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案
《药》公开课教案

教案《药》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药》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素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2)运用比较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观;(2)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二、教学内容1.导入:简要介绍《药》的作者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将《药》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简要介绍鲁迅及其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文本阅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药》全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及药理知识。
3.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手法,感悟小说的主题。
4.比较阅读(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药》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阅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课堂讨论(15分钟)针对小说中的热点问题,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表达与沟通能力。
6.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探究。
四、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给予及时反馈。
【人教版】高一生物选修一:3.2《月季的花药培养》学案(含答案)

课题2 月季的花药培养1.说出被子植物花粉发育的过程及花药培养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2.说出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
3.学习花药培养的基本技术。
4.尝试用月季或其他植物的花药进行培养。
一、被子植物的花粉发育1.被子植物的花粉是在______中由____________经过______分裂而形成的,花粉是单倍体的生殖细胞。
2.被子植物花粉的发育要经历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期和______期等阶段。
二、产生花粉植株的两种途径 ⎭⎪⎬⎪⎫1.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分化丛芽2.花药中的花粉 ――→脱分化 ――→再分化丛芽――→诱导生根 ―→移栽 两种途径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主要取决于培养基中______的种类及其__________。
三、影响花药培养的因素1.诱导花粉植株成功率高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2.材料的选择与不同植物、同种植物亲本的生理状况,以及花粉发育时期有关。
从花药来看,应当选择花期早期的花药;从花粉来看,应当选择______期的花粉;从花蕾来看,应当选择____________的花蕾。
此时期的营养状态及生理状态比较好,对离体刺激敏感。
思考:为什么花瓣松动会给材料的消毒带来困难?3.亲本植株的生长条件、材料的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等对诱导成功率都有一定影响。
四、实验操作1.材料的选取选择花药时,一般要通过______来确定花粉是否处于适宜的发育时期,此时需要对花粉________进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法和焙花青—铬矾法,它们分别可以将细胞核染成红色和蓝黑色。
2.材料的消毒通常先将花蕾用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浸泡大约30 s ,立即取出,在无菌水中清洗。
取出后用无菌吸水纸吸干花蕾表面的水分,再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溶液消毒,最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
2018年暑期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自学案(含答案)

5《藤野先生》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绯红”、“驿站”、“诘责”等生字词,掌握字音、字形。
2、能概括“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几个事例,并分析从中体现出的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
3、探究“我”弃医从文的原因,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知识链接】一、走近良师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必求良师益友。
关于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
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极方正、质朴、博学、严格,有点迂腐的儒生,令童年的鲁迅信服、敬畏。
那么藤野先生呢?让我们进入课文,去认识鲁迅眼中的藤野先生。
二、课文主要内容《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同藤野先生交往的生活片段,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与崇高的爱国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典型事例较多。
要学习作者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典型性格,还有学习作者采用双线来叙事的手法。
三、介绍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此后又发表了《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文章。
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而已集》《坟》《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
四、关于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这个异域学生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他是从“为学术”的总目标出发来“为中国”的——“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
在他身上,“为中国”与“为学术”是一致的。
用药与急救 导学案

用药与急救导学案
一、掌握急救原则
1.1 快速反应
急救原则要求在遇到急症时,应尽快做出反应,抓住抢救的黄金时机。
1.2 保持冷静
在急救过程中,保持冷静的心态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采取恰当的措施。
1.3 先救命后治伤
在处理急症时,应首先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然后再处理伤口或其它损伤。
1.4 科学施救
急救需要科学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和方法是关键。
1.5 呼叫专业救援
对于一些严重的急症,应立即呼叫专业的救援队伍,如救护车、消防等。
二、了解药物使用常识
2.1 了解药物性质
在使用药物之前,应了解药物的性质、作用、用法和注意事项等。
2.2 按医嘱用药
在使用药物时,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或说明书上的推荐使用,不可随意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2.3 注意药物过敏史
在使用药物前,应了解患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避免因药物过敏引发危险。
2.4 观察药物反应
在使用药物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2.5 避免滥用药物
不应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使用药物,特别是处方药。
三、掌握常见急症处理方法
3.1 心肺复苏术(CPR)
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3.2 外伤出血处理
对于外伤出血的患者,应先止血,然后根据情况进行包扎或送医院救治。
《药》的教案

《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 掌握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药物的意识和方法,注重药物的合理使用;4. 培养学生对健康和药物知识的重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药物的定义和分类;2. 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3. 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
三、教学重点:1. 了解药物的分类和作用;2. 熟悉常见药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难点:1. 药物的作用机制;2. 药物的副作用。
五、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讲解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2.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进行药物知识的分享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 实践操作: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4. 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加深对药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图片展示等形式,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你们生活中常用的药物有哪些?你们知道药物有哪些分类吗?2. 授课讲解(20分钟):介绍药物的定义、分类和作用,包括非处方药、处方药、中药和西药等。
同时讲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让学生了解药物使用可能引发的潜在问题和注意事项。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常见药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药物的名称、用途和副作用等。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报告各组的研究成果。
4. 实践操作(30分钟):通过示范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见药物。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模拟药品和相关工具,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用药示范操作,并解答学生疑惑。
5. 观看视频(20分钟):选择相关的教育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进行讨论。
视频内容可以包括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不当使用药物可能带来的风险等。
7.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合理使用药物的重要性,并留出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
不龟手之药学案

二、研习课文
惠子谓庄子[1]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2]本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但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
(2)魏王:即梁惠王[3],又称魏惠王。贻(yí):赠送。瓠(hù):葫芦。
(3)树:种植、培育。(4)实:结的葫芦。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5)难:发难,这里指越国对吴国有军事行动。(16)将(jiàng):统率部队。
(17)裂:划分出。(18)一:同一,一样的。
(19)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以:凭借,其后省去宾语“不龟手之药”。
(20)虑:考虑。一说通作“摅”,用绳络缀结。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
板
书
2020年高考语文专题指导——小说标题的作用 教学案

小说标题的作用一、学习目标:1、掌握小说标题的含义的答题方法2、掌握小说标题的作用的答题方法3、能够规范答题二、导入热身小练习:看标题猜内容一二三《甄嬛传》《北京青年》《步步惊心》《林黛玉进贾府》《伪装者》《爱国者》《西游记》《红楼梦》《钟馗捉妖记》《法医秦明》《超级翁婿》《吃货情缘》《总裁误宠替身甜妻》《窃听风云》《变色龙》《来自星星的你》《笑傲江湖》《和平饭店》三、高考真题展示(你要知道试卷中怎么出题来考你)1 .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Ⅱ卷)《战争》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2. (2010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3.(2011山东卷)《审丑》“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8分)4. (2012年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6分)四、明确小说标题考察的题型:1、小说标题的内涵(含义)2、小说标题的作用、效果、好处五、学习答题的思路、方法(一)对标题内涵(含义)的探究,关注三方面1、标题本身的特点,要指明标题使用的手法,如象征义和比喻义、指代义、一语双关。
《变色龙》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
联系课文内容,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态度发生五次变化,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
因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
(结合主旨) 2、标题本身的内容,关注标题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事情是这样的》3、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环境、主旨等(见导入)当堂训练:癖住在紫来桥边上的陶先生,出门总是干净的长衫,黑色礼帽。
《药》鲁迅导的学案

一、学习目标1、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结线索的作用,学会理清故事情节。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绘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露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掌握主要人物性格特色。
3、学习剖析环境描绘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方案(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鲁迅,字____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的文章被称为“投枪匕首”。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布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品★①小说集:《呼喊》《徘徊》《故事新编》《呼喊》:第一部小说集《狂人日志》、《阿Q正传》、《孔乙己》、《药》等14篇作品。
《徘徊》:《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故事新编》:8篇作品。
②散文集:《朝花夕拾》,包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③散文诗集:《野草》,24篇作品。
《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召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二)鉴赏小说技巧★?小说的“三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鉴赏方法:1、认识背景(认识背景对理解要旨十分重要)2、理清情节(构造安排也是为表现要旨服务的)(序幕、初步、发展、热潮、结局、结尾)①抓线索:明线(经常是主要内容),暗线(常常示意要旨)②抓标题:(文章的眼睛)3、剖析人物形象(在“三因素”中最重要)相貌描绘(肖像、神情、穿着)、心理描绘、语言描绘、动作描绘、细节描绘等4、掌握要旨小说中的谈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谈论,揭露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入主题的重要手段,所以,小说的谈论常常就是小说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案【学习目标】1、能了解文章产生的时代背景。
2、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接线索的作用,学会理清故事情节。
3、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学会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4、学习分析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5、能理解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思路。
6、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会反思自我,树立主人翁意识。
【学习重点】1、能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药”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学习分析环境描写对突出主题的作用。
【学习难点】1、学会认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
2、夏瑜坟顶的花环及乌鸦的叫声。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上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1921年12月发表了中篇小说,1923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等。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学运动的主将。
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严肃、冷峻、深刻的特点,是投枪和匕首,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鲁迅先生的严肃、冷峻、深刻不单是对反动政府,对军阀,对封建礼教,也同时包括对普通人,对国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2、鲁迅作品①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
②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③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⑤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⑥杂文集16部,包括《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二心集》、《三闲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3、识记文体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体裁。
⑵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⑶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①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②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⑷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的小说还有序幕,尾声两部分⑸环境描写①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②自然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花鸟鱼虫等场景的描写。
③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④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a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b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c有些环境描写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4、关于背景:1907年7月6日,安徽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同盟会领导徐锡麟,准备在学堂毕业大会操之际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因弹尽粮绝被捕,当天即被害,刽子手竟挖出徐的心肝“炒食净尽”。
接着同盟会成员秋瑾被人告发,7月13日清兵包围了秋瑾主持的绍兴大通学堂,因寡不敌众,终遭逮捕。
7月15日被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时年32岁。
几年之后,鲁迅以辛亥革命前夕为写作背景,以秋瑾为艺术原型,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小说——《药》。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诗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油腻.()咳嗽..()熄.灯()蹩.进()瞥.见()镶.边()颈.项()踌躇..()黯.淡()夹.袄()脊.心()爽.快()拗.开()违拗.()玄.色()痨.病()搭讪.()徘徊..()结.果()结.实()乖角.()绽.开()板滞.()捏.住()瘐.毙()丛冢.()褴褛..()纸锭.()发怔.()悚.然()2、释词①窸窸窣窣:②蹩进:③移植:④玄色:⑤搭讪:⑥置之度外:⑦无精打采:三、合作探究㈠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一个怎样典型环境?㈡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和脉络。
2、按课文顺序,请说说在华老栓家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故事里没有直接露面的夏瑜有着怎样的经历?3、从华家的角度分析这篇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是什么?4、这样一个恐怖的馒头被小栓吃了,但是人血从何而来?5、对照华家,从夏家的角度分析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分别是什么?6、这四部分的故事分别发生在什么地方?1、选出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A拗.开(ào)丛冢.(zhǒng)肩胛.骨(jā) B蹩.进(piã)搔.痒(sāo)乖角.儿(juã)C搭讪.(shàn)尽.量(jìn)恪.守(kâ) D踌躇.(chù)踉跄.(qiàng)竦.然(sǒng)2、《药》有两条线索:明线写华家悲剧,暗线写夏家悲剧,作者把线索处理成一明一暗的意图是()A文中华家的人物都登了场,而夏瑜则是虚写,故做华明夏暗的处理。
B作为文中唯一的革命者夏瑜,作者主要揭示其脱离群众的弱点,故做暗线处理。
C明暗交错,结构新颖、节省笔墨。
D突出华老栓的愚昧、落后、麻木,进而揭示夏瑜不被群众理解的悲哀。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一部分。
2、第一部分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二、合作探究1、请学生朗读。
2、第一部分写老栓买药,其实把夏瑜被害的全过程交代得很清楚,可读来却觉得模糊不清。
这是为什么?3、药是用来医治人们的病痛的,在文中,“药”具体指什么?4、请找出这部分所用修辞手法。
5、请找出这部分环境描写的语句,并简要说说其表达效果。
6、找出华老栓买“药”时的细节描写,这刻画了老栓怎样的性格?三、课堂测评1、选出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褴褛(lǔ)攫取(juã)拗开(ǎo)B搭赸(shàn)徘徊(huái)竦然(sǒng)C踉跄(niàng)瘐毙(yú)踌躇(zhú)D绽开(dìng)搔痒(sāo)打烊(yáng)2、选出加点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丛冢.(坟墓)攫.取(抓)乖觉..(机警聪敏)B玄.色(黑)攀.谈(设法接触)板滞..(停止、不流通)C弥.满(更加)饱绽.(裂开)搭赸..(为敷衍尴尬局面而无话找话说)D恍然大悟.(心里明白)煞.是难看(极、很)无精打采.(精彩、色彩)四、课后作业1、根据文段“老栓也向那边看,……这四个黯淡的金字”分析,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什么?2、根据文段“喂!一手交钱,……这老东西……”分析,从内容上看,写的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第三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四部分。
2、在《药》中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在那尖圆的坟顶”,作者这样写用意是()A突出夏瑜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哀悼。
B暗示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冲淡坟场悲凉肃杀的氛围。
C以夏瑜的牺牲与华小栓的死作对比,说明夏瑜牺牲的悲壮。
D对烈士的慰藉,说明革命的火种不会被扑灭,表现作者对群众的觉醒寄予希望。
二、合作探究1、请学生朗读课文。
2、文中有多处环境描写,你知道它们有哪些作用吗?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3、夏四奶奶给儿子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羞愧”,最终是“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座坟前”。
这是为什么?4、“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难道真的是因为人们图近便,随意走出来的吗?5、“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6、作者在小说结尾部分,有几次写到了乌鸦?各表达了什么意思?7、文中最后一次写乌鸦,用意是什么?三、课堂测评1、找出这部分所用修辞手法。
2、第3段中哪句写出了在特定情景下夏四奶奶的表情?3、第8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华大妈的心态?作者为什么要写华大妈这种心态?四、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
2、夏瑜坟上红白相间的花有什么特点?3、夏四奶奶说的哪句话表明夏瑜坟上的花是有人为祭奠夏瑜安放的花圈?4、文中第7段写到“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有何作用?5、“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第四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
2、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很多,我们可以将文中的人物分类,怎么分?二、合作探究1、华老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作者对老栓的态度是什么?3、夏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4康大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简要分析。
5、茶客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三、课堂测评1、根据语境,下列对语句中最能刻画出人物心态的词加以圈点说明,正确的是()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赸着走开了。
A“变了一点脸色”是听了以后不高兴生气的样子。
B“似乎”是内心有些不高兴,但又不能表现出来。
C“但”表明上下句是转折关系,由“不高兴”而转为高兴,“堆上笑”。
D“立刻”表现了内心的不高兴不能明确表示后为了表现得更热情的心理变化,刻画出内心活动的特点。
2、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
我最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全班同学都喜欢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⑴改成反问句:⑵改成设问句:四、课后作业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摇动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