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呈吴郎ppt(沪教版)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又呈吴郎课件

杜甫又呈吴郎课件

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 正思戎马泪盈巾。 尾联
译文: 译文 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由 此联想到现在战乱不息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 襟。 赏析: 赏析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 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最后一句诗,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 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 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 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 的态度。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 道理来点醒对方,最后还用诗人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 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像“不为”、“只缘”、 “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 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抑 扬顿挫,耐人寻味。
颈联: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甚真。 颈联
译文: 译文 那贫妇人见换了新主人就防着您虽属多心,但您来了 就插上稀疏的篱笆却好像是太认真。 赏析: 赏析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 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 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 妇。“远客”,指吴郎。“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 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 心,倒是吴郎有点太不体贴人。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 郎不特别表示亲善,也就够了,却不该还要插上篱笆。
又呈吴郎
杜甫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仁民爱物、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 体会诗歌含蓄委婉的艺术手法。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1

沪教版七上《又呈吴郎》ppt课件1


最后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 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 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 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 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 ”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 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 方面固然是他那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 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 的情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改变 ,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乱而 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后一句诗,好像扯 得太远,好像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 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 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读者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 的“苦用心”和他对待人民的态度。
注解

• • • • • • • • • • • •
(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 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作 辈的“呈”让吴郎更易接收。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小。却。郎是对人的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 宁:岂,怎么。 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10 )恐惧:害怕。 (11)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亲:亲善。 (12)即:就。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曲选读》 又呈吴郎 课件
背景简介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 ,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 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 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 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 上篱笆,禁止打枣,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以前杜 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 》。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 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 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 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一、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
用自己的眼泪感动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而感人
至深,催人泪下 。
二、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 人打
现出关心祖国命运以至泪满衣巾的炽情。从而折射出
诗中高度的人民性。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
返回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相关评论
子美于君亲兄弟,友朋黎民,无刻不关其念。( 清·吴乔《围炉诗话》卷四)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如此章,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八句中,百种千层,莫非仁音,所 谓仁义之人其音蔼如也。(清·卢德水《读杜私言》 )。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3.4《又呈吴郎》课件(1)(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渡难关!
杜甫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题解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吴郎易于接受。
藏族人喜欢白黄红绿四色,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信仰深入他们的灵魂。
从山脚无字石碑起,经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然后,你就可以 看到无数的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宝。
你对藏传佛教文化很了解。 算不上了解,只是会习惯查阅即将游览的地方,是为了不错过。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又呈吴郎

古诗文系列课件模板-又呈吴郎
注释:
⑶扑枣:击落枣子。汉王吉妇以扑东家枣 实被遣。扑:打。任:放任,不拘束。西 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⑷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艰难窘迫。 《易·系辞下》:“困穷而通”。宁有此: 怎么会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呢?宁:岂, 怎么,难道。此:代词,代贫妇人打枣这 件事。 ⑸只缘:正因为。恐惧:害怕。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背景: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 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和对方身份不大相 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诗的第一句开门见山,从诗人自己过 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 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 而用这个短促的、沉着的入声字“扑”, 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致。“任”就 是放任。之所以要放任,第二句说:“无 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 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 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 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 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要联系起来看。“防”的主语是寡妇。下 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言外 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吴郎有点 太不体贴人。
古诗文系列:又呈吴郎
鉴赏: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 像“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虽”、 “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 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性, 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 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如此章, 极煦育邻妇,又出脱邻妇;欲开导吴郎, 又回护吴郎。

沪教版七上唐诗精华《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沪教版七上唐诗精华《又呈吴郎》+《登岳阳楼》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又呈吴郎》
一、默写
1.不为困穷宁如此? 。
2.诗中“ ”两句表明诗人不仅仅对老妇的同情,更是心忧在战乱中苦苦挣扎、流离失所的广大百姓。
二、解释词语
1.任: 2.宁: 3.亲: 4.戎马: 5征求:
二、解释词语
1.坼: ,此指洞庭湖分开吴楚两地,极言湖之 。
2.凭轩: 。 3.涕泗:
三、内容理解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D.“征求”是指官吏们的剥削,“戎马”是指战乱。作者进一步分析西邻扑枣的原因,指出根源是官吏们的盘剥和持续十年的战乱。
《登岳阳楼》
一、默写
1.诗歌中描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句子是: 。
2.诗人“凭轩涕泗流”的原因是: 。
三、内容理解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扑枣”即打枣,一二句开门见山地说明自己对西邻打枣的态度和原因。
B.三四两句是分析西邻打别家枣的原因,实在是出于贫穷无奈,因此作为枣树的主人应对她表示亲善。
C.五六句是劝诫枣树的新主人吴郎不要一搬进草堂就插上篱笆,使西邻多心,即使是防范远方的来客也不合时宜。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精选课件PPT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0课《又呈吴郎》精选课件PPT

(2)吴郎:作者的一个亲戚,辈分比作者。郎是对人的爱称。
(3)扑:打。
(4)任:放任,不拘束。
(5)西邻:就是下句说的“妇人”。
(6)不为:要不是因为
(7)宁有此:宁:岂,怎么。代老妇人打枣这件事。
( 8)只缘:正因为。
(9)转须亲:反而更应对她亲善。亲:亲善。
(10)防远客:指贫妇人对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
又呈吴郎
2021/3/2
1
创作背景及解题
唐代宗时,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 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 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 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 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 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 郎。
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
以2021此/3/2诗题作《又呈吴郎》。
2
“唐朝诗圣有杜甫, 能知百姓苦中苦。”
——陕西民歌
2021/3/2
3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1)呈:呈送,尊敬的说法。
即防远客虽多事,反而更应显得和善些,让她安心打枣才对。 颈联含蓄说到吴郎的行为。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她不
便插疏篱却甚真。让她打枣,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插篱笆,却也很 像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 你不能怪她多心,而是你不体贴。
已诉征求贫到骨,“征求”指出了这位寡妇贫穷根源,也是广大人民穷困的
正思戎马泪盈巾。社本会诗根表源达在于了官作府者的剥诗削人。对想到饱这受里战作者乱不之禁苦流泪的。人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又呈吴郎》课件2沪教版五四制

2、措词十分委婉含蓄,语言平易质朴。 如又“呈”吴郎而不用又“简”吴郎, “即防”两句。诗中既为老妇人打枣开脱,又 怕伤吴郎的面子从而责备老妇人多心。这是因 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 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容易接受劝告。
3、虚词应用灵活多样。 如“不为”、“只缘”、“已诉”、“正 思”,以及“即”、“便”、 “虽”、“却” 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 音乐美,又有散文的灵活 性,不但曲尽人情, 而且也使全诗宛转相接,灵活而又严谨。抑扬 顿挫,耐人寻味。此诗可看作杜甫以口语和虚 词写律诗的典范之作。
关爱弱者是这首诗的主旨。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诗人通过劝说吴郎不要筑篱阻 止邻居寡妇打枣的事情,抒发了 作者对深处残酷剥削和战乱中贫 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关爱。
1、现身说法,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 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感动 对方,话说得入情入理,用意恳切真诚,因 而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
表现西邻的窘境,循循善诱暗示吴郎, 说话入情入理。
诗文鉴赏: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吴郎
对邻妇应采取的态度
暗示
诗文鉴赏: 多心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怕你不让她打 枣,虽未免多心,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 忙着插篱笆,倒真让人以为你要禁止她打 枣呢! 言外之意: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不 够体贴人。措辞含蓄,怕引起对方反感。
又呈吴郎
杜甫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 的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 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 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 (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东屯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 不允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 此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 法》,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 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 地用了“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 词,以让吴郎易于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叙以前事 以启发吴郎
委婉劝吴郎
民苦的根源
2021/01/21
5
思想
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
说明: 这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
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
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
2021/01/21
渡难关!
6
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 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 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 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 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 “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 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 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
8
陕西有民歌唱道“唐朝诗 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 苦。”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就《又呈吴郎》这首诗 分析说明。
2021/01/21
9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大家观看
为了方便教学与学习使用,本文档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时间:20XX.XX.XX
2021/01/21
7
艺术
本诗有什么艺术特色?
首先,以诗代书信,词语明白如话
却又委婉含蓄。
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
作转接。如“不为”、“只缘”、“已
诉”、“正思”,以及“即”、“便”、
“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
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节奏感,又有
散文的灵活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2021/01/21
2
认真读几遍此诗, 自行质疑,然后 就诗意的理解提出你不懂的地方。
2021/01/21
3
注释
宁:哪 转:更加 防:提防 远客:指吴郎 多事:多心 征求:指官吏征收的
苛捐杂税。
2021/01/21
4
鉴赏
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 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 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
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
2021/01/21
10
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
去。不料吴姓亲戚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不允
许别人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于是写此诗
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
因此这一首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
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
“呈”这个似乎与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以
让20吴21/01郎/21 易于接受。
2021/01/21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 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1题解ຫໍສະໝຸດ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流离到四川夔府的
第二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
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
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转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