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外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外建筑史是指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建筑领域发展的历史。

中西方建筑有许多差异,包括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1. 设计风格:中西方的建筑设计风格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平衡和谐,注重对自然的模仿和尊重。

西方建筑则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自由表达和个人意愿。

2. 材料选择:中国传统建筑多使用木材、砖瓦和石材等天然材料,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

西方建筑则更多地使用现代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

3. 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多采用悬挑结构和木结构,注重平衡和静态力学。

西方建筑则采用更多的框架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更注重动态力学和抗震性能。

4. 功能: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结合,如建筑布局和空间规划与人的居住习惯和传统文化有关。

西方建筑则更注重功能分区和空间利用效率,强调建筑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中西方建筑在设计风格、材料选择、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也相互影响和交流,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外建筑史概论感想精品

中外建筑史概论感想精品

中外建筑史概论感想精品对中外建筑史的感想——品凝固的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建筑物能够经得起岁月的风霜雨而屹立在那千年不动摇。

在建筑上,凝结着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特征,凝结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才华。

中外建筑史,就像是在品读一部壮阔的史诗,揭开人类文明进步的面纱。

中国与外国的建筑史,各有各的精彩绝伦。

外国的建筑,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神庙、古埃及的金字塔开始,这个辉煌的开端,建筑物体量巨大、设计精妙、工程浩大,充分体现了数千年前先行者们的智慧。

古希腊的建筑堪称辉煌灿烂,从帕提农神庙为具最杰出代表,宏伟、端庄、优美、和谐,为世界建筑史添上了一首庄严华美的乐章。

在古希腊中被称为“迷宫”的克诺索斯王宫,克诺索斯王宫不仅建筑技术精湛,而且内部装饰极为复杂,其壁画经久如初,整个迷宫的建筑设计严谨,玲珑多变,显示出克里特人超常的智慧与技术。

迈锡尼城堡亦是一个里程碑,整个迈锡尼城堡的风格威严而粗犷,散发着一种古朴、凝重之感。

古罗马建筑则以高大雄伟、气势磅礴著称。

古罗马大角斗场与万神庙就是其典型代表,气势雄伟,让今人叹为观止。

神庙、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广场等各式建筑,无一不显示了古罗马的强大与奢华,其程度令人难以想象。

中世纪的建筑又显示了建筑史的另一种风姿。

哥特式建筑,高大、坚挺,有一种直插云天的气势,不仅造成了天国飘渺、崇高的感觉,而且加深了教徒的信仰,在建筑史上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拜占庭教堂是拜占庭文化的形象体现。

圣索菲亚大教堂代表着东罗马帝国建筑艺术的高峰,既有罗马建筑的特色,又有东方艺术的韵味,既有教堂的结构,又有伊斯兰教的风格,是两大宗教艺术完美和谐结合的艺术精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得于于建筑师们大胆创新。

这股新的建筑潮流缔造了一批真正的建筑师。

他们的作品追求鲜明的个性,成就了欧洲建筑史的新高峰,为以后的几个世纪的建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对建筑风格产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外国的建筑异彩纷呈,中国的也不例外。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是指关于中外建筑发展史的研究和记录。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研究建筑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技术和材料运用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的范围很广,涵盖了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建筑发展。

中国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包括了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宫殿、庙宇、园林等,也有豪华的清代宫殿和传统的四合院等建筑形式。

外国的建筑史也非常丰富,包括古埃及的金字塔、希腊和罗马的古典建筑、中世纪的教堂和城堡、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和教堂、现代的高楼大厦等。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建筑风格、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功能与用途、建筑师与建筑团队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通过对建筑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与演变,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以及建筑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

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丰富人们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研究生论文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研究生论文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

探讨中外建筑史发展的特征0、引言纵观历史的长河,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遗产之一,它是还原历史的~个缩影,它如一面镜子般照亮人类发展的进程。

对于历史的价值是绝对不可估量的,我们在进行建筑和规划设计的时候,大多都以地域、文化、历史、民族人手,从各个方面展现当地特色,从而体现建筑与人类的和谐共生。

1、外国建筑发展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在封建统治下的封闭性国外建筑的发展对于国人来说,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咫尺,原因在其自己的先进性。

在西方国家从建筑设计开始,他们对于材料的选择到施工的技术和基于社会相对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许多大师对于建筑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每一个时代都有层出不穷的杰出建筑师和建筑理论,而每一个时代都会影响一个人,相信他们的先进性和社会、经济、政治有很大的关系,还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人们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批判的精神,对于建筑理论的推进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而造就了其先进性的产生。

而国外“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更是影响整个世界对于建筑的解读,它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

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

这种创新大胆的建筑设计理念,很快在全球风靡开来,直到今天“现代派建筑”的思想仍然在建筑设计中占有一席之地? 。

可以看得出西方建筑历史理论的发展和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

西方建筑史的著名建筑遗产,有意大利威尼斯小镇、圣马可广场等等,体现了规划布局上的开放性和建筑的包容性。

记得日本的芦原义信先生在其著作《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的美学》中他多次的提到意大利小镇的布置形式,街道形式布置简单而又复杂,简单是讲居住的人口是面向街道的,复杂是讲在同时期其功能的考虑和布置是有一定先进性和复杂性的。

关于中外建筑史的理解

关于中外建筑史的理解

关于中外建筑史的理解摘要于北京住宅建筑的发展和探讨,城市漂流,新与旧、中与西这两对矛盾的复杂交织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的特殊面貌。

关键词;建筑艺术建筑设计一眨眼功夫几个周的中外建筑史结束了,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也深有感触,不知道说一些什么才好,在同时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世间奇特无比的,感触深刻的入门---------建筑史对于中外的历史事件也是有很多帮助的,它的出现同时也给我们的人类带来更多的方便和好处,中国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历商周至秦汉,为萌芽与成长阶段,可以秦汉为代本,以下更为名人所之。

阿尔多·罗西作为新理想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以建筑类型学为理论基础,提出城市建筑的概论,将历史传统的元素和信息引入到现代城市建筑的设计中。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一种独特风格。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建筑更是不分时代性质的,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有其特别的一面,同时也是他成就的那个开始。

柳宗元是历史上著名的唐代大文学家,其实也是造诣颇深的建筑理论家和设计大师,尤其是风景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成就方面,很有独特的建树建筑是人类社会生活必要的物质条件,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建筑。

生产方式、国家形态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与建筑的变化息息相关。

建筑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着和它们相应的思想文化潮流。

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会渗透到建筑中去。

建筑时代风格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建筑的材料、结构等技术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处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并形成了不少特点。

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及特点又有所不同,这之中蕴涵着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智慧结晶一个成熟的建筑风格,必定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一贯性。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

中外建筑史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中外建筑史中外建筑史的区别正文: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得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果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屹立于东亚大陆,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中华文明之树中非常美丽的一支。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1、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上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

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即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他们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结构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通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

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

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

《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中外建筑史 古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 古代建筑

中外建筑史:古代建筑建筑是人类发展的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建筑在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之后,依然能够给现代的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古代建筑的建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中外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外古代建筑的角度来探讨它们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中古时期的中国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长河中,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随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的建筑技术和风格也日趋成熟。

早期中国建筑的特点是富有代表性的风格和材料,如砖、瓦、木材、青石等,现在还能在一些古代建筑遗址上看到。

而在汉朝时期,中国建筑的风格逐渐发展出了屋顶的骨架、榫卯结构和柱子、梁、檩等部件。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又受到了印度和中亚的影响,建筑的形式和装饰细节呈现出了“唐风”的特点。

建筑结构的技能已经日臻完善,比如“悬山式”建筑、相传是在唐朝时期建造的。

这种建筑主要采用了空心木结构,依靠方形的柱子固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态。

此外,中国的宗教建筑如寺庙、观音殿、道观等也在古代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岳阳楼等,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颇为著名的代表。

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相比,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更为悠久,在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建造了庙宇、墓穴和金字塔等建筑,这些具有独特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在古希腊时期,建筑艺术得到了飞跃发展,大量采用了大理石、瓷砖和青铜等材料,如帕特农神庙、阿卡迪亚神庙等。

在古罗马时期,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依然是对称、美观和实用,如古罗马皇宫和斗兽场等。

在中世纪时期,欧洲的宗教建筑也开始兴起,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和英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等。

这些西方古代建筑呈现出了各自独特的构造样式和艺术表现。

古代建筑的现代意义古代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仅只是一个建筑物的结构和形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古代建筑可以反映出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夏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商:商朝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像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呢、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在经过长久时间的进步下,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红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原始人普遍利用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所。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居,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地建造等。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房屋建设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的主要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题目: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外古今建筑的发展
学生姓名:姚 钞
院系名称:建筑设备与管理
专业班级:工程测量3班
指导教师:王 嫦
2015年12月12日
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古代希腊式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各国的建筑更是深受其影响,所以要研究西方各时代和各地区的建筑,也必以希腊建筑为开端。古代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是料。从时间上分,古希腊建筑的发展时期大体上可以分为早期爱琴时期、中期古典时期和晚期希腊化时期三大发展序列。在爱琴时期,希腊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式建筑:风格端庄秀雅。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都后面,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古典时期,是古希腊繁荣兴盛时期,创造了很多建筑珍品,主要建筑类型有卫城、神庙、露天剧场、柱廊、广场等。不仅在一组建筑群中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柱式的建筑物,就是在同一单体建筑中也往往运用两种柱式。希腊化时期,希腊建筑风格向东方扩展,同时受到当地原有建筑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点。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征:一、平面构成黄金比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住式建筑。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1、多立克柱式2、爱奥尼克柱式3、科林斯式柱式4、女郎雕像柱式。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手法。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比例数的和谐。主要建筑物有雅典卫城、雅典宙斯神庙、雅典帕台农神庙。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留给后世人观摩。而唐朝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建筑更是独具一格。唐朝的建筑装饰已经开始呈现以下几大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主要代表建筑是大明宫。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美、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墓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的精美的作品。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再次,是科技含量较高,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元代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应泛应用于游牧民族的毡帐,另一类即都城及其他城市中的木结构建筑。元代的都城大都市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明代的建立,使得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代建筑上承宋代营造法式的传统,下启清代官修的工程做法,其风格与宋元两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清朝间全国官私的建筑的总量比任何历史朝代都要多许多,但木材减少,因此迫使建筑业去寻求更多的其他种类建筑材料,新的多样性的建筑材料不但使建筑技术有了进步,而且使建筑外貌上有了更大的改观。作为传统建筑结构的主体形式的木构架技术有许多的进步。清代大型建筑的內檐构架基本上摆脱了斗拱的束缚,使梁柱直接榫接,形成了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清朝较前面朝代的改变就是应用地方性材料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地步,加强了建筑业的管理,就连艺术风格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清朝建筑艺术在装饰艺术方面更为突出,充分表现出工匠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在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这些建筑成为了西代,建筑特点和风格在趋于变化,各有各朝代的特点与美,逐渐进步。
古代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分为3个时期:一是古王国时期的建筑以举世闻名的金字塔为代表。二是中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石窟陵墓为代表。三是新王国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代表。古埃及的建筑风格与特色:1、硕大无比。2、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3、秩序感强烈。4、几何学在艺术上的应用。5、持续性和固定性。宗教信仰与古埃及建筑艺术息息相关,古埃及艺术所表达内容的核心,是宗教和信仰。宗教信仰是古代埃及建筑艺术的原动力,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宗教作为古埃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整个王朝的历史,宗教信仰是古埃及建筑艺术乃至所有门类艺术的核心和原动力。金字塔、神庙、方尖碑的建造,充分显示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高超的建筑才能,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些建筑技术的传播和传承,为世界文化宝库添增了瑰宝,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