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课件 又呈吴郎

合集下载

《又呈吴郎》课件

《又呈吴郎》课件
探讨《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PPT制作步骤
详细介绍PPT制作过程和设计技巧
PPT演示技能
讲述PPT演示的技能要点,展示实际演示技巧的例子
总结
总结PPT课件的内容,强调PP
《又呈吴郎》PPT课件
PPT课件介绍《又呈吴郎》的背景、吴郎简介、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又呈 吴郎》的文学及历史价值、PPT制作步骤和演示技巧。
导言
PPT课件的背景介绍和重要性
吴郎简介
吴郎是一位杰出的中国文人,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古代文人的创作方法
揭示古代文人的创作过程和艺术表现形式
《又呈吴郎》的文学价值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粤教版选修1杜甫诗三首《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课件(共55张PPT)

广东省惠来县第一中学粤教版选修1杜甫诗三首《蜀相》《又呈吴郎》《登岳阳楼》课件(共55张PPT)

《蜀相》前四句写武侯祠,后四句先 概括诸葛亮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抒发 了诗人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
二、理解诗意,累积诗歌知识。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 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2.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 3.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 仰的地方 4.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 之情,并因人而及物,
背景解说: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结束了 为时四年的寓居泰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 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浣花 溪畔。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定。在这期间杜甫 仍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在当时 安史之乱还未曾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 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 杜甫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 仰慕,倍加敬重。定居后第二年春天,他探 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 古绝唱。
三吏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吏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天地终无情”说明前半篇的主题思想;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执教:高琨
无食无儿一妇人
交代西邻
无衣无食、无依无靠 (生存状况糟糕)的老寡妇。
析: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 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执教:高琨
不为困穷宁有此? • 那个词承上第二句? • “困穷” • “此”指代什么?
反问语气
• 扑枣一事。 •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 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
译 文
执教:高琨
探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今昔心情对照 强调登临喜悦
青年开元盛世 昔闻: 渴望向往已久 暮年 山河残破 今上: 如愿以偿甚喜
执教:高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
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 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即横征暴敛)
• 2、连年的战乱
由近及远 由小到大
执教:高琨

由西邻扑枣的小事,杜甫联想到整个国 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 一方面,点醒开导吴郎。 望其站得高看得远些,不要为几颗枣子 斤斤计较。 • 一方面,表现诗人热爱祖国及对平民的 同情和关爱
执教:高琨
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 为”、“只缘”、“已诉”、“正思”,以及 “即”、“便”、“虽”、“却”等,
执教:高琨
诗人故意委屈自己,说出与身份不 相称的“呈”字。含谦卑恭敬的意思。 目 的
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人的劝告。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 •
” 而用这个短促沉着的 “扑”, 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任”就是放任。

• 为什么要放任呢?
执教:高琨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 ,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 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 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 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 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 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 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 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 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
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
至深,催人泪下 。
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 人打
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
诗中高度的人民性。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相关评论
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 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清·卢德水《读杜私言》 )。

高中语文《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高中语文《又呈吴郎登岳阳楼》PPT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开门见山
• “扑枣”就是打枣。
• 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 “打” 而用这个短促沉着的 “扑”, 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
• “任”就是放任。
• 为什么要放任呢?
执教:高琨
无食无儿一妇人
交代西邻
无衣无食、无依无靠 (生存状况糟糕)的老寡妇。
析: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 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 我们能不让她打点枣儿吗?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执教:高琨
执教:高琨
大历二年(767), 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 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 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 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 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 位姓吴的亲戚,自己搬到 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
后一层先说个人景况,景,心中想的仍是
后说国事艰难。
国事艰难,甚至为 之流涕。
尾联作者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
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很好的上下
衬托起来。
执教:高琨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 这里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执教:高琨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自叙以前的事情 为了启发吴郎
执教:高琨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1、“远客”,指吴郎 。 2、“多事”,就是多心 ,或者说过虑 。 3、“防”是提防,心存戒备 ,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藏族人喜欢白黄红绿四色,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信仰深入他们的灵魂。
从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然后,你就可以 看到无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
你对藏传佛教文化很了解。 算不上了解,只是会习惯查阅即将游览的地方,是为了不错过。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

2、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 “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又 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 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 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3、虚词应用灵活多样。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 “虽”、“却” 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 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 性,不但曲尽人情, 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抑扬 顿挫,耐人寻味。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 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
关爱弱者是这首诗的主旨。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诗人通过劝说吴郎不要筑篱阻 止邻居寡妇打枣的事情,抒发了 作者对深处残酷剥削和战乱中贫 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1、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 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感动 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 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表现西邻的窘境,循循善诱暗示吴郎, 说话入情入理。
诗文鉴赏: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吴郎
对邻妇应采取的态度
暗示
诗文鉴赏: 多心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 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 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 枣呢! 言外之意: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不 够体贴人。措辞含蓄,怕引起对方反感。
又呈吴郎
杜甫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 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 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 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 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 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 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 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 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3沪教版五四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3沪教版五四制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 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 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 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 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 善,使她安心扑枣。
早年杜甫也曾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 活。33岁时在洛阳与李白相遇,结 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34岁来到长 安,参加了一场由奸相李林甫操纵 的科举考试,落入骗局。
科举落第之后,杜甫在长安过了 十年困顿的生活,终于当上看管兵器的 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为叛军所俘,脱险 后赴灵武见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 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来弃官西行, 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后 又移居夔州,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 南一带,最后死于一叶扁舟之上。
颔联这两句说明杜甫十分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陕西民歌中唱道: “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说的正是杜甫。以上四句,一气贯 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 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 “插”字的主语是吴郎。颈联两句是说:“那妇人一见你 插篱笆就提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 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言外之意是: 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 提心吊胆的,吴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 要插上篱笆。 颈联两句诗,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这是 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 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 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 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 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改写
西邻的妇女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过去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这个寡妇常来打枣,我 从不干涉。 如果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 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惧的 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该干涉,反而应当表示些亲 善,使她安心扑枣。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 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 以为你要禁止她打枣呢! 那寡妇诉说她一贫如洗是因为苛捐杂税实在太多, 我又想到现在的兵荒马乱不由得眼泪纵横!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残酷的战争
堆尸如山
我也感到痛苦
现 代 矿 工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Leabharlann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