、 五糖。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
其中较多产出的是白玉,而羊脂白玉又是白玉中的 上品,如凝脂般含蓄光泽,糯性较强。
“现实主义”、“厚古之风”、“镂雕盛行” 明代学者高濂盛赞“宋工制玉,发古之巧,行后之拙, 无奈宋人焉”
元代玉器 :技艺加强,融合少数民族风格。
渎山大玉海
明代:世俗化成为主流;玉器皿成就突出。玉带发展到顶 峰。 还有像生玉、陈设玉,以及坠饰、串饰、簪等。
清代:颠峰时期。玉器皿、陈设玉最为显著。出现一批生 活化的作品。乾隆时期,玉料充足,技艺成熟,出现了以 玉山子为代表的大型玉雕作品。清代玉材以新疆玉为主, 常见的有青玉、白玉,在清后期,翡翠由于乾隆皇帝和慈 禧太后极力推崇,上升到玉料的最高地位,被誉为玉石之 王。
从化学成分来看,硬玉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而软玉则是含钙、镁和铁的 硅酸盐。
翡翠
老坑种翡翠 :“老玻种”,细腻纯净无瑕疵,颜色为 纯正、明亮、浓郁、均匀。
冰种、水种翡翠:质地透明,但颜色较次;许多冰种里 有絮状物,亦较珍贵。
紫罗兰翡翠 :紫色翡翠,珠宝界又将紫罗兰色称为“椿” 或“春色”。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 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 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 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 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 ,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艺术》。

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精髓部分,本课通过对陶器的产生、发展及古代瓷器的介绍,使学生对陶瓷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积淀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陶瓷的赏鉴和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2.体会从造型与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陶瓷艺术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进行学习探究,了解陶瓷的发展史,以及不同时期陶瓷的制造工艺和主要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陶瓷装饰纹样、图案的含义。

动手制作一个有特色的陶器作品。

四、设计思想:在新课程标准探究性、实践性、体验性等原则的指导下,这节课通过模拟“陶瓷艺术博览会”实物展示,激发学生对陶瓷品鉴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播放,让学生对古代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有所提高;通过视频学习,了解陶瓷的制作流程,看教材自学、分组讨论,探究实践等多元学习方式的运用,发展和提升学生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一些有关陶瓷的知识,(如果有条件)准备一两件陶瓷工艺品。

准备一些陶土、塑料刮刀或竹片、塑料袋、水粉颜料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品四件。

六、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流程安排: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欣赏分析,尝试探索。

——表演体验,主动探究。

——巩固知识,拓展探究——制作练习,实践探究——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课后拓展(一)创设情景,活动导入。

设置环境:教师在黑板上板书“陶瓷艺术博览会”,并在教室一角布置一个小展区,在展区中布置好师生带来的陶瓷艺术品。

1.教师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搞一个“陶瓷艺术博览会”活动,首先请大家来鉴赏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陶瓷艺术品。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的第二课。

教材前面一课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前课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本节课可以加以应用。

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本课所涉及的玉器、彩陶、瓷器、青铜器属于工艺美术课程,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二、学情分析: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美术教育认识的不足,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对于本节课内容,学生有所知晓,但缺少全面系统的认知和审美。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五、说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

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展示)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以玉组词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1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1

玉器地位发展:装饰品到财富权位精神象 征“君子比德于玉” 比附于社会道德 。 1:玉的仁温和柔润有光泽。 2:玉智也材质密致坚刚。 3:玉忠也材质通透性。 4:玉礼也重量感。 5:玉乐也玉撞击的声音。
欣赏玉石工艺的形式美及文化追求
庄严的礼仪
玉器制作方法和审美追求。 1:制作方法:脚蹬手磨。先秦称琢玉宋代称 碾玉今称碾琢。 2:制作过程:开料粗坯。大形 。细作。抛 光。收位。 3:审美追求:玲珑剔透华丽之美。 朴素之 美 大圭不琢。
思考题:
日常语汇中有哪些与玉有关系,它体现了 什么样的审美观念?
玉龙
玉环
怎样欣赏玉器作品
1、材质:色泽度 纹理 硬度 2、精工度:三分料七分工 碾琢得怎样(层 次 轮廓 线条 造型 点线 面来观察)工艺细 腻 圆弧有度 手感平滑 3、美协度:比例 结构 纹样 主题 寓意 惟妙 惟肖 灵动逼真
作品欣赏 《翠玉白菜》
《内形石》
玉石白色部分被雕成菜帮,绿 色部分被雕成菜叶和昆虫,白 色与绿色 部分过渡十分巧妙自 然。
无论色彩和纹理都能乱真,人们似乎 都 能闻到红烧肉的 香味。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 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 的历史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 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课后作业:调查社会上流行的玉石类工艺 品,从审美意义上分析哪些成功。哪些失 败,原因何在?
课程结束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艺术
玉石之分——古代玉器
(1课时)
玉器艺术常识与背景介绍
课文涉及相关常识介绍(概念、起源、种类、发展) 玉:石之美者。 玉器:以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为原料 而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 课文描述内容的年代背景与社会背景 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殷商时期已达到很 高水准。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岛的大汶 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把中 国古代玉器艺术推上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战国、 两汉、明清。

传统艺术的根脉——教案

传统艺术的根脉——教案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一、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通过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2、能力目标: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爱国热情。

二、重点难点:1、重点:古代石器、玉器、陶瓷、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2、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三、教学过程: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完成展示导学案的内容:1 组:玉是怎样鉴定的吗?2 组:玉与玉器有何区别?玉器的设计创作采用怎样的方法?3 组:中国最早的玉在那个时代吗?4 组:为何中国人特别喜欢玉?5 组:什么是陶器?什么是彩陶?6 组:陶器和瓷器有下列区别?7 组:我国瓷器在造型和装饰艺术上有何特色?8 组:什么是青铜器?青铜器是怎样分类的?9 组:春秋战国青铜艺术有何特点?秦汉青铜艺术的代表作品是?(一)古代玉与玉器艺术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分析讲解玉的相关知识:同学们知道玉是怎样鉴定的吗?玉:石之美”的说法,致使“玉”这个字,广义的成为美石的统称。

强调光泽、透明度、声响等物理特性以区别玉石层次。

中国历代玉器温润圆熟,晶莹剔透,中国古人对玉的解释除了物质的特性——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外,还赋予它以“德”的含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称:“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所谓的五德是指仁、义、智、勇、洁。

意思是色泽温润,表里一致,敲击声音舒畅悦耳,坚韧而不被折弯,可以雕琢的棱角凌厉,却不会割伤人的美石。

你理解玉吗?何为玉器?古人有黄金有价玉无价,藏金不如藏玉,佩玉以求避邪除凶,食玉以求长生不死,穿玉衣以求尸体不朽。

玉有硬玉、软玉、碧玉、水晶等,用玉原料制作的工具、装饰品、祭器、陈设品等通称为玉器。

A货就是天然翡翠,B货就是染色处理过后的翡翠,C货就是树脂、玻璃仿冒的翡翠饰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 (1)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一部分: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
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或者市面上,同学们经常都能见到玉,所以玉这个概念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词汇里也有很多关于玉的词汇,比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玉不琢不成器”、“金玉满堂”、“金枝玉叶”、“金口玉言”、“金玉良缘”、“锦衣玉食”、“抛砖引玉”等等这些词语中,那个玉字不是代表美好的、高尚的字眼?那么玉为什么能够如此运用呢?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
二、新授
1、玉的定义P8:是石之美者。

“美”字不止外在美,还带内在之美,给人感受之美。

玉器在人们心目中有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一是突出玉的天然美。

如课文的“大圭不琢”,圭:是古代帝王或诸侯朝聘或祭祀时所执的丁字形玉器。

它没有经过繁琐的磨制,保持着玉石本身的那种天然美。

所以有“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的这种说法。

另一种是追求华丽之美。

就是将玉石经过加工磨制,使之更加华丽秀美。

2、玉的历史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用玉最早的,有“玉石之国”的美誉。

可见玉在中国很早以前就已经诞生。

课文P5。

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玉就是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在磨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有些石头质地坚硬,色彩与光泽漂亮,让人看了有一种愉悦的感觉,然后就把这些石头区分开来,把“石之美者”称为“玉”,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逐渐超出实用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于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

如:东周、西汉时期提出的“君子比德于玉”。

P7
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温润而泽,仁也。

慎密以栗,知也。

廉而不刿,义也。

垂之如坠,礼也。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

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

孚尹旁达,信也。

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见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

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玉乃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也。

鲤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也。

其声舒扬远闻,智也,不挠而折,勇也。

廉而不技,洁也。


解释:“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温和滋润具有光泽,表明玉善施恩泽,富有仁爱之心;
“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玉有较高的透明度,从外部可以看出来其内部具有的特征纹理,表明玉竭尽忠义之心;
“其声舒扬,博以远闻,智之方也”——如果敲击玉石,会发出清亮悠扬悦耳的声音,并能传到很远的地方,表明玉具有智慧并传达给四周的人;
“不挠而折,勇之方也”——具有极高的韧性和硬度,表明玉具有超人的勇气;
“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有断口但边缘却不锋利,表明玉自身廉洁、自我约束却并不伤害他人。

春秋齐国国相管仲曰玉有“九德”: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智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
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藏华光泽并能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声清团彻远,纯而不杀,辞也。

从上面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不管是九德、十一德还是五德,主要的精神内涵是“仁、义、礼、智、信”。

解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意义。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从”是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虽说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的一套,但对于规范当代社会人伦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作用。

玉在古代就赋予这样的一种重要意义,所以说“君子比德于玉”。

3、玉的种类P8
玉分为硬玉(硅酸钠铝):专指翡翠和软玉(硅酸钙锰):透闪石和阳起石组成的材料。

4、总结:先民们把玉从石头中区分开来,是人类审美认识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同时也是人类对物质材料的体形、质感、色彩,以及对称、秩序感等造型规律的认识与掌握。

玉在旧石器时代已经产生,P5新石器时代推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夏商周时期与青铜器一样成为权利和神权的象征。

附:工艺美术图案设计的几条普遍法则:
1、对称与平衡
2、稳妥与比例
3、反复与节奏
4、对比与调和
5、统觉与错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