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121341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History of World Architecture课程总学时/学分:48/2(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0学时)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一、本课程目的和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2、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3、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4、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5、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6、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中国建筑史部分(26学时)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及发展概况(4学时)1.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知识点:介绍中国古代建筑“木构为主,一脉相承;宫式建筑为典型,等级森严;建筑布局讲究群体环境观念;建筑形式综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全民审美素质”等风格特征。
1.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知识点:介绍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建筑发展概况重点和难点:封建社会建筑。
重点和难点:对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特征的深入理解。
第2章城市建设(2学时)2.1古代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2.2地方城市建设知识点:介绍古代中国城市体制的形成、发展与应用以及地方城市布局特征。
重点和难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体制及应用第3章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8学时)3.1宫殿、坛庙、陵墓知识点:宫殿规划制度及图解;坛庙建筑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陵墓建筑的起源、组成及演变。
完整版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必修课;2、专业课、理论课(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
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本课程开设于学生入学之初,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建筑的基 础,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建筑的历史,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开展打F 基础。
因此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的 顺序,理论导引加上大量实践设置课程内容。
讲练结合,循序渐进, 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史的认识与对建筑学的喜爱。
(完整版)《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必修课;2、专业课、理论课(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
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五、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建议本课程开设于学生入学之初,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建筑的基础,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建筑的历史,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因此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理论导引加上大量实践设置课程内容。
讲练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史的认识与对建筑学的喜爱。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时:60授课对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全日制)专科学生二、教学目的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各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中西方建筑的有关基本概念,并对重要建筑艺术流派、建筑艺术现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分析艺术现象。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绪言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及其发展环境,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其细部构造。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的特点,了解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学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了解陵墓建筑在古代国家建筑中的重要性。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了解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不同的内涵。
5、西方古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历史,了解重要的建筑遗迹的内容、特点。
6、西方近现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近现代建筑,了解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郑朝灿张献梅. 中外建筑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实训教学、课后作业2、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核1。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必修课;2、专业课、理论课(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
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五、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建议本课程开设于学生入学之初,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建筑的基础,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建筑的历史,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因此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理论导引加上大量实践设置课程内容。
3室内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中外建筑史

室内设计专业(独立本科段) 《中外建筑史》自学考试大纲I.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中外建筑史》是一门系统的了解、认知、研究中外建筑发展的历史、发展现状和各时期建筑主要思想、典型风格特征及作品的课程。
它将古今中外各个不同阶段的建筑发展以时间 为线索,并涉及建筑文化、心理、艺术、美学、材料、自然科学等学科内容,以详实的史料和建筑历史中的优秀实例分析,将繁杂的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作了梳理、概括和阐述,是认知、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线索,借鉴建筑历史中的成功经验,为今后的室内设计打下必要的专业思想和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 代中国建筑和外国奴隶社会的建筑、欧洲中世纪建筑和欧洲 资本主义时期的建筑(二十世纪前)等。
本课程是自学考试《室内设计》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 理论课程。
二、课程设置目的《中外建筑史》课程设置目的是使考生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建筑发展的基本线索,不同时期的特征,了解建筑发展规律及主要建筑思潮、典型风格和代表作品,全面提高设 计的理论修养,以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意识为今后的理论研 究与设计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具有欣赏评价和运用建筑历史,培养提高设计能力的作用。
II.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 中国古代建筑一、自学要求要求较为具体完整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时期之特 征、代表作品,了解以现有实物为依据古代建筑的分类,了解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和清式建筑做法。
了解影响建筑活动的 观念形态的社会文化意识。
二、考核知识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2.古代建筑发展概况3.城市建设4.住宅与聚落5.宫殿、坛庙、陵墓6.宗教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设8.建筑意匠9.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10.清式建筑做法三、考核要求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 应用)2.古代建筑发展概况(识记)(领会)3.城市建设(识记)4.住宅与聚落(识记)(领会)5.宫殿、坛庙、陵墓(识记)6.宗教建筑(识记)7.园林与风景建设(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8.建筑意匠(领会)9.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领会) (简单应用)(综合应用)10.清式建筑做法(识记)(领会)四、助学建议本篇是中国建筑史学习的最系统、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部 分。
中外建筑史学习计划

《中外建筑史》课程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51学时,3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公共基础课。
培养专业基本素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通过对中外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发展过程及其自然、社会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对建筑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总体的认识。
二、课程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建筑学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简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活动状况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详说有关古代和近代的建筑思想、理论与技术,详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型制、特征、风格、结构特点等以及演变过程。
简述以西方为主体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状况、演变过程及其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着重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类型、形式、技术及艺术特征。
四、实验或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幻灯、投影或计算机多媒体的形式,采用大量图像资料配合讲课。
五、与各课程的关系:以“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初步”等课程为必要的先修课程。
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中国建筑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刘敦桢主编《外国建筑史》(19世纪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近现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外国建筑史图说》同济大学出版社建筑快题自学参考书目+快题设计要素(版权张宇)(2007-05-16 20:45:45)转载标签:分类:考研——总结杂谈同济建筑快题自学参考书目:设计(方案)部分:建筑设计指导丛书《快速建筑设计方法》58清华大学徐卫国《场地设计》40哈尔滨建筑大学张伶伶孟浩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共20本,可以选择看常见建筑形式的分册*《建筑快图表现技法》28李钢李保峰吴耀华湖北美术出版社*其中收录了华中科技大学近年课程训练设计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两份*《快速建筑设计图集》68李志民庞丽娟郑红艳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编者为西建博导,收录近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及本科生快速设计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若干*《建筑设计手法》20《建筑方案设计》25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编者好像为同济博导抑或系主任*《快速建筑设计方法入门》25《建筑设计方法入门》11黎志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作者好像是某校高人,个人感觉不是个做学问的。
中外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602Z10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适用专业:环境设计教材、教学参考书: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建筑历史》,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
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实践要求: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
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五、实施建议
(一)教学组织建议
本课程开设于学生入学之初,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建筑的基础,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建筑的历史,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因此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理论导引加上大量实践设置课程内容。
讲练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史的认识与对建筑学的喜爱。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应用了讲授法,案例解析法,鉴赏法等。
每个阶段最后进行作业或案例的分析与点评,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建筑史,明白建筑学的发展方向。
力求突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多用启发式和鼓励式的教学引导。
(二)教学评价建议
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考试题型分析
(1)考试的题型为材料分析题。
(2)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理论的理解和建筑学的发展。
学生通过对所课程的学习,了解,运用所学的建筑史理论来分析,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中考察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对建筑史的敏锐力。
(3)考试分数的比例为:100分。
2、教学过程评价
第一作业的形式主要以论文为主、作业的次数为6次。
安排长周期作业,课程论文一般3周写一篇。
第二,授课采用课堂讲授与幻灯、投影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同时采用集中成分组讨论的方式。
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在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上有一个飞跃。
第三,利用到图书馆或资料室阅览相关资料。
第四,到博物馆进行实地参观、讲解。
第四,课程作业及评分标准:评分标准以60分为及格。
六、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成绩以闭卷考试的形式,得到期末成绩。
按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60%的方法,最后得出总评成绩。
七、教材选用
教材选择《中外建筑史》刘淑婷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高职高专通用教材。
八、实施条件要求
(一)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
课程主讲教师要求具有双师素质,良好的审美能力、空间思维与造型能力。
教学团队要求有3-5人,包括校内专业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具丰富设计经验的兼职教师。
(二)课程教学环境和条件要求
场地:教室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参考书:《建筑概述》
(2)多媒体资源与教学软件:学院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资源。
九、其它
1、设计基础为先修课程,中外建筑史涉及面广,要求学生在掌握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的同时,还应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及审美修养。
2、本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本课程内容庞大,各时代建筑风格为教学之难点,必须加以详尽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