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类说明

合集下载

知识的分类与层次

知识的分类与层次

知识的分类与层次知识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和。

它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每个类别和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知识的分类和层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

一、知识的分类1. 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通过科学方法获得的知识,它以事实、证据和可重现性为基础。

科学知识的特点是严谨性和客观性,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和推测现象的规律。

科学知识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解决问题。

2. 哲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对存在、真理、价值、人类意识等基本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它关注的是思维的逻辑和法则,试图通过理性思辨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

哲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思考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3. 文化知识:文化知识包括语言、历史、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共同认识和传承,代表了人类文明的积淀和多样性。

文化知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各种文化的特点。

4. 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是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它包括工程、医学、计算机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转化为实际操作和实践。

技术知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知识的层次1. 知识的本体层次:本体层次是指知识的实质和本质。

它关注知识的起源、定义和存在方式。

例如,科学知识的本体层次研究科学方法的逻辑和科学理论的结构。

哲学知识的本体层次研究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定义。

2. 知识的观念层次:观念层次是指知识的观念和观念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知识的归类和分类方法。

例如,科学知识的观念层次研究科学学科和科学领域的划分。

文化知识的观念层次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3. 知识的应用层次:应用层次是指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它关注知识在解决问题和推动发展中的价值。

例如,技术知识的应用层次研究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和创新。

文化知识的应用层次研究文化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分类三分说

知识分类三分说

知识分类三分说亚里士多德对于知识的三分法非常具有影响力,他将知识区分为理论性知识(theoretical),创造性知识(productive)以及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这种分类至今依然可以作为学习知识分类的重要起点。

与其他的经典希腊思想家一样,亚里士多德认为无论任何知识,其适当性取决于它服务的目的,即telos,简而言之:理论学科的目的是通过沉思追求真理;它的目的(telos)是为了知识而去获取知识。

创造性学科的目的则是去制造事物;它们的目的是制造一些人造物。

实践性学科则是那些处理道德和政治生活的学科,它们的目的是实践道德和实践型知识。

这种区分知识领域的方法,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比如,在这样的区分下,我们会发现“纯数学”(理论性知识),工具制造(创造性知识)以及社会工作(实践性知识)。

因此,我们如何看待知识以及这些知识所服务的目的对于我们如何看待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使得我们对于学科的内容和方法产生不同的理解。

理论知识:为了追求真理而追求真理根据亚里士多德,理论活动的适当形式是沉思。

它包括仔细地思考一个人已知的事实和观点。

有人是这么形容亚里士多德的沉思的:亚里士多德的沉思者是一个已经获得知识的人;而且他为之沉思的内容是他的脑海中已经有的知识……沉思者仔细地逐一检测他已经获得的一系列真相;他的任务包括把脑海中所有的观念都逐一检查,让它们沐浴在自己意识之光下。

(Barnes 1976: 38)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沉思是人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

这是终极的智性美德:一生不间断地持续沉思,是一件神圣的事。

这样的画面让人想起那些关于圣徒们的画作,这些画作上的圣徒们思考着终极真理,或者你也可以想到一些关于沉思者们的画作。

这件事给人的整体感觉带着些微的脱俗出尘感。

然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并非是这样,亚里士多德的“沉思者”的一生并不是一个避世独处的一生,也不是独自让思绪恣意流浪的一生。

好人,或者说专家型人,用亚里士多德的活说,是一位“第一等的理性主义者” (Barnes 1976: 37)。

知识的分类及其应用

知识的分类及其应用

知识的分类及其应用知识的分类是知识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组织和理解知识。

根据不同的标准,知识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常见的角度来探讨知识的分类。

一、按照表现形式分类1.显性知识:指可以被清晰表达和交流的知识,如文本、图表、数字等。

这种知识可以通过书籍、文章、报告等形式传播。

2.隐性知识:指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知识,如技能、经验、直觉等。

这种知识通常需要通过实践、示范、体验等方式传递。

二、按照获取方式分类1.直接经验知识:指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获得的知识,如技能、经验等。

这种知识具有非常高的实用价值,但获取成本较高。

2.间接经验知识:指通过他人传授、学习、研究等方式获得的知识,如学术理论、数据等。

这种知识获取成本相对较低,但可能缺乏实用价值。

三、按照领域范围分类1.学科知识:指某一学科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如数学、物理、历史等。

这种知识通常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中使用。

2.领域知识:指某一特定领域内的知识,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医疗保健等。

这种知识通常在实践应用中使用。

3.通用知识:指适用于广泛领域的通用知识,如计算机技术、沟通技巧、管理理论等。

这种知识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

四、按照价值取向分类1.客观性知识:指基于客观事实和证据的知识,如科学原理、数学定理等。

这种知识具有普遍性和可验证性。

2.主观性知识:指基于个人经验、情感和价值判断的知识,如文化习俗、信仰观念等。

这种知识具有独特性和个体性。

五、按照层级结构分类1.元知识:指关于知识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认识,包括知识的本质、分类、获取等方面的知识。

这种知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2.基础性知识:指某一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是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

这种知识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3.应用性知识:指将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的知识,如技术应用、方案设计等。

这种知识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

六、按照组织形式分类1.结构化知识:指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组织起来的知识,如文档库、数据库等。

01-4-知识管理4知识分类

01-4-知识管理4知识分类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3)
隐性知识以人为载体; 隐性知识是冰山的一角; 人们表达出来的的比实际拥有的少; 人们意识到的比实际拥有的少。
隐性知识5:隐性知识特性(4)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特性:
1)环境依赖性。隐性知识在产生过程中,对个 体与团队的性格、经历、价值观和组织文化、环 境具有依赖性。 2)模糊性。隐性知识以一种非格式化的、未编 码的形式存在于人的脑海或一定的组织形态之中, 由于它非结构式的表达,它难于与人交流与共享。 3)个体性。它是个体或团队的心智感悟与判断, 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与心智模式。
知识的其他分类2
根据用途分类:
关于顾客的知识 关于产品的知识 关于流程的知识 关于竞争者的知识。฀
根据知识的所有者分类:
个人知识 社会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3
按知识的应用分类
(1)事实知识(Know-What) (2)原理知识(Know-Why) (3)技能知识(Know-How) (4)人力知识(Know-Who)
知识的其他分类4
按知识的共享程度分类
(1)个人知识 (2)组织共享知识 (3)组织受控知识 (4)社会公共知识
按知识的发展周期分类
(1)发展中知识 (2)核心知识 (3)基本知识 (4)过期知识
知识的其他分类5

1、孕育期 2、成长期 3、成熟期 4、衰退期
隐性知识2
Know - care (价值观) Know – which (偏好) Know – why (经验) Know – what (认知) Know – how (技能) (技能)
隐性知识4:对隐性知识的研究
60年代由波拉尼提出; 野中郁次郎将其用于创建组织学习理论;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化是知识管理领 域中最核心的议题。

知识维度分类详解

知识维度分类详解

一、知识维度分类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

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

(一)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

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术语知识(knowledge of terminology)。

这是指具体的言语和非言语知识与符号(如语词、数字、信号与图片等),也是人们在沟通交流时必须用到的知识。

2.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knowledge of specific details and elements)。

这是指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知识。

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从一个更大的情境中分离出来。

(二)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

概念性知识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类别与分类的知识(knowledge of cla-ssification and categories)。

这类知识同术语与事实在具体要素的数量及联系上有明显区别。

例如,某一具体故事中的“情节”和“情节”作为一个类别,含义是不一样的,后者更为概括。

分类与类别构成了原理与概括的基础,同样也成了理论、模式和结构的基础。

2.原理与概括的知识(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

这类知识是在大量的事实和事件集合的基础上,对类别和分类的内在过程与关系作出说明,对各种所观察的现象作出抽象和总结,十分有助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最适宜的最相关的行动及其方向。

3.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ories,models and structures)。

知识的范畴与分类

知识的范畴与分类

知识的范畴与分类知识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本质的工具。

然而,知识的范畴和分类却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知识的不同范畴和分类方式,以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应用。

一、知识的范畴知识的范畴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划分。

首先,从知识的来源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

经验知识是通过感官观察和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知识,它是基于具体实践和个体经验的。

而理论知识则是通过逻辑推理和科学研究所得到的知识,它是基于普遍规律和理性思考的。

其次,从知识的性质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实用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

实用知识是指能够直接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知识,它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而理论知识则是指对事物本质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知识,它强调理性思考和系统性。

再次,从知识的领域来看,可以将知识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三大类。

自然科学知识研究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如物理学、化学等;社会科学知识研究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研究人类文化和思想的规律和现象,如历史学、哲学等。

二、知识的分类方式除了以上的范畴划分,知识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进行进一步的细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1. 学科分类:根据学科的不同,将知识划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历史等不同学科的知识。

每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通过学科分类可以更好地组织和管理知识。

2. 层次分类:根据知识的复杂程度和抽象程度,将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中级知识和高级知识等不同层次。

基础知识是构建其他知识的基础,中级知识是对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应用,高级知识则是对中级知识的深入研究和创新。

3. 逻辑分类: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分为概念知识、原理知识和方法知识等不同类型。

概念知识是对事物特征和属性的描述,原理知识是对事物规律和原因的解释,方法知识是实现某种目标或解决某种问题的具体步骤和技巧。

知识的分类方法

知识的分类方法

知识的分类方法知识的分类方法是指将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规则进行分类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知识,便于查找和记忆。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知识分类方法及其拓展:1. 主题分类法主题分类法是将知识分为若干个主题,每个主题下再进行更具体的分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将人类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等几个阶段,将自然科学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几个领域。

2. 领域分类法领域分类法是将知识分为若干个领域,每个领域下再进行更具体的分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将心理学分为发展、认知、社会等几个领域,将哲学分为伦理、逻辑、政治等几个领域。

3. 层次分类法层次分类法是按照知识的层级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复杂知识,如概念、理论、方法等。

例如,我们可以将经济学分为供给、需求、价格、货币等几个层次。

4. 按功能分类法按功能分类法是将知识分为若干个功能,例如认知、情感、行为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同知识领域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我们可以将心理学分为研究人类行为、学习、认知等几个功能,将教育学分为研究教育过程、教学方法等几个功能。

5. 按发生时间分类法按发生时间分类法是将知识分为若干个时间,例如古代、中世纪、现代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知识。

例如,我们可以将人类历史分为古代、中世纪、现代等几个时期,将生物学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几个时期。

6. 按相关性分类法按相关性分类法是将知识分为若干个相关关系,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我们可以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相互关联,将经济学和政治学相互关联。

知识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分类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组织知识。

知识的七大分类

知识的七大分类

知识的七大分类人们对知识的不同理解体现在对知识的分类上,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了不同的类别。

人类的知识本身复杂多样,了解知识的分类,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区分不同知识的特点。

知识分成以下七大类: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不同,知识可划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来自于个体的亲身体验;间接知识主要来自书本。

按照反映深度的不同,知识可划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感性知识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知识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

按照知识的客观性与否,知识可划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两类知识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主观知识指个人对事实的解释,相对缺少相关的证明;客观知识则是相对约定俗成的知识,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按照知识的所有权不同,知识可划分为个人知识和公众知识,个人知识是独特的,如个人的学习方法;组织的知识是整个组织享有的,如班级规则。

按照知识与言语的关系,知识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是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如通过书本传播的知识;隐形知识并不能用语言充分表达,例如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

按照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不同,知识可划分为结果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是有固定答案的知识,如需要背诵的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听了一次讲座后,你很受鼓舞,可是当你想把讲师的方法也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时,就要处理大量带有结构不良特征的情景和知识。

按照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不同,知识可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例如北京的著名景点有哪些?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解决这一类问题需要一定的程序,例如用乘法交换律解应用题或者阅读步骤。

当然,对于知识的划分远不止这几个维度,难以一一列举。

以上的划分有些只是常识性的,有些则经过了大量研究的证明,主流观点是把知识划分成了这七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分类(tower)一九六六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陶尔士(Towers)、陆克斯(Lux)和雷(Ray)等人,受Maccia 系统化知识思辨理论的影响,将人类知识分类成「描述性的知识」、「规范性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与「形式性的知识」四大领域.1 描述性的知识( Deive Knowledge )--是描述现象或事件的知识,此种知识用以追求及建立现象或事件的事实,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等科学知识即属之;2 规范性的知识(Preive Knowledge)--是判断现象或事件适切性、好坏、美丑的知识,此种知识用以追求现象或事件的的价值与信念,哲学、文学、美术、音乐等知识即属之;3 实践性的知识;(Praxiological Knowledge )--是对现象或事件采取合宜行动、实践的知识,此种知识用以追求有效的应用行动,医疗、新闻、工程、设计和教育等知识即属之,技职教育所探讨传授的知识即属于实践性的知识;4 形式性的知识(Formal Knowledge)--是统整所有知识的知识,数学、语言及逻辑等知识即属之。

波普尔将人类知识划分为七大类1. 第一类:常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知识,人人都具有。

最具有真理性、实用性的知识。

人不能没有常识,常识太重要了,是其它一切认识的基础。

杜威反对科研型知识、经纶知识,提倡“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在游泳的过程中学习游泳,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2. 第二类:经验性知识带有专业性,是在专门性活动中积累起来的。

大部分知识是这类知识,属于拟规律性知识。

可对可错。

3. 第三类:神话故事、传说这类知识具有特殊的价值。

往往能产生实证理论所不可能产生的思想。

欧洲的建筑风格,很多创意都是来自于古老的神话故事、传说,那时真正的艺术。

西方一般把建筑专业设置在艺术学院,不像国内视为工科。

所以国内的建筑造型缺乏艺术美。

4. 第四类:科学知识形成于以上几种知识基础之上,是反应事物的本质、规律的知识。

科学的真理性受到批判,真正应该提倡的、重视的是“科学精神”。

波普尔提出科学的可错性。

波普尔讨论了科学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之间没有界限。

5. 第五类:哲学6. 第六类:艺术知识7. 第七类:宗教随着知识经济理论的逐渐发展,经合组织(OECD,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对知识的分类成为目前最具权威性和流行性的一种。

根据该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一书的划分,可以将“知识”归纳为四种类型: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和人力知识(Know-who)。

1956年,由布卢姆(Bloom, B.S.)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一分册:认知领域》正式出版(1954年先出版了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拉开了序幕.到了1966年,十年的时间内,在认知,情感和心理动作领域都初步完成了教育目标分类.50年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少被译介成22种文字.美国全国教育学研究学会(NSSE)1994年年鉴,曾专门对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40年历程及其贡献作了回顾.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的修订工作,实际上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大概至少有一二十种较为知名的修订"版本",只是详略不同,视角各异和影响面大小有别而已.正像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是数十位专家共同研究的结晶一样,最正规的修订工作也是由一个专门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其领衔者是当代著名的课程理论与教育研究专家安德森(Anderson,L.W.)以及曾与布卢姆合作研制教育目标分类的克拉斯沃(Krathwohl,D.R.).另外还有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Mayer,R.E)和测验评价专家阿来萨(Airasian, P.W.)等近10位专家.这一研究是根据对布卢姆分类的长期应用之后,结合美国实施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于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在2001年完成(时值布卢姆患病刚去世不久),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一书.与布卢姆原来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和"认知过程"二维框架.知识是指学习时涉及的相关内容,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四个类别: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其中,概念和程序的抽象程度有一定的交叉,即有的程序性知识比最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更具体.认知过程涉及学习时要掌握的学业行为表现(业绩),包括了六个类别: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是依据认知复杂程度由低到高来排列的.本文对这两个维度的具体分类指标作一个概述.[1]一、知识维度分类修订办法将布卢姆原有分类中"知识"类别中的具体指标单列为一个维度,同时依据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增加了元认知知识.所以,修订分类中的知识维度有四种水平,依次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具体共有11种子类别.(一)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factual knowledge)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具体包括了:1.术语知识(knowledge of terminology).这是指具体的言语和非言语知识与符号(如语词,数字,信号与图片等),也是人们在沟通交流时必须用到的知识.2.具体细节和要素的知识(knowledge of specific details and elements).这是指事件,地点,人物,日期,信息源等等知识.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从一个更大的情境中分离出来.(二)概念性知识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概念性知识具体包括了:1.类别与分类的知识(knowledge of classification and categories).这类知识同术语与事实在具体要素的数量及联系上有明显区别.例如,某一具体故事中的"情节"和"情节"作为一个类别,含义是不一样的,后者更为概括.分类与类别构成了原理与概括的基础,同样也成了理论,模式和结构的基础.2.原理与概括的知识(knowledge of principles and generalizations).这类知识是在大量的事实和事件集合的基础上,对类别和分类的内在过程与关系作出说明,对各种所观察的现象作出抽象和总结,十分有助于描述,预测,说明或确定最适宜的最相关的行动及其方向.3.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knowledge of theories, models and structures).将原理与概括的知识用有意义的方式加以整合,以体现某一现象,问题或学科内在一致的联系,这就是理论,模式与结构的知识.它们是最抽象的知识.例如,不同的化学原理形成了各种化学理论.(三)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做事"可以是形成一个简单易行的常规联系,也可以是解答一个新颖别致的问题.程序性知识通常采用一组有序的步骤,它包括了技能,算法,技巧和方法的知识,统称为"程序".程序性知识还包括了运用标准确定何时何地运用程序的知识.如果说"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代表着"什么"类知识;程序性知识则关注"如何"类知识.换言之,前者关注"结果",后者看重"过程".同元认知知识不同,程序性知识一般都是同具体学科挂钩的,当然也反映了具体学科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科学学科的程序性知识和社会学科的程序性知识相去甚远,两者之间可迁移性甚少.程序性知识具体包括了:1.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skills and algorithms).一般来说,这是指步骤规定或者灵活,但结构基本规定(即一种答案)的知识.像整数运算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的知识.要特别指出,运用程序性知识的结果常常是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例如,"2+2= "是整数加法运算的知识,答案"4"则是事实性知识.2.具体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knowledge of subject-specific techniques and methods).具体技能与算法的知识通常是结果固定的,而具体学科技巧与方法的知识,其结果却是开放的.这类知识主要反映了这一领域的专家是如何思考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是关注其结果.例如,对一个最初不是以数学问题呈现的问题如何"数学化"就是一例.3.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knowledge of criteria for determining when to use appropriate procedures).这类知识同以往的经验以及自己同他人的比较之期望有关.专家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知道如何去做,做什么,同时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运用程序.他们依据准则来帮助自己合理决策.这就是说,专家的知识是"条件化"的.例如,具备确定采用哪一种写作体裁(议论文,说明文等)的准则的知识.(四)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知识(metacognitive knowledge)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虽然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术语有别(如元认知意识,自我意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等等),但是都强调了元认知知识在学习者成长以及发挥其主动性中的地位.元认知知识具体包括了:1.策略知识(strategic knowledge).这是有关一般学习,思考和问题解决策略的知识,涉及不同的学科.具体策略可以分为复诵,组织和精细加工.当然,还有在计划,监控和调节认知活动中有用的各种元认知策略,像建立目标,核对答案,重读文本等;另外还有问题解决和思考的一般策略,特别对非良构问题来说有启发作用的策略,像手段-目的分析法,倒退法,爬山法等.2.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包括适当的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knowledge about cognitive task, including appropriate contextual and conditional knowledge).不同的认知任务要求不同的认知方式,也要求不同的认知策略.例如,再现任务比再认任务更难.除了培养不同的学习与思维策略之外(如何运用的程序性知识),同时也要发展相关的条件性知识,即知道何时以及为什么运用这些策略的知识,这就是认知任务的知识.3.自我知识(self-knowledge).这包括了解自己认知活动中的优势与不足,也包括了解自己什么时候不知道什么以及采用什么样的一般策略去发现必要的信息.除了认知上的自知以外,还有动机与情感的自知,例如自我效能感,对完成任务与达成目标之间关系的感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与完成任务的关系等.二、认知过程维度分类当代教育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一般将学习的业绩分为"保持"(retention)和"迁移"(transfer).因此,如果教学与评价的主要意图是"保持"教材内容的话,那么,这一认知过程就是"记忆;相反,"理解","应用","分析","评价"与"创造"则是与"迁"相联系的.综合布卢姆原有的分类学精华以及其他一些新的分类办法,修订方案提出了从记忆到创造六个类别共19种具体的认知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