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ppt(沪教版)PPT优选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又呈吴郎课件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尾联
译文: 译文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由 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 襟。 赏析: 赏析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 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后一句诗,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 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 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 的态度。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 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 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 “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 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 扬顿挫,耐人寻味。
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颈联
译文: 译文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就防着您虽属多心,但您来了 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赏析: 赏析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 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 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 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 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 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又呈吴郎
杜甫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体会诗歌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
《又呈吴郎》课件

探讨《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PPT制作步骤
详细介绍PPT制作过程和设计技巧
PPT演示技能
讲述PPT演示的技能要点,展示实际演示技巧的例子
总结
总结PPT课件的内容,强调PP
《又呈吴郎》PPT课件
PPT课件介绍《又呈吴郎》的背景、吴郎简介、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又呈 吴郎》的文学及历史价值、PPT制作步骤和演示技巧。
导言
PPT课件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
吴郎简介
吴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人,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
揭示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表现形式
《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
PPT制作步骤
详细介绍PPT制作过程和设计技巧
PPT演示技能
讲述PPT演示的技能要点,展示实际演示技巧的例子
总结
总结PPT课件的内容,强调PP
《又呈吴郎》PPT课件
PPT课件介绍《又呈吴郎》的背景、吴郎简介、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又呈 吴郎》的文学及历史价值、PPT制作步骤和演示技巧。
导言
PPT课件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
吴郎简介
吴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人,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
揭示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表现形式
《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1

•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 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 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 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 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 ”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 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 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 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 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 ,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 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 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 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 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 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注解
•
• • • • • • • • • • • •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 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 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却。郎是对人的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执教:高琨
无食无儿一妇人
交代西邻
无衣无食、无依无靠 (生存状况糟糕)的老寡妇。
析: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 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执教:高琨
不为困穷宁有此? • 那个词承上第二句? • “困穷” • “此”指代什么?
反问语气
• 扑枣一事。 •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 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译 文
执教:高琨
探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心情对照 强调登临喜悦
青年开元盛世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暮年 山河残破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执教:高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即横征暴敛)
• 2、连年的战乱
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
执教:高琨
•
由西邻扑枣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 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 一方面,点醒开导吴郎。 望其站得高看得远些,不要为几颗枣子 斤斤计较。 • 一方面,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及对平民的 同情和关爱
执教:高琨
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 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 “即”、“便”、“虽”、“却”等,
执教:高琨
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 相称的“呈”字。含谦卑恭敬的意思。 目 的
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 •
” 而用这个短促沉着的 “扑”, 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
• 为什么要放任呢?
执教:高琨
无食无儿一妇人
交代西邻
无衣无食、无依无靠 (生存状况糟糕)的老寡妇。
析: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 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执教:高琨
不为困穷宁有此? • 那个词承上第二句? • “困穷” • “此”指代什么?
反问语气
• 扑枣一事。 •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 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译 文
执教:高琨
探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心情对照 强调登临喜悦
青年开元盛世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暮年 山河残破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执教:高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即横征暴敛)
• 2、连年的战乱
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
执教:高琨
•
由西邻扑枣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 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 一方面,点醒开导吴郎。 望其站得高看得远些,不要为几颗枣子 斤斤计较。 • 一方面,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及对平民的 同情和关爱
执教:高琨
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 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 “即”、“便”、“虽”、“却”等,
执教:高琨
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 相称的“呈”字。含谦卑恭敬的意思。 目 的
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 •
” 而用这个短促沉着的 “扑”, 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
• 为什么要放任呢?
执教:高琨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藏族人喜欢白黄红绿四色,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信仰深入他们的灵魂。
从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然后,你就可以 看到无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
你对藏传佛教文化很了解。 算不上了解,只是会习惯查阅即将游览的地方,是为了不错过。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又呈吴郎

注释: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 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 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 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 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 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背景: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 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 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 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 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 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 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 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 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 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 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 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 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 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 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 太不体贴人。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虽”、 “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 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 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 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 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 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 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 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 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背景: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 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 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 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 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 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 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 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 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 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 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 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 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 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 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 太不体贴人。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虽”、 “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 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 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 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注释
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1、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不但自己任她扑枣:“堂前扑枣任西 邻”,还劝吴郎不要插上篱笆不让老妇 人打枣:“便插疏篱却甚真”,艰难岁 月,大家要互敬互爱。
2、诗的尾联,他想到战乱给人民带来 的痛苦,忧国忧民,以至痛心流泪: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3、对吴郎,他也不是横加指责,而是 次赴心肠,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 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 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 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 委婉,入情入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精选课件PPT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宁:岂,怎么。代老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9)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亲:亲善。
(10)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又呈吴郎
2021/3/2
1
创作背景及解题
唐代宗时,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 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 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 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 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 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
以2021此/3/2诗题作《又呈吴郎》。
2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2021/3/2
3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即防远客虽多事,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 颈联含蓄说到吴郎的行为。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她不
便插疏篱却甚真。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 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你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不体贴。
已诉征求贫到骨,“征求”指出了这位寡妇贫穷根源,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
正思戎马泪盈巾。社本会诗根表源达在于了官作府者的剥诗削人。对想到饱这受里战作者乱不之禁苦流泪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2020/10/18
3Leabharlann 注释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2020/10/18
4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2020/10/18
7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
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
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
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2020/10/18
2020/10/18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 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2020/10/18
5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2020/10/18
渡难关!
6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20吴20/10郎/18 易于接受。
8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 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 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 分析说明。
2020/10/18
9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